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農村老人製作香包40年,每天收入50元,有一件事讓她特別擔心

2020-12-16 關注三農故事

「我沒有什麼愛好,就喜歡縫製香包,這些香包都是我一針一針縫出來的手工包。」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白布大街,65歲田素華老人說,她在閒暇之餘,製作香包維持家庭開支。雖然每天賣出十幾個香包,收入在六七十元左右,讓她感到很知足。圖為田素華老人的店鋪前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香包供遊客們選擇。

田素華老人介紹,她今年65歲,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她製作香包已經40年了。在田素華老人的店鋪內,放著針線、碎布、剪刀等製作香包的材料。看到記者到來,她戴上老花鏡,現場表演縫製香包,那仔細認真的動作,給手工香包錦上添花。

一個個做工精細,造型優美精緻的香包,吸引遊客們停下腳步購買自已心儀的香包。。每當遊客們看到這漂亮的香包,忍不住掏出錢,買上一個香包帶回家,作為工藝品來收藏。

「我年輕的時候在一家服裝廠上班,裁剪衣服、縫製衣服等工序特別精通。退休之後,街坊鄰居經常找找我縫製一些小玩意兒。」田素華老人說,孩子們都已經成家,雖然生活過得不富裕,但是子女們特別孝順。孩子們總是勸老人別太勞累,但是她酷愛香包這個手藝,一直不願意清閒下來。

「一個香包5-10元,年輕人圖個稀罕,前來購買香包的多一些。」田素華老人說,一些老年人喜歡跳跳舞蹈,打打麻將,但是那些娛樂活動她不太喜歡,她一心想香包生意,為孩子們減輕生活開支。

「製作香包的程序較為繁瑣,必須提前準備好香末、棉花、各色絨線、彩色布料等材料。完全依靠手工來完成,平均一天才能製作10多個香包。」田素華老人介紹,為了製作出更精緻的香包,她的手指經常被縫針扎破,鮮血直流,兒女們看到特別心疼。

「現在機器縫製香包特別漂亮,影響了手工香包生意,選擇手工香包越來越少了,手工香包即將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田素華老人講話的時候,心情特別低沉,她特別擔心手工香包面臨失傳的困境。

