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為什麼喜歡搶東西?家長要了解背後的本質,再去做引導

2020-08-27 語桐媽媽

有不少父母親會發現,孩子在兩三歲左右的時候,可能會變的很自私,總喜歡去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有的時候搶不過,還要去打一下對方。這個時候雙方家長可能會變得很尷尬,甚至會引發衝突。

我們先看下面一個案例:

在某個廣場裡面,有一些是讓孩子免費玩的娛樂設施,比如滑滑梯啊、蕩鞦韆啊等等。在玩蕩鞦韆的地方,有個小女孩一直在玩,後面的一名小男孩等了好久,還沒等到她下來。

於是小男孩走到她身邊說:「該輪到我玩了,你可以下來了。」但是小女孩並不理他,繼續玩著。小男孩不樂意了,直接伸手準備去拉,小女孩嚇得哭了起來。

女孩的媽媽見狀,趕緊走過來,一把拉開小男孩,說道:「你沒看到別人在玩嗎?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啊。」男孩的媽媽聽到了,也不高興了,於是雙方就這樣吵了起來。

本來還只是簡單的爭論,哪知道最後兩名家長直接扭打在了一起,都不管身後還有孩子驚慌失措的看著。還好廣場裡面的人多,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把兩位媽媽拉開了,避免了更嚴重的衝突。

孩子之間搶東西,家長要不要去幹預?

不知道各家家長,還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我們跟小夥伴之間的打鬧,爸爸媽媽有沒有過來拉架,有沒有過來跟我們講道理?

相信不少的人會有這個體會,那就是搶東西好像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下一秒可能就結束了,然後又一起玩了。而那時候的家長,相互之間也不是相互埋怨,而是彼此理解。

其實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很多時候是孩子通過肢體語言,來跟其他小朋友進行社交的一種方式。當孩子跟對方進行互動時,沒有得到有效的反饋,達不到孩子理想的效果時,孩子就會想通過別的方式再去進行互動。

但是如果是得到了對方肯定的答覆,那孩子又會認為自己的這種互動方式,是有效果的,便會進一步肯定自己的社交方式。

所以孩子在四歲之前,家長不要隨意幹預孩子的這種交流方式。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家長老是刻意幹預,反而影響了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之間的夥伴關係。

家長要了解孩子喜歡搶東西,其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孩子在三四歲之前,語言能力的發育可能並不是太好,那麼孩子呢,就會通過肢體語言,來配合自己跟別人進行互動。比如孩子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就可能會主動伸手,以表示自己想跟對方一起玩。

而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其實就是一個物權的轉移。因為孩子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會感覺這些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而並不是家長所認為的,是孩子故意的一種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及其它孩子的實踐中得出兒童在兩歲時自我意識突出的特點。他們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這也是孩子物權意識覺醒的標誌。

所以,當孩子想要維護自己的物權時,對方怎麼去對待,就是一個關鍵點。比如別的小朋友看自己的東西被搶了,可能就會搶回去,又或者找爸爸媽媽哭泣。

這些結果,可能孩子本身並沒有故意性,他只是想把所認為的自己的東西,留在自己身邊而已,這也就是所謂的物品歸屬權的意識

在孩子有了物權意識,家長如何去對待這件事,就顯得很重要。因為當沒有及時引導孩子,能夠很好地維護自己物權的時候,孩子就可能沒有了界限感。

比如孩子可以隨便去侵犯別人的東西,又或者自己的東西隨意被別人侵犯。不管是哪一種,這都不利於孩子性格的養成。所以家長的引導,就很重要。

孩子之間搶東西,家長該如何引導?

這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家長該如何應對?另一方面,是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家長又該如何去應對?

一、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了,家長可以這樣做。

孩子被搶了,心裏面自然很難過,此時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並幫助孩子及時釋放不好的情緒。如果孩子哭得很厲害,家長不要抱怨孩子沒出息,要理解孩子。

比如跟孩子說:「別人搶了你的玩具,我知道你心裡很難受,他的那種行為是不正確的,不友好的。你可以去把玩具要回來,如果你想讓別人也玩一會,你可以先玩玩別的玩具。」

而如果孩子並沒有哭,只是有點傷心,家長也要把這件事的利弊告訴孩子。不能覺得孩子沒有哭,就沒有什麼事,那樣不利於孩子物權意識的養成

家長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別人想要玩你的玩具,必須要徵得你的同意,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友好的行為……」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孩子,我們不鼓勵搶別人東西這種行為。

二、孩子搶別人的東西,家長可以這樣做。

首先家長要向對方的家長道歉,一方面是讓自己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友好的。另一方面可以撫慰對方的情緒,表達自己不鼓勵孩子這樣做的態度。

然後呢,要跟孩子說:「如果你想玩別人的東西,就要取得對方的同意。比如你可以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分享給別人,這樣別人就可能會跟你一起玩了……」

