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這個「別人家的爸爸」,終於上了熱搜

2020-09-05 湖北省婦聯

作者 | 葉丫丫

來源 | 女兒派(nverpai)

近日,一則「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的消息,以400多萬的關注度,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

湖南長沙,9歲男孩羅漢的暑假生活,可以說是異常豐富多彩。

在爸爸的帶領下,他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戶外運動,包括皮划艇、槳板、滑雪、爬樹、野外生存等,這些鍛鍊都是爸爸布置給他的功課。

為了保護兒子的視力,羅爸爸甚至給孩子下達了「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的硬性要求。

當同學們奔波於各大補習班的時候,羅漢正在進行各類戶外運動。

9歲的小羅漢,在接受採訪時也偷偷笑著表示:「我的字典裡沒有補習班這個詞。」

在羅爸爸看來,孩子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對於成績他倒是不怎麼擔心。

「現在的小孩子在家閒下來,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很小就戴上了眼鏡,我家孩子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在羅爸爸的監督下,小羅漢的文化課成績雖然在班裡算中等,可體育成績在學校一直名列前茅,身體素質也很不錯。

還獲得過廣東省天文大會大獎,更是在8歲的時候,成為長沙市第一位獲得美國ACA皮划艇協會技能認證的孩子。

這樣有別於一般家長的硬核教育方式,瞬間引來網友們的熱議,紛紛稱讚羅爸爸是「中國好爸爸」。

還有不少網友驚呼:

「竟然還有這種好事?玩不夠2小時還不能做功課,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夢寐以求的童年嗎?」

的確。

說到教育,中國家長有一個普遍的焦慮: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玩不夠時間就不準做作業」這樣的要求,對於有些家長來說,似乎不太能理解。

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個同樣的認知: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玩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馬雲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

「我特別鼓勵孩子要會玩。最聰明的孩子,既會玩,也會讀書;次聰明的孩子很會玩,但未必會讀書;會讀書、不會玩的孩子,很麻煩。」

會玩,才是孩子的正確成長方式。

曾看到網上有位媽媽,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三個小孩,一起在遊樂場裡玩搬積木的遊戲,搬到最後,只剩下一塊最大的積木。

其中兩個男孩,都想把這塊大積木搬到自己那兒,爭得面紅耳赤,眼看就要大打出手,孩子的媽媽們,差點忍不住想把自家孩子拽走。

這時,一起玩的小女孩卻提出了更好的主意:

「這塊積木太大了,我們三個人一起把它扔到那堆積木的最頂端吧,看看我們的力氣是不是夠大!」

瞬間,劍拔弩張的局面,轉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合作。

三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邊喊著「1,2,1」,一邊硬是把積木扔到了一人高的積木堆頂端,高興地玩作一團。

在玩樂中,他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並不只有自己,除了爭搶,還可以合作雙贏。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一個小區的孩子一起玩,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人緣特別好,號召力十足,小朋友都以他為核心一起玩耍,他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

表面上看,這類孩子喜歡發號施令,但只要細細觀察便會發現,這樣的孩子通常特別會玩,點子也很多。他們總能帶著一群孩子嗨起來,玩一些極有創意的新遊戲。

這些孩子,長大後極易成為某一領域的領頭羊。

就像有位網友說的:「小時候,他們能夠組織一群人去玩,長大了,自然也能組織一群人去玩、去賺錢。」

一個人能帶動一起玩兒的人越多,這個人本事就越大。

在未來,玩耍力會變成一種最重要的競爭力。

而會玩的孩子,往往更出色。

卡爾威特曾說:

「給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培養他健康的體魄,常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是使孩子健康愉快的關鍵。」

在他這種理念的教育下,他那個原本有些痴呆的兒子,反而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創造了一個「天才」的神話:

8歲學會6種語言;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3歲發表數學論文,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

會玩的孩子,才是稀缺品。

每一個會玩的孩子,其實都是潛力股。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談到了「高級快樂」和「低級快樂」的概念與差別,感覺用在這裡分享,特別恰當。

文中說:

低級的快樂,都有一個共性:不需要思考,直接享受就完事兒了。

就像我們上網、看劇、刷抖音。簡單、粗暴、直接,一個字:爽!