「製作香包這個手藝已經陪伴我40年了,不管掙錢多少,我不想把這個手藝放棄。」田素華老人很無奈地說,女兒們嫌這個手藝掙錢太少,不願意接手她的生意,老人想把香包手藝傳承下去,讓傳統手藝一直傳承下去。各位朋友,你見過手工香包嗎?歡迎留言互動,更多精彩故事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農村六旬老人純手工縫製香包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朱久陽 文/圖/視頻 端午節有佩戴香包的習俗,佳節將至,手作一枚端午香囊,贈予孩童或友人,象徵福泰安康。
  • 慶陽香包與《黃帝內經》的作者有關
    展柜上全是她和她的徒弟親手製作的各類香包,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設計的繡有各種圖案的文創產品——刺繡耳環,不僅別致、大方,更透露出古典的氣息,讓許多前來參觀的女性愛不釋手,也讓小編心動不已。在慶陽農村裡,婦女們祖祖輩輩都有繡制香包的習慣,這不僅是她們世世代代對原始、傳統手工技能的承襲,也是她們個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現。
  • 2020年農村80歲老人說養老錢夠用了,多少錢?農村養老金怎麼漲?
    老人說:「託共產黨福,我們有農村養老金,一個月110,還有高齡錢30元,一個月140元。」「一個月140元夠用嗎?」「在門口種點蔬菜,一個月買點米、油、鹽,夠用了,我們80多歲老人能吃啥好東西呢?吃不了,玩不動了,不指望有多少錢,多希望身體健康,子女常回來看看我們。」這個就是留守農村的老人生活場景。
  • 丹麻鎮舉辦首屆迎端午香包製作大賽
    為迎接2020年端午節,5月29日,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舉行了「傳承民間工藝、振興鄉村文化」為主題的迎端午香包製作大賽活動。    當日,丹麻鎮17個村的85名繡娘攜帶1000件香包作品亮相比賽現場。香包種類繁多,造型各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有逼真可愛的十二生肖,有獅子滾繡球,還有傳統的石榴、荷葉造型等。
  • 九九重陽節 小學生製作茱萸香包給老人
    2020年10月25日 17:01:15 | 作者:範滌青 韓淮 茹何 淮安臺 | 來源:荔枝網 | 點擊:正在獲取.../a/20201025/7169f062506d46c6b3a1cba9c47d08a7.shtml   今天(10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重陽節不僅僅是老人們的節日
  • 特別通知:2020年60歲農村老人補貼一覽表!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從2020年開始,我國養老金將上漲,但漲了多少跟你繳納的費用有關,這對老人來說,是個好消息,此外,滿了60歲的老人還可獲得其他的補助,那2020年農村老人60
  • 86歲農村老人用蒲扇葉製作小動物,個個栩栩如生
    「我每天都在這裡擺攤賣工藝品,家裡人都一直反對,孩子們都不願意學這手藝,我擔心手藝失傳啊!」在安徽省宣城市火車站出入口賣工藝品的姚緒成老人說,火車站出入口人流量較大,他每天在這裡擺攤出售用蒲扇葉製作的螞蚱、青蛙和蝴蝶等小動物。
  • 農村老人好消息!超過60歲的老人可以領這4個補貼,看看有你嗎?
    農村老人好消息!超過60歲的老人可以領這4個補貼,看看有你嗎?這些年下來隨著國家的發展,一些農村地區的經濟也有所上漲了,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變化。現在農民也不用再擔心吃不飽的事情,應該擔心的事情變成了養老。
  • 65歲農民今年賣120頭肥豬,每頭平均6000元,年掙幾十萬
    2021年元月3日,天剛亮,65歲的李賢德就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豬圈給幾十頭生豬餵食,這種作息規律,他已經持續了許多年。上午接到電話,今天又有顧客上門買肥豬,圈裡剩餘的幾頭肥豬也有人預定,等這些肥豬賣完,今年整整銷售了肥豬120頭。
  • 2020年農村60歲以上老人新增5類補貼
    每天都有分享,請放心關注                                                                                           農村新增五類補貼,主要針對60歲以上老人,不用再擔心老無所依了
