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良:如果中國選擇 「不退場 」……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一個國家在人口的結構、素質和總量三大方面越來越呈現不佳趨勢的時段裡,是選擇「集體退場」還是選擇「國際移民」,是一個本體論的兩難境況。

本期作者:丁學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讀了筆者本專欄的上一篇 丁學良:日本在緩緩退場,我們中國呢? | 專業視角,有些內地的讀者會相當讚賞日本迄今選擇的那條道路——寧可讓本國總人口慢慢萎縮,也拒絕放開國際移民的大門。這些讀者的理由基本上是:這個地球上的人已經夠多了,亞洲大部分國家都是人口密度高的擁擠不堪之地。讓一個國家的總人口慢慢自然地減少,能緩解一大堆矛盾和麻煩,節省資源給下一代過上輕鬆的日子。中國也可以考慮這麼做,我們畢竟是13億多人的頭號人口大國,還怕少了兩三億人?

一、「退場」的含義這麼解讀才靠譜

筆者其實也能理解以上考慮——中國大陸自然資源稀缺的種類挺多,最突出的是淡水和可耕地,外加森林和溼地。如果純粹從數量的標尺來看,全中國的人口有六七億也不是不可以的。這樣的人口規模依然是世界第二,比美國要多一倍,比歐盟還多出一兩億。君不見,這個世界上那些科技和經濟先進的國家,即便全國總人口只有幾千萬,照樣挺牛氣、挺滋潤的,幹嘛非得要維持十幾億人口的超級規模?

可是以上的看法只聚焦在人口問題三大要害之一——數量上,卻忽視了另兩大要害——結構和素質。而後兩者在中國大陸才是最要緊的,我們從幾個例證上就能看出它們警示的趨勢是多麼沉重。

2015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圖

以2015年作為比較的基點最方便。根據筆者閱讀的資料以及向人口學家的諮詢,這一年之前的長期趨勢顯示,中國大陸到2036 -2040年(左右誤差或有一至兩年,下同),人口中65歲以上的將達到大約三億,85歲以上的約有一億;到2040年將走上人口總量緩慢萎縮的下行路。也就是說,20-25年以後,我們中國將背負著一個「老人美國」——即超過65歲的群體;背負著一個「更老人的日本」——超過85歲的群體(Howard French,「Why Immigrants Are US Trump Card versus Fast-greying Chin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 June 2016)。

我們能背得動嗎?我們的人均負擔是多重?算算看,需要建多少醫院和敬老院?需要多少護理人員?每年需要多少萬億元的養老金?這些要佔多大比例的GDP?

二、需要多高的稅收率來支撐?

大約25年之後,內地的總人口開始減少。假如這減少的數量是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那一部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壞事。但恰恰相反,減少的是即將成為勞動人口的那一部分,因為出生的新人越來越少!兩相比較,就造成雙重意義上的人口「消極變化」大趨勢——越是不能工作和生活自理的人,越來越多,而同時越是能夠工作和照顧別人的人,卻是越來越少。

說句很不客氣但符合事實的大白話,就是這麼回事——全國總人口萎縮的過程中,相對減少的那部分人口,正是最有用、最必不可少的人。這才是筆者上一篇評論結尾處所說的「本體論」難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緩慢退場,並不是一個搭配均衡、結構合理的平和過程,而是人口素質倒掛(體力智力退化者增多)的畸形結構愈益嚴重的過程。你能對這個大趨勢不膽寒嗎?

