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美院集齊、「香包奶奶」秘制香包、「娘娘」駕到……這簡直是...

2020-12-22 荔枝網新聞

  11月22日,紫金獎·首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開幕,來自全國百餘所高校的上萬件展品在2.1萬平方米的展廳亮相,吸引近兩萬名觀眾購票觀展。今天是開展第二天,有哪些精彩看點呢?

  噔噔!12美小姐姐 「穿越千年」漢服秀驚豔。

  這12名身穿漢服的演員都來自南京中醫藥大學,雖然,服飾不是自己的原創,但是,走秀的舞蹈、動作、眼神,都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意。這位雍容華貴、美豔動人的「正宮娘娘」名叫周蕙,為了今天能夠完美地走個秀,她和小夥伴們凌晨4點就來到會場化妝了。

  周蕙說:「我上衣穿的是一件交領,然後下身是一件6米擺的馬面,然後外面穿的是一件披風。頭飾的話就是比較多,然後有各種的流蘇,還有琉璃、髮簪、瑪瑙什麼的,我的頭特別重。基本上脖子是不能動的,然後走路的話都是小心翼翼的,就體會到了古代人的那種重量。」

  相比於「正宮娘娘」的華美,程前小姐姐女扮男裝的「侍衛」就顯得特別簡約,但一段「武功秀」還是讓觀眾大呼過癮。程前說:「這段扇子舞蹈我自編的,我在嗶哩嗶哩網站上自學了一段,也加上自己的一些創意來呈現。今天,我們12美很開心,然後也有點緊張,畢竟是這麼大一個舞臺,它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發展自我、展現自我的一個舞臺和一個機會,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一個展。」

  WOW!恭喜程前和小夥伴們完美get到了紫金獎·首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的氣質——讓學生站到舞臺的中央!

  在非遺展區,80歲的王秀英老人一針一線嫻熟地在製作香包,老人是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她告訴記者,在全國眾多的香包產地中,「徐州香包」尤為出名,她從10歲起跟家人學做香包,從此愛到停不下來。「我就喜歡這個,我白天黑夜都想做,怎麼能做好,怎麼能做得多樣?」

  王秀英一輩子都在縫製香包,琢磨香包,她做的香包繡法多,技法好,連選的中藥都是獨特配方,多年來一直遠近聞名,被稱為「香包奶奶」。昨天參展第一天,她的香包受追捧。王秀英感慨,這個設計展讓和她一樣的老藝人聚在一起亮絕活,太贊了。

  王秀英說:「我們聚在一起,一個是互相學習,你看我的,我看你的,再互相交流,是最好的機會。」

  說起彈棉花,年輕人可能感到有些陌生。蘇州手工彈棉絮整個工藝需要15大步驟, 今天,蔣曉棟替母展絕活,吆喝得特別賣力。

  他告訴記者,媽媽黃翠萍的彈棉絮技法是家族第五代傳人,從2019年開始打造「非遺文化展示館+棉文化體驗基地」綜合性文旅結合項目。考慮到媽媽年歲已高,從海外留學歸來、目前正從事某公司高管的蔣曉棟想接管媽媽的老手藝。

  蔣曉棟說:「成家有了孩子以後,我感受到這種家的溫暖,一種力量驅使我,我要把我家裡面的東西做好,今年年底就會辭職,回來幫我母親將這一品牌給發揚光大,非遺的一個精神給發揚光大。」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明玉花 史哲銘 編輯/梁瑄)

