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香包非遺傳承人王秀英: 總書記這麼鼓勵我們,耄耋之年我也要...

2020-12-24 中國網新聞中心

2017年12月12日下午,在江蘇徐州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莊村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看到村民們手工製作的特色香包,連連稱讚「真不錯」「很精緻」。回憶起當時的情景,80歲的王秀英老人依然歷歷在目,「那天的情形,這輩子是忘不了啦。」

「習總書記來到我們這個巾幗手工加工點,看望我們這些製作特色中藥香包的姐妹們,還堅持花30元錢買了一隻香包,真是太親切和藹了。」回憶起來,王秀英仍激動不已,「總書記鼓勵我們要將中藥香包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現在我們的香包更火了,訂單供不應求,來學藝的徒弟更多了,還帶動了大量農村婦女就業,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定能夠代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王秀英既是製作中藥香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會員,她的作品曾參加第22屆義烏國際博覽會,廣受好評。雖然已是高齡,但戴上老花鏡,坐在堆滿布料的工作室裡,和徒弟們一起穿針引線,王秀英便精神抖擻。

王秀英展示新開發的「擼起袖子加油幹」產品。

信心堅定,傳統文化傳承開拓新思路

總書記的肯定和鼓勵,讓王秀英信心更加堅定。雖然年屆八十,但她仍然幹勁十足,在擴大香包加工基地的同時,今年4月29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秀英香包傳習所開業。這所傳習所具有研究和傳播功能,平時開展培訓、加工和展示活動,旨在挽救和保護民間香包技藝,傳承和發揚民間香包文化。王秀英說,傳習所集實物性、開放性與研究性於一體,並以此區別於傳統的博物館,傳習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保護、搶救傳統民間香包技藝,更重要的是激活、再生傳統民間香包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傳統,實現對民間藝術遺產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和傳承。

在傳習所,王秀英老人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手工愛好者。在傳習現場,王秀英都會親手把她多年製作香包的手藝和經驗傳授給前來觀摩學習的學生們,認真耐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講解示範,希望學生們都能夠感受到中國民間藝術的魅力,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更遠、更廣的領域。

訂單供不應求,帶領婦女姐妹共同富裕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之後,王秀英香包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就更加忙碌了。

一夜之間,作為馬莊村的一項特色旅遊產品,王秀英中藥香包「火」遍了大江南北,賣斷了貨。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海外訂單應接不暇,再加上村裡電商平臺的扶持,目前產品已遠銷巴拿馬、菲律賓、英國、加拿大、日本、荷蘭、芬蘭、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帶動周邊500多人就業,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鄉加入香包製作隊伍。「做得好的月收入3000多元,原來一周才能銷售出去的產品,現在不到一天就被搶光。」王秀英笑著說。訂單量上去了,但她依然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傳統手工工藝傳承的高質量要求絲毫不敢鬆懈,「確保質量,不求數量」,這是王秀英時常告誡自己和徒弟們的箴言。

小香包大產業,從來沒有停止對香包的創新

王秀英從小就喜歡手工製作,10歲起就跟著祖母和母親學習做小荷包。長大後,她學著做小鴨子、繡球等香包,還有虎頭鞋、虎頭帽、衣服等一些大物件,到廟會上賣錢補貼家用。

多年來,在繼承傳統的道路上,王秀英不斷推陳出新,製作出《公子香帽》《鴛鴦戲水》等香包作品,屢獲好評,由此,她的香包作品也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的代表作品。

2013年,王秀英被評為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6年10月,王秀英中藥香包由徐州市婦聯選送,參加了第22屆義烏國際博覽會全國婦女創業就業展示展洽活動;

