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辦公室的小王剛剛結束哺乳期上班,每天都失魂落魄的樣子,一問她就掉眼淚,說是孩子每天早上只要她往門口一走就開始哭。
很多產後復工的媽媽都有這樣的體會。被還不會說話的孩子淚汪汪哭喊著,向要離家的自己伸出小手要她抱抱時,關門的剎那,心都要碎了。
開始小王狠下心來走出門,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後來一家人採取讓她偷偷溜的辦法——早晨她走的時候讓婆婆把孩子抱到裡屋才敢悄悄的溜走。
走的時候孩子的確沒有撕心裂肺地哭,但是小王說起孩子的狀態,卻擔心不已:
聽婆婆說孩子回來要是找不到她了,也還是會哭,但是不是哭得那麼傷心了。
但這才一周,孩子明顯變得惶惶不安,只要她下班回家後就黏著她不肯離開,孩子明顯是很沒有安全感。
小王心疼不已,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新媽媽復工的時候,大部分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哭鬧是有他們的心理發展因素在裡面的。
第一、孩子沒有適應這種分離的節奏。
因為媽媽整天跟他在一起的節奏被打亂了,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這種長時間看不到媽媽的情況,所以第二天再看到媽媽走就會自然產生恐懼再也見不到媽媽的情緒。
第二、家長沒有正確的梳理這種分離。
家長面對孩子的焦慮也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這種情緒跟孩子的焦慮產生了共鳴,讓雙方都覺得更加失控。
有的家長不能正確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流淚或者情緒激動的狀況更讓孩子加重了焦慮不安。媽媽的變化讓孩子覺得更加沒有安全感後,孩子就更加恐懼。
第三、家庭其他成員沒能正確的幫到孩子改善這種情緒。
家庭成員有的還起到反面的作用,加劇了孩子的恐懼心情。有的家庭成員對孩子不是進行安撫,而是不耐煩哄孩子,經常嚇唬孩子說:你不乖,媽媽就不回來了就不要你了等等類似的話,讓孩子處於非常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分離對一個6個月的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在他的世界裡接受不了最親密的媽媽突然不見了,這對於他來說是突然間變化特別大的一件事情,自然產生一定的焦慮。
不要偷偷離開孩子,而是要意識到其實分離焦慮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家庭成員能夠配合,提前做好這方面的適應性訓練是可以避免對孩子情緒產生衝擊的。
那麼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在媽媽上班前一個月就開始進行有意識的鍛鍊跟孩子的分離。
媽媽要讓孩子逐步適應分離的狀態,可以先離開他一小會、然後逐步把時間拉長。在離開孩子的時候要跟孩子說:媽媽要出去一下,寶寶跟奶奶待會兒好不好?而且要固定一個擺手的姿勢跟他道別。
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剛開始的時候也不知道媽媽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反覆的強化以後,他會逐步了解媽媽在做了這個動作之後就會開門走出去,暫時會看不到媽媽。
但是一小會後,媽媽又出現了。這樣反覆強化後,他就會逐漸接受這個特有的儀式感。
即便是媽媽長時間離開了,他知道媽媽還會回來,也比突然間很長時間看不到媽媽讓孩子有安全感。
其次、家長要有側重的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讓孩子把注意力不再集中到媽媽身上,這種分離焦慮就會大大減輕。6個月以後的孩子可以用玩具、繪本、塗鴉等等方式來吸引他的注意力了。
家庭成員間配合好,固定時間段讓孩子有各自感興趣的事情,甚至只給他一個勺子,他也能夠玩半天,讓孩子的興趣集中在事情上而不是過度依賴一個人,會大大緩解他的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另外,家庭成員要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溝通。
別看孩子小,其實他的理解能力並不弱,他會把家庭成員跟他說的話慢慢的就理解了。
比如說,你走了以後,其他主要監護人跟他說:寶寶知道為什麼媽媽要走嗎?媽媽要去工作啊,爸爸媽媽都要工作,工作完成了,就可以更好地陪寶寶了。這樣反覆強化,孩子就理解了媽媽為什麼要離開他。
讓孩子逐步接受分離後再長時間的離開,而不是突然間讓孩子感到沒有安全感。
這種情緒焦慮的避免是可以通過提前適應性的訓練來避免的。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日常跟他最親密的人,如果處理不好,會讓孩子心理髮育上受到影響,這會伴隨他一生形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分離教育是應該受到家長的高度重視的。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