而高級的快樂,不是唾手可得的。

它是一種需要通過思考,把看到的、聽到的內容,消化轉換成自己知識儲備,重組認知,形成自己的見解才能獲得的快樂。

因為高級的快樂,需要克服人性去達到,所以相比起低級的快樂,想得到高級的快樂,更加困難。

但也正是這種需要內部創作的快樂,才能帶來終極的快樂。

比如說運動、創作、手工、勞動等等。

不禁想起,常常被我們誤解的「快樂教育」概念。

同事對自家7歲的娃採取的是「完全放養」的方式,美其名曰「快樂教育」。

孩子看電視不想讀書,沒關係,要快樂嘛;

孩子學小提琴學了一半不想學了,沒事兒,要快樂嘛;

孩子上網玩遊戲,沒關係,要快樂嘛。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差,才藝不突出,甚至還小小年紀就有了網癮,眼睛也成了近視。

這哪是什麼「快樂教育」啊?

這分明是爹媽的「偷懶教育」,是對孩子的放縱。

快樂教育不代表完全放養,也不代表不用培養孩子的能力,放任孩子自己去發展;而是父母站在更高層次,引領孩子在一定底線和規則範圍內,輕鬆成長的高智慧教育方式。

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像我們平時說的那樣,是一味讓孩子墮落的毒藥,而是懂得給孩子創造高級的快樂,並且通過高級的快樂,促進孩子的認知和學習。

不禁想起,前兩天看到過的一則新聞:

一位爸爸劉衝,帶著自己14歲的兒子,騎行318國道川藏線,獲得了人民日報的公開點讚。

父子倆在24天內,就騎行了2200公裡,一天內,最多的時候徒步翻越了4座4000米的高山,即使最後一天,也從早上8點騎到半夜12點,堅持騎行了205公裡。

在這一路上,父子倆也遇到了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在一起攻堅克難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

更重要的是,就像爸爸劉衝說的那樣,孩子在這一路上,看過了許多不曾看過的風景,經歷了不同的風土人情,更是在困難中愈挫愈勇,以後更容易成為一個堅毅、勇敢的人。

用腳步丈量世界,身臨其境去感受人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級快樂」。

有人說:

「不管一個孩子有多愛學習,直覺告訴我:變化萬端的天空,四季各異的大地,是孕育一個孩子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地方,好奇心和想像力才是創造力的源泉。」

的確。

與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看看山,玩玩水、爬山、遊泳、散步、做遊戲,這種玩耍是健康的、良性的。

這時候,對於孩子來說,玩,才是正業;玩,就是學習。

比起在「高級快樂」中長大的孩子,那些「不會玩」的孩子,才更容易成為生活中「垃圾快樂成癮」的受害者。

曾看過一個小短片《玩有什麼用》。

一個女孩正在草地上和一群孩子踢球,一個男孩正在屋子前專心地研究一片樹葉。

踢球的女孩,在奔跑中不小心摔在地上,她沒有哭泣,直接站起來。在玩耍中,她學會了堅強和勇敢。

那個專心研究樹葉的男孩,用樹葉做了一副漂亮的畫,上面寫著:我愛媽媽。

在玩耍中,他學會了表達愛與關心。

什麼樣的玩,才是培養「玩商」的玩法?

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與品質,用玩的方式向他們傳遞生活的知識,人生的價值。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允許他們通過正確的玩耍方式,去感知世界,更要陪伴他們一起玩,做一個「陪玩」的父母。

看到這裡,有很多父母會說:「我哪有那麼多時間,總陪孩子玩遊戲呢?」

但其實仔細一算,就會發現玩遊戲的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高的。

貼吧上,曾有一位媽媽分享自己的育兒經,特別有意思:

昨天晚上,我在看書,兒子跑過來非要扯我的書,不想讓我看。我就隨手拿起他的一本繪本,對他說:「寶貝,我們來玩乾杯的遊戲吧!媽媽的書跟你的書碰一個!」

然後,他就瞬間開心了。之後就跑一邊,自己拿兩本書玩起遊戲來,而我就繼續看書。

過了一會兒,兒子跑過來跟說:「媽媽,我剛剛給我的書們做了一個家,他們現在一起乾杯呢,做遊戲一定要叫上好朋友呀。」

你看,明明是很小的一句玩笑話,一個很小的遊戲,在孩子那裡卻引發了不一樣的思考,在他小小的腦袋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就像那位媽媽說的:

「如果我當時吼他,不耐煩地讓他不要碰我的書,或者給他講道理,說不能打擾媽媽看書,他肯定會鬧很久。可一個乾杯的小遊戲,卻用一點時間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引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獨立思考,享受獨處,不僅解放了我們的育兒時間,更是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優秀的孩子,都是玩出來的。

會玩的孩子,身後都站著最從容的父母。

孩子就像一塊海綿,身懷寶藏,他能從玩中獲得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不要讓孩子每天都困在幾十個平方的空間裡,不要讓孩子每天生活在那緊張的氛圍裡。

讓孩子多出去看看,增長自己的見識,卸下沉重的包袱,多跟小夥伴們在陽光下肆意奔跑。

陪著孩子,引領他盡情地去玩,「好好」去玩吧!

