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時候,一位5歲的小男孩南生在父母的帶領下來到機構諮詢。第一次和家長見面時,中心主任發現父母顯得非常疲憊,焦慮直接寫在了臉上。通過談話我們才知道,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到語言機構求助。從不到4歲開始,孩子先後經歷了三家機構的課程,因為沒有效果,就換了又換,孩子現在對語言矯正已經有不小的牴觸心理了。
據家長說,南生小朋友從剛開始說話時,就有NL不分的情況,舌尖中音(d、t、n、l)和舌根音(g、k、h)一直說不清楚。「姥姥」念成「襖襖」,「哥哥」讀成「的的」,在口渴的時候老是跟媽媽說「要呃悔」,把一家人愁得沒轍。
很多孩子在語言發育初期,也就是在仿音期時,發音錯誤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現象。要是寶貝的發音一點問題都沒有,連我們經驗豐富的矯正師都不信。不過這種錯誤都是暫時性的,一般不會帶到學齡。哪怕有些錯誤發音已然固定,早期幹預是完全可以康復的。
孩子發音不對為什麼會是正常的呢?人類的發育過程就是如此奇妙,一些動物生下來一個小時內就能站起來走路,可人類卻要學上至少10個月才能做到。而且兒童各部位的發育也不是同時進行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發音不準的情況,是因為大腦的發育速度要快於發音器官。
當孩子學會說話後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因為發音器官的不成熟導致其不能隨心表達所想,即使說出來也會有錯誤的表述。口腔各部位的協同合作是一件非常精密的工作,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學會的。家長不必擔心,這種情況在3歲時就會消失了。
那麼,孩子固化的發音不準是怎麼形成的呢?
所有可以影響兒童發音、語言認知或語言思維發運的,都有可能成為語言障礙的誘因。比如生理上的顎裂、舌系帶過短、腦癱、語言中樞發育異常、聽力障礙和智力低下等,還有方言、模仿暗示等語言環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這些原因所引起的發音不準的類型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的語言基本的語音單位就是音素,比如a、e、d、t、zh、z、ng等,音素髮不準就會影響音節,比如n和ao組成的「老」就會被讀成「腦」。一般來說,音素讀不準的兒童那麼帶有這一因素的所有音節的發音都是錯誤的。
還有一些孩子是成組的因素髮不準,也就是說發音規則近似的因素會組成一個組,比如zh、ch、sh組成的舌尖後音和g、k、h組成的舌根音。問題兒童對一組發音會出現混淆、替代等現象,也就是所謂「大舌頭」的來源了。
我們問了一下南生的父母,家長說孩子的檢查結果沒有問題,一切正常。聽到這兒,我們主任就懷疑可能是功能性構音障礙,也就是大舌頭了。稍後的語言測試結果也印證了這一猜想。
南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最重要的一點大概就是在尋找語言機構時一定要擦亮雙眼了吧。如果這一次不是找到了我們,而是又掉進另一個騙子公司的陷阱,恐怕不只是父母,連孩子都會對自己的語言狀態徹底放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