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媒體批評政府對華政策

2020-12-16 央視網
  加拿大媒體批評政府對華政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02日 10:33 來源:

  環球時報訊 條條道路通中國,保守黨政策除外

    加拿大《環球郵報》10月26日文章,原題:條條道路通往中國——保守黨政策除外

    當他從渥太華某餐館走出時,讓·克雷蒂安看見了我和其他幾名記者。「你看上去身體很棒。」我說。「得保持體型啊,」這位加拿大前總理說,「老是往中國跑。」到那裡幹嗎?「唔,這你也知道,那裡才是將來。」

    過了幾天,國際貿易部長戴維·愛默森與保守黨一名同僚談話。提到外交部長麥凱的名字時,愛默森氣不打一處來。他怎麼這麼幼稚?愛默森怒不可遏,中國是世界工廠,怎麼能對世界工廠視若無睹呢?愛默森曾作為前財政部長保羅·馬丁團隊的一員到訪過中國,他認為加拿大的未來繫於中國。

    保羅·馬丁?這不,他來了,滿面笑容,正打算去趟中國。「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確保在中印市場的份額大大增加。整個世界都在這麼做。加拿大是重要的出口國,選擇餘地不多。」

    保守黨參議員帕特·卡尼剛訪問北京回來。她承認,中國人對某些事表示了擔憂——直到不久前,哈珀政府才與中國官員舉行高級會談,加政府對達賴喇嘛表達敬意,加外交部長高調譴責中國侵犯人權等。新政府沒有遵循上屆政府建立20個中國貿易辦公室的計劃,明顯游離於馬丁政府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

    也許同為世界事務新手的哈珀總理和麥凱外長以後會認清形勢,但願如此。條條道路通往中央王國,中國正迅速成為世界經濟的蜂巢。在此背景下,最好別忘了莎士比亞曾說過的「蜂兒吮啜的地方,我也在那兒吮啜。」

    《環球郵報》10月27日文章,原題:加拿大被告誡——中國的機會只有一次

 在中國呆了8年後,駐京唯一一家加拿大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羅伯特·克沃克,對有關加拿大能從中國對原材料的饑渴中輕鬆獲利的說法不以為然。一家中國石油公司抱怨說,加拿大的油砂生產商不願跟中國做生意,他們只關注美國。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可以是加拿大的理想選擇,但這個機遇也許正在悄悄流失。

    哈珀政府仍在制定中國政策上苦苦掙扎,下月內閣部長到北京的推介活動也因來自保守黨成員的相反信息而可能受到削弱。「我們可以吹噓加拿大的部長這幾年都訪問過中國,但有什麼用呢?」克沃克說,「查維茲去中國一趟,就比所有部長做得多。」▲ (汪析譯)

    《環球時報》 ( 2006-10-31 第06版 )
 

