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鄉村婚禮吃大席,端託盤的婦女為何越來越多?

2020-12-23 愚伯的自留地

圖文:紅豔

在蘇北的鄉村,吃大席基本會選擇在自家庭院或附近寬敞處擺設宴席,而「端託盤」上菜的任務,大老執會安排同村本家族的中年男人擔當。然後,他們根據分配好的桌次,依次上菜,正常情況下,一般端託盤的,在四至六人之間。

端託盤的人,基本符合同村同族這些要素,對參與的人,還要經過事先的篩選。因為幹好這樣活,需要幾個基本素質,譬如,身體要強健有力,腳底下還要穩當不能莽撞,要形象尚可,另外還得會說幾句客套話,讓來吃大席的客人聽著舒坦。

從我記事起,每次吃大席都是這樣「水到渠成」,隨著端託盤之人的吆喝聲「大家讓一讓,菜來了,免得濺到身上!」,在接菜口的人會順手接過盤子,然後放在餐桌上,讓大家分享。

而參與的婦女們,基本都是安排洗菜洗碗這樣相對較清閒的角色。

時間一晃過了十幾年,在豐縣的農村,吃大席的方式依舊,只是端託盤上菜的角色,起了很大的變化。

當我第一次看到端託盤的是位大姐時,當時就怔住了,當初只有大老爺們才能幹的活,為何被她們給取代了?

但和我旁邊的一位大哥卻說,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如今鄉村結婚,婦女端託盤,已經司空見慣了,而且還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相比男人而言,女人更加心細,雖然端盤子是個力氣活,但現在的婦女一樣可以完成,真是男女各佔半邊天啊!

你看,在吃大席現場,這位端盤子的大姐沉著冷靜,疾步如飛……

在鄉村,幫忙端託盤,是沒有任何酬勞的,通常是會給一盒煙、一條毛巾啥的。

這些婦女們在賓客的餐桌前,端著託盤來來往往,確實的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

這些年,隨著打工潮的不斷推進,農村的中青年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在家幫忙的,不少是帶孩子無法出遠門的女性。因此,一些大姐大嬸們,也被委以重任。看來,女性端託盤,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我留意了下她們的動作:她們步伐穩重,動作張弛有度,絲毫都不輸於男性,不得不給個大大的贊!

面對鏡頭,這位大姐從容不迫,信步向著既定的目標走去。端託盤的婦女們,每個人負責哪幾桌都會明文規定,以免產生混亂。

在如今的鄉村,這種最傳統的吃大席方式,也許在若干年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將漸行漸遠,當然,婦女端託盤的景象,也將成為漸漸消失的「絕唱」。

