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下一個花旗集團?

2021-01-17 三聯生活周刊
中國平安,下一個花旗集團? 2009-07-28 14:32 作者:李偉 2009年第28期

平安保險對深圳發展銀行的併購,難免讓人想起1997年花旗銀行收購旅行者集團。當時,新的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公司,並直接引發了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金融法制變革。

平安保險對深圳發展銀行的併購,難免讓人想起1997年花旗銀行收購旅行者集團。當時,新的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公司,並直接引發了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金融法制變革。

這場歷時一年多的併購中,最大疑問在於未來而非過程。平安究竟會成為一家怎樣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或者說怎樣的「金融超市」?生老病死,一切與錢相關的服務能否被一張信用卡抑或一個保險帳號囊括?

還有合適的交易對象麼?

4500萬個人保險客戶,200萬企業保險客戶,3000多家網點,以及35萬分布在大小城市的壽險銷售員,2萬企業險銷售員,再加上新增的21家城市分行和344處銀行網點,這是平安保險集團併購深圳發展銀行後形成的新格局。

按今年一季度兩家公司公布的資產總額——平安7500億元、深發展5200億元,雙方合併後合計資產規模將達1.27萬億元,將在已經上市的11家資產規模超萬億元的金融機構中排名第8位。早在14世紀,美第奇家族銀行就發現了金融業的秘密——大和多元化。這樣的故事在幾百年來被不斷重複和強化。

平安與深發展的併購在交易上並不複雜,只分為兩步。第一步,深發展將首先向平安壽險定向增發3.7億股至5.85億股,發行價格敲定為18.26元/股,融資約為67億至107億元。第二步,在2010年底前,深發展的控股方新橋投資有權選擇以現金作為對價,即以114.49億元人民幣向中國平安轉讓其持有的深發展5.2億股,或者,中國平安新發行2.99億股H股作為交易對價,與新橋投資換股。如果全部選擇現金交易,中國平安為控股深發展將付出220億元左右。

在資產規模上,深圳發展銀行排在國內上市銀行的第13位,比第12位的廣東發展銀行少200多億元。資產低於浦發、民生等股份制銀行,但是高於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城市商業銀行。平安保險旗下原有一家平安銀行,併購完成後,平安銀行與深發展相加總資產約為6600多億元,接近華夏銀行的水平。

儘管作為深圳交易所第一家上市公司,深發展的規模也只能算是中等。除去工、建、中、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深發展排在第9位,不到招商銀行資產規模的1/3。但是,對平安保險來說,深發展卻是一個極佳的併購對象,甚至也是唯一的對象。

深發展的股權極為分散,新橋投資作為目前的控股方也只有16.76%的股份。在本次交易前,平安集團已經通過旗下壽險公司在二級市場上收購了4.68%的深發展股份,作為傳統險帳戶的投資。目前,平安成為深發展第二大股東。其他全國性上市銀行都已經有了重大持股比例的股東,平安很難插足介入,不可能輕易取得大股東的地位。

作為境外私人股權基金的新橋投資,2004年收購了深發展3.4億多股,成為控股股東。在這5年多的時間裡,以保羅·紐曼為代表的精英團隊對銀行進行了全面改造,目前深發展已經處於歷史最佳狀態。5年間(到2009年一季度),深發展的總資產增長了155%,貸款總額上升了153%,存款總額上升了140%,不良貸款率從11.4%下降到了0.6%,撥備覆蓋率從35.5%上升到了130.4%,資本充足率從2.3上升到8.5%。深發展的不良貸款率是所有上市銀行中最低的,平安得到的是一家比較健康的銀行。

對深發展的控股方新橋投資來說,到今年底,其入股5年的鎖定期將屆滿,股權基金的退出已經提上日程。新橋投資也需要尋找一家最靠譜的接盤者。

5年前,新橋投資出資12.35億元,以每股3.545元的價格受讓深發展3.481億股,後通過對深發SFC2認股權證的行權,以及深發展2008年實施的10股送3股,新橋目前持有深發展5.2億股,持股總成本約22.36億元。與平安完成交易後,帳面浮盈就接近百億元,5年盈利4倍。