三、人口問題上沒有「一招見效」的魔方

對這個大趨勢能夠起到減緩乃至逆轉作用的反制措施也有,其中之一就是剛剛出臺的允許內地居民生二胎的新政策。所以2015年之後有一個新元素、正能量加進以上描述的人口變動曲線。不過,客觀的人口學家預測,這個政策用心雖然良好,效果卻很有限。其它國家和地區自從1960年以後的統計數據都表明,一旦社會經歷了工業化和都市化的洗禮後,絕大多數民眾生育意願下降的趨勢,很難被新政策顯著拔高起來。西方社會不用說了,儒教文化圈的東亞社會——港澳臺、新加坡、韓國和日本,都是生育率下來了再也提升不起來,中國大陸不會跟它們有那麼大的差別。所以,不要指望二胎政策出臺後,內地的新生兒增量可以翻轉人口變化的主線條,至多是減緩人口結構畸形的進度。

第二類的反制措施就是「老人出走」——在中國的周邊國家開設大批的敬老院,讓內地有條件的65歲以上的退休者,大部分時間在國外養老。敬老院所在國的人均收入要顯著低於中國內地,這樣才能使被服務的長者過得實惠。給定中國大陸養老金的巨大缺口,這種異地養老的安排特別有扶助之力。三十多年前馬來西亞和泰國、拉丁美洲多國,就開始發展「跨境銀髮投資產業」,為發達國家的退休者選擇去該國養頤天年作硬體、軟體、法律等方面的配套建設。十多年前東歐國家也著手這麼做,看上的就是西歐國家的銀髮族口袋裡的養老金。成規模的「老人出走」會大大減輕國內照顧他們的各種人力、精神、金融、住房、醫療成本,騰出緊缺資源給65歲以下的居民,支持他們的生產和生活。

3月13日,在日本名古屋,新款的機器人護士「Ri-Man」將真人大小的病人模型從病床上抬起。新華社/法新

第三類的反制措施最易於我們跟上,那就是發展靈巧機器人產業鏈。日本從1980年代初起,開始把美國的這一產業拋在後面,就是立足於「日本人不夠,機器人來湊」的長遠規劃,大量投資研發。時至今日,日本設計製造的靈巧機器人越來越擔當生產任務、商業服務、家庭照顧的工作,是全球最佳水平。有人開玩笑說,再過幾年,日本的靈巧機器人除了不生小孩,啥都能幹,包括跟你談情說愛。中國在這個領域裡趕上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很強。

四、最難也可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是這招

第四類的反制措施最難,那就是開啟國際移民的門戶,逐步開大些。四類反制措施裡面,這也是潛力最大的一招。中國大陸迄今為止的批准外國人移民進來長期居住和工作的正式門檻,比日本的更高。相比較而言,新加坡快快的、港澳臺慢慢的、韓國也跟在後面,放寬移民進來的配額和條件,否則,這些地方都會跟日本一樣進入全面退場的境界,因為它們的自然生育率都差不多,屬於全球最低的那一檔。

對於中國內地來說,開啟國際移民的門戶,可以觀摩參照的框架很多,尤其是幾個華人社會近幾十年的經驗和教訓。中華文化傳統裡有三千年的「天下」理想,這正是華人社會具有開放包容潛力的觀念資源,在21世紀能夠被具體化成相關的管理移民事務的政策和法律架構。此外,在中國經濟再崛起的進程中,沿海地區吸引了許多外國公民來經商。據筆者的學生調研,在廣東、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區至少有十幾萬長期居住的外國公民,不少人結婚、安家、生養小孩,實際上已經成為非正規的移民。還有在1960-1966年和1977-1980年期間,斷斷續續的有幾十萬華僑被迫離開他們的居住國印尼和越南,中國內地接收安置了其中數量可觀的部分。這些經驗都有助於給21世紀的國際移民操作管理方式方法提供切實的啟發。

北京金源燕莎購物中心,一名外國老鞋匠在一家商鋪門前擺起了攤。

一個國家在人口的結構、素質和總量三大方面越來越呈現不佳趨勢的時段裡,是選擇「集體退場」還是選擇「國際移民」,是一個本體論的兩難境況。無論是選擇哪一條路,都沒有「收穫在望、代價微末」的美妙後果。看看那些把國際移民的門戶開得相當大的國家和地區,由於移民進來而導致的矛盾和麻煩可以列出十幾條,可是,幾十年下來,這些國家和地區還是繼續選擇國際移民,儘管具體做法不時地調整。這麼做,是因為整體和長程而言,國際移民導致的正能量顯著大於副作用(Ian Bremmer and Nouriel Roubini, 「Whose Economy Has It Worst? 」 Wall Street Journal, 12 November 2011)。

