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 梁淑芳)疫情期間,因活動範圍有限,加上孩子好動,誤吞、誤食等意外時有發生。8月3日,市第一人民醫院(烏魯木齊兒童醫院)急診科主治醫生李英芹從發生誤吞和中毒意外時家長如何處理,以及日常兒童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給出建議。
記者:什麼年齡段易出現以上意外?
李英芹:意外誤吞在2歲至6歲兒童中較常見。
2歲的幼兒學會抓物,特別喜歡將抓到的物體送往口中,所以極易發生異物食入及氣管異物吸入而造成窒息。
因家長疏忽看管,幼兒誤吞硬幣、磁鐵、紐扣、瓜子殼等情況較為常見,因誤吞的物體不同造成的後果也不一樣。輕者有可能在誤服後24-48小時自行排出,重者可產生腸梗阻甚至腸穿孔,需要急診手術處理。
記者:孩子發生誤吞怎麼辦?
李英芹:嬰兒及兒童誤食異物導致的氣道梗阻時有發生,果仁、果凍以及玩具小零件,是嬰兒和兒童氣道梗阻的主要異物。患兒常見表現為劇烈咳嗽及呼吸困難,此時家長應用急救手法將異物排出。
發生誤吞後,家長在確認異物梗阻後,應立刻朝患兒背部進行五次拍打,助其排出異物。
也可先將患兒雙腿打開,家長雙腿以弓字形支撐在患兒身後;其次,雙手環抱患兒腰部,左手成拳並將拇指側對準患兒腹部,置於肚臍上方兩橫指高的位置;右手成掌握住握拳之手。
隨後,雙手向上向內急速衝擊用力,快速向上向內擠壓時,從而形成一股衝擊性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衝出。如果還是未能吐出,請及早就近就醫。
記者:出現意外中毒時,家長如何處理?
李英芹:急性中毒是兒童常見的意外之一,毒物來源為常見的生活化工用品(如洗髮液、顏料、消毒水)、藥物和毒蟲害藥(如毒鼠強、蟑螂藥)等。
家長首先要明確孩子中毒原因(可通過氣味及溶劑容器進行判斷),並將其與中毒源隔離;其次用流動水,對孩子皮膚、眼部或口腔中的有毒物進行清洗,同時撥打120或送往就近醫院救治;在就診時,家長應向接診醫生說明孩子中毒前先兆、活動區域、誤服毒液和急救處理措施等,如條件允許建議向醫生提供毒源,以便施救。
另外,不建議用「催吐」排出毒物,原因在於部分溶劑不適合催吐排出,另外在催吐時,異物可能會倒吸進入呼吸道,導致呼吸道堵塞。
記者:在日常兒童防護中,家長應注意什麼?
李英芹:藥物存放原則為高和遠,即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建議家長不要為了讓孩子服藥而哄騙說藥品是糖果或吃起來像糖果,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