深發展董事長紐曼對於平安也評價頗高,他認為中國平安作為投資主體,不但有經驗,並且是一家財務穩健的金融公司。

雙方都有明確的利益需求,價格就好說了。面對難得的收購對象,平安給出的價格也比其他競購者更加優越。

就增發價而言,深發展此前通過投資銀行曾經向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發出過詢價書,其中包括諸多保險公司。這些機構均表示,定向增發的價格要在市價基礎上折價30%才有可能。而平安給出的價格為前20日市價的均價,未按定向增發的一般做法打九折。第二步收購新橋手中的股份,平安保險給出兩種選擇方案。如果新橋選擇現金,則價格為22元/股,較當時深發展收盤價溢價10%;如果選擇交換平安在香港的H股,則隱含價格為26元/股,溢價30%。

儘管在談判的後期,中國人壽也想進入,但已經無從落腳了。

銀行,還是銀行

早在1998年,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曾對管理層做過一個名為「平安第二個10年願景和戰略」的主題講話,提出了4個充滿哲學意味的問題:「我們在哪裡?我們要去哪裡?我們應該走哪條路?我們如何到達?」隨後,「國際一流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赫然出現在幻燈屏幕的中央。

中國平安成立於1988年。如果說它的第一個10年是一個關於生存與擴張的故事,那麼第二個10年則是一個搭建綜合金融平臺的過程。

「綜合金融」的概念可以同零售業的超級市場做比較。幾十年前,一位顧客若要配藥,要去藥房;若要買衣服,就要去百貨商店;若要買吃的,則要去副食店;化妝品、首飾、家具等,都有專門商店銷售。而現在,超級市場都可以同時提供這些商品。同樣,一位客戶會有多種金融需要:儲蓄、取款、支票、轉帳、投資、借貸、汽車保險、人壽保險等。如果這些項目分開,顧客需要去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不同的機構完成。而綜合金融服務公司,則可以交叉銷售這些產品,形成一站式服務。這種一站式服務對公司客戶也同樣適用。比如,銀行不僅可以為公司提供各類中短期貸款、管理現金、重組資產負債結構,也可以同時提供兼併收購諮詢、發行股票和債券等。

在馬明哲看來,平安的「綜合金融服務」包括三大支柱:保險、銀行和資產管理。而其中,平安最需要迅速突破的領域就是銀行。道理很簡單,銀行是中國金融服務的門戶,對中國老百姓來說,80%與錢有關的事情都是在銀行裡完成,無論存款、取款、按揭、購買基金、繳納保費,還是支付水電煤氣費,甚至繳納違章罰單,都離不開銀行。銀行是「金融超市」的連鎖店面,其他各種金融服務都可以通過這個渠道實現。

對平安而言,迅速在銀行領域突破並獲取經驗,是事關全局的一步棋。

2003年,平安通過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共同收購福建亞洲銀行,獲得福建亞洲銀行73%的股權。此後福建亞洲銀行更名為平安銀行,在2006年通過收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27%的股權,中國平安集團完全控制平安銀行。

與此後平安大手筆收購比利時富通銀行相比,這只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試探,平安最初的投入費用只有2000萬元。福建亞洲銀行成立於1992年,股東為中國銀行和印尼亞細亞銀行,穩定的貸款客戶只有兩三家,存款客戶大約100戶左右,其中活動客戶30戶左右,正常貸款只有兩筆,主要收入來自境外拆藉資金。這很符合平安的要求:股權簡單,規模小,不良貸款低,業務單純。經過後期的增資和收購,平安實現了100%控股。這是平安得到的第一家銀行。