五、邊看邊想邊喊——然後才好邊學邊試

從現在到2050年左右的時段裡,我們會繼續看著日本人為保持「民族純粹」而怎樣應對緩慢退場的一連串問題,我們也會繼續看著多個國家和地區拒絕緩慢退場而敞開門戶、應對接納國際移民而引發的正負能量之激蕩。「經合發組織OECD」成員國接納的外來移民在2008-2010年金融風暴期間下滑,2012年起回升,2015-2016年每年大約480萬人(「Migration:

Permanent Flows to OECD Countries」, Financial Times, 21 Sept 2016, p.1)。

與此同時,我們目擊自己的國家朝著背負一個「老人美國」和背負一個「更老人的日本」的路標邁進,越來越近。這時候,筆者覺得特別有必要大聲喊和多喊幾聲:以上的兩條路都不容易走,我們願走哪條?敢走哪條?

希望多個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們都出來喊。更好的主意、設想、建議、方案是在「喊」的過程中相互刺激而萌生的。這一條,天下通例。(作者:丁學良;編輯:李大白;文中圖片和圖注為編者所加。本文系騰訊思享會獨家約稿,未經許可,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作者簡介

丁學良,出身於皖南農村,求學於上海高校,見習於北京中心,遊學於美國東北,就業於亞太美歐。1992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哈佛本科生院、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教學或研究。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深圳大學中國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指導、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顧問。他的英文和中文著作分別由 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臺灣聯經出版公司、韓國成均館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發行。他的新近著作包括《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我讀天下無字書》《革命與反革命追憶》《中國的軟實力和周邊國家》。

欄目簡介

厚重、深遠、兼容,秉持專業主義標準,匯集精英獨到見解,讓深刻平易近人。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本文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裡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

