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丫丫
來源 | 女兒派(nverpai)
近日,一則「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的消息,以400多萬的關注度,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
湖南長沙,9歲男孩羅漢的暑假生活,可以說是異常豐富多彩。
在爸爸的帶領下,他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戶外運動,包括皮划艇、槳板、滑雪、爬樹、野外生存等,這些鍛鍊都是爸爸布置給他的功課。
為了保護兒子的視力,羅爸爸甚至給孩子下達了「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的硬性要求。
當同學們奔波於各大補習班的時候,羅漢正在進行各類戶外運動。
9歲的小羅漢,在接受採訪時也偷偷笑著表示:「我的字典裡沒有補習班這個詞。」
在羅爸爸看來,孩子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對於成績他倒是不怎麼擔心。
「現在的小孩子在家閒下來,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很小就戴上了眼鏡,我家孩子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在羅爸爸的監督下,小羅漢的文化課成績雖然在班裡算中等,可體育成績在學校一直名列前茅,身體素質也很不錯。
還獲得過廣東省天文大會大獎,更是在8歲的時候,成為長沙市第一位獲得美國ACA皮划艇協會技能認證的孩子。
這樣有別於一般家長的硬核教育方式,瞬間引來網友們的熱議,紛紛稱讚羅爸爸是「中國好爸爸」。
還有不少網友驚呼:
「竟然還有這種好事?玩不夠2小時還不能做功課,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夢寐以求的童年嗎?」
的確。
說到教育,中國家長有一個普遍的焦慮: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玩不夠時間就不準做作業」這樣的要求,對於有些家長來說,似乎不太能理解。
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個同樣的認知: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玩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馬雲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
「我特別鼓勵孩子要會玩。最聰明的孩子,既會玩,也會讀書;次聰明的孩子很會玩,但未必會讀書;會讀書、不會玩的孩子,很麻煩。」
會玩,才是孩子的正確成長方式。
曾看到網上有位媽媽,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三個小孩,一起在遊樂場裡玩搬積木的遊戲,搬到最後,只剩下一塊最大的積木。
其中兩個男孩,都想把這塊大積木搬到自己那兒,爭得面紅耳赤,眼看就要大打出手,孩子的媽媽們,差點忍不住想把自家孩子拽走。
這時,一起玩的小女孩卻提出了更好的主意:
「這塊積木太大了,我們三個人一起把它扔到那堆積木的最頂端吧,看看我們的力氣是不是夠大!」
瞬間,劍拔弩張的局面,轉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合作。
三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邊喊著「1,2,1」,一邊硬是把積木扔到了一人高的積木堆頂端,高興地玩作一團。
在玩樂中,他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並不只有自己,除了爭搶,還可以合作雙贏。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一個小區的孩子一起玩,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人緣特別好,號召力十足,小朋友都以他為核心一起玩耍,他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
表面上看,這類孩子喜歡發號施令,但只要細細觀察便會發現,這樣的孩子通常特別會玩,點子也很多。他們總能帶著一群孩子嗨起來,玩一些極有創意的新遊戲。
這些孩子,長大後極易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羊。
就像有位網友說的:「小時候,他們能夠組織一群人去玩,長大了,自然也能組織一群人去玩、去賺錢。」
一個人能帶動一起玩兒的人越多,這個人本事就越大。
在未來,玩耍力會變成一種最重要的競爭力。
而會玩的孩子,往往更出色。
卡爾威特曾說:
「給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培養他健康的體魄,常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是使孩子健康愉快的關鍵。」
在他這種理念的教育下,他那個原本有些痴呆的兒子,反而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創造了一個「天才」的神話:
8歲學會6種語言;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3歲發表數學論文,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
會玩的孩子,才是稀缺品。
每一個會玩的孩子,其實都是潛力股。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談到了「高級快樂」和「低級快樂」的概念與差別,感覺用在這裡分享,特別恰當。
文中說:
低級的快樂,都有一個共性:不需要思考,直接享受就完事兒了。
就像我們上網、看劇、刷抖音。簡單、粗暴、直接,一個字:爽!
而高級的快樂,不是唾手可得的。
它是一種需要通過思考,把看到的、聽到的內容,消化轉換成自己知識儲備,重組認知,形成自己的見解才能獲得的快樂。
因為高級的快樂,需要克服人性去達到,所以相比起低級的快樂,想得到高級的快樂,更加困難。
但也正是這種需要內部創作的快樂,才能帶來終極的快樂。
比如說運動、創作、手工、勞動等等。
不禁想起,常常被我們誤解的「快樂教育」概念。
同事對自家7歲的娃採取的是「完全放養」的方式,美其名曰「快樂教育」。
孩子看電視不想讀書,沒關係,要快樂嘛;
孩子學小提琴學了一半不想學了,沒事兒,要快樂嘛;
孩子上網玩遊戲,沒關係,要快樂嘛。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差,才藝不突出,甚至還小小年紀就有了網癮,眼睛也成了近視。
這哪是什麼「快樂教育」啊?
