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三氧神經修復療法可有效控制三叉神經痛

2020-12-23 金臺資訊

日前,國際英文醫學期刊「疼痛研究雜誌」(J Pain Res)刊發了安建雄團隊一篇關於三氧神經節注射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的多中心臨床研究,該研究根據安建雄博士提出的「飛彈 彈「原理,在影像設備引導下,將低濃度三氧注射到半月神經節周圍,通過對抗神經炎症反應和促進神經損傷修復作用,達到緩解三叉神經痛的目的。研究顯示,半月神經節三氧注射不僅可以使多數病人三叉神經痛得以長期緩解,對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神經功能損傷,包括痛覺、溫度覺和觸覺等具有修復作用。這項研究由北京,蘭州、雲南等多家醫院合作完成。文章第一作者為安建雄指導的研究生高蕾,蘭州市醫學會疼痛分會主任委員李彤、西雙版納自治州州醫學會疼痛分會主任委員韓衛江、美國匹茲堡大學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系前主任John Williams博士等為合作作者。

安建雄組織的神經修復新方法治療三叉神經痛多中心研究近日發表在國際英文期刊

三叉神經痛表現為頭面部反覆發作的刀割樣、撕裂樣或電擊樣等令人痛不欲生的疾病,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現代醫學對三叉神經痛的研究已有260多年的歷史,目前流行的化學性(酒精和阿黴素)和物理性(射頻和手術)神經幹和神經節阻斷術,不僅可以引起面部麻木和肌肉癱瘓,而且復發率高;微血管減壓術則需要全身麻醉下開顱手術,也有一定復發率。

安建雄團隊的這項研究始於2013年春,2018年發表了第一篇英文論文。文章發表後引起國際同行關注,美國杜克大學Wolfgang Liedtke博士和德國馬爾堡大學教授Harald Renz博士親臨參觀考察,Liedtke是美國著名頭面痛醫生科學家,同時也是杜克大學麻醉學系和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擁有自己的神經生物學實驗室。Renz則是德國臨床免疫學會主席和一本國際頂級免疫學雜誌副主編,已因此與安建雄團隊開啟了密切科研合作。

可重複是研究科學性的基本原則,新的發現需要重複才能獲得廣泛公認和普及推廣。為此,安建雄團隊與蘭州和西雙版納醫學會疼痛分會同道開展了這項臨床多中心研究,旨在證實此前的研究成果。這項多中心研究不僅吸納了更多的三叉神經痛病人,還增加了療效評價方法。在治療方法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進,如影像引導由放射損傷較高的CT改為放射性和費用都更低的C型臂;三氧注射部位由半月神經節內改為神經節周圍,不僅大幅度縮短了手術時間,也避免了三氧注入顱內引起氣顱的風險。

據悉,為探索不以犧牲感覺和運動等神經功能為代價的前提下控制難治性三叉神經痛,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安建雄就在我國著名疼痛生理學泰鬥韓濟生院士指導下,利用針灸原理,使用經皮電刺激方法探索無創手段治療三叉神經痛,遺憾的是,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只能使不到三分之一的三叉神經痛病人獲得滿意療效。為了尋求更理想的突破性治療手段,安建雄隨後進行了20年漫長而艱辛的探索。其中第一個十年主要用於建立新型更接近人類三叉神經痛的動物模型;隨後的十年則在這個模型基礎上開展系列機理和治療研究。與此同時,根據轉化醫學原理,對人類三叉神經痛持續進行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研究內容除外疼痛外,已經延伸到認知功能和失眠等領域,機制方面也從行為學和超微結構延伸到分子水平。

安建雄團隊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包括三叉神經痛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之所以表現為魔鬼般難以理解的疼痛,是因為患有這種疼痛的病人在腦和脊髓,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發生了系統性超微結構損傷,這種損傷和相關疼痛與認知功能障礙可以通過化學或物理神經調控療法逆轉。以往流行的化學(酒精)、物理(射頻熱凝和機械壓迫)性損毀和手術切斷的方法,只能在犧牲其他感覺和運動功能的前提下,讓疼痛得以暫時的緩解,疼痛不久恢復,最終發展成為痛性麻木,也就是疼痛依舊甚至更重,而其他正常感覺也喪失了。由於神經傳導功能出現障礙,此時神經調控再難奏效,從而給進一步治療增加難度。

由於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難治性特點,雖然有眾多方法可供選擇,但遠期療效普遍不理想,以至於疼痛治療曾被稱為「三分治療,七分關懷」。長期以來疼痛治療缺乏原創性、突破性進展。三氧神經節注射治療神經痛是安建雄為代表的中國醫生對疼痛醫學的一項原創性貢獻。