相關焦點

  • 丁學良:中國的大學最差的是軟環境
    大學也是這樣,如果大學也是行政部門的附屬品,不管投入多少錢,這個大學也不可能成為教學或研究創新的機構。丁學良:我只能這麼說,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這個目標提的是對的。這些年來,我的很多言論,就是告訴國內的人們,只有明白了這個距離在哪裡,然後才能夠設計出前進的目標。如果不明白這些距離在什麼地方的話,即使再投入更多的物質的財力的資源也不能夠達到。要想從實質上縮短中國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距離,就要明白這個差距在那裡。
  • 丁學良:中國應警惕社會階層固化現象
    丁學良:這當然很糟糕啊,人的一生就那麼一段,這一段如果你翻不起來就翻不起來了,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和自己本人的生活經驗我就曉得,要麼你是官二代,要麼你是富二代,如果不是這兩種情況的話,你就是一個平民子女,普通家庭的孩子,你要想翻身,如果到了三十歲左右你還沒翻過來,基本上你就沒那麼多希望了,因為你在這之前無論是當兵也好或者是考公務員也好,或者是考大學也好,基本上在三十歲之前。
  • 丁學良:那些觸及靈魂的往事
    對於將自己定義為「在中國土地上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傳教士」的丁學良,探究其思想深度的另一種方式,是丟開那些已經印成文字的思想結晶,由其成長經歷串起一個人思想啟蒙、發展、壯大的軌跡,同時打量它們所能行走到的最遠的地方。新年之初,現任教於清水灣畔香港科技大學的丁學良向記者披露自己早年的生活經歷,為《新民周刊》的讀者提供了一份不一樣的讀本。
  • 丁學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可打80分
    丁學良先生指出過去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體現在「四個巨大」:即中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巨大的成果,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因此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國取得巨大成就,取決於四個因素:即起點低,政府重視,國際環境提供了好時機,香港以及海外華人為中國提供了支持。中國經濟未來經濟的發展如果要繼續取得巨大的進步,必須要實現「三個和諧」:即社會基層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以及制度和諧。
  • 「讀書蟲」丁學良告訴你國際上如何解讀「中國夢」|活動預告
    [摘要]何謂「中國夢」?中華何所有?8月19日(周五)晚19:00,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做客騰訊思享會,為您解讀「中國夢」,歡迎現場參加。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深圳大學中國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指導。他的新近著作包括《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我讀天下無字書》,《革命與反革命追憶》,《中國的軟實力和周邊國家》等。老丁自述本報告者從1984年開始,就是一個「人鬼情未了」的讀書蟲(香港俗話稱洋人為「鬼佬」,稱本地人為「港人/華人/唐人」)。
  • 丁學良澄清解釋「5個論」
    經濟觀察報:「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這是你自己的原話嗎?  丁學良:我的原話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  丁學良:不能說網絡都是非理性的,我們只能說網絡中的討論不在最初的發言者的控制之下。不僅網絡,其它形式的大眾媒體上討論的演發,都不在最初的發言者本人的控制之下。  在中國一定要有理性主義的精神。中國改革的出發點,就是從原來的以意識形態為標準轉到了以理性主義為標準。
  • 香港科大教授丁學良:「通識教育」已經落伍
    國內大學正積極推行的「通識教育」,按照丁學良的看法,已經「落伍」了。「過去10多年,中國高等教育走的路越來越窄。我們要培養的也許不僅僅是人才,而應該是全面的人。」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此番在南科大啟動的「全面教育」,被丁學良視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實驗。
  • 丁學良: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尚無統一定義
    鳳凰衛視8月10日《寰宇大戰略》,以下為文字實錄:邱震海:從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的過去十幾年時間裡,聽到恐怖主義或者反恐,我們首先會想到那是美國人的事情,那是西方人的事情,恐怖主義或者反恐離我們中國差得很遠。但是我告訴你最近幾年,尤其是最近幾個月,恐怖主義似乎正在向我們走來,反恐這個任務似乎相當程度上已經落到了中國的肩膀上。
  • 社會學家丁學良解讀:中美最壞的結局是什麼?會不會爆發戰爭?
    如果能通過調整過的全球化來獲得發展機會就儘量要利用,只是在利用不到這些機會的情況之下,通過內循環來做替代,但內循環不管怎麼做,替代不了全球化。5、經濟利益、商業利益要從中方的角度考慮,儘量迴避會引起對方從國家安全角度而發出的擔憂以及防備措施。一旦接觸到了國家安全方面的要點,談判往往不起作用了。
  • 丁學良:什麼樣的大學才是「世界一流大學」
