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父母親會發現,孩子在兩三歲左右的時候,可能會變的很自私,總喜歡去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有的時候搶不過,還要去打一下對方。這個時候雙方家長可能會變得很尷尬,甚至會引發衝突。
在某個廣場裡面,有一些是讓孩子免費玩的娛樂設施,比如滑滑梯啊、蕩鞦韆啊等等。在玩蕩鞦韆的地方,有個小女孩一直在玩,後面的一名小男孩等了好久,還沒等到她下來。
於是小男孩走到她身邊說:「該輪到我玩了,你可以下來了。」但是小女孩並不理他,繼續玩著。小男孩不樂意了,直接伸手準備去拉,小女孩嚇得哭了起來。
女孩的媽媽見狀,趕緊走過來,一把拉開小男孩,說道:「你沒看到別人在玩嗎?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啊。」男孩的媽媽聽到了,也不高興了,於是雙方就這樣吵了起來。
本來還只是簡單的爭論,哪知道最後兩名家長直接扭打在了一起,都不管身後還有孩子驚慌失措的看著。還好廣場裡面的人多,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把兩位媽媽拉開了,避免了更嚴重的衝突。
不知道各家家長,還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我們跟小夥伴之間的打鬧,爸爸媽媽有沒有過來拉架,有沒有過來跟我們講道理?
相信不少的人會有這個體會,那就是搶東西好像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下一秒可能就結束了,然後又一起玩了。而那時候的家長,相互之間也不是相互埋怨,而是彼此理解。
其實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很多時候是孩子通過肢體語言,來跟其他小朋友進行社交的一種方式。當孩子跟對方進行互動時,沒有得到有效的反饋,達不到孩子理想的效果時,孩子就會想通過別的方式再去進行互動。
但是如果是得到了對方肯定的答覆,那孩子又會認為自己的這種互動方式,是有效果的,便會進一步肯定自己的社交方式。
所以孩子在四歲之前,家長不要隨意幹預孩子的這種交流方式。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家長老是刻意幹預,反而影響了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之間的夥伴關係。
孩子在三四歲之前,語言能力的發育可能並不是太好,那麼孩子呢,就會通過肢體語言,來配合自己跟別人進行互動。比如孩子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就可能會主動伸手,以表示自己想跟對方一起玩。
而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其實就是一個物權的轉移。因為孩子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會感覺這些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而並不是家長所認為的,是孩子故意的一種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及其它孩子的實踐中得出兒童在兩歲時自我意識突出的特點。他們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這也是孩子物權意識覺醒的標誌。
所以,當孩子想要維護自己的物權時,對方怎麼去對待,就是一個關鍵點。比如別的小朋友看自己的東西被搶了,可能就會搶回去,又或者找爸爸媽媽哭泣。
這些結果,可能孩子本身並沒有故意性,他只是想把所認為的自己的東西,留在自己身邊而已,這也就是所謂的物品歸屬權的意識。
在孩子有了物權意識,家長如何去對待這件事,就顯得很重要。因為當沒有及時引導孩子,能夠很好地維護自己物權的時候,孩子就可能沒有了界限感。
比如孩子可以隨便去侵犯別人的東西,又或者自己的東西隨意被別人侵犯。不管是哪一種,這都不利於孩子性格的養成。所以家長的引導,就很重要。
這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家長該如何應對?另一方面,是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家長又該如何去應對?
一、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了,家長可以這樣做。
孩子被搶了,心裏面自然很難過,此時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並幫助孩子及時釋放不好的情緒。如果孩子哭得很厲害,家長不要抱怨孩子沒出息,要理解孩子。
比如跟孩子說:「別人搶了你的玩具,我知道你心裡很難受,他的那種行為是不正確的,不友好的。你可以去把玩具要回來,如果你想讓別人也玩一會,你可以先玩玩別的玩具。」
而如果孩子並沒有哭,只是有點傷心,家長也要把這件事的利弊告訴孩子。不能覺得孩子沒有哭,就沒有什麼事,那樣不利於孩子物權意識的養成。
家長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別人想要玩你的玩具,必須要徵得你的同意,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友好的行為……」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孩子,我們不鼓勵搶別人東西這種行為。
二、孩子搶別人的東西,家長可以這樣做。
首先家長要向對方的家長道歉,一方面是讓自己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友好的。另一方面可以撫慰對方的情緒,表達自己不鼓勵孩子這樣做的態度。
然後呢,要跟孩子說:「如果你想玩別人的東西,就要取得對方的同意。比如你可以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分享給別人,這樣別人就可能會跟你一起玩了……」
整個過程少用一些不能、不可以等這樣的話語,多一些正面的、積極的管教。這樣會讓孩子更加樂意接受家長的意見,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的尊重。
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父母親不要因此就認為孩子很自私。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往往很普遍,也很正常,符合孩子成長的心理特點,並不代表孩子的品格有問題。
此時的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覺得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只要自己想玩,就會動手去拿、去搶。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時,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要打罵孩子。
父母親要積極應對孩子搶東西的這種行為,在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段時期裡面,進行恰當的引導,以此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哪些是正確的、值得鼓勵的行為;哪些又是錯誤的、不提倡做的行為。光是靠言語上的教導還不夠,關鍵還是要引導孩子積極的行為意識,比如讓孩子學會跟別人分享等等。
我是語桐媽媽,我會經常給大家分享親子教育、育兒經驗等話題。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您。您也可以關注我,在育兒中有困惑,可以來問我,我會跟您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