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三校合併,(梅、蔣、張)是中國大學校長的代際轉折點

2020-12-15 百家號
當時的聯大校門

三位校長

1898年,蔣夢麟剛三歲,蔡元培考中舉人,同年學子中還有一個叫梁啓超。嚴修任翰林院編修,13歲的張伯苓考入北洋學堂,當時的總教習是嚴復,這一年梅貽琦誕生,這一年在光緒帝統治下的大清王朝沒有什麼大事發生。1984年,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第二年張伯苓,在威海衛的通濟號下船脫掉軍裝,回到天津,在早些時候回到天津的嚴修創辦的嚴氏家館任教,張到來後開設新的體育課、英語課。1905年,大清王朝廢除科舉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抄襲日本的一整套新教育制度。

張伯苓

1907年,嚴氏家館遷往南開窪,取名南開中學堂。同年蔣夢麟第一次去日本,蔣在日本學習時,看到了日本的工業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日本的甲午海戰紀念博物館裡,看到被日本繳獲的大清國旗,羞愧的幾近無地自容。1908年蔣留學美國,這一年美國國會決定退還「庚子賠款」,在中國創辦遊美學務處(清華大學的前身)。1909年梅貽琦考取「庚子賠款」赴沒留學,此時的梅貽琦因為不愛說話,被別人稱為「寡言之子」,在美國就讀於加州農業學院,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深深的觸動了梅貽琦,思變救國的之思想悄然產生,梅在一天夜裡獨自一人爬上山「我在這裡學習培育植物、學習培育動物,為何我不學習培育人才」,梅貽琦在心裡細數中國近代發展,感覺中國和世界列強相比根本的差距就在人才的差距,而中國最缺少的就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梅在想到這的時候,突然感覺眼前出現了一群孩子,一群渴望學習、渴望改變的孩子,於是梅毅然選擇了教育學科。1912年,梅在美國遇到胡適——「庚子賠款」第二批赴美學子,兩人共同師從約翰.杜威。1917年,41歲的張伯苓赴美考察,希望在天津創辦一所能夠與西方歐美國家媲美抗衡的私立大學。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同年南開大學破土動工,4個月後就開學了。

梅貽琦

1930年蔣夢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張伯苓已經任職南開大學校長13年了。至此到他們三個人時,中國大學的發展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個代際之間的轉變,在此之前,中國第一代學校或大學的校長一般都是前朝的狀元、進士,第二代是到過西方留學的人,嚴復、蔡元培,他們使中國的大學更專業化、更有了大學的樣子,到了以梅、張、蔣為代表的第三代大學校長,其實是完成了中國大學校長領導者的代際轉換,這三個校長是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現代化。

蔣夢麟

三校合併

1931年,日本開始在東北爆發戰爭,1934年起,梅貽琦就多次與政府籌商,為應對危機,為未來配合國家抗戰做準備,清華開始在湖南長沙創辦分校,籌辦「無線電」等特種研究所,並在嶽麓山下興辦校舍,將部分貴重儀器、書刊、檔案逐漸向長沙轉移,並在南昌與航空學院共同進行航空工程的研究實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29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先後被日軍佔領,7月30日天津淪陷,因南開大學一直是積極譴責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南開大學被直接炸毀。1937年9月10日,經當時國民政府批准,三所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學校再遷往雲南昆明,改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並組成三常委共同領導。

西南聯大校徽

在早期的時候,清華大學有固定的資金來源,並且也早做了很多準備,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主要資金來源於政府,物資資料更是什麼都沒有。三位校長中,以梅貽琦的年齡最小,單另兩位校長卻力推梅為主要負責人。早期的聯大以清華大學為主,以梅的方式教育人,當時在廣大的師生眼中,梅貽琦就是一個洋氣又儒雅的紳士,一開始就贏得了普遍的尊重,學者風度、溫文爾雅、寡言少語、勤儉節約、民主通達、公正無私,處理清華、北大、南開事物問題時不偏不倚,他還審時而明智的給三校傑出的教授委以學校高層管理的職務。但是過程中,也出現過群議分校、爭主獨立的事件,但在蔣夢麟「不管者所以管者」的定論下平息。

聯大師生合影

通家之好

三所大學聯合,這其中蔣夢麟的讓,張伯苓的退是出城學校融合的根本所在,三家沒有利益之爭,共同將利益看做是國家民族的利益。在全校師生紛紛指出三校聯誼幫助之情,是有古來通家之好之美稱,但在紛紛感慨後,又說三校之情遠在通家之好之上。

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三人要聯合的思想,也深深的影響感染了他們身邊的那些教授們、那些工作人員,所以後來他們就談到三校聯合有一種象徵意義,象徵著我們在國難當頭,在面對著外敵入侵的情況下,我們不再是一盤散沙,我們能夠團結一致,再有多少困難都要克服,然後要把它聯合到底。

西南聯大前後在雲南辦學八載,,八年時間弦歌不輟,這是在全國抗戰中聯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學。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夕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無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中和且平。