整個過程少用一些不能、不可以等這樣的話語,多一些正面的、積極的管教。這樣會讓孩子更加樂意接受家長的意見,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的尊重。

結束語:

孩子之間喜歡搶東西,父母親不要因此就認為孩子很自私。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往往很普遍,也很正常,符合孩子成長的心理特點,並不代表孩子的品格有問題

此時的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覺得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只要自己想玩,就會動手去拿、去搶。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時,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要打罵孩子。

父母親要積極應對孩子搶東西的這種行為,在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段時期裡面,進行恰當的引導,以此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哪些是正確的、值得鼓勵的行為;哪些又是錯誤的、不提倡做的行為。光是靠言語上的教導還不夠,關鍵還是要引導孩子積極的行為意識,比如讓孩子學會跟別人分享等等。

我是語桐媽媽,我會經常給大家分享親子教育、育兒經驗等話題。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您。您也可以關注我,在育兒中有困惑,可以來問我,我會跟您一起來探討!

相關焦點

  •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家長如何引導?
    所以如果這時候家長很嚴肅認真地問他:「你為什麼要偷別人東西?」孩子也許還會反問你:「什麼叫做偷?」 家長們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貼上「偷竊」的標籤,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很可能是適得其反。
  • 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是自私嗎?不是的,自我意識形成期需正確引導
    其實孩子表現出的行為都是內心世界向外投射的表象。我們要想解決孩子表面的行為問題,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或者說心理密碼,然後才能進行正確的引導。他分不清「我」、「你」和「他」的概念,只要他喜歡的東西他就要佔為己有。我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想讓我抱抱他,他不知道說「抱抱我吧」;他張開雙臂說:「抱抱你吧。」隨著孩子大腦的發育,自我意識會逐步建立,加上家長積極正確的引導,多數孩子三四歲時孩子就會搞清楚「你」、「我」、「他」的區別,這種搶東西的行為也就會慢慢地消失了。
  • 孩子佔有欲強,愛搶東西?試試這樣引導
    妙招四:正確引導。當出現矛盾時,家長可以先觀望等待,再及時制止,切忌當眾斥責,學會用平和的方式引導、教育孩子。孩子為什麼會搶東西?教育孩子搶別人東西是不對的行為。,家長們要善於利用這些機會,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技巧。
  • 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先別說孩子,家長要讀懂孩子「心理秘密」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情況:小時候不懂事,看到別人玩什麼玩具自己就想要,儘管自己也有相似的但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肢體動作比語言發展得快,搶不過就哭,就打。有時候我們都來不及阻止,事情就已經發生了。怎麼處理孩子之間搶玩具的事情,也是很多父母們共同疑惑苦惱的問題。
  • 孩子喜歡摔東西?家長引導比說教更有效,改正娃胡亂發洩的陋習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孩子喜歡摔東西?家長引導比說教更有效,改正娃胡亂發洩的陋習剛走進樓道就聽見隔壁老王家的吵鬧聲,貫徹整棟樓。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都是來源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孩子喜歡去觸碰自己不曾了解過的新鮮事情,比如;摔東西、試探父母的態度;若家長此刻不加以管教,則容易造成孩子錯誤的思想行為,不斷的挑戰權威,家長也就失去威信,孩子會更加叛逆。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做事太霸道,家長的教育很關鍵
    前言:小孩子看到別人的東西時總喜歡動手去搶,畢竟小孩子看到別人有自己沒有的東西時,想做的第一反應就是搶來自己玩玩,玩夠了再給別人,有的孩子甚至玩夠了之後直接拿回家,面對這樣的孩子,大部分的家長都是比較頭疼的,有無數的家長也當場呵斥孩子,之後孩子總是會嗷嗷大哭。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是自我意識在作祟,有遠見的父母都這樣做
    ,總是會碰到孩子去搶別人玩具的情況,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看到孩子如此「無禮」的行為,面子上總過不去,於是會忍不住要呵斥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霸道?怎麼去搶別人的玩具呢?」可是,孩子似乎總是聽不進去,還是要搶,搶不過別人還哭,讓家長很是頭痛。其實孩子在2歲左右就會出現搶東西的行為,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長大以後也不會是」小霸王「,因為這並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也就是說搶東西的行為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如果父母能正確對待孩子搶東西的行為,那麼孩子過了這個階段後,孩子就會開始喜歡交換、分享、合作了。
  •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背後的心理需求,父母該了解並加以引導
    為什麼jasper會撒謊,像多數孩子一樣,撒謊,即使父母一再詢問也不敢說出實情,背後原因,你我都需要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教育引導孩子。 一、為什麼孩子會撒謊? 1.
  • 做家長的,母愛本質是你必須要了解的事情
    關於孩子的需求,你們了解多少?1958年,哈洛做了著名的小恆河猴實驗,通過實驗驗證了孩子對母親的需求是什麼。他首先為小猴子做了兩個媽媽,第一個是毛絨猴子,第二個是鐵架猴子,然後把它們放在房間的兩側,並在鐵架猴子的身上放了一個奶瓶。
  • 為什麼孩子總愛偷東西?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家長都知道嗎?