2005年,平安開始介入廣東發展銀行的重組,但最終落敗於花旗集團牽頭,包括中國人壽、中國信託、國電集團等機構組成的聯合財團。

參與收購廣發銀行的同時,與平安同在一座城市的深圳市商業銀行也開始了重組之路。這家城市商業銀行成立於1995年,是中國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註冊資本只有18億元,主要股東為深圳市政府控股企業。

2006年底,平安集團以49億元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89.24%股權;2007年6月,深圳市商業銀行吸收合併平安銀行並更名為深圳平安銀行;今年2月,深圳平安銀行更名為平安銀行。

兩次收購所形成的平安銀行,並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平安集團的業務結構,保險仍舊佔據80%的比例,而銀行和資產管理各佔10%,與綜合金融三足鼎立的格局相差還比較遠。但是,平安用了3年的時間完成了一次銀行試水。馬明哲聘請了一個國際團隊來打理這家小銀行,包括原花旗韓國銀行的行長理察·傑克遜、前美國運通金融諮詢公司日本東京總裁史蒂芬·哈納、前花旗銀行(香港)首席財務執行官哈裡·布魯克等人。

3年之後,從帳面看,平安銀行已經向平安集團貢獻了31億元的利潤,很快就可以收回49億元的初始投資。在此期間,平安銀行的總資產增長了102.3%,達到了1660多億元,淨利潤增長了438%,不良貸款率由6.5%下降到0.5%,資本充足率由1.8%上升到9.4%。

中國平安副董事長、常務副總經理孫建一曾表示,2007年接手深圳市商業銀行(平安銀行)時,該行還是5類銀行,而今年該行已經被評為2類銀行,平安銀行各類業務發展迅速,尤其是信用卡已經突破200萬張,已設立了7家分行。在這個意義上,平安用較短的時間和較低的成本,換取了一段比較成功的銀行運營經歷。

「別無選擇」的馬明哲更需要迅速擴充旗下的銀行資產,目前銀行業務只佔平安集團的10%,遠遠達不到三足鼎立的規模。馬明哲曾在一次內部談話中如此評價銀行的價值:「如果我們不迅速佔領這個陣地,無異於把我們近20年來艱苦奮鬥取得的成果拱手奉送,我們經歷千辛萬苦取得的成果也許將付諸東流。」

整合的空間

平安保險與深發展的併購總讓人想起花旗公司併購旅行者集團。這場發生於1997年的世紀併購,直接引發了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金融法制變革,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結束了分業經營的局面,宣告混業經營的正式到來。

花旗公司旗下的花旗銀行是美國前三大商業銀行,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有2億多客戶。旅行者集團是美國第三大為商業機構服務的保險公司,同時也是第二大房屋、汽車保險公司,旗下投資銀行SSB是第三大證券公司。兩大公司合併後,組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擁有近1萬億美元資產的金融服務公司——花旗集團。

併購完成後的平安集團會是下一個花旗麼?那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模式?

平安曾遞給監管部門一份報告,主動請纓作為「綜合金融」試點企業。在報告裡,平安提出了自己「集團控股,分業經營」的模式,即母公司不參與具體業務,只專注管理職能,通過控股形式,聯結各家子公司,子公司分業經營,母公司對於子公司具有絕對的控股權。按照平安的說法是「以分業的方式混業」。

2003年,平安保險在組織結構上進行了調整,以符合這種綜合金融模式。公司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壽險公司、財險公司、平安信託、平安保險海外(控股)公司,形成了「一拖四」的結構,並通過平安信託控股平安證券。在收購銀行資產後,又加入了平安銀行。同時,平安仿照股東香港滙豐的方法,在上海張江建立了規模巨大的後援中心,統一為集團客戶提供標準化的後臺服務。目前,平安集團的基金牌照正在審批中,綜合金融平臺所需要的業務牌照已基本拿全。在這個意義上,平安選擇的模式繞過了中國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限制。

