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區柴橋中學學子測溫入校。
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後,北侖區明港中學師生擊掌慶祝。
北侖中學學生在開學首日參與居家學習情況調研。
核心提示
生於非典,考於新冠;超長版的寒假、全天候的網課、延期的高考……這其中都飽含了2020屆高三畢業生的艱辛。但這段特別的經歷也讓孩子們收穫了一份特別的成人禮——在生活的不確定中,學會堅韌與奮鬥;在全民抗疫中,體會普通人的家國情懷。
7月連續4天的高考結束後,高三學子們忙於一場接一場的強基計劃、三位一體招生的面試或筆試,焦急地等待高考的分數線,隨後盼望高校錄取通知書的到來。回首半年來的奮鬥時光,學子們發現,這段難忘的人生經歷已經深深地烙在他們的成長年輪裡。
本報記者 蔣煒寧
攝影 蔣煒寧 楊陽
超長版的寒假和全天候網課
在北侖區柴橋中學陳奕吉同學的眼裡:寒冷的冬天,因疫情而突然變得寂冷的城市,刺鼻的消毒水氣味,還有那代表著鮮活生命的慘痛數字,無一不刺痛年輕人敏感的神經。他說,從前讀加繆的《鼠疫》,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覺得書中描繪的災難情節不可思議,然而這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立馬讓他看到了疫情的冷酷和世間的溫情。
陳奕吉的母親是北侖第三人民醫院醫生,參與一線抗疫,天天不辭辛勞早出晚歸。每天媽媽起早下鄉參與疫情排摸,他也早早地坐在書桌前晨讀、上網課;當媽媽披著夜色回家,他還在寫作業或預習。「頭腦常常被數學題搞暈,有時為前程和未來擔憂,但在家學習,有父母陪伴,家人都康健,我十分珍惜。」陳奕吉說。
同樣,在北侖中學丁詩彥的眼裡,應對疫情是全面滲透到高考歷程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隨著全民抗疫的不斷深入,他越來越感受到疫情下大家的勠力同心,對國家抗疫必勝的信念和決心。
王振儒是寧波中學新疆班的高三學子,往年豐富多彩的春節活動全部取消,校園內度過的寒假,每天從測體溫開始——大家每天身體健康,心就安了,然後開始一天的自習。
2020年「雲」被重新定義。它成為隔離中的人與外界溝通的最佳媒介。家校都不甘示弱,雲課堂、雲考試循環上演。雲課堂成功開啟了這屆高三學子的規律生活,早起打卡,提交作業,批閱訂正……全天候上課。
在寧波中學新疆班學生古麗巴哈爾·吐力洪眼裡,網課是別樣的課堂體驗。無法面對面交流,老師們使出渾身解數,變身為網紅直播。連麥成了調動課堂氛圍的撒手鐧,瞬間同學的視頻出現在了電腦屏幕上,同學們拿起鍵盤,跟帖回答問題,課堂氣氛熱烈。為了提升網課效果,班級裡專設了數位「小老師」負責課堂遺留問題的解答和聽寫……
疫情之下因設備原因,時常會出現各種狀況:上課五分鐘了,仍聽不到老師的聲音;上課中途突然黑屏……一陣忙亂後,繼續上課。起初孩子們覺得很搞笑,時間長了就深刻感受到老師的辛勞:學會操控這些電子設備並不簡單,還要為上網課專門準備課件,特別是年過半百的老師更是不易。一位新疆班的高三學生說,隔壁班的數學老師為了上好網課,預約的眼科手術一推再推;他們的班主任整個寒假和網課期間只要有空就往學校跑,而那段時間,寧波一個家庭隔兩天只能有1人外出!
一塊不大不小的手機屏幕成了連接師生的網課載體。通過屏幕授課,在手機上完成各類電子作業。讓學生屢屢感動的是,迅速反饋的作業裡有老師們仔細的批閱:同學們上傳的作業圖片像素不高、字跡略顯潦草,而物理老師在這些圖片上勾勾畫畫、仔細點評;數學老師在公式繁多、計算量大、數據冗雜的答案中釐清同學們的獨特思路,並找到其中的錯誤和不足。密密麻麻的紅鉤紅叉的背後是老師們何等艱辛的付出啊!
「萬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屏幕連接著學生與老師,在互動中相互牽引,激勵著這屆高三學生不斷向前、向前,直到登上自己理想的彼岸。
戴著口罩上課的難忘時光
口罩和網課成了學生們的必備兩件套。4月13日,浙江省高三學生返校複課。由此,口罩替代了校服「不可替代」的地位。
測三次體溫合格後進校,全體學生戴著口罩坐在班級裡,聽同樣戴著口罩的老師上課。雖然戴著口罩上課很悶,但學生們還是認真聽課。此時,能坐在教室裡複課,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背後有許多人在默默付出啊!