    孩子看到朋友家的手辦,出於好奇,想摸一摸,後來一起吃飯了,孩子就順手放在了口袋裡,結果回到家被我發現了,我直接給孩子貼上「偷竊」的標籤,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所以家長們對於孩子這類行為,不要著急責怪孩子,應該先去了解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找到孩子偷拿東西的原因。
  • 孩子總是喜歡搶東西怎麼辦?
    孩子總是喜歡搶東西怎麼辦?孩子會帶給家裡很多的歡聲笑語,但如果孩子喜歡和大人或者是其他孩子搶東西,爸爸媽媽要怎麼做呢?一、注重教育平時的教育培養、習慣養成都是一些好的育兒方式,爸爸媽媽的教育要先於孩子出現問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就要注重教育,要引導孩子大方待人,學會分享,跟別人發生爭奪的時候,要學會謙讓。二、用小遊戲來決定日常生活中,孩子要什麼有什麼,然後就會慢慢形成一種意識。
  • 孩子總是「搶」別人的東西,怎麼制止孩子?明智家長都是這樣處理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出現過搶其他小朋友玩具的現象,總是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而且孩子的大腦反應非常的快,有的時候家長還來不及阻止,自家的孩子就已經把別人家寶寶的玩具搶到了手,家長對此也是十分的無奈。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呢1、 家庭因素現在的家長對孩子那是相當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就連天上的星星都能給你摘下來。這樣孩子慢慢會覺得,她想要的東西就理所應當是她的東西。
  • 孩子總是喜歡搶別人玩具?先別急著訓斥,可以試試這樣做
    但其實搶東西這事,還真是娃界的「國際化」問題——全世界有娃的地方都在發生。家長們也是為此深感頭疼:到底要不要幫他出頭?還是教他禮讓?替孩子出頭吧,怕孩子以後養成霸道的性子;不出頭吧,又怕孩子受欺負,以後變得懦弱,真是個兩難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搶玩具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缺乏「物權意識」的概念。孩子從兩歲開始,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 孩子任性的背後,需要家長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幫助孩子去反省情緒背後的問題,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問: 你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情緒?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寶貝,剛剛你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啊?」「為什麼會那麼難過啊?」 孩子之間的矛盾背後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各自都有一定道理,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苦衷,具備同情心,引導孩子去理性的看待對方的出發點
  •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家長是該介入還是旁觀?正確引導很重要
    最後,在老師的引導下,那個小朋友向苗苗道了歉,苗苗也開心的笑了。徐媽媽也放下了心,但是,令徐媽媽疑惑的是,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家長到底要不要插手呢?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動手打人。兒童心理學家曾說過:3-4歲的孩子到了動作敏感期,會喜歡用打人的方式表達自己。
  • 孩子喜歡拆東西,家長引導對了是發現興趣的好時機
    孩子拆東西是好奇心強的表現,家長如何能正確引導又不會打消積極性不知道為什麼,有個階段孩子就是特別喜歡拆東西,拆玩具都是小意思,有的孩子甚至會拆家裡的鬧鐘,電器甚至是任何他們感興趣但是搞不懂工作原理的事情。
  • 孩子愛吃手、啃指甲,多半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家長要細心引導
    現在有些孩子經常有一些小動作,像啃指甲、咬手、咬鉛筆蓋等行為,這些這行為是孩子養成的一種無意識習慣,當家長提醒時,孩子才知道自己的正做的行為。孩子不良小動作背後多半是源於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不能忽視。1、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是處於口欲期。孩子的口欲期這個關鍵概念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當然另外的其他四個時期家長也要熟知。口欲期是第一個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喜歡用嘴巴去感觸、探索這個世界,希望能夠通過嘴巴的接觸來達到自身的滿足。
  •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憋尿,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憋尿,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引言對於很多寶寶在完成如廁訓練之後,身體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尿尿的行為,但是卻出現了憋尿的情況,細心的家長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就會發現2~3歲的孩子在完成如廁訓練之後,經常會在吃飯的時候出現扭動身體的行為。
  • 10個月左右寶寶為什麼喜歡扔東西,家長怎麼來正確引導
    寶寶到了這個月齡,大都會喜歡扔東西,無論是什麼,寶寶都只會玩一小會就往地上扔,家長撿起來遞給他,他又會馬上扔掉,然後再示意你給他撿……如此這般機械的重複,讓爸爸媽媽感到頭疼。其實,我們是不了解寶寶的生長發育裡程,這個月齡的寶寶喜歡扔東西不是一件壞事情。
  • 發現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該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改正?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如果有「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們千萬別著急,更不能開口罵。孩子們的「物權意識」太弱,我們要加強孩子這種意識,引導孩子正確改正。很多小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可能去別人家順手拿的玩具,或者身邊小夥伴的零食等等,都是他們的物權意識不足所產生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