責編:李二慶

相關焦點

  • 加拿大對華政策漸明晰
    加拿大總理哈珀一改上任8個月來對亞太、尤其對華政策「少說也少做」的風格,在其對瀕臨太平洋的西部省份不列顛哥倫比亞(BC)巡視過程中多次表現出對「東方」的積極態度。  保守黨系13年來首次執政,哈珀本人又來自能源大省亞伯塔,在外交、尤其是對華交往上缺乏經驗,主觀上存在著「中國需要加拿大的能源與資源,有求於加拿大」的認識,同時又難以擺脫長期形成的競選意識,凡是前任自由黨政府提倡的就反對,反之就贊成。由於自由黨政府重視對華關係,主張大力發展雙邊經濟關係,哈珀政府便反其道而行之,在對華關係上採取冷漠態度。
  • 加拿大對華政策大討論,「親中派」提議派10萬留學生到中國
    加拿大對華政策大討論,「親中派」提議派10萬留學生到中國 澎湃新聞記者 鄭怡雯 2016-04-05 12:49 來源
  • 加前外交官:加拿大對華政策「被幼稚和貪婪左右」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6月30日發表加拿大駐華使館前參贊查爾斯·伯頓的文章稱,加拿大過去對中國奉行的政策是錯誤的,現在應該為了加拿大的國家利益來對其加以糾正。由此可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前段時間在華盛頓與川普會面時可能發出的呼籲都是徒勞的。文章稱,此前,加拿大前總理讓·克雷蒂安公開敦促加拿大政府取消針對孟晚舟的引渡聽證會。加拿大前駐華大使約翰·麥卡勒姆也要求加拿大政府敦促美國放棄對孟晚舟的指控,這些都無助於緩解加拿大目前在對華關係上陷入的棘手局面。
  • 加拿大政府機構的「性別中性」語言招致批評
    加拿大服務部是加拿大最大的政府服務機構,說明民眾聯絡各種的政府服務項目,包括僱員保險、退休金計劃、老人年金等等。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服務部官員告訴記者,這樣的新指令已經給政府僱員們造成困惑和麻煩:「當我們問人家:『你的第一父母(Parent No. 1)叫什麼名字?』對方根本不知所云。」
  • 加媒:加拿大對華政策需換新顏 借鑑英國但不模仿
    【環球網綜合報導】上周末,加拿大新任總理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峰會期間首次會面。11月底,兩位領導人將再次在APEC峰會和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相遇。據加拿大《環球郵報》11月17日報導,近期及未來一連串的首腦接觸令中加雙邊關係的發展將迎來一陣清風。
  • 孟晚舟案還沒完,加拿大又對華下狠手,中方開門見山
    加拿大對華又射出一支「毒箭」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孟晚舟案還沒完,加拿大又對華射出一支「毒箭」,特魯多政府以所謂的「國家安全」作為理由叫停了中國企業收購加拿大北地地區黃金礦場。顯然,雖然中加關係惡化已經2年多,但是加拿大對於中國的態度仍舊十分惡劣,這一方面是因為加拿大靠近美國,在當今中美對抗的大背景之下,加拿大對華態度難以放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加拿大對於中國的認知並不全面,仍舊對中國保持敵視。
  • 加拿大政府數據開放政策法規保障及對中國的啟示
    ⒈數據管理部門工作職責  《信息獲取政策》 (Policy on Access to Information)是根據《信息獲取法》的規定, 由加拿大國庫委員會負責編制的有關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相關操作政策。通過該政策, 加拿大政府要求政府機構作出一切合理努力協助申請人便捷獲取記錄。
  • 中國大使直率批評加拿大媒體:他們總覺得加拿大高人一等
    據《環球時報》7月6日報導,「影響力強大、報導錯誤的加拿大媒體傷害了中國和加拿大的關係」,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盧沙野近日接受加通社專訪,坦率談及加媒體對中加關係的誤解、對中國的偏見,引起加媒關注,也招致一些人不爽。
  • 取消重要協議,加拿大防長:與中國交往危險而天真,引特魯多憤怒
    文\白山據報導,加拿大國防部長哈吉特·薩詹承認,加拿大已經不再與中國軍方一起訓練,之後不久,特魯多政府便針對「取消計劃」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產生了對華政策上「不協調亦不一致」的現象,那事實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加拿大政府審視生育旅行政策,外人赴加生子難度要變大
    近年來,美國和加拿大不少居民都對外來生育現象頗多怨言。三個多月以前,加拿大保守黨已經提議,希望立法禁止非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嬰兒獲得公民身份。近日,加拿大媒體又透露,聯邦政府正在研究生育旅行政策,決定是否改變長期以來在加拿大出生即獲公民權的法律規定。
  • 加拿大大選結果剛剛公布,特魯多贏了!