在對深圳商行完成收購後,平安即開始整合保險與銀行業務。馬明哲將信用卡作為整合銀行、保險與理財服務的突破口。2007年,平安銀行推出第一張名為「萬裡通」的信用卡。信用卡集合了保險與銀行兩種資源,持卡人可以享受200萬元的航空意外險、5000元的旅行住院醫療等保險服務。並在信用卡上植入了保費代收、保費分期等功能。為了加強推廣力度,每名平安銀行的執行委員都承擔了100張的發卡任務。

此外,平安還推出了「一帳通」的服務,整合旗下全部服務。客戶可以通過一個帳戶、一套密碼,整合名下所有的平安產品或帳戶,包括平安保險、平安銀行、平安信用卡、平安證券等。此外,「一帳通」還提供第三方產品的整合功能。

在交叉銷售方面,馬明哲將每一名保險銷售員都視為「分行網絡」。35萬壽險銷售員,構成了平安集團的螞蟻雄兵,平均每人擁有100多名客戶資源。在這個龐大的銷售隊伍上,保險產品已經獲得了交叉銷售的平臺,向購買壽險的推銷汽車保險,向擁有汽車的人推薦理財產品。對於銀行服務的推廣上,這支活躍在大街小巷的隊伍同樣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渠道,而它的運行不需要追加投入任何經費。平安銀行業務的擴張甚至不需要依賴於傳統的開設分行的方式,賣保險的隊伍同樣可以向4500多萬客戶推銷信用卡、房貸和理財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平安集團需要對現有銷售渠道進行重新梳理與整合,以適應新增的各種非保險業務。

深發展的加入,將為平安的銀行版圖新增14座城市,這些城市同樣是保險客戶的密集區域。平安業務整合也將進入更深的層次,針對這些客戶的銀行服務覆蓋率將從不足20%增加到80%。在這些新增城市,深發展可以延續保險客戶的服務。

