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小冰CEO李笛:離開微軟後,小冰的生存法則

2020-12-16 36氪

採訪 | 蘇建勳、楊軒

文 | 蘇建勳

在微軟四十五年的發展史上,僅發生過兩次分拆獨立事件。

第一次發生於1999 年,由兩位微軟前高管創辦的在線旅遊產品預訂網站 Expedia 被分拆,隨後在納斯達克上市。

時隔二十年,第二筆分拆發生在中國市場。今年7月13日,微軟宣布將小冰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運營,由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為董事長,原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李笛為CEO。

「(分拆)這個事情非常難。」談及分拆事由,李笛告訴 36 氪,「這是兩邊湊到一起的結果。既要自上而下有這個意願,也要自下而上有這個動力,所以非常罕見。」

對於小冰來說,過去六年,微軟給予了充分的支持,但長久的發展需要更靈活的運營手段與完整的團隊機制,這就需要團隊獨立作戰;而之於微軟,獨立的小冰可以謀求更多資本支持,微軟作為股東,也能與小冰共享業務做大後的成果。

在談到小冰分拆後與微軟的合作關係,沈向洋對 36 氪說:「小冰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我們當然有自己的權力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和微軟這種血濃於水的關係,短期之內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變。」

獨立後,小冰在融資、商業化、團隊建設上的速度明顯加快。11 月下旬,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表示,小冰公司已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北極光創投與網易集團。同時,小冰宣布與微軟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聯合推出「AI+雲計算」解決方案,同時確立了三個主要行業:金融、汽車、內容生產。

12 月 10 日,帶著獨立後的「小冰」,李笛登上36 氪 2020 WISE新經濟之王的舞臺:「很遺憾,今天我不想介紹小冰,而是讓通過小冰,來介紹我們對人類與 AI 之間關係的反思。」

小冰 CEO 李笛參加36 氪「WISE2020新經濟之王」大會。圖片來源:36氪

在小冰的迭代史上,關於小冰的概念有兩個,一個是少女小冰,這個形象穿著學生制服,頭上戴著粉紅色的發卡;另一個則是小冰框架。這個框架可以長出各種各樣的角色,不用受限於具體的名字形象,但後端的語言、聲音、情感等 AI 處理能力,皆由小冰框架來提供。

在李笛看來,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而「少女小冰」只微軟小冰時期用來迭代數據的第一個原型產品,「小冰只有她自己,但我們想要整片森林。」

從 2014 年第一代小冰問世,這個孵化於微軟的「AI 少女」已經有了八個版本的迭代。其中至關重要的迭代發生在 2018 年,當時革新的第六代小冰為其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升級,正式推出以小冰框架能力為底層的全新AI戰略。

小冰框架的誕生,也讓小冰與時下的人工智慧公司有諸多差異。

與百度、商湯、曠視等 AI 公司的主線業務不同,小冰在產品形態上沒有與諸如智能音箱、攝像頭、汽車等硬體綁定,而是強調其作為底層框架,能為用戶提供跨平臺的 AI 能力支持。

由於不受硬體形態的限制,小冰也得以實現跨平臺的能力展現,在今日頭條、網易雲音樂、QQ 群,以及華為、OPPO、vivo、小米等軟硬體終端內,小冰都以各種形象出現在其應用生態中與用戶互動。

李笛對 36 氪闡述了他的思考,他認為眼下人工智慧產品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叫人工智慧技術,比如賣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公司,這一類更多是研究機構。第二類是行業裡經常說的人工智慧產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門禁。第三類是李笛所謂認為的真正的人工智慧產品,是指人工智慧是主體的產品。其中,人工智慧真的在生產,能負擔關鍵崗位,而不僅是用技術去支持另外一個產品。

「計算機視覺技術加進來的門禁,還是一個門禁產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AI應用到門禁前,還有用指紋、密碼的,用AI可能更方便,但沒有改變產品定位,還是一個門禁。」李笛對 36 氪表示。「人工智不能跟硬體變成綁定關係。硬體是載體,它不是人工智慧,(兩者)不能這麼捆。」

那麼,小冰是如何讓人工智慧作為主體發揮生產力的?