相關焦點

  • 鄉村紀事:在農村吃大席
    在一些朋友那邊,他們把「吃大席」稱為「吃桌」、「吃老酒」、「吃喜宴」……我在鄉村度過的日子,大多已被二十多年水流般的時光,衝刷的了無痕跡,那時的點點滴滴,猶如老屋的蛛絲一樣,被輕輕抹去。但當年吃大席的畫面,卻是歷久彌新,卻像安插在心底的時鐘,稍微給發條上點勁,就可以發出清亮的脆響。
  • 蘇北農村參加喜宴:吃一頓大席飽三天
    圖文:愚伯的自留地喜歡吃大席,小時候被娘帶著去一趟要興奮好幾天,因為有好吃的,來家人常說:吃一頓大席飽三天。長大了後,依然初衷不改,總覺得婚禮是熱鬧的代名詞,也是親戚朋友在一起融匯親情的最好時機。每次吃大席,都會邀請喇叭班前來助興。農村的大席,現在菜的品種已經達到了24個菜,基本都吃不完,8個涼菜加8個大件,再加8個硬菜,看的讓人眼花繚亂。紅燒泥鰍,隔著兩米遠,就能聞到馥鬱的香氣。
  • 在農村吃大席,飯桌上的這幾幕真讓人受不了,我是餓著肚子回家的
    文:小沛老頭圖:愚伯的自留地酒席,在我們老家稱為大席,吃酒席也就叫吃大席。在以前生活困難的年代,人們時常盼望吃一次大席來增加點營養,大席之上大快朵頤,所以有了「一頓大席飽三天」的說法。據說有的人為了多吃點,大席的當天連早飯也不吃,空下肚子去吃酒席,當然,這總歸是長期以來的傳言,無從考證,也無必要考證。那時雖然生活條件艱苦,大席也說不上豐盛,但雞魚肉還是可以吃到的。
  • 徐州人吃大席就是辣麼牛!每人腰包帶著塑膠袋,還沒等吃完就折菜
    什麼是為吃大席?原本徐州人是坐在涼蓆上一邊吃肉一邊喝喝酒。沿襲至今,就成了現在的「吃大席」。吃大席在漢代就有了,鄉間常有婚喪嫁娶紅白大事,必須是十道菜,雅稱漢宴十大碗。徐州的大席的涼菜涼菜 一般八個涼(麻汁豆角、白斬雞、醬牛肉、涼拌黃瓜、海蜇、河蝦,烤鴨、捆蹄。。。)
  • 蘇北農村9月婚禮:流程原來如此這般!
    圖文:紅豔用最濃鬱的鄉土氣息,去掉不必的浮華,展現你婚禮的獨特魅力,感謝越來越多的新郎新娘,在這裡留下最喜慶的美好印跡……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遇見你是命運的安排而愛上你是我情不自禁.
  • 吃大席這樣「折菜」,塑膠袋子都不用,保證你不賠本
    就是吃宴的時候,把沒有吃完的剩茶剩飯打包帶回來,然後七葷八素的折在一起,回家溫熱,一家人又是一頓美餐。各種菜折在一起,不僅不會破壞菜的鮮美,反而會增加平時家常菜裡沒有的味道。上次回家,朋友妹妹結婚!我們一起的去了三個。到吃飯時候我們隨便找個地方坐下!有老太太帶孫子,婦女帶孩子。菜上來沒有了,大菜上來都到袋子裡,最後也沒吃飽。回縣城又吃的!
  • 陽春三月,蘇北農村的這場婚禮,鄉土氣息真是太濃鬱了!
    忙碌進行時……第一排吃大席的人開始吃大席嘍!現在吃大席,也越來越有禮貌了,大家彼此謙讓著,寒暄著,很暖……吃大席場面。吃大席場面。
  • 難忘第一次在農村吃大席,一盤肘子,幾秒鐘就一掃而光!
    所以,對於吃大席的概念還是比較模糊的。自從我下鄉插隊之後,獨立了生活,第一次正式的吃大席,是在農村的一場婚宴上。當時正值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生活狀況還處於溫飽狀態,誰家有了婚喪嫁娶之類的事情,整個生產隊或者附近的鄉鄰,都會湊份子,去幫忙。因此,紅白事情,都要辦席,少則十桌八桌,多則三五十桌。
  • 在農村吃「大席」,以前搶光吃光的陋習還多嗎?看看我們這文明嗎
    前幾天在農村老家有親戚結婚,跟著吃了一頓「大席」,我們這裡一般把結婚和生孩子吃喜面的時候,東家置辦的豐盛的午餐為「大席」,在農村這樣的「大席」每年都會有很多,因為都是一個村裡的加上自己的親戚,每年遇上三個五個的「大席」很正常。
  • 那些年的大席II:陪伴長大的滋味
    二、炒菜涼菜吃完了,該上一些熱菜了,炒,中國最傳統的烹飪方法,大席上運用的是淋漓盡致。首先素菜拿來炒。大席小炒當中的素菜炒的不如葷菜多,畢竟這是要適合時節的菜品才好。不過吃的人倒是很少,畢竟小龍蝦嘛,吃過的都懂。此外,還有一道小炒,就叫大席小炒,也是非常常見。就是把炒剩下的食材放在一起炒了,這個味道,更是好吃。三、燉菜大菜來了。雞魚肉蛋統統端上。