相關焦點

  • 蘆愛玲:匠心傳藝的「香包奶奶」
    在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蘆愛玲正在製作香包(6月2日攝)。  香包,是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今年63歲的蘆愛玲出身於香包世家,是河南省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  蘆愛玲對民間技藝有著深厚的感情,繼承了奶奶的香包製作技藝,很注重造型的創新,製作出擺件、掛件等多種香包。  蘆愛玲說,手工並不是香包製作的關鍵,香包的「核心機密」是香料。蘆愛玲遍尋中藥店,經過多年經驗積累後拿捏出自己的獨特香料配方。很多購買者感嘆:「聞到小時候的味道,好久不見了!」  蘆愛玲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 中考生作文:《奶奶做的端午香包》,奶奶,我想你了
    奶奶做的端午香包 我坐在回家的車上,心情悶得像快燒開的水。快中考了,我們端午節只休一天。為了讓奶奶高興,爸爸還是帶我回了老家。可當奶奶穿著土色的布衣,踩著布滿灰的布鞋,一搖一擺地走過來把我摟在懷裡,皺巴巴的手撫上我的額頭,不知是學習壓力大,或是心情煩躁,我一把推開了她,跑回車上,甚至沒有再下車。我覺得鄉土氣息的她與我的光鮮亮麗格格不入。坐在車裡,我看到她尷尬地笑了笑,搓了搓手,放回衣兜裡,扭過身去,不知跟媽媽說了什麼。
  • 慶陽:香包刺繡「繡」出好生活
    我市通過扶持產業帶頭人、骨幹企業培育壯大、創建香包文化品牌等措施,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初步實現了從「小香包」到「大產業」的華麗蛻變,讓慶陽香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57歲的左煥茸,是省級香包刺繡非遺產承人。這幾天,她正在繡制一份2020年新春賀禮。
  • 九九重陽節 小學生製作茱萸香包給老人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 端午節的香包,今年你戴了嗎?
    當然,奶奶牌溫暖香包也必不可少,細密的針腳、別致的花樣和那怡人的清香瞬間讓你在小夥伴中成為焦點。你看,前面那個背著書包一蹦一跳,手上還甩著香囊的二貨是不是你?今天我們不說粽子,單說這端午節為啥要佩戴奶奶牌溫暖香包?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首童謠,"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徐州賈汪區馬莊村:小香包「繡」出大市場...
    八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秀英一手拿著針線,一手捏著半成品,為遊客展示著香包技藝。靠著對製作香包的滿腔熱情和苦心研究,王秀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香包產品漸漸打開了海內外市場,2009年,王秀英的中藥香包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代表作品。   「兒時跟著母親學做香包,放點棉花、草藥用來驅除蚊蟲,趕上廟會就賣點錢補貼家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香包帶貨直播,帶著大夥致富
    靠著對製作香包的滿腔熱情和苦心研究,王秀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香包產品漸漸打開了海內外市場,2009年,王秀英的中藥香包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代表作品。  「兒時跟著母親學做香包,放點棉花、草藥用來驅除蚊蟲,趕上廟會就賣點錢補貼家用。」做了一輩子香包的王秀英,從未想到小小的香包會引來這麼多人關注。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 記我市民俗傳承人、香包製作者陳玲-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
    4歲開始跟奶奶學做香包陳玲的家中收拾得乾淨整齊,門框上、衣架上……角角落落都掛滿了她做的香包,有寓意「四季平安」的柿子香包、有寓意「福祿」的葫蘆香包、有象徵美麗的孔雀開屏香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充滿著濃濃的「民族風」,香包的香味也溢滿屋子。記者看到,年近5旬的陳玲穿著時尚得體,比實際年齡年輕。陳玲說,她老家是上蔡縣楊集鎮的,上世紀90年代遷至市區生活。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12月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參加了兩屆上海文博會,我們的香包通過文博會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這一古老瑰麗的中國手工藝術。」   從曾經的民間手工藝品到如今名揚天下的地方文化名片,跨越千年的徐州香包大展神韻登上時尚浪漫舞臺。
  • 端午即將來臨,看到賣香包花繩的想起了往事
