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書法家王羲之召集文人墨客在紹興城南寫下了《蘭亭序》;與此同時,在巫山,一位逝者默默地被下葬於江邊,為後人留下了刻有一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紀年銘文磚。

  7月16日,記者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不久前,該院考古人員在巫山發現了戰國晚期至六朝時期的墓葬34座,其中,一座刀把形的磚室墓內的壁磚上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明確紀年,十分罕見。專家稱,其發現對於三峽地區墓葬分期、東晉時期的墓葬習俗及社會文化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千年古墓形似刀把

  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汪偉介紹,此次發掘的墓群位於巫山縣神女小區陳家包上,34座墓中,共出土了鐵釜、銅箭鏃、銅錢幣、琉璃耳璫、陶灶等各類遺物260餘件。其中,一個特別的磚石墓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該古墓形似刀把,葬墓室約7平方米,只殘存了底部兩層石磚。讓專家們感到意外的是,墓室內的石磚上竟然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銘文。

  「永和九年即為公元353年。就是這一年,王羲之在紹興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蘭亭序》。」汪偉告訴記者,在考古發掘中,紀年墓本來就少,而東晉時期的紀年墓更是十分罕見,這為考古學家對墓葬的斷代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銘文磚像牆紙一樣漂亮

  墓主人是誰?為何要在磚墓裡留下明確的紀年?對此,汪偉介紹,由於毀壞嚴重,考古人員並未在該墓葬中發現任何隨葬品,不過根據墓葬規格,初步判斷該墓主人可能是當地百姓或者一位小地主。至於為何要留下紀年,則和墓主人的習慣有關。「很多古人把紀年磚當作一種裝飾,類似於現在的牆紙。這座墓葬如果被還原的話,走進墓室就會看到一片由銘文磚組成的牆面,非常漂亮。」汪偉說。

  汪偉稱,此次紀年墓的發現,證明了在1660年前的永和九年,巫山地區歸屬於東晉政權。「當時,東晉與十六國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前秦,交戰激烈,有攻有守,巫山屬於前沿陣地,『永和』為東晉穆帝所用年號。此次紀年墓的發現,證明當時的巫山就在東晉政權的掌握之中,而歷史上前秦與東晉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29年後。」(記者 夏婧 實習生 楊晨)

