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幸福「慢城」:享受古老的客家文化和藝術

2020-12-20 曦米旅遊

鳳林,字面意思是「鳳凰森林」,是臺灣東部花蓮縣的一個鄉鎮。根據該地區土著人的「馬裡烏」傳說,該地區的名稱來自於19世紀中葉的定居者,他們在當時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中發現了木蘭玉蘭樹,這棵樹的花朵就像中國的鳳凰一樣展翅。

如今,鳳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鄉村小鎮,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是臺灣第一個被定位「慢城」的地方。為了獲得「慢城」的地位,當地的政府必須要同意遵循「慢食」活動的指導方針。在鳳林市中心的一條主要道路上漫步,很容易看出為什麼這個小鎮被稱作是「慢城」,你能夠體會到這裡緩慢的生活方式。它擁有清新的空氣,友好的人民,原始的環境和當地生產的優質食品。

客家起源

到達鳳林火車站後,為了了解客家的文化,你可以先去往客家文化博物館參觀。客家人是漢族人,起源能夠追溯到中國北方。在中國帝國時代,由於社會動蕩,動亂和入侵,客家人被迫向南方遷移,其中許多人最終定居在廣東和福建的東南部。

現在,客家人是臺灣省的第二大族群。人口主要分布在臺灣西北部的桃園/新竹/苗粟地區,高雄/屏東地區西南部的柳堆地區,以及鳳林東部的裂谷地區。在臺灣,鳳林實際上是花蓮最古老的客家地區;這個鄉鎮居民中有百分之六十是客家人。

博物館唯一的導遊,當地一位退休的學校校長會接待你。他的祖先就是廣東的客家人。他是一名75歲的男性,但是他看上去不超過50歲,他說他是因為鳳林的清新空氣才如此的身體健康看起來很年輕。導遊會一一介紹客家文化的歷史。

1910年期間,在日本佔領臺灣期間,日本政府開始向生活在西北部的客家人提供金錢獎勵,鼓勵他們在今天的花蓮縣定居。這是一片未曾開墾過的土地。這個獎勵政策導致許多客家人從今天的新竹和苗粟縣步行前往東部開闊的土地上定居。他們往往需要花費半個月的時間遷移到這個新的家園。

1917年,日本政府發現可以在花蓮的土地上種植菸草,從而促進了鳳林及周邊地區的發展。在此之前建立的新的定居點正在慢慢的變得繁榮,吸引了來自該島其他地區的更多客家的移民。他們希望生產菸草,並且以很好的價格出售給政府。在今天的鳳林,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古老的菸草棚,日式的房屋,舊警察樓和一所舊的學校,所有的遺址都來自殖民時代。

當地的藝術

博物館的隔壁有一家織物染色店。該商店由一群女性經營,他們使用天然的布料和傳統的方法染色織物,製作衣服和錢包,毛絨動物和各種小玩意兒。這些創作都是本地的產品。他們的企業推廣「努力工作」的工作態度,並且還為當地人和遊客舉辦可以學習染色織物的工作坊。