  • 豐縣劉王樓鄉村婚禮:國慶期間我連拍七場,唯獨這裡的最原汁原味
    和爸媽合影,作為一名攝影師,就是儘量多拍些有價值的圖片,便於將來的某一天,再次翻閱時,有著更多的回味溫情滿滿的故事······喜慶的小院裡,已經搭建好唯美浪漫的婚禮舞臺,豐縣金鳳凰鮮花婚慶婚禮策劃,祝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貴子!
  • 在陝西深山裡吃大席,「全豬宴」28道菜,把豬從頭吃到了尾巴!
    其中,最特別的一次吃席應該是前兩天在陝西大山深處吃到的一道古老大席——宴席的主要食材是陝西秦嶺大山特有的黑毛豬,從涼菜到熱菜、湯水等,廚師換著花樣做肉,坐席的8個人共吃了28道菜,把豬從頭吃到了尾巴!黃小黃吃席的地方是一個名叫中壩的村子,在陝西秦嶺以南的安康市石泉縣後柳鎮,距離西安約200多公裡。小村子被重重疊疊的大山所圍繞,漢江穿峽越嶺從這裡流過,要想抵達村子,先要走高速,然後經國道和縣道,最後再沿著一條深谷之上蜿蜒的山間公路才能尋覓到這裡。為什麼會跑這麼遠來吃席呢?
  • 農村大席上的小炒菜是怎麼做的,香油是關鍵
    我之於故鄉的感情,是太深了,青島是個多雨的城市,而每當下雨的時候,我都會黯然神傷,想起那12年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12年的童年生活,小村對於我的恩惠實在是太多了。從小我就體弱多病,沒少吃百家飯,沒少受左右鄰居的照顧,雖然現在幾年才回去一次,但是每一次回去,我的那些鄉親都會早早的站在村口,等我接我。我的小學時光,是我這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童年是無邪的,感情也是最單純的。
  • 徐州方言篇:前一繃,俺回老家吃大席,碰到一個下財濫!
    文:鄉下玉米前一繃,俺回老家吃大席,碰到一個下財濫。剛上桌的是瓜子和果子,一桌人剛動筷,她就忙連利地章手大把大把抓起來,抓完了也不吃,統統胡嘍到她褂子挎包裡了,嘴來還咕嚕倒將的:「俺孫子那個小熊黃子跟他娘走親戚去了,俺裝點給他剋,恁不知道,他多能吃不!」
  • 大席小炒,帶你走進特色的徐州酒席,領略不一樣的美味!
    家裡表哥結婚我得到邀請特地從學校趕回來,一大早我就急匆匆的趕去,準備好一切事宜,走完婚禮的繁瑣冗雜的程序後,開始準備酒席吃飯了,由於自家辦置的酒席所以特別的豐盛,也很有特色,菜品分為前菜十二兩涼盤,甜點中間兩份甜湯,四個炸品、熱菜四個小炒菜,燉菜六個大葷,最後一個湯結束
  • 大化扶貧產品暨美食名宴《壯瑤大席》「走進」北京
    廣西新聞網北京6月10日訊(通訊員 韋哲)6月10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生態扶貧產品暨美食名宴《壯瑤大席》進京展示推介活動在北京廣西大廈隆重舉行。活動展示壯鄉瑤寨生態食材及長壽特色美食的魅力,助推消費扶貧,助力大化脫貧攻堅。
  • 吃過徐州農村大席的對這道甜品應該不陌生,那就是拔絲!
    年前年後結婚的人特別多,尤其回農村老家過年的話,除了大年初一到初五,其他時間不是這家結婚就那家結婚,喇叭匠子的喇叭,馬戲糰子的音樂,為了烘託氣氛那是拼了命的吹起來啊,震天響啊!尤其晚上十點多想睡覺的時候,都能震的你睡不著覺哈哈。
  • 實拍江蘇徐州農村喜事大席,美味大菜誘人流口水,客人吃飽剩一半
    近日,小編去江蘇徐州農村吃大席,辦大席的主人兒媳婦生孩子,嬰兒滿月辦喜事,蘇北農民俗稱吃「喜面」。圖為江蘇徐州農村辦的吃喜面大席,價格近千元一桌,美味大菜豐富,由於客人少,辦的大席多,這一桌才7個客人吃,餐後菜餚剩了一大半,看著可惜。
  • 20年前農村很流行串門,為何如今串門的越來越少?
    20年前農村很流行串門,為何如今串門的越來越少了?20年前農村由大集體到分田到戶、各自為政不久。外出打工的人比較少,農村人口非常多。且土生土長,從小到大彼此熟悉了解。誰家有什麼事,互相幫助,是鄉情、是美德。閒時相互串門聊家常,成為習慣。濃濃的鄉情,樸實的民風,倍覺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