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一座東晉墓,銀鼎裡發現詭異的東西,墓主死亡真相被揭開

2020-12-14 歷史大解秘

在考古界有一個規矩,工作人員不會主動發掘古墓,一方面是對墓主表示尊重,另一面是如果保護不當,墓中的文物會被毀掉。1998年,考古專家們對南京的一座陵墓進行保護性發掘,在清理的過程中,出土了一個銀鼎,而看到銀鼎裡面的東西後,專家們竟意外地揭秘了墓主死亡的真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98年,施工隊正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翻修道路,在挖土的過程中,一位工人竟在磚瓦石塊之中,發現了一件酒杯狀的青銅器。工友們聽到聲音,連忙過來圍觀。施工隊長看到工友們聚在一起,連忙跑過去維持秩序,隊長是位有經驗的人,他在之前施工的過程中,也挖出器物,後來證明地下有陵墓,他連忙用手機聯繫當地的文物研究所,將發現青銅器的消息報上去。

考古工作人員帶著專業的工具趕到現場,立即進行專業的勘察,萬萬沒想到,該地竟存在墓群。隨後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之下,考古工作人員對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長時間的發掘,考古專家們共發掘出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墓,並將其取名為M6,M2和M3。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有玉石、漆木、陶瓷和青銅器等等。在M2中,工作人員發現一塊墓誌,通過上面雕刻的文字可以確定,該墓的主人是高崧及夫人謝氏,也就是說,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發現的墓群就是高崧的家族墓。

在清理M6高悝(高崧的父親)夫婦墓時,工作人員發現一件造型奇特的「銀鼎」,它通高2.7釐米,直口圓腹,雙立耳,腹部雕刻獸紋,腹下接三足,但因年代比較久遠,表面的鎏金已經開始脫落,外底還刻有「第五」兩個字。

工作人員為進一步研究,將銀鼎帶回研究所,但想要解開「銀鼎」身上的秘密,我們還需先了解一下高悝和高崧。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高悝和高崧是東晉時期的歷史人物,而高悝是高崧的父親。高悝曾是朝廷的一名官員,但因納妾遭到訴訟而被貶,高崧是一位有才學的人,因受到舉薦,他被授予太學博士之位,當父親去世後,他便辭官回鄉。

高悝遭到舉報是被人陷害,高崧一心想為父親伸冤,不僅停喪五年不下葬,還上奏十幾道奏摺。在不斷的努力下,皇帝被他的孝心感動,恢復其父親的清白之身,並對他加以重任,正因如此,高崧再次回到官場。可是高悝和銀鼎又有什麼聯繫呢?

研究高悝墓發現的銀鼎時,專家在鼎中發現一種殘留物質,進行專業的化驗,這種殘留物質為雲母殘片。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貴族們一直在努力地尋找長生不死藥。根據《抱樸子》記載:「(雲母)一年則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這句話介紹了雲母的藥效,晉人也十分相信,長期服用雲母可以長生不老(不要輕易相信,這是不可能的)。

通過高崧為父親伸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原則,並且目標非常堅定的人,但高崧能被載入史冊,並不是因為他為父伸冤。有人相信服用雲母可以長生,有人就會持反對意見,而高崧就是服用仙藥的極力反對者。

東晉皇帝想服用仙藥獲得長生,高崧卻認為皇帝的想法不對,甚至公然阻止皇帝服用仙藥,我們只能用「勇氣可嘉」來形容他,這要是在秦始皇執政期間,相信他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塗金銀鼎的出土,讓我們知道高悝去世的原因,也讓後人了解到高崧為父伸冤的過程。文物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靜靜地訴說歷史,更為後人了揭秘歷史上的謎團,讓我們看清歷史事件背後的真相,相信通過不斷的考古,文物專家們還會破解更多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事件,如果各位讀者對「塗金銀鼎」感興趣,可以去南京博物館看一看,並近距離感受這件文物獨有的魅力。

