一個中國的大學生,辛辛苦苦學了十幾年英語,過了四六級,但無法用英語交流的現象比比皆是,即使勉強能說上幾句,老外也不一定能聽懂。
究竟是什麼造成的?是單詞量不夠嗎?語法記不住嗎?還是發音不夠標準?
其實,不能實現交流,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聽力不足。
學習一門語言,要實現交流,聽懂是最關鍵,如果聽力沒有練好,那麼會產生三個問題:一、聽不懂,二、說不好,三、說出來了,老外也難聽懂。
聽得不夠,即使能說上幾句英語,甚至背了不少英語的名篇佳句,面對真實的交流場景,心理也會產生障礙。
首先害怕的,不是不會說,而是怕聽不懂。
比如,面對一個美國人,萬一他說的我聽不懂,怎麼接話呢?
正如《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一書的作者汪培珽所言,自己聽力不好時,一聽到英語,就像要死的感覺。
這種情況常見於早期的廣交會上,很多人遇到老外可以用英語說上幾句,但是老外一開口,他就熄火了,因為聽不懂對方的英語。
其實這不能怪我們,要怪,就怪傳統的英語教育將英語當成一門知識來學,學生像學數學一樣來學英語,分析語法、背誦單詞,對英語的理解只有文字而沒有聲音,一聽到英語就如臨大敵,緊張得不得了。
聽得不夠,當然不可能說得好。
語言的學習,有輸入才會有輸出,聽不懂,怎麼能說得出來呢?很多人認為口語是練出來的,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口語應該是在聽懂的基礎上練出來的。
只強調口語,不強調聽力的語培機構,都是耍流氓。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美國人學習中文,中文老師讓他天天背文章,背演講稿,卻不注重他的中文聽力訓練,他來到中國後,能實現交流呢?
不,除了「你好」,「謝謝」之外,他會很有可能一句話都聽不懂。
這就是我們學校的英語教學景況,我們的學生可以將語法分析得頭頭是道,但一看英語電影,就如墜雲裡霧裡,不知所云了。
我們會發現,自己所學的,和電影裡所說的,好像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單詞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樣。
老師告訴我們duck是「鴨子」,但這個單詞在動作電影裡的臺詞卻是「迅速低頭」的意思。
老師告訴我們pride的意思是「驕傲」,動畫片《獅子王》中的pride卻是「獅群」的意思。
難道我們學的是一個假英語嗎?
聽力不足的情況下,即便我們勉強將想表達的意思用英語蹦出來了,老外也有可能一頭霧水:你在講些什麼?
你認為這是發音的問題,其實,即便你發音像印度人一樣不標準,老外還是能聽懂的。
老外聽不懂,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英語的語調。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語調和語音被放在一起來談論,統稱為「語音語調」,其實,語音和語調是不一樣的。當我們說話時,語音標準是重要的,但是語調正確更重要,而且要重要得多。
研究表明,一個人語言表達的效果=38%的語調+55%的表情+7%的語音
我們可以不用糾結於具體的數字,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的是,語調如果不對,溝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語調不對,會讓聽的人不知所云,或者聽出相反的意思來,一個人完全可以將「我愛你」說成是「我恨你」。
為什麼一個操著濃重四川口音的人講普通話,我們一般都能聽懂呢?因為雖然語音不標準,只要語調對了, 對溝通效果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同理,印度人講英語,口音非常濃重,英語國家的人也能聽懂,而我們卻聽不懂。這是因為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他們掌握了英語的語調。
一般而言,同一種文化的人,語言的差別在於音,比如中國有各種不同的方言,英語也有不同的發音;而不同文化的人,語言的差別在於調,而這,正是學習外語的難度之所在。
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有沒有教我們語調的知識呢?略略說過。比如「陳述句和特殊問句要降調」,「一般疑問要升高」。
但這不是教學的重點,我們課堂的教學重點,在於調動學生的短期記憶來學習詞彙和語法,大腦自動屏蔽了對語調的學習,語調的教學被忽視,成了邊緣化的學習。
另外,在真實的英語環境中,英語語調也並不像英語老師所說的那樣,降調和升調有規律可循,當我們問一個孩子「what’s your name?」,升調要比降調好,能將溫情表達出來。
總結
要掌握英語的語調,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用耳朵聽地道的英語表達,一定要多聽多模仿。
孩子天生具有對語言聲音的敏感度,通過聽力訓練,孩子對英語語調的掌握,比成年人要容易太多了,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磨英語耳朵」,以聽力為重。
英語是拼音文字,孩子聽懂了,學習拼寫也不會難。
因此,學好英語的關鍵在於聽懂!
※本文作者為大思英語。
一個視頻了解大思英語
了解更多,可點這裡▼
他45歲苦練聽力成為英語專家,發明了複讀機,毅力讓人嘆服……
光緒皇帝苦學英語18年,讀寫很不錯,口語太差被吐槽,原因是……
逝世11周年,麥可·傑克遜和他的歌曲,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勵志!38歲失業,零基礎的他自學三個月攻克英語,並將兒子培養成英語競賽冠軍!
孩子只練聽力,跟那些注重背單詞的同齡人相比,考試成績會佔優勢嗎?
轟動世界的麥格克效應告訴我們,要聽懂英語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他曾被醫生預言是植物人,17歲還不會說話,卻成為著名作家,原因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