2016年在徐州市婦女手工製作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被評為「徐州雙創之星」……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和激勵下,如今,王秀英又開發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幹」系列產品,將總書記向全黨發出的響亮號召,通過小小香包傳遍大江南北。「其實,這也是時刻提醒我自己要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帶著村民致富,為社會做點貢獻。」王秀英展望。如今,中藥香包產業紅火,但仍然需要創新精神,香包工作室開發的產品除了香包外,還有耳釘、項鍊等形態多樣的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買的中藥香包,創意源自咱們無錫!
    前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到徐州考察,在馬莊村的香包製作室裡,總書記看到村民們手工製作的特色香包,稱讚手藝好。臨走時, 總書記特意花30元錢買了一個中藥香包。這些中藥香包是非遺產品,原是擱針的「針棒」,改良後改名「真棒」,不但製作精美還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香包製作人說, 他們的創意來源其實出自無錫。非遺傳承人王秀英製作的中藥香包原本就賣得很不錯,這幾天,「真棒」香包更是已經脫銷了。
  • 習近平為這些非遺項目點讚
    2018年2月12日,在四川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在「唐昌布鞋」展示臺前,非遺傳承人賴淑芳拿出了她代表村民們為總書記準備的禮物:一雙手工布鞋,習近平笑著說:「我花錢買一雙!」  「他問多少錢一雙,我說160,他就給我200元錢,我沒有零錢找,他說大過年的就當是紅包錢。」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12月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參加了兩屆上海文博會,我們的香包通過文博會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這一古老瑰麗的中國手工藝術。」   從曾經的民間手工藝品到如今名揚天下的地方文化名片,跨越千年的徐州香包大展神韻登上時尚浪漫舞臺。
  •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12月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參加了兩屆上海文博會,我們的香包通過文博會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這一古老瑰麗的中國手工藝術。」談起3年來的香包變化,83歲高齡的王秀英老人躊躇滿志:「我縫香包也算縫一輩子了,從十幾歲開始,一直縫到現在,縫到總書記來,誇我的香包做工精緻。在上海文博會,都誇咱香包好,我必須再加一把勁,把香包縫向全世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香包帶貨直播,帶著大夥致富
    秋意漸濃,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格外熱鬧,古色古香的院落裡,製作室、體驗館、展示銷售館、研發工作室,各功能區一應俱全,絡繹不絕的遊客或在這裡參觀香包製作過程、選購喜歡的樣式,或自己動手製作,體驗創作樂趣。  83歲的非遺傳承人王秀英一手拿著針線,一手捏著半成品,為遊客展示著香包技藝。
  • 王晨陽:建工坊、做電商,把非遺送到老百姓手上
    截至目前,全國已設立超過2000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2200多個非遺項目,培訓了將近18萬人,帶動了將近50萬人就業、20多萬貧困戶脫貧。 「傳統工藝和扶貧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在推進傳統工藝振興的過程中關注到了廣泛的貧困人群,並對他們加大了培訓力度。」王晨陽說。
  • 9大美院集齊、「香包奶奶」秘制香包、「娘娘」駕到……這簡直是...
    程前說:「這段扇子舞蹈我自編的,我在嗶哩嗶哩網站上自學了一段,也加上自己的一些創意來呈現。今天,我們12美很開心,然後也有點緊張,畢竟是這麼大一個舞臺,它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發展自我、展現自我的一個舞臺和一個機會,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一個展。」   WOW!恭喜程前和小夥伴們完美get到了紫金獎·首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的氣質——讓學生站到舞臺的中央!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徐州賈汪區馬莊村:小香包「繡」出大市場...
    展示銷售館、研發工作室,各功能區一應俱全,絡繹不絕的遊客或在這裡參觀香包製作過程、選購喜歡的樣式,或自己動手製作,體驗創作樂趣。   八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秀英一手拿著針線,一手捏著半成品,為遊客展示著香包技藝。靠著對製作香包的滿腔熱情和苦心研究,王秀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香包產品漸漸打開了海內外市場,2009年,王秀英的中藥香包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代表作品。   「兒時跟著母親學做香包,放點棉花、草藥用來驅除蚊蟲,趕上廟會就賣點錢補貼家用。」
  • 記我市民俗傳承人、香包製作者陳玲-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
    這位攤主就是我市民俗傳承人、香包愛好及製作者陳玲。她深得家傳及省「非遺」茱萸絳囊代表性傳承人張社的真傳。她製作的香包造型獨特、種類繁多、顏色鮮豔,不僅深受本地市民的喜愛,就連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國的人也很喜歡。近日,記者在市解放大道中段陳玲的家中採訪了她。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談面肌痙攣:針灸為主,中藥為輔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談面肌痙攣:針灸為主,中藥為輔 日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惟一堂創始人、何氏面癱第六代傳承人何傳義攜何氏面癱第七代傳承人何萬暢,應邀到河南廣播電視臺錄播個人專訪。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廣東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春雷介紹,目前有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局限在夫妻、父子(女)之間,長此以往難免導致傳承之路越走越窄,這一新規既是對現狀的彌補,也鼓勵和引導非遺傳承工作向社會延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今年年初正式施行,非遺傳承人的「退出機制」出臺備受關注。
  • 白淑芳:讓慶陽香包變身抗疫一線人員的「護身符」
    白淑芳的孫子、孫女們跟著奶奶和媽媽學做香囊系帶今年54歲的白淑芳,是甘肅省民間藝術家,西峰區區級非遺傳承人,她創辦的慶陽淑方香包刺繡有限公司,為鄉村婦女搭建致富平臺,生產的產品更是遠銷俄羅斯、白俄羅斯、伊朗等國家。
  • 弘揚家鄉非遺,鄭財學子在行動
    為握牢民族精神命脈,弘揚家鄉非遺文化,鄭州財經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我的家鄉有非遺」項目實踐團於2020年7月30日—8月8日在王涵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活動。
  • 「我們的節日非遺連著你我他——端午節」主題...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6月20日,由鄭州市文明辦、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鄭州文化館、二七區文明辦、二七區文化旅遊局、二七區文化館、二七區圖書館、FM91.2、二七區長江路街道辦事處承辦的「我們的節日非遺連著你我他——端午節」系列活動走進二七萬達,為廣大市民帶來傳統手工製作之美。五月五,是端陽。
  • 慶陽香包 臨夏磚雕 滿滿「煙火氣」 走進百姓家
    然而,近年來因為有刺繡功底的婦女逐漸年老,年輕人又不能靜下心來去學習,慶陽香包面臨著發展和傳承困境。「要讓慶陽香包傳承下去,不僅讓年輕人學習製作香包,更要讓她們有錢賺。」慶陽香包繡制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劉蘭芳表示,這就要求香包製作必須有創新,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
  • 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我市「我們的節日·活態非遺」系列活動...
    嘉賓興致勃勃地參與了現場互動體驗,並參觀了洮硯、剪紙、刻葫蘆、年畫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和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學生社團的掐絲琺瑯畫、唐卡、繡香包、儺面具等非遺項目的現場示範展演和作品展。6月6日上午,端午第二場活動在蘭州百安概念影城藝術空間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