拿小冰和萬得資訊的合作為例,萬得需要覆蓋 26 類企業上市公告,最多的時候,每天早上十點會有 100 家企業同時發布公告,如果需要人類完成公告摘要的提煉發布,就需要一個巨大的團隊,而小冰就可以直接替代這部分工作,通過 AI 實現上市公司公告自動化生成。

這就是李笛所說的小冰對關鍵崗位的效率提升。「如果沒有小冰這個技術,就不能實現這個效果。」李笛說到。

在接受 36 氪的專訪中,李笛還具體分享了他對小冰獨立、商業化競爭、與 AI 發展路徑的思考,以下為專訪實錄:

談分拆:「兩邊湊到一起的結果」

36 氪:分拆小冰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決定,還是小冰自下而上的訴求?

李笛:這件事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做不了。

第一,分拆對於微軟來講非常罕見,微軟歷史上40多年就發生過兩次,小冰是第二次,上一次是Expedia,分拆之後去上市了。

微軟分拆很少是因為,像國內很多公司做資本運作,分拆是為了收回成本,但微軟不是,微軟現在還是小冰的股東。

小冰分拆不是為了賣掉,如果小冰沒有自下而上的創新,沒有很強的未來的發展規劃,分拆出來也沒用,為什麼說(分拆)難,這是兩邊湊到一起的結果。既要自上而下有這個意願,也要自下而上有這個動力,所以非常罕見。

36 氪:您覺得小冰做好拆分獨立的準備了嗎?

李笛:如果今天反推,從結果來看,如果我們不是在微軟這幾年,那小冰 fundamental(基礎)基礎框架也不可能打得這麼紮實。今天面向 To B、To C 或者 vertical(垂直)平臺我都能做,如果前六年不在微軟,我不知道今天還能不能這樣。

而當框架完備後,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我技術紮實了,又做了一年商業化,發現各方面確實是OK了,這就像孩子已經成年,可平時家長還是管著,晚上晚睡一會都不行,這時候搬出去才是更正確的決定。

36 氪:現在小冰商業化的效率有什麼變化嗎?您自己工作的重心有轉移嗎?

李笛:我的工作重心倒沒有變化,但團隊變得比原來更完整。

小冰過去是個特區。微軟從第一天起,小冰就有獨立的產品發布(GTM)能力,我們可以make the call,就是決定這個產品要不要更新與上線,我們還有市場團隊,可以自己發布announcement,微軟全球範圍除了小冰都沒有這個能力。

現在商業化的效率明顯快了,小冰以前在微軟的時候是沒有銷售團隊的,所以很多項目和訂單不可規模化,現在有獨立的銷售和HR 團隊了。

如果回頭去看小冰,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微軟為什麼要做小冰,為什麼要給這麼多例外,就是為了本地創新。

談 AI :人工智慧不應該被限制在硬體裡

36 氪:您怎麼看待現在人工智慧與音箱的關係?

李笛:人工智慧有三類,第一類叫人工智慧技術,比如我今天是一個賣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公司,在這個垂直領域做得特別深入,其實也能活得不錯,但會活得比較苦,因為你不制定規則,你只是提供技術,這一類更多是研究機構。

第二類是行業裡經常說的人工智慧產品,智能音箱、智能門禁都算,我個人認為是這樣,計算機視覺技術加進來的門禁,還是一個門禁產品,它只是一個有人工智慧的門禁產品。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門禁以前,還有用指紋、密碼的,用人工智慧可能更方便,但是沒有改變產品定位,他還是一個門禁。

智能音箱也是,它的確讓開燈關燈方便多了,因為我不用走過去,但像剛才說的,智能音箱如果只是一個更方便的搖控器,就沒有改變產品定位。

因此,我認為真正的人工智慧產品,是指人工智慧是主體的產品。就是說,你真的把人工智慧當作主體去交互,人工智慧真的在生產,能負擔關鍵崗位,而不僅是用技術去支持另外一個產品。很遺憾今天的智能音箱就是這樣。