相關焦點

  • 南京現4座東晉磚墓 墓主"頭戴金鳥 手握石豬"(圖)
    南京現4座東晉磚墓 墓主"頭戴金鳥 手握石豬"(圖) 2015-05-12 08:22:31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供圖  上月南京雨花臺區鐵心橋發現4座並排而立的東晉磚墓,出土了銅印、畫像磚、金飾等近百件文物。其中,不乏造型靈秀的「動物」,如握在手中的滑石豬、用於裝點服飾的金魚、金鳥,每一種動物形象都有特定的含義。晉人把這些生靈安放在長眠之地,以構建一個並不寂寞的往生世界。
  • 南京出土一座東晉墓,銀鼎裡發現詭異的東西,墓主死亡真相被揭開
    在考古界有一個規矩,工作人員不會主動發掘古墓,一方面是對墓主表示尊重,另一面是如果保護不當,墓中的文物會被毀掉。1998年,考古專家們對南京的一座陵墓進行保護性發掘,在清理的過程中,出土了一個銀鼎,而看到銀鼎裡面的東西後,專家們竟意外地揭秘了墓主死亡的真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東晉《王興之墓誌》,筆畫挺直,如刀削狀,與王羲之天壤有別!
    《王興之墓誌》全稱《王興之夫婦墓誌》,是一塊墓石,這塊石頭兩面刻字,即分別刻夫婦兩志。一面刻於東晉鹹康六年(公元340年);另一面刻於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碑文共計203字。王羲之的兄弟之墓王興之為「書聖」王羲之從兄弟,這塊墓碑並沒有署名是誰刻的,有人推測是王興之的子女。此碑發現時還引起了強烈的討論,由此碑,說《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書法。部分碑文:興之,徵西大將軍行參軍,鹹康六年卒,葬於丹楊建康之白石,刻石為識,藏之於墓。子閩之、祠之、鹹之、預之。
  • 藍山五裡坪古墓群新發現8座東漢紀年磚室墓
    「喜平元年」紀年磚。根據墓道的位置不同,紀年磚室墓可以分為「凸」字形和「刀」形兩種。出土器物。新湖南客戶端10月30日訊(記者 龍文泱)記者今日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藍山縣五裡坪古墓群又有新發現,在搶救發掘的28座漢唐時期墓葬磚室墓中,有8座東漢紀年磚室墓,資料十分珍貴。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裡坪考古隊隊長陳斌介紹,所發現的8座東漢紀年磚室墓位於藍山縣塔峰鎮五裡坪村五裡小學東北300米的一處低矮山崗上,東南與五裡坪古墓群中心區相距800米。
  •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摘要:幽州刺史墓是在朝鮮半島北部德興裡發現的一座壁畫墓,在墓中發現墨書文字,記錄了墓主人的籍貫、姓氏、官職和卒年月日等,但因姓氏部分墨書文字已經漫漶不清,使學術界對其身份產生了不同看法。本文根據目前已知的4­-5世紀的文獻資料及幽州刺史墓的墨書題記,對幽州刺史鎮身份、官職及其生存時代歷任幽州刺史進行了考察,確認史料中所記載的南燕桂林王慕容鎮不是幽州刺史墓的墓主,認定墓主鎮為前燕慕容暐時期的幽州刺史,推定他亡命高句麗的時間在360年前後,最終借道高句麗,在大同江下遊建立了移民政權。
  • 盜古墓、偷墓磚,兩位「摸金校尉」獲刑!
    看了幾天《盜墓筆記》,自認為是現代版「摸金校尉」的三人,在月黑風高之時,攜帶盜掘工具到沙縣夏茂鎮周邊尋找古墓葬欲進行盜掘,後遊某憑經驗與探測發現沙縣夏茂鎮水頭村一片毛竹林山上可能有古墓。遊某三人挖了一整夜卻一無所獲,臨走之際,遊某看到一旁的墓磚造型別致,於是三人開始揮鋤毀墓,將古墓墓穴壁上4塊刻有龍形、虎形的墓磚盜挖走。
  • 盜古墓、偷墓磚,三明兩位「摸金校尉」獲刑!
    看了幾天《盜墓筆記》,自認為是現代版「摸金校尉」的三人,在月黑風高之時,攜帶盜掘工具到沙縣夏茂鎮周邊尋找古墓葬欲進行盜掘,後遊某憑經驗與探測發現沙縣夏茂鎮水頭村一片毛竹林山上可能有古墓遊某三人挖了一整夜卻一無所獲,臨走之際,遊某看到一旁的墓磚造型別致,於是三人開始揮鋤毀墓,將古墓墓穴壁上4塊刻有龍形、虎形的墓磚盜挖走。
  • 盜古墓、偷墓磚,三明兩位「摸金校尉」獲刑
    遊某三人挖了一整夜卻一無所獲,臨走之際,遊某看到一旁的墓磚造型別致,於是三人開始揮鋤毀墓,將古墓墓穴壁上4塊刻有龍形、虎形的墓磚盜挖走。於是,三人從上次盜掘開的盜洞進入,又盜挖走古墓葬 上的雞紋、狗紋、花卉紋墓磚各1塊。
  • 渭南發現宋元平民墓 室頂鑲銅鏡牆上刻"二十四孝"
    4月11日,臨渭區豐原鎮閔家村一村民在該村村委會後挖土時,發現了一座古墓,村民立即向臨渭區文物旅遊局反映。該局文物科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對事發現場進行了保護,經過現場勘查,初步斷定為宋元時期一盧姓男子的墓葬。墓室頂部中心鑲有銅鏡據臨渭區文物旅遊局文物科工作人員介紹,該墓南北走向,是一座長方形單室仿木式青磚墓。
  • 盜古墓、偷墓磚,福建三明兩位「摸金校尉」獲刑!
    看了幾天《盜墓筆記》,自認為是現代版「摸金校尉」的三人,在月黑風高之時,攜帶盜掘工具到沙縣夏茂鎮周邊尋找古墓葬欲進行盜掘,後遊某憑經驗與探測發現沙縣夏茂鎮水頭村一片毛竹林山上可能有古墓遊某三人挖了一整夜卻一無所獲,臨走之際,遊某看到一旁的墓磚造型別致,於是三人開始揮鋤毀墓,將古墓墓穴壁上4塊刻有龍形、虎形的墓磚盜挖走。