    是的,希爾的一大愛好是批評特魯多,這也難怪,在野黨嘛。一位加拿大華人長期訂閱保守黨的郵件,每天收到的郵件中就兩個主題:批評特魯多和募捐。10月9日,在競選活動中,希爾再次重申自己的對華政策:他說,加中關係需要重置,並表示一旦當選,會令加拿大人「站起來」,捍衛自身權益:第一,撤銷加拿大對亞投行的投資;第二,要求WTO加快處理加拿大被中國禁止出口芥花籽的非正式投訴;第三,加強對進口中國商品的安全檢查。
  • 專家:文在寅政府的對華政策是「有想法,沒辦法」
    專家:文在寅政府的對華政策是「有想法,沒辦法」 2017-08-24參與互動    中韓建交25周年 專家:文在寅政府的對華政策是
  • 排隊領錢,看看加拿大聯邦政府補助的哪些錢你還沒有領
    【搜索下載中新社·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加中生活圈報導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聯邦各種補助政策紛紛上路,令人應接不暇。以下為大家整理從開始到現在各種補助一覽。個人及家庭補助聯邦政府正與各省及地區政府研究為月薪低於$2,500正奮戰抗擊新冠疫情前線的必要工作人員臨時漲工資。具體實施政策將晚些公布。
  • 陸慷:美國政府向數十個國家提出拘押孟晚舟要求,只有加拿大配合
    萬德山:我認為,當其他國家,尤其是長期同中國打交道的加拿大人在觀察加中關係時,他們可能會想到:加拿大多年前在中國需要的時候對華出口小麥,也曾幫助中國培訓法官、政府官員等,但是中國卻因為一件事就拋棄了同加拿大50年來總體良好的雙邊關係。為什麼中國政府願意並且快速放棄了這麼多年來(加拿大)的善意?
  • 加拿大「封國」後,政府對各類籤證的政策解讀!
    就在加國東部當地時間3月16日下午,總理特魯多發表了官方聲明,闡述了加拿大政府為了應對COVID-19疫情所採取的進一步行動。這份聲明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加拿大公民(永久居民)的旅行建議,一部分是對外籍人士入境加拿大的限制。
  • 澳政府對華政策面臨大考:撕毀還是保留合作協議,惡化還是改善關係?
    「新法讓莫裡森政府手握更大權力,它會『扣動扳機』嗎?」提出這一問題的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稱,《外交關係法案》是莫裡森政府對華政策的一次大考。 澳外長佩恩8日在一份對該法通過表示歡迎的聲明中說,澳各州和領地「更頻繁地與外國政府和實體進行高層交往,對澳外交關係產生切實影響。這種接觸的增加,以及21世紀更加複雜的戰略格局帶來更大風險,需要更多磋商和盡職調查」。反對黨的外交事務發言人黃英賢當天批評佩恩沒有就該法諮詢工黨。
  • 趙明昊:警惕美國對華政策的「俄羅斯化」
    此外,由150名國會議員組成的「共和黨研究委員會」在6月10日發布題為《強化美國與應對全球威脅》的報告,用很大的篇幅闡述了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並建議美國政府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等法律,對華實施更多、更嚴苛的制裁舉措。的確,在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很嚴峻、總統選戰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川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攻擊性和冒險性正變得日益顯著。
  • 中西媒體與政府的關係簡述
    政府離不開媒體,反過來,媒體同樣也需要政府,因為政府是政治新聞最重要的消息來源。媒體如果和政府主要領導關係搞得很僵,得不到重要的「獨家新聞」或「內部新聞」,那麼就難以吸引受眾,發行量、收聽收視率下降,那是媒體難以承受的。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 主編點評 | 黃靖:拜登政府會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嗎?——與其坐而待變...
    主編點評 | 黃靖:拜登政府會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嗎?那麼,拜登政府會調整對華政策嗎?視中國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是美國兩黨的戰略共識,不會因白宮易主而改變。因此,中美「戰略競爭」仍將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準點。根據拜登的競選綱領及其團隊成員的涉華言論,可以判斷拜登政府將在四個方面繼續對華施壓。首先,在對華政策上積極協調與盟國甚至其他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關係,對華實施「整體壓力」。
  • 中國大使撰文痛批加拿大,西方媒體又現「傲慢與偏見」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李文浩】「中國大使指責加拿大在華為問題上表現出雙重標準和『白人優越論』」——幾乎所有西方主流媒體10日均關注到中國駐加大使盧沙野9日在加《國會山時報》發表的文章。加拿大《環球郵報》10日評論稱,這一聲明對一個大國來說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