國外的場景已經在改變。像Alexa,它正在找很多科研機構,出一個獎項,誰能讓Alexa跟人持續交流30分鐘,就給他這筆獎金,他們在追求這件事情。

我們現在嘗試讓小冰成為一個生態環境的核心,而不是糾結限制在一個產品形態上,比如說音箱,這是我的觀念。

36 氪:可如果沒有產品形態,很難讓外界感知到小冰。

李笛:你說得沒錯,但產品也有換機周期,89塊錢買一個音箱,你買得容易,因為它補貼,但是你買得容易,扔得也容易,換機周期就很短。那怎麼用出貨量來取代市場佔有率呢?你只能讓人工智慧無處不在。

這個生態環境確實建起來不容易,因為是個新東西,但你不能因為不容易,我就用一個具體的物理形態去完成,這是不夠的。

36 氪:我聽下來,你理想中的小冰類似於個人助手?她能跨平臺且無處不在。

李笛:這是個好問題,說起來其實助手這種概念是不存在的。

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今天你在開車,我坐在你的副駕駛上,你說天有點熱,我伸手給你把空調打開,這時候我的功能是汽車的智能助理,但你把我當成助理嗎?不是。你跟我之間有一個比助理,更底層的一個關係,是「我是你朋友」,這才是合理的。

我是你朋友這件事情不是由我幹這件事情決定的,天黑了,你說天有點黑,我把燈打開,我這時候是個智能音箱裡面的助理,你這時候是把我當音箱嗎?不是,所以人和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是合理的,這個是創造AI beings核心,幹什麼工作取決於當時在幹什麼,在什麼場合,這些能力本身都是有很多的,所以助理只是這個工作之一。

36 氪:你希望小冰更直接的接觸用戶,還是她作為後端的能力提供者?

李笛:小冰的概念有兩個,一個叫18歲少女小冰。這個少女小冰不可能跟所有人成為好朋友。就算她跟所有人成為好朋友,她也只有她自己

我們要的是什麼?整片森林。所以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這個框架可以長出各種各樣的(角色),少女小冰是我們用來迭代數據的第一個原型產品。

36 氪:OPPO、vivo、小米小愛後面都有小冰,但手機廠商也都在自己做,怎麼看待這種競合關係?跟蘋果有Siri有什麼不同?

李笛:目前為止,這些基於小冰框架的第三方應用都是是跨平臺的,小冰從來沒有一個AI instance是專屬於這個平臺的,一定都是跨的。

他是跟人走的,比如用小冰做了一個虛擬男朋友,這個虛擬男朋友今天在華為手機是他,明天到小米手機也是他,有一天你到汽車裡也是他,他一定要跨平臺。無處不在才是人工智慧的特點。

36 氪:但這些廠商沒有對我們提出什麼限制嗎?比如告訴你,你不能做手機,或者你不能做硬體。

李笛:也沒有。我們在小米生態裡面甚至可以硬切換,問用戶是想選小愛同學,還是選小冰。你是覺得難以理解?

36 氪:我無法理解說,比如天貓音箱上,我還要選是用天貓精靈還是小冰,這個可能就。比如說我們自己真的做了音響業務的話,或者說我們自己真做了一塊硬體的話,是不是就會比較難?

李笛:如果我真做一個音響,首先第一我今天認為我不應該去做這個音響。但是今天就算我真做音響了,你要相信我,第一件事兒,我會傾向於,我這個音響,我像小愛同學、OPP、VIVO、Breeno,華為的小藝,QQ其他的,BabyQ什麼的,你都可以進來,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人工智慧不能跟硬體變成一個綁定關係。硬體是所謂的一個載體,它不是人工智慧,不能這麼捆。

