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界有一個規矩,工作人員不會主動發掘古墓,一方面是對墓主表示尊重,另一面是如果保護不當,墓中的文物會被毀掉。1998年,考古專家們對南京的一座陵墓進行保護性發掘,在清理的過程中,出土了一個銀鼎,而看到銀鼎裡面的東西後,專家們竟意外地揭秘了墓主死亡的真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98年,施工隊正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翻修道路,在挖土的過程中,一位工人竟在磚瓦石塊之中,發現了一件酒杯狀的青銅器。工友們聽到聲音,連忙過來圍觀。施工隊長看到工友們聚在一起,連忙跑過去維持秩序,隊長是位有經驗的人,他在之前施工的過程中,也挖出器物,後來證明地下有陵墓,他連忙用手機聯繫當地的文物研究所,將發現青銅器的消息報上去。
考古工作人員帶著專業的工具趕到現場,立即進行專業的勘察,萬萬沒想到,該地竟存在墓群。隨後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之下,考古工作人員對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長時間的發掘,考古專家們共發掘出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墓,並將其取名為M6,M2和M3。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有玉石、漆木、陶瓷和青銅器等等。在M2中,工作人員發現一塊墓誌,通過上面雕刻的文字可以確定,該墓的主人是高崧及夫人謝氏,也就是說,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發現的墓群就是高崧的家族墓。
在清理M6高悝(高崧的父親)夫婦墓時,工作人員發現一件造型奇特的「銀鼎」,它通高2.7釐米,直口圓腹,雙立耳,腹部雕刻獸紋,腹下接三足,但因年代比較久遠,表面的鎏金已經開始脫落,外底還刻有「第五」兩個字。
工作人員為進一步研究,將銀鼎帶回研究所,但想要解開「銀鼎」身上的秘密,我們還需先了解一下高悝和高崧。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高悝和高崧是東晉時期的歷史人物,而高悝是高崧的父親。高悝曾是朝廷的一名官員,但因納妾遭到訴訟而被貶,高崧是一位有才學的人,因受到舉薦,他被授予太學博士之位,當父親去世後,他便辭官回鄉。
高悝遭到舉報是被人陷害,高崧一心想為父親伸冤,不僅停喪五年不下葬,還上奏十幾道奏摺。在不斷的努力下,皇帝被他的孝心感動,恢復其父親的清白之身,並對他加以重任,正因如此,高崧再次回到官場。可是高悝和銀鼎又有什麼聯繫呢?
研究高悝墓發現的銀鼎時,專家在鼎中發現一種殘留物質,進行專業的化驗,這種殘留物質為雲母殘片。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貴族們一直在努力地尋找長生不死藥。根據《抱樸子》記載:「(雲母)一年則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這句話介紹了雲母的藥效,晉人也十分相信,長期服用雲母可以長生不老(不要輕易相信,這是不可能的)。
通過高崧為父親伸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原則,並且目標非常堅定的人,但高崧能被載入史冊,並不是因為他為父伸冤。有人相信服用雲母可以長生,有人就會持反對意見,而高崧就是服用仙藥的極力反對者。
東晉皇帝想服用仙藥獲得長生,高崧卻認為皇帝的想法不對,甚至公然阻止皇帝服用仙藥,我們只能用「勇氣可嘉」來形容他,這要是在秦始皇執政期間,相信他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塗金銀鼎的出土,讓我們知道高悝去世的原因,也讓後人了解到高崧為父伸冤的過程。文物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靜靜地訴說歷史,更為後人了揭秘歷史上的謎團,讓我們看清歷史事件背後的真相,相信通過不斷的考古,文物專家們還會破解更多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事件,如果各位讀者對「塗金銀鼎」感興趣,可以去南京博物館看一看,並近距離感受這件文物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