請你相信:

會玩的孩子更會學,那個會玩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THE END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投稿郵箱:

hubeiejiating@163.com

相關焦點

  • 每天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這個別人家的爸爸,終於上了熱搜
    2小時」的消息,以400多萬的關注度,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的硬性要求。玩不夠2小時還不能做功課,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夢寐以求的童年嗎?」所以,「玩不夠時間就不準做作業」這樣的要求,對於有些家長來說,似乎不太能理解。
  • 每天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這個別人家的爸爸,終於上了熱搜
    「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環節。會玩的孩子,才更有競爭力。——鹿媽 作者 | 葉丫丫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帳號)近日,一則「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的消息,以400多萬的關注度,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湖南長沙,9歲男孩羅漢的暑假生活,可以說是異常豐富多彩。
  • 每天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這個「別人家的爸爸」火遍全網
    近日,一則「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的消息,以400多萬的關注度,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這則熱搜的主人公正是羅格、羅漢父子。羅格說相對於分數,自己更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羅漢則說,在他的字典裡從來沒有「補習班」這個詞。 「有一個硬性要求,沒有玩兩個小時就不能做作業,這個是必須的。哪怕是下雨天,就是在陽臺上遠眺也行。」
  • 別人家的爸爸:每天不玩滿2小時不許寫作業!會「玩」的孩子都是潛力股
    「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環節。會玩的孩子,才更有競爭力。——鹿媽 近日,一則「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的消息,以400多萬的關注度,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不玩滿2小時不準寫作業」的硬性要求。
  • 別人家的爸爸:「不玩兩個小時不準做作業!」
    近日,一則視頻消息在網上引起網友熱議,湖南長沙的一位爸爸羅格對他9歲的兒子羅漢提出的硬性要求:「每天要在戶外玩兩個小時,沒達到兩個小時不準做作業」。小編看到的第一反應是:居然還有家長有這種要求?正常的打開方式不應該是沒做完作業不準出去玩嗎?
  •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玩不夠不準做作業
    但在長沙,卻有這樣一位「虎爸」羅格,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自己9歲的兒子每天必須戶外運動2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對於大家口中的「另類教育」,羅格卻有著不同的看法。8月25日,三湘都市報記者採訪了這對父子。他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每天2個小時的戶外運動,大兒子已經堅持了7年。皮划艇、槳板、爬樹、荒野訓練,9歲的羅漢都不在話下。現在,剛滿2歲的小兒子也參與其中。「現在的小孩子在家閒下來,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很小就戴上了眼鏡,我家孩子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羅格說,兩個小時的戶外運動不僅增強了孩子的體能,還降低了近視的風險。
  • 「每天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這才是最美的家庭作業
    在暑假期間,當大多數孩子都走進校外輔導班的時候,當大多數孩子的「真的暑假」變成了「假的暑假」的時候,當大多數孩子在語數外主陣地汗流浹背的時候,人家這位孩子的爸爸布置的家庭作業是「每天必須在戶外玩兩個小時」,而且是「虎爸」屬性:不玩兩個小時,就不準做作業。難怪,有青少年在這篇新聞跟帖裡留言:這樣的「中國好爸爸」給我來上一打。
  • 要求孩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上熱搜,這個中國爸爸的操作,值得深思
    2小時上熱搜,引發熱議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關注這樣一個新聞,那就是有一個父親,他要求孩子每天都去外面玩了兩個小時,並因此上了熱搜,父親帶孩子出去玩也就算了,還為孩子定下了一個硬性要求,那就是每天玩不夠兩小時,不準回家寫作業。
  • 虎爸規定:每天玩不夠2小時不準寫作業!還有這等反向神操作?
    從孩子正式走進校園的第一天開始,寫作業就成了每個家庭面臨的難題,孩子每天寫作業都要耗費好幾個小時孩子痛苦,父母焦慮,寫作業似乎成了孩子學習的「魔咒」。硬核虎爸走紅:每天玩不夠2個小時,不準寫作業!最近網上有位硬核爸爸走紅,因為他給兒子的規定是:「每天玩不夠2個小時,不準寫作業!」
  • 每天玩不夠1小時不準寫作業,另闢新徑的媽媽,養出愛學習的娃