而另一方面,與其他控股公司不同,平安只擁有30%的深發展的股份,不像其他子公司一樣擁有全部利益。平安集團不僅要通盤考慮旗下銀行業務與品牌的整合,還要確保法律合規與商業利益的要求,保證深發展股東的權益。■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花旗集團CEO來中國玩併購?
    花旗集團CEO來中國玩併購?同一天,裝飾一新的花旗銀行浦西支行正式開門迎賓,從此中國公民可以在花旗銀行擁有自己的外匯帳戶。韋爾親手為第一位中國顧客開戶,親眼見證了這一外資銀行在中國零售業務零突破的時刻。  瞄準中國的機遇  花旗銀行上海分行浦西支行的開業被稱作「花旗銀行自1902年在上海設立亞洲總部以來的又一裡程碑」,花旗銀行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經營全面外匯業務許可並對外正式營業的獨資外資銀行。
  • 前花旗零售銀行總裁加盟平安 國際金融大咖愛往這跳?
    中新網5月4日電 (劉博)繼去年底傳出浦發銀行前行長朱玉辰、海通證券前董事長王開國加入中國平安,近日,平安這匹「好馬」又迎來了一位在金融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外籍高管加入。  5月4日,中國平安宣布,原花旗全球零售銀行總裁Jonathan Larsen(中文名羅中恆)加入平安擔任首席創新執行官,併兼任平安全球領航基金董事長兼CEO。
  • 花旗退出 中國人壽成廣發行單一最大股東
    中國人壽成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  中國人壽2月29日晚間公告稱,與美國花旗集團籤署廣發銀行股份轉讓協議,收購花旗集團及IBM Credit計劃出售的廣發銀行股份。根據協議,中國人壽以每股6.39元的價格,收購花旗集團持有的20%廣發銀行股份。
  • 中國平安的金融「填空遊戲」
    在深圳平安銀行的掛牌儀式上,記者看到一個來自國內外的「超豪華」管理團隊——原花旗銀行韓國區總經理、在花旗銀行工作了20多年的理察·傑克遜任行長;曾就職於花旗、美林和德意志銀行的何思文,將是主管風險控制的副行長;同樣來自花旗銀行的阿里·布羅克將任財務總監;主要分管零售業務的常務副行長陳偉,原來是招商銀行副行長;還有幾位副行長分別來自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和原來的深圳商業銀行。
  • 平安好醫生原董事會主席被免後股價大跌!花旗:長期投資主題不變
    花旗:長期投資主題不變 因創始人王濤離任導致的股價波動, 已令平安好醫生(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HK.01833)市值一度縮水超100億港元。5 月 15 日, 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證券簡稱:平安好醫生,HK.01833)發布公告,由於王濤的個人原因,董事會決定免去其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執行長職務。
  • 上海花旗集團大廈擬60億元出售,不含花旗中國總部所在樓層
    澎湃新聞從消息人士處獲悉,位於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花園石橋路33號的花旗集團大廈的部分樓層正在尋求出售,約5.4萬平方米的物業報價60億元,每平方米的報價超過11萬元。據悉,大廈冠名方花旗集團持有的物業並不在此次出售範圍。
  • 花旗:中國平安目標價上調至114港元 維持買入評級
    來源:新浪港股花旗發布中資保險股明年展望報告表示,內地壽險行業可受益於良性競爭格局,該行對內地壽險業前景看法轉為更樂觀,相信壽險企業可於今年下半年觸底,在疫苗即將推出下,預計可支持經濟復甦,而新網際網路保險銷售規則將緩解來自中型非上市壽險公司的競爭
  • 花旗:對內地壽險業前景看法轉為更樂觀 首選中國平安及中國太保
    獲悉,花旗發布中資保險股明年展望報告表示,內地壽險行業可受益於良性競爭格局,該行對內地壽險業前景看法轉為更樂觀,相信壽險企業可於今年下半年觸底,在疫苗即將推出下,預計可支持經濟復甦,而新網際網路保險銷售規則將緩解來自中型非上市壽險公司的競爭。
  • 花旗:對明年中資保險市場前景展望樂觀 上調中國平安(02318)及中國...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花旗發布研究報告,對明年中資保險公司的人身保中國平安(02318)險業務前景展望更加樂觀,預計盈利已經在今年下半年觸底並將在下財年回升,上調中國太保(02601)目標價至39港元,同時上調中國平安(02318
  • 中國家電股首選哪個?花旗:美的!買!它還這麼評價格力
    摘要 【中國家電股首選哪個?花旗:美的!買!它還這麼評價格力】同為兩大家電巨頭,卻遭遇了同一國際大行截然相反的評級,如今這家大行對此判斷更加堅決!重申美的集團為中國家電行業首選股,並上調目標價格。
  • 花旗中國林鈺華:金融開放將為花旗在華發展帶來更大機遇
    近日,花旗中國執行長、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林鈺華在花旗北京辦公室內接受了媒體的群訪,介紹了花旗中國的業務進展,並分享了她對更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機會的看法。在林鈺華看來,金融市場的開放對花旗在華發展是非常好的消息。「在開放的環境下花旗中國的業務有多方面得益。比如金融市場的開放會吸引更多外國資金來中國投資,花旗中國的銀行間債券結算代理業務以及作為『債券通』報價銀行的業務都有所獲益。我們也在評估一些新的業務機會,比如本地基金託管和期貨業務,都是我們比較感興趣的。」