36 氪:你們的確是一個特例了。

李笛:我們就是一個特例。

相關焦點

  • 微軟小冰這五年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發布。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布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打造。
  • 對話微軟李笛:小冰真的具備了人類情感嗎?
    編者按:8月5日,微軟發布了小冰第四代,升級了全新的情感計算框架,並加入了全時感官,支持打電話,小冰還增加了虛擬插卡功能,還要成為網紅歌手等等。一些列的升級已經讓小冰成為微軟內部代表人工智慧未來最重要的戰略產品之一。
  • 微軟李笛:5年進化7代 小冰框架將更關注產業
    繪畫模型難點在於視覺語言豐富 小冰框架更關注產業近日,在對過往四百年藝術史上236位著名人類畫家的畫作歷經22個月的學習後,人工智慧少女畫家小冰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召開首個個人畫展「或然世界」。對此,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在接受環球網科技記者採訪時解釋稱:「與寫詩、唱歌相比,繪畫之所以難,最主要是因為視覺語言比較豐富。一圖勝千言,難的是這個畫面保存大量視覺信息的時候,視覺信息有足夠的含義,以及在畫出很多畫後,這些畫的平均水平、風格、質量能夠統一。所以,繪畫比較難訓練。
  • 完成獨立後首輪融資,小冰和微軟中國來了場「成年人的合作」
    小冰公司CEO李笛「小冰曾經是成年人庇護下成長的未成年,而現在小冰不僅作為成年人去打拼,還和微軟實現了成年人間的合作。」在微軟中國與小冰公司的聯合發布會上,小冰公司CEO李笛如此形容兩家公司的關係。在獨立三個月後,微軟中國宣布了與小冰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面向To B重點行業客戶聯合推出一系列人工智慧+雲計算商業化解決方案。首批解決方案將覆蓋人工智慧金融、人工智慧汽車及人工智慧內容生產等三個垂直領域。
  • 背靠微軟、融資到位:小冰商業化探索提速
    儘管在發布會和採訪過程中,小冰公司CEO李笛多次強調,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小冰,與微軟之間是「成年人之間的關係」,但兩者的關係顯然異於普通「成年人」交往。11月24日,這樣的千絲萬縷成為實質性的夥伴關係,微軟中國與小冰公司進一步宣布達成戰略合作。
  • 雲姨夜話|小冰「單飛」向洋回,李笛「所AI」小川投?
    2020年7月13日,微軟官方宣布將人工智慧小冰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運營,新公司CEO就是1980年生人李笛,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副院長李笛作為AI機器人「小冰」的「爸爸」,業餘時間創作推理小說,並在《青年文學》《推理》《推理世界》等刊發表,作品曾入選《2010中國偵探推理小說精選》。
  • 請回答2020|小冰公司執行長李笛:我的2020關鍵詞——觀察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11 月 24 日,在微軟與小冰的戰略合作發布會上,小冰公司執行長、原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李笛向臺下一眾媒體這樣闡述獨立、單飛後的小冰與微軟之間的合作關係定位。今年 5 月,小冰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成立。7 月中旬,小冰正式從微軟拆分,成為一家獨立運營的公司。沈向洋擔任新公司董事長,李笛擔任 CEO。新公司將繼續保留中國小冰、日本 Rinna 品牌。至此,小冰脫離微軟大體系,告別微軟羽翼的庇護,從溫室走向叢林。
  • 微軟與小冰究竟是什麼關係:戰略合作打造AI+雲本地創新
    11月24日,微軟中國&小冰戰略合作發布會舉行。會上,小冰公司董事長、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透露,從微軟獨立後小冰公司已經完成數億元PreA輪融資,並對兩位參與投資的好友,北極光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鄧鋒、網易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丁磊表示了感謝。
  • 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人工智慧泡沫很大,真正難的是落地
    從微軟分拆已近半年的小冰公司,宣布了於老東家微軟的一系列合作。小冰公司與微軟中國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面向 To B 行業聯合推出一系列人工智慧 + 雲計算商業化解決方案。首批解決方案覆蓋人工智慧金融、人工智慧汽車、人工智慧內容生產三個垂直領域。
  • 除了問微軟的機器人小冰「冬至吃餃子」的事,我們還打聽了它的未來