    那麼這些中國頂尖學府是不是已經符合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了?到底這個標準在哪裡?或者距離又在哪裡呢?相關的話題今天陳箋請到的是知名社會學家,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哈佛博士丁學良一起來跟大家聊一聊。第二,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個國家的高等院校如果足夠多了,像中國這樣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好幾千所的高等院校,這個時候就應該把卡內基的分類標準要好好地落實。因為幾千所高校你不能所有的高校都是朝那幾個(一流)目標去努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沒有意義的。
  • 社會學家丁學良:什麼樣的大學才是「世界一流大學」
    第二,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個國家的高等院校如果足夠多了,像中國這樣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好幾千所的高等院校,這個時候就應該把卡內基的分類標準要好好地落實。因為幾千所高校你不能所有的高校都是朝那幾個(一流)目標去努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沒有意義的。
  • 丁學良:本土保守主義反撲國際自由主義
    像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自由貿易區的建成、美國和東亞特別是中國大陸的貿易額劇增,世界銀行和IMF等國際組織的統計數字都提供了確鑿證據。根據最新數據,2015美國商品總進口額裡,來自中國的佔21%(Credit Suisse: Global Trade Alert;若根據美國Census Bureau的統計是19%),與1985年的金額相比劇增123倍。
  • 社會學家丁學良談中美關係
    但是您認為拜登上臺之後,言辭上會溫和很多,態度會好很多,但是實際上也是會針對中國的。那麼為什麼美國會把中國視作是長期的頭號競爭對手呢?丁學良:這裡面有好幾個最重大的要素,英文講稱之為是structure(結構性),也就是說不是因為川普或者拜登上不上臺,或者歐巴馬是什麼樣的總統就能夠改變這些結構性的要素。
  • 社會學家丁學良:美國越是拒籤,越不能自己放棄出國留學
    因此不提倡中國式的「家長制」教育,而應該提倡家長指引並尊重孩子的選擇,共同商討未來發展道路。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我是陳箋。一年一度的開學季又到了,2020年的開學季,對於一批學生來說非常的尷尬,那就是打算去美國留學的這些學生。最新的數據顯示有1000多名學生被拒籤了,另外在美國讀書的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被吊銷了籤證,被要求回國。
  • 丁學良:四面受敵來源有三
    燕山大講堂146期主題:中國為何「四周皆敵」 [查看全文] 觀點導讀: 丁學良:從中國軍方、外交界、媒體界的觀點可以看出,中國四面受敵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美國高調重返亞洲與中國影響力提升的碰撞;二是日本、東南亞國家於中國海洋利益的衝突
  • 社會學家丁學良:美國越是拒籤,越不能自己放棄出國留學
    因此不提倡中國式的「家長制」教育,而應該提倡家長指引並尊重孩子的選擇,共同商討未來發展道路。一年一度的開學季又到了,2020年的開學季,對於一批學生來說非常的尷尬,那就是打算去美國留學的這些學生。最新的數據顯示有1000多名學生被拒籤了,另外在美國讀書的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被吊銷了籤證,被要求回國。那麼在中美關係如此緊張的環境底下,留學海外還有沒有必要呢?
  • 年輕人如果中途退場,算我輸
    本報記者 劉淼/文   2019年12月25日,話劇《三灣,那一夜》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組建18周年院慶劇目,在北京國話劇場上演,也同時開啟了該劇第六輪演出。如前幾輪一樣,演出一票難求,觀眾席中大都是年輕面孔,且幾乎沒有人在中途退場。
  • 樸樹錄節目中途退場回家睡覺:人生需要有「中途退場」的底氣
    在這些應酬中,我總是會陪著領導和客人到最後,哪怕有時家裡有事,也不好意思中途退場。其實現在看來,我在不在場根本不重要,因為我又不是活動的主角。但是當時,我總擔心中途退場會讓領導和客人對我有看法。因為我知道,領導對我的評價,主要在於我工作幹得好不好,而不是應酬時有沒有堅守到最後——話說回來,如果是只看重後者的領導,也一定不值得追隨。幸好我以前的領導都不是這種類型。在社會上,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會為了顧忌外界的反應,而犧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 2017考研最後1月衝刺:堅持不「退場」
    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有些考生因為扛不住巨大的心理壓力而選擇放棄。筆者要提醒考生,研考複習的最後衝刺不要「退場」。   誠然,在漫長的人生中,每個人都有選擇「退場」的權利,但如果能堅持不「退場」,則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促使一個人不「退場」的原因有很多:尊重賽制,尊重嘉賓,尊重工作人員,尊重大家的期許等。但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夢想,對自己長久以來的辛苦付出有個交代。
  • 丁學良:回憶在匹茲堡大學陪讀的王小波
    ▲王小波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文|丁學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聽到王小波都逝世十周年了(編者按:本文發表於2007年),我感到非常驚訝——時間過得太快了,快得讓人恐怖。在這幫留學生中,王小波比我們大,他不允許我們喊他「小波」,於是我們就喊他「老波」、「王老波」。我們聊天的時候,就是喝喝啤酒,啃啃雞腿——因為雞腿很便宜,美國人不吃這種含膽固醇很高的食物。除了啃雞腿外,我們還吃雞內臟。小湯在餐館裡打工,美國人不怎麼吃雞肝什麼的,他每次下班就帶回來,我們吃得很開心。後來帶回來的太多了,我們還把它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