這分明是爹媽的「偷懶教育」,是對孩子的放縱。
快樂教育不代表完全放養,也不代表不用培養孩子的能力,放任孩子自己去發展;而是父母站在更高層次,引領孩子在一定底線和規則範圍內,輕鬆成長的高智慧教育方式。
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像我們平時說的那樣,是一味讓孩子墮落的毒藥,而是懂得給孩子創造高級的快樂,並且通過高級的快樂,促進孩子的認知和學習。
不禁想起,前兩天看到過的一則新聞:
一位爸爸劉衝,帶著自己14歲的兒子,騎行318國道川藏線,獲得了人民日報的公開點讚。
父子倆在24天內,就騎行了2200公裡,一天內,最多的時候徒步翻越了4座4000米的高山,即使最後一天,也從早上8點騎到半夜12點,堅持騎行了205公裡。
在這一路上,父子倆也遇到了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在一起攻堅克難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
更重要的是,就像爸爸劉衝說的那樣,孩子在這一路上,看過了許多不曾看過的風景,經歷了不同的風土人情,更是在困難中愈挫愈勇,以後更容易成為一個堅毅、勇敢的人。
用腳步丈量世界,身臨其境去感受人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級快樂」。
有人說:
「不管一個孩子有多愛學習,直覺告訴我:變化萬端的天空,四季各異的大地,是孕育一個孩子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地方,好奇心和想像力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的確。
與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看看山,玩玩水、爬山、遊泳、散步、做遊戲,這種玩耍是健康的、良性的。
這時候,對於孩子來說,玩,才是正業;玩,就是學習。
比起在「高級快樂」中長大的孩子,那些「不會玩」的孩子,才更容易成為生活中「垃圾快樂成癮」的受害者。
曾看過一個小短片《玩有什麼用》。
一個女孩正在草地上和一群孩子踢球,一個男孩正在屋子前專心地研究一片樹葉。
踢球的女孩,在奔跑中不小心摔在地上,她沒有哭泣,直接站起來。在玩耍中,她學會了堅強和勇敢。
那個專心研究樹葉的男孩,用樹葉做了一副漂亮的畫,上面寫著:我愛媽媽。
在玩耍中,他學會了表達愛與關心。
什麼樣的玩,才是培養「玩商」的玩法?
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與品質,用玩的方式向他們傳遞生活的知識,人生的價值。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允許他們通過正確的玩耍方式,去感知世界,更要陪伴他們一起玩,做一個「陪玩」的父母。
看到這裡,有很多父母會說:「我哪有那麼多時間,總陪孩子玩遊戲呢?」
但其實仔細一算,就會發現玩遊戲的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高的。
貼吧上,曾有一位媽媽分享自己的育兒經,特別有意思:
昨天晚上,我在看書,兒子跑過來非要扯我的書,不想讓我看。我就隨手拿起他的一本繪本,對他說:「寶貝,我們來玩乾杯的遊戲吧!媽媽的書跟你的書碰一個!」
然後,他就瞬間開心了。之後就跑一邊,自己拿兩本書玩起遊戲來,而我就繼續看書。
過了一會兒,兒子跑過來跟說:「媽媽,我剛剛給我的書們做了一個家,他們現在一起乾杯呢,做遊戲一定要叫上好朋友呀。」
你看,明明是很小的一句玩笑話,一個很小的遊戲,在孩子那裡卻引發了不一樣的思考,在他小小的腦袋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就像那位媽媽說的:
「如果我當時吼他,不耐煩地讓他不要碰我的書,或者給他講道理,說不能打擾媽媽看書,他肯定會鬧很久。可一個乾杯的小遊戲,卻用一點時間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引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獨立思考,享受獨處,不僅解放了我們的育兒時間,更是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優秀的孩子,都是玩出來的。
會玩的孩子,身後都站著最從容的父母。
孩子就像一塊海綿,身懷寶藏,他能從玩中獲得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不要讓孩子每天都困在幾十個平方的空間裡,不要讓孩子每天生活在那緊張的氛圍裡。
讓孩子多出去看看,增長自己的見識,卸下沉重的包袱,多跟小夥伴們在陽光下肆意奔跑。
陪著孩子,引領他盡情地去玩,「好好」去玩吧!
請你相信:
會玩的孩子更會學,那個會玩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THE END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投稿郵箱:
hubeiejiat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