相關焦點

  • 南京現4座東晉磚墓 墓主"頭戴金鳥 手握石豬"(圖)
    南京現4座東晉磚墓 墓主"頭戴金鳥 手握石豬"(圖) 2015-05-12 08:22:31  出土現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供圖  上月南京雨花臺區鐵心橋發現4座並排而立的東晉磚墓,出土了銅印、畫像磚、金飾等近百件文物。
  • 南京板橋三山村發現西晉古墓 墓主年齡73歲
    昨天上午,有市民向金陵晚報反映,在雨花臺區板橋街道三山村老凹子,發現了多座古墓,現在周圍已經拉上了警戒線,有工地的工人在看守,考古專家也正在現場。記者到現場查訪後發現,這是一座西晉古墓和一座南朝大墓,其中西晉古墓非常特別,墓主的年齡就直接「寫」在墓磚上。
  • 安徽發現一座千年皇帝墓,埋葬著一男兩女,出土一隻「癩蛤蟆」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安徽出土一座皇帝墓,裡邊卻發現一隻「癩蛤蟆」,這是怎麼回事?在安徽省的一個小村子裡有一個巨大的土墩,據村裡的老人說它已經存在千百年了,相傳這是一座「天子墓」,裡邊埋藏了一位皇帝,而這裡的村民都自願成為了守陵人。2015年的時候,因為要配合城市建設,文物局特派考古學家前來對這座「天子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由此才揭開了這座千年古墓的真面目。
  • 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7月16日,記者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不久前,該院考古人員在巫山發現了戰國晚期至六朝時期的墓葬34座,其中,一座刀把形的磚室墓內的壁磚上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明確紀年,十分罕見。專家稱,其發現對於三峽地區墓葬分期、東晉時期的墓葬習俗及社會文化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徐州獅子山發現楚王墓,墓主是哪代楚王?其王后之墓揭示出真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徐州地區周圍的大山上陸續發現有八處、十五座漢代楚王墓;它們的主人身份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都在研究每一座墓的主人是哪代楚王;其中獅子山楚王墓最為特別,在它的旁邊有一座楚王后的墓葬,正是這座王后墓揭示出獅子山楚王墓的真實身份;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南京出土一父女合葬墓,墓中發現200粒藥丸,化驗結果令人氣憤
    在現代考古研究中,夫妻合葬墓都已經十分少見,就更不用說父女合葬墓。1965年,南京出土一父女合葬墓,墓中發現了200粒藥丸,化驗結果令人氣憤。 敢違抗皇命的王彬 考古學家在南京象山發現了一座古墓,起初,專家們以為這是一座很少見的夫妻合葬墓
  • 河北宣化發現遼代大墓,墓中驚現十二星座,還出土千年飯局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出土的文物可謂是不計其數,但是有很多文物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倍感意外。像杭州半山發現的戰國水晶杯、三星堆青銅立人、商青銅鴞卣等等,發現之初無不讓考古專家驚訝。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發現於河北宣化的一座遼代大墓。
  • 學者揭南京東吳大墓墓主身份 被稱已是突破
    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從南京江寧高新園獲悉,為保護江寧上坊東吳大墓而籌建的東吳博物館即將開工,有望在明年開放,這也是江蘇首個以東吳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遺址博物館。  據了解,上坊東吳大墓是目前我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為複雜的東吳墓葬。
  • 在遼寧出土的古墓中,墓主抱著兩隻玉龜,黃帝的墓穴被找到了嗎?
    在遼寧出土的古墓中,墓主抱著兩隻玉龜,黃帝的墓穴被找到了嗎?文/喵嗚嗚歷史炎黃二帝的故事,在我國屬於比較久遠的歷史,據說在黃帝百歲的時候,曾經有條神龍來告訴他他的使命已經完成,可以回到天上了。但是,在他返回天堂的路上,人們不想讓他走,所以他們拖著他的衣服和鞋子,後來,為了崇拜他,他們用這些東西在喬山附近建造了一座墳墓。但黃帝確實存在,所以他應該有一具屍體。既然他不在墳墓中間,他埋在哪裡?這已成為考古界一個未解決的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在遼寧省發現了古代墓葬的遺蹟。經過八十多次的碗蕨類植物,整個牛和梁遺址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
  • 安徽發現一座大墓,早已被古代盜墓者光顧,盜墓賊盜洞打得奇準
