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如意 通訊員 陶倩
「醫生,我孩子兩天前吃進去一枚一元的硬幣,沒拉出來。」 「兒子不小心咽進去一個杏核,奶奶說等等看,要等幾天?」
「孩子吞進去個巴克球,不吐也不難受,沒事兒吧?」
在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的熱線電話和諮詢平臺上不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孩子吞進異物沒事吧?會有危險嗎?能等等嗎?
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魏緒霞表示,其實,兒童消化道異物是消化科常見的急診,多發生在6月齡至6歲。上消化道異物是指在上消化道內不能被消化,且未及時排出而滯留的各種物體,常見的消化道異物主要為無意吞服,故意吞服,以及植物性、動物性及藥物性結塊,其中以無意吞服最常見。硬幣、玩具零件、飾品是常見的誤吞物件。然而紐扣電池,兩頭尖尖的棗核,不同規格的釘子,都是在腹中比較危險的東西。而磁性異物因為他們並不銳利,也可能並不是太大往往並不容易引起家長的警惕,從而忽視了它的危害,包括非消化科和外科的醫生。
如果異物處理不及時,常導致上消化道出血、梗阻、穿孔等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就拿磁性異物來說,如果在不同時間吞入多個磁鐵,或者多個磁鐵同時吞入體內,磁體之間的吸力足夠大會導致磁體隔著胃、腸壁吸在一起,持續壓迫腔壁導致壓迫壞死,引發穿孔、腹膜炎、腸瘻、感染、腸梗阻等,嚴重的也會因感染性休克等致命。
您可能會說了,我們大人也吞進過異物,沒有太大的不適啊?那孩子誤吞了異物會有哪些表現呢?
大部分誤吞異物的孩子多有明確的吞服病史,大孩子還可以知道吞服的時間、種類及數量,部分患兒有腹痛或嘔吐等表現,確實有一部分孩子無任何不舒服。
孩子吞食了異物有沒有不適或異常表現取決於異物對人體的影響。小而光滑的異物可無任何症狀;較大的銳利異物可引起梗阻、胃腸黏膜損傷,甚至胃腸出血、穿孔及急性腹膜炎。食管內異物多嵌頓在頸部食管狹窄處,出現疼痛、不適、持續異物感、進食哽噎;胃內異物則上腹部隱痛,刺入胃壁內則疼痛劇烈,大異物會引起幽門梗阻。而磁性異物對於消化道影響則取決於異物數量、磁性大小、存留時間等。
魏緒霞表示,家長發現「熊孩子」吞食了異物後,不要想方設法在家「瞎折騰」。
孩子尚未發生嗆咳、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等窒息缺氧表現,應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吞食異物病史隱匿,如出現這些體徵和症狀需要警惕:吞咽困難、嘔吐、流口水、嘔吐、 咳嗽、呼吸困難和拒食,其他症狀包括哭鬧或煩躁、痰中帶血、異物感、或咽喉、頸部、胸部或腹部疼痛。如果患兒出現發熱、發育停滯、反覆的呼吸道感染或肺炎,說明異物出現穿孔或病情進一步進展。
在醫院可以藉助不同的檢查手段來確診:磁珠異物為金屬類,可通過X線光片明確有無異物及大體位置,但是如誤服時間較長X線光片無法區分異物位於胃內還是小腸內,對是否決定胃鏡檢查具有挑戰,此時可應用腹部B超進一步確定異物位置及有無穿孔表現,指導下一步診療。
除了去醫院之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兒童發生消化道異物,應立即停止進飲食,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在醫生評估後,儘可能早期給予合適的幹預治療方案。發生磁珠異物後應立即停止進食,因為在前期檢查中如胃腔中含有較多量食糜腹部B超不易發現異物位置,且胃腔內食糜較多在行胃鏡檢查中易造成反流誤吸、窒息的風險,並且為胃鏡下發現並取出異物增加困難,而且進食後胃蠕動在排出胃腔排空過程中可能叫磁珠異物一起排入小腸,造成磁珠分離在吸引增加穿孔風險,且異物進入小腸後無法經胃鏡及時取出,造成小腸穿孔風險增加。
防患於未然,預防終於泰山!魏緒霞提醒,在生活中我們要儘量將有可能誤服的異物單獨存放在孩子不易接觸的位置,儘量避免讓孩子玩耍磁珠玩具,對於年長兒多給孩子普及異物知識,不將玩具等不易食用物體放入口腔中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