    玩耍時間不夠,不許回家前兩天,看到了一個媽媽發的朋友圈,她規定兒子放學後必須在樓下玩至少一個小時,否則不允許上樓。因為作業繁多,孩子經常跟媽媽討價還價,這次是好容易爭取了20分鐘的時間。原來她的兒子現在三年級,視力已經有下降,因此,她要確保孩子有充足的的戶外運動時間。
  • 虎爸另類教登熱搜:玩不夠兩小時不準寫作業!孩子「玩」的很開心
    這不,前段時間湖南長沙有一位父親另類教娃登上了熱搜。原來是家長對孩子有個硬性要求,就是「玩不夠兩小時不準寫作業因為最聰明的孩子是會玩又會讀書的;次一等的孩子很會玩,但讀書不一定很優秀;而光會讀書、不會玩的小孩,很麻煩。因此,不可否認,會玩,才是孩子的正確成長方式。
  • 「每天玩夠兩小時」何以上熱搜?
    □張淳藝這兩天,因為「要求兒子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來自湖南長沙的羅格上了熱搜。羅格的大兒子羅漢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羅格要求兒子每天必須在戶外活動兩個小時,如果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甚至不能寫作業。「沒想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上熱搜,我覺得這才是孩子該有的生活狀態。」羅格說。(見8月27日《北京青年報》)喜歡到戶外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 「玩不夠2小時,不準寫作業!」網友:就應該讓孩子多出去浪
    近日一位父親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兒子每天不玩夠2小時,不準寫作業!據了解這位父母是湖南長沙人,今年46歲,有一個9歲的兒子,在這個人人報班學習的暑假,這位父親為了保護孩子視力,沒有報任何學習班,而是教孩子各種戶外運動,如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並且明確規定:每天沒玩夠2小時,別想寫作業!
  •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不然不準做作業,網友怎麼看?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不然不準做作業」這種方法是好還是不好?今天微博有一條熱搜吸引了小編的注意:「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這位爸爸今年46歲,是個長沙人,為了保護9歲兒子的視力,他要求兒子每天有足夠的戶外運動時間「每天不玩兩個小時,不準做作業」。
  • 《隱秘的角落》現實版,玩不夠2小時不準寫作業,網友:模範爸爸
    暑假期間,爸爸沒有讓兒子上各種補習班,而是讓他參加各種戶外運動:滑雪、竹漂、劃皮艇,同時還要求孩子提高野外生存能力。他對孩子第一硬性要求是:「每天必須戶外活動2小時,才能夠開始寫作業。」,不過,又是別人家的爸爸。」
  •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玩不夠時間就不準做作業
    8月25日據媒體報導,今年46歲的羅格是長沙人,他的9歲兒子羅漢暑期沒有上補習班,而是學習了各種戶外運動: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羅漢說,為保護視力,父親要求他有足夠的戶外運動時間,「每天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父親羅格認為,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網友評論網友:孩子會不會覺得寫作業是種幸福?
  • 「玩不夠2小時,不準做作業!」硬核爸爸另類帶娃火上熱搜 | 一周大事
    該系列教輔主要面向初中學生,針對男生、女生不同的認知特徵,在講解及聯繫的設置上有所不同。有不同聲音認為,教輔按照性別劃分版本,容易加深青少年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所謂大數據樣本量到底有多大?怎麼確定男生、女生思維模式上的差別?」也有家長質疑稱:「學習時分男女,考試難道也分男女嗎?」小編有話說:學習這件事,重要的是態度和能力,而不是性別。
  •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兩小時,不夠不準做作業,網友:神仙爸爸
    「作業沒寫完,不許出去玩!」這話幾乎貫穿了無數人的學生時代。然而,長沙這位爸爸卻很不一樣,他對孩子說:「在外面玩不夠兩小時,不許做作業!」長沙有一位與眾不同的虎爸羅格,要求自己的兒子每天必須戶外運動2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
  • 爸爸讓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才能寫作業!網友酸了
    2個小時否則不許做作業↓↓↓今年46歲的羅格是一名戶外教練他9歲兒子羅漢暑期生活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他沒有去上補習班各種戶外運動羅漢說為了保護自己的視力父親要求他有足夠的戶外運動時間「每天不玩2個小時不許寫作業」羅格對此表示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現在的小孩子在家閒下來,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很小就戴上了眼鏡,我家孩子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 網友:寫作業是種幸福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8月25日據媒體報導,今年46歲的羅格是長沙人,他的9歲兒子羅漢暑期沒有上補習班,而是學習了各種戶外運動: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羅漢說,為保護視力,父親要求他有足夠的戶外運動時間,「每天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父親羅格認為,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