    大家好,我是小張,今天出門去鎮上買菜,看到街上已經有人開始擺攤賣端午用的小物件了,一看日曆還有五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了,這也讓我想起已經逝去的奶奶了,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來臨之際,奶奶都會給我們做花繩帶,奶奶手可巧了,用五顏六色的細線編成漂亮的花繩,每個孩子五根,脖子上戴一個,
  • 這是一個關於香包的故事……
    今年的端午節,她們依舊奮戰一線,為社區居民守住這道安全防線,對於他們來說,這個端午節是不同尋常的。那這個端午怎麼讓它有意義一點?劉聰穎思來想去想到了做香包!劉聰穎說:按照民間習俗,端午節佩戴香包,有闢邪驅 瘟之意,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小小的香包,能夠把疫情趕走,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記者來到觀海苑社區的時候,劉聰穎利用休息的空閒時間正在和同事一起縫製香包,眼前是劉聰穎已經製作完成的半成品。之前社區舉辦活動剩下的布料、艾草,劉聰穎沒捨得扔,這次卻派上了用場。"
  • 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香包手藝人倪莉:素手拈五色 潛心制香包
    香囊又叫花囊、香袋、荷包,香包、佩幃、容臭,它與瓊瑤、玉環、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飾之物。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即是說在我國古代,青年人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香包以示敬意。
  • 有「料」小香包 健康大課程
    中國民間自古就流傳著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這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更有襟頭點綴之用。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奪目,讓人好不喜歡。其實,香包遠不止端午香包這一種。
  • 信學堂手工香包製作心得
    機電一體化193王碩  這是我第一次做香包,雖然線腳縫得不是很平整,樣子不是特別美觀,但這是我親手做的,在我心中是最美的。它凝結了我的心血,寄託了我的美好願望。我要將它掛在我的床頭,每晚讓這迷人的芳香,伴我進入夢鄉……  機電一體化193秦鵬浩  今天是一個令我難忘的日子,在今天我在圖書館一樓的九裡書院中「信學堂」開展的傳統文化活動香包製作。在本次活動中我認識了我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香包。
  • 80後媽媽的香包人生 用藝術的眼光手工縫製香包
    33歲的王海燕在西安市高新區街頭縫賣著自己的藝術香包  華商網訊 80後的王海燕,已經是一位8歲小男孩的媽媽。大學畢業後,王海燕放棄每月4000元穩定收入的工作,走上街頭,用自己能縫善補的雙手,縫起了香包。臨近端午節,小編在西安市高新區街頭遇見王海燕。她說,為了照顧兒子,她從一位白領變成了家庭主婦,曾經後悔過,但為了兒子,一切都很值得。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這間店鋪的老闆叫胡順軍,在這裡開店已經十五六年了,因為主打手工,做工細緻,很受顧客歡迎,小有名氣。每到端午節前夕,他就忙得不可開交。「從春節前我和妻子就開始準備端午節售賣的香包了。」胡順軍說,按照傳統習俗,每年的端午節,家家都要給孩子佩戴香包,市場需求量比較大,而傳統手工香包製作起來費時費力,必須要提前準備。
  • 3篇精彩的端午節作文,包粽子賽龍舟掛香包
    01包粽子當各大超市的貨架上、大街小巷的攤位上出現粽葉的身影時,這就意味著端午節來了。奶奶的手很巧,她會包各種各樣的粽子,但奶奶最喜歡包長粽。奶奶拿起一片大粽葉,折起一條長邊用手壓緊,再把葉子兩端向中間折,折成信封狀,接下來裝上糯米捆綁結實。我們一家人邊包粽子邊聊天,聊爸爸媽媽小時候過端午的有趣事情,不一會兒,粽葉沒有了,糯米也見底了。
  • 慶陽香包繡制助力脫貧
    慶陽香包繡制是指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一切繡製品。「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彩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這是對目前慶陽香包繡制的真實寫照。慶陽香包繡制由「不起眼的手工針線活」演變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並逐漸出海遠遊,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
  • 香包用來祈福、闢邪,你知道什麼樣的人,佩戴什麼樣的香包嗎
    端午節到了,除了紀念屈原吃粽子外,還有個習俗,佩戴香包。香包是民間大人、小孩端午節時所佩戴的飾品,是用來求吉祈福,驅惡闢邪的。香包香包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詩經》裡就有描述。香包香包的種類很多,有兩性相愛的雙魚,雙碟,蛟龍。女性用的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男性用的喜鵲登梅,採花的蜂蜜。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長壽老人的貓和蝴蝶戲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