  • 南京板橋三山村發現西晉古墓 墓主年齡73歲
    昨天上午,有市民向金陵晚報反映,在雨花臺區板橋街道三山村老凹子,發現了多座古墓,現在周圍已經拉上了警戒線,有工地的工人在看守,考古專家也正在現場。記者到現場查訪後發現,這是一座西晉古墓和一座南朝大墓,其中西晉古墓非常特別,墓主的年齡就直接「寫」在墓磚上。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現北宋家族墓,出土一批精美的耀州窯青釉瓷器,部分器型極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繼呂氏家族墓發現以來,宋代考古又一重要新發現11月1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的考古發掘情況。
  • 福建發現孫悟空墓,墓裡面還有他們!
    孫悟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歷史神話人物,是清朝作家吳承恩筆下,也是四大名著《西遊記》中的一個人物,可是在前段時間有一位福建的一座山洞內竟然出奇的發現了「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的合葬墓。在裡面有一座不規則的石室,面積大概十幾個平方,豎著兩個墓碑,分別是「通天大聖」和「齊天大聖」,大字的下面還「神位」兩字;還有在墓中還發現了宋代的碗、瓦罐殘片,經鑑定也排除了後代人故意弄得,還有就是內壁上的壁刻也是宋末以前的,有專家學者還對山洞的巖石進行了分解,山洞內的巖石層富含金屬
  • 藍田漢墓墓主或為漢武帝之女 曾被誤認為荊軻墓
    據了解,在解剖封土過程中,中部偏南發現一處祭祀坑,出土物包含有少量動物骨骼、木炭、紅色漆皮、銅飾件等。「根據出土文物及墓葬形制,可確認為西漢甲字形大墓。」負責支家溝大墓發掘工作的段毅說,12處位於墓道和前室兩側的壁龕放置各類隨葬品。這種使用壁龕安置隨葬品的方式與漢武帝茂陵叢葬坑K26相似。另外,高級西漢墓中以真馬殉葬,始於文景時期,到漢成帝時期趨於衰落,遂以車馬明器隨葬。
  • 甘肅修路毀壞疑似唐代墓現場:僅存幾塊堆砌的墓磚
    魏建軍 攝中新網甘肅天水10月22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網傳甘肅天水市境內一處道路施工時發現疑似唐代墓,中新網記者21日驅車趕至現場時看到,一臺挖掘機停在工地,地面和外圍山體有大量挖痕,施工現場已成為「一塊平地」,只有不足一米的土坑和僅存的幾塊墓磚堆砌在旁邊。施工地已有部分區域拉起了警戒線,附近臨時搭起的彩鋼房內,可便於民警24小時值守。
  • 曹操墓驚現中國最早白瓷
    曾經,紀年確切的最早白瓷在範粹墓  範粹,史書無傳。  相州窯一如範粹,亦不見文獻記載。  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陶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時代最早的白瓷。  墓誌雲:範粹「以武平六年四月廿日薨於鄴都之天宮坊。春秋廿有七。以五月一日遷厝於豹祠(西門豹祠)之西南十有五裡」。
  • 安徽發現一座大墓,早已被古代盜墓者光顧,盜墓賊盜洞打得奇準
    ,此人爬進隧道,向裡面走了一百餘步,發現旁邊立了一座石碑,經仔細辨認,發現是孫休的陵墓,裡面葬的是皇帝。 宋山大墓的發現,是因為窯廠工人取土,發現時間是,1987年9月。
  • 三人結夥挖掘宋代古墓葬獲刑 盜出的7塊墓磚已全部追回
    三人憑經驗與探測發現沙縣夏茂鎮某山場可能有古墓。當晚,三人經挖掘果然找到一無名古墓葬,三人挖掘出盜洞、進入古墓葬後,將古墓葬墓穴壁上4塊刻有龍形、虎形的墓磚盜走。  11月下旬,三人再次進入該古墓,又盜挖走古墓葬墓穴壁上的雞紋、狗紋、花卉紋墓磚各1塊。
  • 墓裡乾坤:太原北齊婁睿墓
    | 婁睿墓的發現與發掘 | 這兩次變化和中原北方統治集團銳意漢化,摹擬南朝制度風尚有直接關係,因此,變化的源頭要追蹤到東晉(319-420)、劉宋(420-479)和蕭梁(502-557)。」(見《中國石窟寺研究》349~354頁,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宿白先生所說的第一次變化發生在北魏孝文帝在平城推行漢化改制的時期,具體表現在雲岡石窟佛像造型的變化上。
  • 河南發現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 出土大量精美相州窯白瓷
    雕刻精美、紋飾描金、瑞獸護門、樂隊助興……近日,一座規模較大、布局嚴謹的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在河南安陽被發現。專家表示,該墓砌築和雕刻技術高超,為研究隋代美術工藝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民族及宗教融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