  • 花旗集團(C.US)欲收購倫敦金融城花旗英國總部大樓!時間...
    花旗集團(C.US)欲收購倫敦金融城花旗英國總部大樓!時間點掐的很妙啊!選擇這個時機斥巨資買入金絲雀碼頭地標樓,花旗集團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動搖倫敦國際金融中心是世界聞名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倫敦是一個服務細緻周全,業務靈活多變,開放較早的多功能金融中心。它作為歐洲貨幣中心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 花旗集團購買聯合第一資本
    花旗集團同意以298.3億美元的股票價格購買美國最大的個人融資公司,第一資本公司。  通過購買這家位於達拉斯的公司,花旗集團不僅可以擴大其在美國國內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個人融資業務,而且也可以使它控制聯合第一公司的迅速擴張的海外個人融資市場的業務,包括在歐洲借貸業務以及在日本的收益豐厚的現金借貸業務。
  • 美聯儲駁回花旗集團回購股份及提高紅利計劃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7日訊(張翔)據BBC報導,美聯儲已經駁回花旗銀行回購股份及為股東提高紅利的計劃。自從兩年前的銀行壓力測試失敗後,花旗集團的老闆麥可考伯特(Michael Corbat)就開始加強內部控制,這對其來說無疑是一個挫折。
  • 花旗平安貸款審批疑脫節 儲戶莫名被貸40多萬
    「報告上顯示,我在花旗銀行2014年11月15日有一筆192700元的貸款,平安銀行是2014年12月12日開戶15日放款202000元的貸款,2014年2月26日,在深圳的一家小貸公司貸款4500元的消費貸款,此外在廣州一家銀行辦理了20000元的信用卡,目前平安銀行和花旗銀行的兩筆貸款都出現了逾期。」
  • 男子在平安花旗銀行「被貸款」40多萬元
    男子在平安花旗銀行「被貸款」40多萬元 涉事銀行稱具體原因正在調查 業內質疑部分銀行貸款審批環節「脫節」 明明沒有貸過款,卻三天兩頭遭到銀行催款,「查詢了徵信記錄才知道,有人竟然冒用我的身份信息在多家銀行貸款、辦理信用卡。」廣州的譚先生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自己名下無端多出了40多萬元的貸款,已向警方報案。
  • 花旗獲批在中國發行信用卡
    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旗中國」)2月6日宣布已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在中國開展信用卡業務。具體業務內容包括個人卡和單位卡 (商務卡),預計將於2012 年內正式發行。花旗集團亞太區執行長卓曦文先生 (Stephen Bird) 表示:「中國是花旗的重要市場,信用卡業務獲批是我們在中國持續拓展業務的一項重大裡程碑。我們在中國的各項業務,包括企業與機構客戶業務和消費金融業務都持續表現強勁。如今我們能夠開展信用卡業務,必將進一步鞏固花旗在中國市場的健康發展勢頭。」
  • 花旗銀行信用卡的中國生意
    花旗銀行的線下網點,攝於紐約作者:李利軍有沒有注意到,最近花旗銀行信用卡的廣告鋪天蓋地——不論是流量新貴抖音還是社交巨頭微信,還有無所不知的知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01 | 數位化營銷​首先來說下,花旗銀行為什麼選擇在線上大面積投發廣告。花旗銀行近期在活動上公布,該行在中國市場通過線上獲取信用卡新客戶佔96%,幾乎所有新客戶均開通數字銀行服務。數字錢包用戶數增長30%,佔支出類交易量的70%。此外,超過60%的帳單分期業務通過數字渠道辦理。
  • 花旗獲批在中國發行信用卡 - 中國在線
    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旗中國」)2月6日宣布已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在中國開展信用卡業務。具體業務內容包括個人卡和單位卡 (商務卡),預計將於2012 年內正式發行。花旗集團亞太區執行長卓曦文先生 (Stephen Bird) 表示:「中國是花旗的重要市場,信用卡業務獲批是我們在中國持續拓展業務的一項重大裡程碑。我們在中國的各項業務,包括企業與機構客戶業務和消費金融業務都持續表現強勁。如今我們能夠開展信用卡業務,必將進一步鞏固花旗在中國市場的健康發展勢頭。」
  • 花旗銀行
    更多信息請參見花旗集團官方網站:www.citigroup.com 或 www.citi.com。關於花旗中國 花旗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2007年4月,花旗成為首批註冊成為本地法人銀行的國際國際銀行之一。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為美國花旗銀行有限公司全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