網課的效果因人而異,返校後的學生更想把自己變成三頭六臂來複習備考。用百倍努力來應對焦慮,北侖中學的舒笑雨同學奮起直追,補上技術這門課的短板。複課後,他每天擠出時間苦下功夫,從最原始的刷題起,遇到不懂的就去問技術組老師。前往學校技術組的途中,剛好路過班主任的辦公室,偶爾會與走路生風的班主任對上眼,瞬間就能感受到班主任的無限期望。通過刻苦的學習,舒笑雨的技術課成績大為進步,二模賦分達到94分,大大超出預期。
教室白板上寫著離高考的天數,高考一天天臨近。在強烈的緊迫感中,同學們還是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消除恐懼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就能勝利。」這是舒笑雨戴著口罩複課的高三歲月,帶給他的重要收穫。
今年的高考因疫情延期至7月。「時間的推遲並不是鬆懈的開始。」北侖中學丁詩彥同學坦言,歷史的長河中,沒人能改變命運安排的開頭和結尾,但可以改變其中的過程。
陳奕吉在同學們都返校學習後,卻不得不因為身體過敏而頻頻請假,心裡不免緊張。各科老師頻頻給他打氣,通過網絡指導他宅家學習,實時在線答疑……老師們的關愛消除了他的焦慮,支撐著他度過迎考的每一天。
疫情慢慢控制,生活秩序在逐漸恢復中。古麗巴哈爾·吐力洪說,為了彌補今年過年不太熱鬧的遺憾,數學老師給大家送上了一份驚喜。每節課前,他都會透露一些批准外出的計劃已進行到哪一步了。因為剛複課階段的疫情防控需求,未能如願外出。數學老師靈機一動,把購買的食材帶到學校來,在周末給他們補上了一場難忘的春節聚餐,拼起來的餐桌上滿滿的都是家鄉菜。數學老師還特地為他所帶的兩個班80多名學生每人準備了兩根羊肉串。「這簡直就是一場盛宴!」老師還預訂好剛採摘的楊梅,加急送到教室裡。複課後的這場溫情聚會,深深地留在了高三孩子們的心底。
一份別樣的成人禮
今年7月7日,寧波3.95萬名學生在父輩高考的日子裡奔赴高考考場。與往年不同的是,每位考生需經過體溫檢測,然後依序步入考場。從首場語文考試的鈴聲響起,至第4天最後一場考試結束時響起鈴聲,終於給12年來的校園學習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下了許久的雨,似乎也在考試結束鈴聲響起的那一刻被摁下暫停鍵,天空開始放晴,久違的陽光照耀在同學們輕鬆的臉上。
今年高三學生的畢業典禮也格外不一樣和不容易。鎮海中學的畢業典禮上,吳國平校長說,有人說這一屆學生生於非典、考於新冠,好像不怎麼幸運,遭遇了太多磨難。其實這只是一種巧合,並且在無形中錘鍊了品性與能力。
他說,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命大課,經歷了一番人生洗禮,引發了學生思考:應該活成什麼樣的人、活出什麼樣的生命特質,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不斷加強自身的穩定可控性,以應對未來諸多不確定和不可控的境況。」他給孩子們送上了五條建議:一是做一個積極的人;二是做一個豐富的人;三是做一個自律的人;四是做一個理性的人;五是做一個有擔當的人。這樣,在眾聲喧譁中,保有理性,能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更能在肩上沉沉的擔子裡裝下深深的家國情懷。
由於疫情的原因,高校的三位一體招生都放在了高考後。陳奕吉同學報了湖州師範學院、浙江海洋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的三位一體考試,6天時間跑了3座城市,從浙東到浙北,從寧紹平原到杭嘉湖平原,乘車時間加起來都有大半天。面試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湖師進校時因為天氣太熱,體溫偏高被攔下來,杭師面試時琴軸壞了,回來的時候杭州暴雨。在這些突發的「不確定」中,他收穫了小確幸:在浙江海洋大學碰到了同學,相互鼓勵打氣,在杭師同一考場的同學幫他撐傘拿琴,還順路把他帶回寧波。
很多同學跟他一樣,高考一結束沒有好好休息,就為相關高校的三位一體面試而忙碌。在生活的不確定中,這些來自同學或陌生人的幫助與支持,溫暖了眾多考生來回奔波投考的日子。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經歷了特殊的磨礪,這一屆高三學生在鍛鍊中蛻變成長。汪曾祺《人間草木》中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這一場歷練之後,更要愛著生活,愛著生命,迸發出勇氣來,邁向更好的明天——對這一屆高三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份特殊的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