  • 中藥香包非遺傳承人王秀英: 總書記這麼鼓勵我們,耄耋之年我也要...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80歲的王秀英老人依然歷歷在目,「那天的情形,這輩子是忘不了啦。」「習總書記來到我們這個巾幗手工加工點,看望我們這些製作特色中藥香包的姐妹們,還堅持花30元錢買了一隻香包,真是太親切和藹了。」回憶起來,王秀英仍激動不已,「總書記鼓勵我們要將中藥香包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01香包真棒 香飄世界2017年12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後首次地方視察來到賈汪,在潘安湖街道馬莊村香包製作室,欣賞了村民製作的各式香包,自己花錢買下一個寓意「真棒談起3年來的香包變化,83歲高齡的王秀英老人躊躇滿志:「我縫香包也算縫一輩子了,從十幾歲開始,一直縫到現在,縫到總書記來,誇我的香包做工精緻。在上海文博會,都誇咱香包好,我必須再加一把勁,把香包縫向全世界。」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香包真棒 香飄世界   2017年12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後首次地方視察來到賈汪,在潘安湖街道馬莊村香包製作室,欣賞了村民製作的各式香包,自己花錢買下一個寓意   談起3年來的香包變化,83歲高齡的王秀英老人躊躇滿志:「我縫香包也算縫一輩子了,從十幾歲開始,一直縫到現在,縫到總書記來,誇我的香包做工精緻。在上海文博會,都誇咱香包好,我必須再加一把勁,把香包縫向全世界。」
  • 9大美院集齊、「香包奶奶」秘制香包、「娘娘」駕到……這簡直是...
    周蕙說:「我上衣穿的是一件交領,然後下身是一件6米擺的馬面,然後外面穿的是一件披風。頭飾的話就是比較多,然後有各種的流蘇,還有琉璃、髮簪、瑪瑙什麼的,我的頭特別重。基本上脖子是不能動的,然後走路的話都是小心翼翼的,就體會到了古代人的那種重量。」
  • 農村老人手工製作特色美食,一天賣出200份,一年最少收入15萬元
    農村老人手工製作特色美食,一天賣出200份,一年最少收入15萬元 在我住的小區門口,看到一位65歲左右的老人在一臺三輪車上手工製作爆米花糕。老人來自附近的農村,製作傳統小吃已經大半輩子了。爆米花機採用了電力驅動。燒的是合格的無煙煤,利於環境保護。
  • 40歲的人,在農村做點什麼小生意,月收入能達到6000元以上?
    對於當前的農村,由於新農村建設和網際網路的普及,確實有很多新增的掙錢途徑,做好了收入都不低。那麼,對於一個40歲的人,在農村做點什麼小生意,月收入能達到6000元以上呢?我這裡推薦一些供參考。農村室內裝修對於一個40歲的人,在農村這個小生意可以做,做好了一個月輕鬆實現收入6000元以上。現在的農村,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為了有個乾淨的生活環境,就會進行室內裝修,經過十幾年的變化,已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2020年60歲農村老人補貼一覽表!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從2020年開始,我國養老金將上漲,但漲了多少跟你繳納的費用有關,這對老人來說,是個好消息,此外,滿了60歲的老人還可獲得其他的補助,那2020年農村老人60歲補助政策是怎樣的?能獲得哪些補貼?補貼多少?奪得了天下。焦油含量只是降低了兩毫克。即可作喜煙。你想要安靜。尤其在科三考試中。當她明白了你對她的深情以後。
  • 農村88歲老人愛勞動,栽種油菜勞作半年,勞動成果可望賣100餘元
    行走農村,親近農民,會讓我們發現很多感人的事。本期圖文,我要帶大家認識一位農村老人,看看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老人,憑什麼讓人感動?這位老人就是本圖集的主人公:王奶奶。王奶奶的家在大別山區農村,王奶奶今年88歲。別看王奶奶年近9旬,可她的身體很硬朗,一年到頭連感冒也很少有。王奶奶說,不健康不行啊,如果生病了既要花錢,又給兒女們增添負擔,自己還受罪。王奶奶健康長壽的一個最大因素是:勞動。
  • 65歲老人半夜手工做豆腐 凌晨出攤一次最多賺40元
    原來大清早就來到集鎮上擺攤賣豆腐的老人名叫魏炳坤,今年已經65歲了,據老人介紹,他家住在離集鎮不遠的都塘村,在他小時候不到十幾歲時就開始學習做豆腐,這一做就做到了現在。但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在他的老家每天半夜12點左右,當鄉鄰們都還在酣然入睡的時候,魏炳坤老人已經悄悄起床開始了他的豆腐製作了。只見老人將當天傍晚泡好的黃豆淘洗乾淨,然後放入小鋼磨進行粉碎,老人一邊粉碎黃豆,一邊告訴記者說,過去用的都是小石磨,既費力還耽誤時間,現在好了,用電動小鋼磨只要幾十分鐘就可以將這20多斤黃豆磨好。
  • 在農村,30到40歲的留守婦女,平日最擔心發生什麼?最需要什麼?
    是啊,這些年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加上種植成本的上漲,農村人開始大規模的外出打工,往日熱鬧的村子現在變得十分寂靜,只是偶爾能看到老人和婦女在街上閒逛。「不打工,拿啥改善家庭生活質量?拿啥供娃讀書?拿啥給孩子娶媳婦蓋房」老趙對當下打工潮一邊吃著飯一邊又感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