【專家簡介】

安建雄,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麻醉、疼痛與睡眠醫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疼痛研究室主任,失眠研究室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電休克與神經刺激學組組長,中國醫促會區域麻醉與疼痛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疼痛分會執行會長,北京神經內科學會睡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三氧醫學學會首任會長。

相關焦點

  • 北京協和·面神經聯會診療中心:三叉神經痛的典型症狀有哪些
    三叉神經痛是一類比較複雜的腦神經疾病,患者在發病時會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了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更好的針對性治療,下面讓太原紡織醫院資深專家為大家介紹: 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症狀症狀一: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陣發性劇烈疼痛,歷時數秒至1-2分鐘,每次疼痛情況相同。
  • 太原紡織醫院專家:解析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症狀
    核心提示:三叉神經痛是一類比較複雜的腦神經疾病,患者在發病時會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了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更好的針對性治療,下面讓太原紡織醫院資深專家梅興旺主任為大家介紹 三叉神經痛是一類比較複雜的腦神經疾病,患者在發病時會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了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更好的針對性治療
  • 《三氧醫學》出版發行
    由我國著名三氧醫學醫生科學家、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副院長安建雄博士領銜主編的《三氧醫學》,近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世紀初有人從歐洲引進三氧介入治療技術治療椎間盤突出性疼痛。近年來三氧治療在我國發展迅速,一方面有以安建雄等一批醫生科學家投入極大熱情推廣和研究三氧醫學,而也有一些人為追逐利益開始濫用。《三氧醫學》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保護病人權益,科學使用三氧療法而誕生的。
  • 贏聯東方康美·三氧療法
    三氧(又稱臭氧)是一種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強氧化劑,常溫下半衰期為20min,易分解和溶於水,所以只能即時製備,即時應用。超氧因其具有氧化、抗炎、鎮痛的作用,被廣泛的應用於臨床治療,尤其在治療疼痛類疾病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三氧大自血療法什麼叫三氧治療?
  • 太原紡織醫院:如何不走彎路,治療好三叉神經痛
    核心提示:由於三叉神經的第二、第三條分支位於上下牙的位置,因此很多三叉神經痛的患者會與牙疼混淆,長期以牙病醫神經痛,得不到正確有效的治療。下面太原紡織醫院張建國主任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牙疼與三叉神經痛的關係。
  • 一文搞定三叉神經痛的鑑別診斷
    多見於青壯年,常隱襲起病,緩慢進行性發展,可有多次緩解與加重,也有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者。以顱內壓增高和局限性定位徵為臨床表現的腦部炎性疾病。蝶顎神經痛:蝶顎神經痛又稱翼顎神經痛,翼管神經痛,Sluder 症候群,是一種臨床比較少見的非典型性面神經痛,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表現複雜且不典型。
  •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微創治療
    本報記者 焦守廣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指發生在面部一側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如放電、針刺、刀割樣的常人難以忍受的疼痛性神經疾病。三叉神經痛早期可選擇藥物治療,但並不能真正治療疼痛。這些藥物長期服用會造成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等毒副作用,並且隨著病程的延長,療效逐漸減退,最終造成大量服藥卻不能控制疼痛的結果。
  • 手術解除三叉神經痛,醫生在耳後開小口
    因為,三叉神經痛具有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等特點,被稱之為「天下第一痛」。 據了解,三叉神經痛發生率為182/10萬,多為中年後發病。
  • 醫學科普:什麼是三叉神經痛?
    要了解三叉神經痛,先要從了解三叉神經。三叉神經是第五對腦神經,是顱內一對最粗大的腦神經(左、右兩支稱為一對),為混合性神經(既管理運動功能又司職感覺功能的神經)。三叉神經運動根支配顳肌和咀嚼肌的運動;三叉神經感覺根管理面部的痛溫覺和觸覺。
  • 幹細胞療法修復的3個臨床佐證,應用前景可期
    憑藉幹細胞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和獨特的免疫調節能力,讓難以癒合的半月板損傷打破常規,實現修復癒合。作為一種新型治療模式,幹細胞修復半月板損傷成為研究熱點。研究人員認為,幹細胞治療為白區半月板提供必要的修復營養因子;同時也為紅區受損的微小血管進行替代更新,助力半月板損傷的自我修復。
  • 安建雄:由三氧醫學的極端反對者轉變為一名積極的倡導者