    ,此人爬進隧道,向裡面走了一百餘步,發現旁邊立了一座石碑,經仔細辨認,發現是孫休的陵墓,裡面葬的是皇帝。2007年第四期《江漢考古》雜誌上,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名義發表的《安徽馬鞍山宋山東吳墓發掘簡報》,最後的結論便是,「墓主可能就是吳景帝孫休」。 馬鞍山博物館郎俊、吳志興等人,支持這一觀點,他們在論證獨家墩墓墓主是孫策的同時,還對宋山大墓的墓主進行了考證。
  • 淮南武王墩墓大猜想:墓主或是楚國遷都壽春的第一代王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該墓葬的前期勘探中,呈「甲」字形的該墓葬長寬皆約47米,封土頂距墓底深約30米,且四周有臺階內收,臺階高1米,寬1米。墓室邊發現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2.5米的大型長方形車馬坑。從墓葬的規格和陵園的布局,以及其他省份發現的楚墓葬制來看,非常符合「王」的規格。 既然是王,那麼會是哪一位王?
  • 土山屯村發現西漢大墓:出土千年木盒,考古隊嘆為觀止
    由於基建施工,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的土山屯村發現了一座很不尋常的大墓。首先是從年代上,這座墓專家初步推斷可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了,屬於西漢晚期。其次是從這座墓的形制上看是典型的的琅琊墩式封土墓。據史書記載,在西漢時期,當地屬於琅琊郡的管轄。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現北宋家族墓,出土一批精美的耀州窯青釉瓷器,部分器型極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繼呂氏家族墓發現以來,宋代考古又一重要新發現11月1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的考古發掘情況。
  • 考古發現1400年前情侶墓!墓中兩男子「牽手」,專家「揭開」身份
    在其中,不少發現讓人為之精神一震,但也有不少發現,卻有些顛覆人們的認知。考古發現2009年,考古學家在南京棲霞區棲霞街新河村附近考古時,眼前的兩個「獅子」石刻卻突然引起了專家的重視。因為經專家斷定,它們並非是我們常見的獅子,而是一對「麒麟」。
  • 陝西唐墓出土「半人高」彩陶駱駝 或為官方製造
    記者 張遠 攝   中新網西安12月4日電(記者 田進 冽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呆運4日透露,該省華陰市境內發現一座唐代夫妻合葬墓,墓主宋素在唐高宗時期曾任敦煌縣令,墓葬出土了胡人俑、陶駱駝、陶馬等隨葬品70餘件,其中2件彩陶駱駝將近半人高。專家認為,該墓的發現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歷史提供了資料。
  • 宅基地發現古墓,墓主身份成謎,農民拿出一隻罐子,揭開古墓秘密
    石鼓鎮是個有名的小鎮,早在唐朝時期就出土過國寶石鼓,村民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較高,經過徐海軍的反覆勸說後,村民們便不再亂挖。當天下午,接到報告的考古專家趕到了現場,經過緊張的發掘之後,考古隊終於在宅基地底下挖出了3座商末周初的古墓。其中有兩座墓已經朽毀,只有編號為M3的三號墓比較完整,三號墓長長 4.3、寬 3.6 米,距離地表深 2.4 米,兩槨一棺。
  • 一炮炸出千年漢墓,出土一件大碼「孕婦裝」,專家:墓主是大胖子
    金縷玉衣是漢朝皇室的標配,當然了必須是皇帝或者一些高級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的,考古了這些年,在漢墓中的確是出土了不少的金縷玉衣,但要說哪一件金縷玉衣保存的最為完好,那相信考古專家會一致的認為是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 菏澤挖出「黃腸題湊」大墓,木材超過3000立方米,墓主是西漢太后
    、保存最完好的黃腸題湊大墓是哪一座嗎?別說這個古墓還真的是與眾不同,考古隊剛進入甬道就發現一股香氣撲鼻而來,而且在之後的發掘中,這股香氣就一直沒有斷過,其實專家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很可能是柏木的氣味,這搞不好是一座大型的黃腸題湊墓葬。
  • 中國挖掘一戰國墓,出土了一鼎「牛骨湯」,考古家:不能喝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有一個很火的考古視頻,那就是考古家在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把戰國時期的寶劍,這把寶劍的劍鞘因為歷史久遠的緣故看起來已經非常破爛,但在考古家取出寶劍時寶劍的寒光閃到了所有的考古家。其實考古家挖掘的這座古墓便是陽城遺址中的18號墓,也就是該遺址戰國時期的楚墓。
  • 福建發現17歲貴婦墓,出土超薄短裙,顛覆人們對宋朝女性印象
    文/小讀 標題:福建發現17歲貴婦墓,出土超薄短裙,顛覆人們對宋朝女性印象 一般來說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穿著還是比較保守的,畢竟思想還不是那麼開放都會把自己的身體裹得嚴嚴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