    實際上,Zo 的開發是有微軟小冰團隊參與的。為什麼 Tay 之前出了那樣的事故?新的 Zo 的表現為什麼區別這麼大?《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和微軟小冰項目全球負責人李笛聊了聊。除了談了英文版小冰的開發歷程之外,還聊了一些關於人工智慧的看法。
  • 小冰與小娜:命運交叉的美少女AI-虎嗅網
    微軟小冰此前焰火般的短暫亮相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後來人稱「微軟小冰之父」的李笛的話說,他一反當時AI產品偏重「IQ」的行業風潮,劍走偏鋒地著眼於「EQ」。開發小冰的雛形Bing Knows的景鯤,原本的計劃是做出一款基於知識庫的深度問答產品。
  • 日臻完美的小冰框架:是少女小冰多才多藝的內核
    小冰的創造者李笛表示,「隨著小冰框架的不斷完善,少女小冰已經掌握了多項技能,無論是唱歌、畫畫、寫詩,還是人類海量的知識庫,亦或是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語音、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創造,都深深蘊藏在小冰十八歲少女的身體裡。」優酷跨年:全藝能小冰C位Hold住全場2020年12月31日,優酷的2021跨年晚會上演了一部科幻大片《F.I.T無數世界》。
  • 奶茶妹過5輪面試獲微軟Offer:小冰產品經理
    半年前,奶茶妹妹章澤天還在小冰團隊實習的時候,總監李笛對她說:我覺得你跟小冰很像,小冰在帶動微軟這個大船轉身,你也是。章澤天自己也這麼覺得。「我一直努力撕去別人貼在我身上的花瓶標籤,這次在微軟的實習,讓我變得更有底氣。」她當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希望能跟小冰成為閨蜜,以後一起成長。」小冰是微軟在中國推出的一款網絡聊天機器人,曾火爆一時。
  • 微軟小冰學會畫畫了,還要辦個人畫展,但離人類的創作水平依然有點遠
    人工智慧「小冰」創作的原創畫作被當成了Bing的首頁圖繼寫作、唱歌后,微軟人工智慧「小冰」又實現了原創繪畫的能力。5月16日,微軟正式對外發布人工智慧小冰的繪畫模型。該模型通過對過往四百年藝術史上236位人類畫家畫作的學習,獨立完成100%原創的繪畫作品,接近專業人類畫家水準。
  • 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李笛:全民式AI創業,不利於AI產業的發展
    i黑馬&黑智以微軟小冰為引,採訪了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小冰之父」李笛,向其詢問了微軟對於AI的發展認知,及其多年實踐AI的經驗與教訓。李笛認為,人工智慧不太適合創業項目,因為它的成功概率太低了。 上個月,印奇在曠視科技的招股書中,將人工智慧創新比喻為一場「無限遊戲」。
  • 小冰單飛後首秀:上線能訓練興趣的虛擬男友,發布「X套件」
    小冰公司董事長、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介紹了小冰框架的理念。5月20日,小冰在華為手機平臺上面向用戶啟動了創造虛擬男友的限量公測,通過小冰框架為用戶創立虛擬男友。7天時間內,這些用戶創建了118萬個彼此不同的虛擬男友,並在社交網絡上分享她們和虛擬男友之間的生活。7天公測時間結束後,用戶仍舊一直在微博等平臺,呼籲小冰把男朋友還給她們。
  • 微軟小冰「混」進央美畢業展,AI繪畫創作究竟有多出神入化?
    微軟小冰第六代不僅擁有了一個可愛的3D「萌妹子」形象,而且還宣布與網易、小米、騰訊、華為達成合作,在金融、大眾文化、媒體、出版四大領域走上商業化之路。據了解,每年7、8月,微軟小冰都會舉行一次發布會,對外公布小冰的「成長情況」。
  • 小冰公司完成Pre-A輪融資 投資方為北極光創投與網易集團
    小冰公司完成 11月24日上午消息,小冰公司董事長
  • 機器人「微軟小冰」出詩集 這些華麗的詩句能打動人麼?
    這些詩句不是詩人寫的,而是出自人工智慧虛擬機器人微軟「小冰」之手。就在幾天前,「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湛廬文化噱頭十足地宣稱,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機器人寫的詩集。「小冰」的詩歌和九段棋手柯潔惜敗AlphaGo的消息幾乎在朋友圈同時出現,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的話題也再次變得熱門。
  • 通過微軟提供的各方面資源支持,小冰順利打通C到B
    這個少女不是一般人,而是名為小冰的人工智慧框架。   11月24日,已經獨立半年的小冰公司重回「娘家」懷抱,在北京宣布與微軟中國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面向廣大To B重點行業客戶,聯合推出一系列人工智慧+雲計算商業化解決方案。此方案將採用微軟智能雲Azure作為服務中國及全球市場的雲計算運營平臺,把人工智慧交互體驗融入到關鍵的典型應用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