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鼎泰豐」多年前是一次國外的報導,後來了解到,這家把小籠包賣到了全世界的店,被稱為「臺灣餐飲界的臺積電」。
第一次品嘗它的小籠包是在新加坡的「鼎泰豐」,當時看到的景象真的蠻震驚的,不是新店開張,但門口卻大排長龍,據說經常都這樣。新加坡是「鼎泰豐」走向世界的據點,因為這個國家的國際化和多元文化,助力它開拓了全世界華人的口味市場,直至今日,「鼎泰豐」已經在全球開了160多家店,其中小小的新加坡就有20幾家,比臺灣本土還多。
生於1927年的山西人楊秉彝在21歲那年漂洋過海到了臺灣,後來在一家名叫「恆泰豐」的油行做夥計,10年後來因為油行倒閉,只得另謀生計,便自己開店售油,因為供貨商叫「鼎美」,而楊秉彝感念老闆對自己的恩情,便將小店取名「鼎泰豐」。
但是沒過多久,就遭到了桶裝色拉油的衝擊,生意一落千丈,迫不得已,在臺灣信義路盤下一家小店,賣小籠包,因為真材實料和用心製作,口碑漸起。
而讓「鼎泰豐」聲名大噪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被美國《紐約時報》評定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之一,還為臺灣摘下了第一顆米其林的星星。
現在的臺北信義路的這間創始老店,已經成為了一個到臺灣的旅遊景點, 很多遊客會把到這裡吃小籠包作為行程裝進旅遊計劃裡。在這間20平方米都不到的店外,食客總是擠得滿滿的,連蘇菲.瑪索、鞏俐、周星馳、湯姆.克魯斯、成龍、張曼玉都曾是座上賓。
當你到臺北坐上計程車說要去「鼎泰豐」的時候,或許有司機會吐槽它是名氣大,有更實惠的選擇。當然,這取決於每個人看事物的角度,如果只是吃一籠包子,絕對有更多選擇,要吃地道美食也不少餐廳可去,但若你想見識一下做到揚名全世界的中式小吃,那麼「鼎泰豐」值得前往。
而這些成績都有賴於楊秉彝的兒子——楊紀華。他雖然畢業於工科,但是自小就在「鼎泰豐」幫廚,從揉面、擀麵皮做起,練就了一手做小籠包的好手藝,熟悉包子出籠的每一個細節,而且這個年代,他已經不像父輩那樣只局限於一間小店養全家的小商人思維了,
中餐要做大做強,最難的就是標準化,也曾經有餐飲界大師說過中餐無法標準化。而這個看似不可能做到的難題,被楊紀華攻破了。
楊紀華剛接下這家小店時,遇到了一個機遇,日本的高島屋集團要找一款中華美食在日本開分店,便找到了「鼎泰豐」。由於日本人對食物的標準化要求極高,需要楊紀華提供水和麵粉的比例、每個小籠包的重量等等這些精準的數據,但中式點心的製作全憑師傅的經驗來完成,如何有辦法給出這些數據呢?
於是請日方專門派了人到臺灣來,逐步將每一個小籠包的製作工藝進行細分和統一。2個月後,最後定了下來,每一個包子重21克,只容許0.2克誤差,每個包子皮重5克,餡重16克,每個包子18個褶皺,入籠屜蒸4分鐘,元盅燉湯和酸辣湯的溫度必須85度,而粽子則要求剛好90度……也是這一系列近乎偏執的統一要求,成就了今天的「鼎泰豐」。
「鼎泰豐」的包子不便宜,一籠10隻最普通的40多元人民幣,蟹黃、黑松露小籠包就更貴了。再加上猶如鐘錶般的精準計量要求,也被稱為了「包子界的瑞士表」。
中華美食千千萬,很多人可能會說這麼貴的小籠包並不值得去吃,也有人吃過後說味道一般啦,我家樓下的又實惠又美味云云。嗯,但是它們都成不了「鼎泰豐」!就猶如美國人說好吃又實惠的漢堡多了去,但是它們成不了「麥當勞」一樣。把食物做成美味不容易,要把食物做成全世界都接受的美味卻更不容易。
並且將尋常小吃賣成了有身價的中式美食代表,除了嚴格品控之外更需要有管理的智慧。
在世界開店的「鼎泰豐」,還會根據世界各地的口味做出調整。比如,杜拜「鼎泰豐」將豬肉改為牛肉、羊肉、雞肉餡,還創新出了令人驚喜的芋泥口味,除了小籠包外,還有抄手、各式麵條、小吃等等。
但極致的量化要求,難免會給人冷冰冰的感覺,如何讓標準化的食物也給到人溫暖的感受,這又是「鼎泰豐」要攻克的另一個難題。
於是楊紀華還將航空業的服務標準帶入了「鼎泰豐」,讓店內的服務員學習日本亞洲航空的服務態度,還細緻到服務員要能聽到食客筷子掉落的聲音,在客人未開口之前就能服務到位。但又不鼓勵過度殷勤,而是「剛剛好的服務」,一種恰到好處的熱情,卻無過度的打擾。
「鼎泰豐」還是現在很流行的透明廚房的創始者,當年在開拓海外市場的時候,鑑於西方對中餐的陳見,刻板印象覺得中餐館的廚房油膩、衛生欠佳,也是中餐在海外一直價位偏低的原因。
於是大膽開放後廚給每一位來用餐的客人看到,將廚房用透明玻璃隔出來,這一做法,還讓鼎泰豐的「明廚亮灶」成了餐廳最吸引人的地方,以至於太多客人會在透明廚房前留影,而專門貼心地設置了一個拍照的位置。
孔子有雲「割不正不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事情要耐心去做,認真去做,不要圖快,貪方便。這樣的要求,「鼎泰豐」做到了。
創立至今60年,「鼎泰豐」堅持不上市,甚至不制定單店的營業額目標,這在很多大型企業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在如白駒過隙的餐飲業,「鼎泰豐」長盛不衰的秘訣是什麼?或許,他們只是將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堅持下去,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