其實這些都是古老的客家文化和藝術。來這裡慢慢的享受這座城吧。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在苗慄感受「慢城」生活
    中新社苗慄5月7日電 題:在苗慄感受「慢城」生活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張曉曦  臺灣苗慄沿海山林間,有不少具百年歷史的隧道。廢棄的鐵軌如今有的加上燈具,有的鋪上石磚。漫步其間,看牆上彈痕,聽腳步回音,可感受滄桑變化。近年來,臺灣4個鄉鎮獲得國際慢城組織認證,苗慄南莊鄉和三義鄉上榜,是寶島唯一雙慢城縣。
  • 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隆重開幕
    這是一次繁榮與創新客家文化藝術的盛會,是聯結情誼、增進交流的盛會,更是促進投資、拉動消費、共謀發展的盛會。  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宣布開幕。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葉克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任啟亮,廣東省副省長招玉芳等作重要講話。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與客家文化是主脈與分支,構成一種源與流的關係,從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可以折射出中華民族融合、團結的脈絡和走向。    客家民系在南遷過程中與周鄰其它民系或民族居民在文化心理、經濟利益、風俗習慣、語言諸方面發生碰撞、交流、融匯,久而久之,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
  • 桂臺客屬心連心 桂(賀)臺客家宗親經濟文化論壇
    當日上午,臺灣客屬宗親和文化代表團前往昭平縣樟木林鎮三王廟參加祭祀活動,交流客家文化,增強文化認同。現場數千名村民夾道相迎,熱烈歡迎臺灣客屬宗親。三王廟現存的灰塑、木雕、畫簷,工藝精湛、造型獨特,展現出祖輩們的聰明才智和濃厚的民族特色,使這座古老的廟宇成為藝術殿堂,讓人善心悅目。三王廟中供奉的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特有的信仰,臺灣客屬宗親和文化代表團體驗了賀州客家人保持最為原汁原味的民間信仰——三王爺出遊,領略賀州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上杭客家木偶戲藝術傳承創新,歷史榮光不褪色!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受文藝多元化、市場化的衝擊,客家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日漸式微,木偶傳承一度存在危機。古老的文化瑰寶正慢慢遠離人們的生活,其實不是它們在遠走,而是人們在這快餐社會裡忘記了它們。而小山村裡有個「偶像大師」——曹爾焱從22歲開始一直沒有放下手中的刻刀,成為當之無愧的木偶製作大師。今天杭邑帶大家走進上杭木偶戲,走進「偶像大師」曹爾焱。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沒想到,身為新客家人的他們卻被濃烈樸實的客家文化深深吸引,並探索出用陶瓷獨特的語言真實生動地展現客家豐富有趣的民俗文化。20年間,他們不斷創新,以泥土為材料,以陶瓷為載體,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讓客家風情實物化,也成就了獨特的「陶說客史」。 他們就是現任職於廣東財經大學的羅志強和熊青珍伉儷。
  • 臺灣寫真: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臺中10月28日電 題: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被稱為全臺灣第一座「活的客家文化館」的臺中東勢土牛客家文化館,由土牛劉傢伙房歷「921」大地震大劫重建而立,館內一口經粘補修復的百年大水缸,不僅見證這段歷史,如今更是魚戲蓮動,生機綿長。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祭祖大典 那麼你了解什麼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嗎?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華夏族特徵的漢族分支,也是漢族分布較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向來被公認為中原漢族客居南方的一個民系,該民系分布於南方各地,如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省份,近代亦有些回遷陝西、河南定居。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語言是客家語,客家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
  • 高雄舉辦客家文化藝術季重現古代敬紙惜字古禮
    中國臺灣網11月7日消息臺灣「2005年客家文化藝術季」昨天在高雄市揭幕,敬字亭古禮完全遵循舊俗操演,重現客家人特有「敬紙惜字」的精神。  據臺媒報導,「客家文化藝術季」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行,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家僑領、人士及民眾數百人參加。
  • 新竹客家藝術節客家八音傳統表演藝術熱鬧登場
    華夏經緯網10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新竹縣客家藝術節客家八音藝起來,17日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熱鬧登場,今年聚焦在客家傳統文化體驗,規劃「客家八音大匯演」、草地音樂會、環境劇場、戲在角落及客家傳統表演藝術區,讓民眾欣賞多元化的客家傳統表演藝術。
  • 【愛的麵包魂】跟著電影遊臺灣:美濃,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小鎮
    可以說,在高雄像這樣的地方比比皆是,如果非要找一個最能代表高雄鄉間特色的地方,小編在這極力為你推薦擁有濃厚客家文化的小鎮——美濃。這個風情獨特的客家小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1736年,客家墾民在此建立了「彌濃莊」,開始了美濃小鎮的歷史。直至現在,美濃還是南臺灣文化氣氛最濃厚,農業蓬勃發展的好山好水之地,充滿了原生態的客家農村田野風情。
  • 朱小丹宣布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開幕 吳伯雄等致辭
    23日上午,由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在梅州市隆重開幕。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出席開幕式並宣布開幕。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葉克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任啟亮、廣東省副省長招玉芳在開幕式上致辭。
  • 客家文化嘉年華即將登場 新竹縣推廣客家農產
    華夏經緯網10月1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為搭配14日即將登場的「2015臺灣地區國際客家文化嘉年華」,新竹縣政府農業處在竹北規劃「客家農業區」,以推廣客家農產。    據報導,新竹縣政府表示,客家文化嘉年華除了展現客家歷史脈絡、客家人生活與文化,農業處也規劃了「客家農業區」,讓民眾體驗客莊習俗與農產業發展,了解客家傳統生活及飲食文化。
  • 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
    她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奇葩」,不僅給中國乃至世界民居建築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也對世界建築和人類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年春節,胡錦濤總書記親臨永定考察客家土樓,讚譽「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並叮囑土樓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 福建汀州客家剪紙作品展舉辦 發揚客家文化
    在中國傳統民俗藝術中,似乎很少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像剪紙這樣,既透著巧奪天工的靈性又保持著憨厚樸實的本性。日前,一場由長汀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縣文體廣新局和團縣委聯合組織的汀州客家剪紙作品展及現場剪紙表演,在古老的汀州文廟舉辦,在古城興起一股客家範兒的剪紙風。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中國網9月22日訊(宋得恩)什麼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進校園怎麼做?位於洛帶古鎮的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小學校交出了答卷。
  • 臺灣將推出首出客家歌舞劇 展客家音樂舞蹈特色
    1月18日,主要幕後製作人員在臺北為即將推出的臺灣首出客家歌舞劇暖身。該劇暫名《福春嫁女》或《麗君姊妹要出嫁》,選擇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為藍本,大膽融合現代音樂與傳統客家音樂的餘韻,將客家語言戲劇化,歌舞客家化。該劇預計於今年10月中旬在臺北首演,從本月27日公開甄選主要演員。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八日電 (記者 黃少華 路梅)臺灣首出客家歌舞劇目前正在醞釀推出。
  • 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在志願服務中播撒藝術美
    在志願服務中播撒藝術美 ——記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 東南網12月1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姚瑾)將流動舞臺車開進農村圩場、鄉村庭院;參與融入當地百姓的「星光大道」;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研習;開展公益性藝術培訓……在三明,活躍著一支來自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的文化志願服務隊。
  • 臺灣新竹客家代表團到賀州八步區開展文化交流
    中國臺灣網12月2日賀州訊 近日,臺灣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張紹琴率代表團到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開展客家文化交流活動。 代表團一行參觀了賀州客家民俗博物館和客家圍屋,參加了客家文化資源座談會及兩岸客家文化歌舞晚會。
  • 洪秀柱:將臺灣打造成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華夏經緯網8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洪秀柱21日上午到新竹縣新埔鎮的義民廟參拜,祈求義民爺爺顯靈保佑外。她同時使用義民廟e化神燈系統,查詢先前已點妥的光明燈,認為方便又有趣。她承諾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會重用客家人才、將臺灣打造成世界客家文化中心,傳承優質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