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市井的風韻和溫情,就從一碗麵條慢慢品味吧(上集)
文|鼠二
揚州人很講究吃,以揚州為發源地的淮揚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從康熙、乾隆年間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上有帝王的喜愛,下有商賈和市井百姓的青睞,賦予了揚州菜「東南佳味」的美名,民間一直有說法「吃在揚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可見揚州飲食文化的深厚。
世人皆知淮揚菜,卻鮮少領略到揚州麵食的獨特之處。揚州雖不是麥子的主產區,但卻擁有種類極其豐富的麵條,成都美食家費執御在嘗過揚州的麵條之後,盛讚「楊郡麵館,美甲天下」,並提詩:「揚州好,問鶴小樓前,入夏恰宜盤水妙,浸晨還喜過橋鮮,一箸值千錢。」
說起麵條,特別是湯麵。南北方的執念差別很大,北方在面本身要下足功夫,風味各異;而南方尤其重視那碗湯,面呢,反倒更多都是單一的鹼水細面,為的是襯託湯頭和澆頭的滋味。
揚州早茶,要是不趕著上班的老人家,一份燙乾絲、幾個包子、一碗乾拌麵、一份例湯、一壺清茶,幾個人圍坐著,邊吃邊聊,怡然自得。
淮揚麵條有多少種,實在說不清楚,掰著指頭撿些出鏡率高的先過個眼癮吧。
陽春麵
紅白湯、白面,寬湯上漂浮著星星點點綠油油的小蔥花和小蒜葉末,面如其名,簡簡單單,清清爽爽。上海人愛白湯,蘇州揚州人愛加了醬油的紅湯,陽春麵正因為沒有澆頭,所以對湯頭的要求就會非常高,一定要用骨頭熬出來的高湯,至於什麼味精之類的東西,則是能省則省。
不論哪種湯頭,豬油是絕對不能少的,陽春麵那令人魂牽夢繞的香味全來自於它,高湯熬好以後,還要沉澱過濾,這樣出來的湯,用上海話來說,就是「鮮是鮮得來,眉毛都要落脫哉」!
面也是不能馬虎的。一般要同時準備兩口鍋,一口熱水下面,另外一鍋冷水將開水燙過的麵條過水,這絕對是門技術活兒,撈早撈遲了,都會影響面的外觀和口感。經過這樣「冰火兩重天」的淬鍊,麵條表面發生收縮,線條流暢,曲直有致。
面煮熟過水後,要用特製的長筷子,將麵條從鍋裡高高地挑起來,先放到漏勺裡濾一下水,然後要一折三地放進有湯的面碗裡,一共三層面,要一絲不亂、排列整齊。如果端上桌一碗陽春麵亂七八糟,麵條爛乎乎的,就當是花冤枉錢了。
陽春麵總要有點兒蔥來點綴的,一般要選本地細細的小香蔥,把蔥頭去掉,只留蔥杆,切成密密的蔥花,灑在面上,綠得讓人賞心悅目。
一碗陽春麵上桌,湯頭不宜多,要讓面稍稍凌駕湯一些才好,麵湯清澈,麵條軟而不爛、韌而不硬,蔥花青翠,散發著淡淡的豬油香氣,極美!很多本地的老食客還會提前關照堂倌:「重油、寬湯、重香頭!」(就是多放豬油、多放湯、多撒蔥花的意思)
這樣一碗精心烹製的麵條,吃起來也有講究,要聞香,喝湯,再吃麵,一碗下肚,全身都暖洋洋的,也多了一份家的感覺。
煨面
如果覺得陽春麵過於寡淡,不妨試試揚州煨面,保你吃過一次就忘不了了。
煨面是一類麵條的統稱,澆頭或繁或簡,隨時令而異,一年四季,都吃得到雞絲煨面、豬肝煨面、鹹菜蝦仁煨面、青菜煨面,不同的季節裡,還有時令的刀魚煨面、野鴨煨面、螃蟹煨面等等。
普通人吃麵,大多是將面撈進碗裡,再澆上湯;而揚州煨面,很多要將麵條放在湯頭裡煮一會兒,被稱為「大煮」,雖然上桌之後,麵條不會像陽春麵那樣排列整齊,根根分明,但是湯麵融合,這樣的做法會讓湯汁的鮮美充分滲入麵條,讓鹼水面吃起來更加入味,又不會很軟爛。
刀魚汁煨面
煨面裡,刀魚煨面一定要單獨說說,在長三角地區,有一句諺語「春潮迷霧出刀魚」,說的就是刀魚是春天長江下遊流域的時鮮。刀魚呈銀白色,體型狹長,肉質緊實細嫩,清蒸是最本色的吃法。
刀魚刺多,對貪吃的懶鬼來說,將時令的刀魚蒸熟去骨,包上紗布上鍋熬成刀魚汁,再以湯汁煨面,頗有幾分螺螄粉的玄妙,一碗麵不見刀魚,但魚的精華早已通過奶白色的湯汁煨入麵條裡了。
刀魚羹滷子面
刀魚汁面如果吃著不過癮,索性換一碗刀魚羹滷子面,刀魚刺多,單靠人力剔骨太費事,店家有妙招可以解決:在木鍋蓋上塗抹生橄欖汁,然後將燒好的刀魚固定在鍋蓋上,大鍋裡倒入高湯,然後將鍋蓋蓋嚴了慢煮一個小時,魚肉經過滾燙燻蒸後,從魚骨上脫落到湯裡,剩下整副魚骨頭仍然粘在鍋蓋上,魚肉便可以用來做面的澆頭啦!
實惠的麵館,一碗刀魚羹滷子面裡,差不多有6、7條小刀魚鋪在麵條上,魚肉泛著鵝黃色,肉質厚實鮮美。
刀魚餛飩
素麵
江南有些麵館,特別是佛門淨地的麵館,會提供素湯、素油、素澆頭的的素麵,生意通常都好得不得了,不但是信徒,就連很多外地遊客,也會專程去嘗嘗。
素麵以多種菌菇熬成的湯頭打底,配菜有筍片、麵筋、香菇、木耳、白果、胡蘿蔔等等,最上面再撒點兒白芝麻,香氣四溢,一碗下肚,滿口生香。
公眾號:樂鼠基地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最地道的國內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