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習漢字的基礎是什麼?答案是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把聲母、介母、韻母連續拼合再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有了漢語拼音,我們才能正確地說出普通話,也能幫助我們認識文字。
可是,有一小部分孩子在接觸拼音後仍然沒有改掉發音不準的毛病,不僅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還會遭到同學的嘲笑。既然學會了漢語拼音,照著讀總該沒錯吧!怎麼還是念不對呢?孩子怎麼就這麼笨呢?
當孩子出現學習上的問題時,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太笨,怎麼教也教不會,尤其是語言方面的學習。和書寫類的學習不同,語言表達是和孩子生理狀況、語言天賦和後天教育全都有關的技能,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這不,布丁小朋友的問題著實讓家庭困擾了好久。布丁今年剛上小學,漢語拼音從小時候就開始接觸,到小學正統學習已經快三年了。可是,孩子從小就有的發音不準的問題沒有隨著對拼音學習的深入而改善。
當父母指著書上的「榴槤(liúlián)」問孩子這個詞怎麼讀時,孩子自豪地大聲讀成「niúnián」。媽媽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孩子一遍再一遍地讀錯。寶貝的身體很健康,也挺聰明,就是發音問題讓人一籌莫展。最後,筋疲力盡的父母只得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NL不分是比較典型的發音不準,兩個因素都屬於舌尖中音,但N屬於鼻音,L屬於邊音,相同點在於二者都是舌尖和上齒齦接觸,所以很多地方的方言中二者都是混淆使用的。拋開方言因素不談,兒童說不好這兩個音節的原因無非是錯誤的發音方法或者是生理異常。
錯誤的發音方式造成的發音不準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舌頭」,也叫功能性構音障礙,生理異常導致構音器官發育不完善的就是器質性構音障礙,智力低下、孤獨症是主因的為認知性構音障礙。它們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發音不準、吐字不清。
和我們普通人想像的不一樣,發音不準最高發的原因居然是語言環境不良和語言教育欠缺,而不是人見人怕的各類生理疾病。語言是一項需要後天不斷學習的技能,和教育的關係相當親密。家長稍有不甚,就會讓孩子染上種種說話問題。
我們上文中講的布丁小朋友的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觀點。孩子身體沒有異常,智力水平也正常,發音這麼就改不過來了呢?這就是提到我們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家庭教育。
發音不準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雖然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對孩子的學習、社交乃至性格培養都會造成阻礙。誰也不想和一個整天嘴裡不清不楚的人打交道,也許人並不壞,但給他人的第一印象就不會太好。
可以這麼說,很多孩子的發音不準問題都被拖延為嚴重狀態的。孩子進入仿音期後,會有兩年多的時間是在模仿學習身邊人說話的狀態中度過的。當孩子在模仿某個音節時因為發音器官不成熟而形成發音錯誤問題時,家長需要及時糾正。如若不然,孩子的語言問題就成病根了。
也別怪小編我囉嗦,遇到孩子出現語言問題,家長還是要先到醫院排查生理問題,再到語言機構進行語言測試,依照矯正師的安排老老實實上課,在家完成家庭訓練,孩子的語言問題沒有個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