註:本期為小編推出的《西南聯大》特別篇章一,後會進一步為大家介紹,西南聯大如何發展、壯大、堅持等過程。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往事】梅貽琦校長:西南聯大之魂
    西南聯大從在長沙初創之始(學校始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抵昆前夕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實行的就是「常委制」。組成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擔任聯大常委,其間雖偶由其他教授臨時代理,蔣、梅、張三常委在聯大的歷史地位卻從未撼動過。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我今天想聊的是西南聯大的三位校長。原因是,我前一陣調研了我國醫學院合併的情況,發現合併成功的不太多,也許跟校長們有一定關係。20世紀90年代的合併原先衛生部下有11所醫科大學,除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和中國醫科大學之外,其餘9所全部被合併掉。
  • 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文法學院設在南嶽),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文法學院在雲南蒙自上課一學期)。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然而,無論是與西南聯大同期設立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主要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三所國立大學組成),還是遲至抗戰全面爆發5年後的1942年合組的國立東南聯合大學,都存在幾校間意見不合的情況,維持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不到兩年,均告分立。這也給中國教育史留下了一個謎題:為什麼只有西南聯大走到了最後?不僅如此,還人才輩出,弦誦不絕?
  • 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鄭天挺我和梅貽琦先生(字月涵,曾任清華校長)是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學校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校長任常務委員,校務由常委共同負責。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範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併,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聯大成立後,三校不再招生。
  • 西南聯大與臺灣
    到1948年國民黨敗退大陸時,北大清華昔日的兩位校長和一批著名學人登島。西南聯大師生在臺灣先後計有300多人。很快中國進入漫長的「兩岸對峙」年代,對他們的情況基本隔絕。     2001年,清華大學90大慶時,我在甲所採訪西南聯大在臺校友會副會長姚秀彥女士。
  • 站在西南聯大肩膀上,艱苦歲月中誕生的雲南師範大學
    當時因為西南聯大的到來,昆明一時學者聚集,與雲南大學一起,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的學術中心。「瀋陽之變」以來,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唯以三校(北平: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天津:私立南開大學)的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
  • 三所頂尖大學合辦西南聯大,為何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政?
    「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時任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如是說。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清華、北大、南開先後被日軍佔領,因而這三所學校南遷至雲南昆明組建成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組成在三所大學南遷之後,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私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三人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三常委的身份主持西南聯合大學事務。
  • 【視頻】紀錄片丨《西南聯大(一)》《八音合奏》:清華、北大、南開,三校之合何以可能?
    到1946年7月31日結束西南聯大在雲南辦學八載弦歌不綴圍繞清華、北大、南開三校長展開,從他們各自的經歷、性格、理念、方略,探究三校可以成功「聯合」的原因;同時,展現這「共同的經驗和價值觀」形成的時代背景和走向——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的新思想在五四時期得以創造、發現和孕育,在抗戰時期走向成熟。
  • 中國歷史上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01 聯大長徵 1937年8月28日,本是個平常日子,但因為一封公函而成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特別日子。 這一天,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接到了來自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遷長沙,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
  • 看完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感動不已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校聯合,星光熠熠。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擔任三常委,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等擔任老師,校舍由梁思成、林徽因設計,學生有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堪稱史上最豪華天團。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西南聯大與戰時中國高等教育
    西南聯大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於通過艱苦卓絕的「衣冠南渡」,完成了對中國高等教育火種的保存;更在於其長達8年的探索和調試過程,始終不曾脫離對「北歸之後」未來中國的深刻關切。戰時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遷和挫跌,都在西南聯大的命運中有所折射;知識人對自身價值的再認知,也在非常環境中出現了嬗變。
  • 【百年校慶】西南聯大三校共慶南開大學百年華誕
    曾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合組舉世聞名的西南聯合大學,以剛毅堅卓、弦歌不輟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奇蹟的三校,在南開大學百年校慶之時再度聚首,暢敘情誼。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出席了10月16日在南開大學舉行的校慶活動——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他在論壇致辭中說,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是同氣連枝的兄弟高校。
  • 「西南聯大之魂」梅貽琦主張「教授治校」
    早年兩次留美,獲芝加哥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從l926年起歷任清華教務長、代理校長和清華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1931年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他從上任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為止的短短五六年間,就奠定了清華在全國高校中數一數二的地位。  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遷湘聯合辦學,名長沙臨時大學,一學期後再遷滇,稱西南聯合大學。
  • 職責與使命:不僅有西湖大學,還需銘記歷史上的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從1931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在擔任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後擔任西南聯大的常委會員,校長之位由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梅貽琦和南開大學張伯苓輪流擔當,但由於蔣夢麟和張伯苓分別有政務,所以西南聯大的校務一直有更為年輕的梅貽琦來主持,這一主持就是八年。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摘要: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大學獨立性精神的一種示範。在特殊環境中它維護國家大局,遵行潛心治學的大學特性,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許多成果。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它擁有獨立性精神,並通過聯大與當時政府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體現出來。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1937年的全面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並分三路西遷昆明。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全面負責大學管理,隨同聯大西遷的還有夫人韓詠華和5個子女。國難當頭,大後方糧食短缺,經濟落後,生活非常艱苦。很多師生開始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作為校長梅貽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一邊將自己值錢的家什當掉以補貼師生生活,一邊拼命向政府請求資金補貼。
  • 一所大學,同時有三個校長,看民國時最牛高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1937年11月1日,為了躲避戰亂,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這三所中國頂級大學,在長沙組建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來輾轉到昆明,並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奇蹟,儘管只存續了八年零八個月,卻培養出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00多位人文大師和170多位兩院院士。不過,這都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