    此後,我們的疼痛醫學中心將三氧作為疼痛治療的主要手段,三氧不僅取代了疼痛臨床廣為應用的激素,疼痛治療的遠期療效也得以大幅度提高,並誕生了三叉神經節、背根神經節和腹腔注射等一系列原創性應用成果。其中三氧注射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 J Pain Res 後,吸引了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疼痛與神經科醫生、神經生物學家Wolfgang Liedtke 博士和德國臨床免疫學會會長Harald Renz 教授到訪,並給予高度評價。近年來我們在三氧抗PM2.5、保護生殖功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和幹預睡眠剝奪導致的認知功能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 名醫手記丨三氧自體血療法 可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
    在各大醫院疼痛科,有一項臨床療法對治療疼痛有較好的效果,卻很少被人熟知,它就是三氧自體血療法。三氧(O3)俗稱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具有很強的氧化作用,大氣層中的臭氧層主要由這種物質構成,具有很高的能量。
  •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是什麼原因?該如何進行治療?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最常表現為帶狀皰疹急性發作後,從未緩解的持續性疼痛。疼痛能造成巨大的痛苦,尤其對於老年人。症狀可嚴重到幹擾睡眠、食慾或性功能。急性皰疹性神經痛是指疼痛開始於皮疹出現前或伴隨皮疹出現且從發作起持續多達30天。亞急性皰疹性神經痛是指疼痛在皮疹治癒後仍持續發作,但在發作後4個月內消退。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指疼痛從皮疹發作開始起持續超過4個月。
  • 蜂毒療法可治「天下第一痛」
    原標題:蜂毒療法可治「天下第一痛」   中國江蘇網5月24日訊 在金庸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頑童中了毒蜘蛛的毒,小龍女為了給老頑童解毒,招來一群蜜蜂,「以毒攻毒」,把他的毒解了。  小說中蜂毒療法只是傳說,現實生活中的蜂毒療法又是如何?
  • 治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中醫有好辦法
    放血療法、神經阻滯和三氧水注射三管齊下的特色療法效果很好    為什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治療難度大?對待疼痛,西醫的辦法就是止痛,止痛不是不需要,但很多人對長期吃止痛藥還是有顧慮,而且傳統觀念認為,如果神經外層膜一旦被損傷,就不能再被修復,所以這種病就陷入了只治標不治本、治標也有利有弊的困局。
  • 臭氧水的臨床應用
    醫用臭氧水的安全性     大量臨床資料已經證實三氧療法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局部治療時,無特殊禁忌;全身療法時,有出血傾向或溶血性疾病、急性心梗、甲亢、急性酒精中毒及癲癇病者禁用。 1980年德國醫學界為此組織了644位專家對5579238例次醫用臭氧治療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發現其中40例出現過敏反應等副作用,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七,未發現致殘、死亡報導。
  • 前沿:幹細胞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進展
    近年來,幹細胞(MSCs)成為臨床應用研究熱點,因其具有取材方便、易於採集、生物學特性穩定、低免疫原性、無排斥反應、無倫理問題等優點,且在一定條件下可誘導分化為神經樣細胞、胰島素β細胞、生殖細胞等。因此,研發出能夠逆轉胰島素抵抗及進展性和必然性β細胞功能障礙新方法,是糖尿病幹預研究的關鍵所在。幹細胞療法為2型糖尿病幹預提供了新思路隨著幹細胞廣泛應用於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幹細胞療法具有低免疫原性, 免疫調節和抗凋亡作用。
  • 西安交大二附院精細手術,為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患者除病痛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功能神經外科亞專業組便是其中一支頗具特色的團隊。亞專業組由科主任屈建強教授帶領多位神經外科骨幹組成,主要成員有周樂、權俊傑、張熙三位副主任醫師。他們仁心仁術,在「大腦禁區」揮灑汗水,在顯微鏡下創造奇蹟。他們瞄準國際一流診療水準,積極探索,十餘年來已成功為數千例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患者解除了病痛,一路走來譜寫華彩篇章。
  • 痛痛痛,疼痛感10級以上的三叉神經痛,為啥偏愛中老年人!
    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經痛王繼增主任解釋:三叉神經是支配面部最粗大的一對顱神經,既有管理感覺的纖維,也要管理咀嚼肌運動(張口+咀嚼)。它有三個分支:第一支是眼睛以上的部位,主要是額頭;眼睛以下嘴巴以上是第二支;下顎和耳前部位是第三支。
  • 20年三叉神經痛頑疾 一小時微創「剷除」——毓璜頂醫院疼痛科治療...
    今年58歲的芝罘區患者李大媽一想到那種揪心的疼痛折磨就心有餘悸,她說剛開始為了方便,自己買點止疼藥吃點就硬挺過去了,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疼痛的次數越來越多,疼痛的程度也越來越劇烈,實在忍受不了了。她決定到正規大醫院去治療,於是李大媽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疼痛科看看。「結合我說的症狀,醫生一檢查就說我這就是三叉神經痛,這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很少能通過拍片檢查出來,可以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