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承擔著傳遞信息和社會交流的重要作用。無論科技怎樣進步,通訊手段如何發展,語言始終不會從歷史舞臺退場。甚至在全球合作日益緊密的今天,其作用更是凸顯得尤其重要。
對於孩子來說,正確的發音習慣、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表達自我,不僅能在幼年時期向父母表達需求,也可以幫助他們交到更多的朋友。這對於孩子的全面發展來說,有著無以復加的深刻影響。沒錯,語言發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
從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我們就能看出來,對於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來說,語言、尺度、錢幣的統一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我國古代,並沒有哪一個朝代存在全國性質的統一語言,那時的人們都是說他們故土的所謂「xx官話」,這種官話只在一個區域內流通,也許到了外省,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語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每個地方的方言各有不同,發音的方式也是大相逕庭、千差萬別。有的方言nl不分,有的方言齒音字嚴重,還有的方言如同外語。如今我們能在全國暢通無阻地與人交流,多虧了普通話的發明和推廣。但是,普通話就能完全杜絕發音不準的問題嗎?
發音不準是構音障礙出現最多的問題,它是如何出現的呢?構音障礙的產生分為三大塊:一是器質性病變和畸形,比如顎裂、舌系帶短、懸雍垂異常等;二是認知性問題,即智力低下、自閉症、發育遲緩等;三是心理和環境因素,例如模仿暗示、語言環境不良等。
人類的發音過程是由肺部、喉部和口腔各個器官協同配合完成的,任何器官的病變都會引發發音不準、說話不清,甚至不會說話的發生。方言的影響屬於環境因素,但並不是唯一能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原因。語言習得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兒童語言系統的初步成熟起碼也要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裡,很多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因素都會導致孩子語言學習前功盡棄。
但不可否認的是,語言環境在兒童語言發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兒童年齡越小,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也就越大。在嬰幼兒時期,家長應保證孩子處在單一語言環境之中,最好不要摻雜方言和口音。
進食方式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因素。大多數孩子都在1歲斷奶,並在斷奶前就添加輔食,鍛鍊孩子胃部的消化能力和咀嚼能力。我們都知道,發音主要是靠口腔各部位,咀嚼食物能有效鍛鍊口腔,讓舌、顎、齒強而有力。但有些父母出於溺愛和心疼,不願讓孩子吃過硬粗糙的食物,這就直接影響了孩子咀嚼能力的進步,進而導致說話無力、發音不準的發生。
語言環境不良也是導致發音不準的原因之一。國外有一項調查顯示,母親的受教育水平與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可以這麼說,在嬰幼兒時期,兒童的語言幾乎都來自於家長的教育與薰陶,家長在鼓勵、教育孩子開口說話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果家長在孩子語言發育期間對孩子的引導不夠,採取「無為而治」的辦法,那麼孩子發音不準的問題不出現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