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媽媽的香包人生 用藝術的眼光手工縫製香包

2020-12-16 華商網

33歲的王海燕在西安市高新區街頭縫賣著自己的藝術香包

  華商網訊 80後的王海燕,已經是一位8歲小男孩的媽媽。大學畢業後,王海燕放棄每月4000元穩定收入的工作,走上街頭,用自己能縫善補的雙手,縫起了香包。臨近端午節,小編在西安市高新區街頭遇見王海燕。她說,為了照顧兒子,她從一位白領變成了家庭主婦,曾經後悔過,但為了兒子,一切都很值得。

  為照顧兒子從白領到主婦

  2004年,王海燕畢業於西北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很順利的進入了一科研機構工作,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老公是她的大學同學,結婚後,日子過的也算紅火。

  2006年,王海燕和丈夫喜得貴子,自從有了兒子,她辭去了當時看似不錯的工作,所有的生活中心就是兒子,做飯、洗衣、購物…每天的一切日程都以孩子為主。

  香包小攤販縫製數千香包

  從高級白領到家庭主婦的轉變,也讓王海燕經歷了一次人生的蛻變。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憑著自己的想像給兒子自製了一塊荷葉香包當玩具,沒想到得到了小區多人認可,後來又被他人推薦至一房地產公司幫忙做香包,這一下激發了她做香包的積極性。

  2009年起,憑藉著她從小的美術功底,她自己畫圖、買布、買藥材……還給自己添置了一臺縫紉機,縫製了數千個香包。一針一線縫製著自己的創作夢。

  王海燕說,她很享受縫製香包的過程,因為能讓她感覺到自己是在創作,是在不斷進步。

相關焦點

  • 手工縫製30年 把香包變藝術
    手工縫製30年,把香包變藝術。(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5月31日訊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香包也是不可缺少的應景物品。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雲林縣北港鎮手工香包師吳昭惠,縫製香包30餘年,從早年的平面香包到現在的立體造型都難不倒她,其工藝精緻、巧思獨具,把香包變成藝術品,吸引人們爭著收藏。
  • 農村六旬老人純手工縫製香包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朱久陽 文/圖/視頻 端午節有佩戴香包的習俗,佳節將至,手作一枚端午香囊,贈予孩童或友人,象徵福泰安康。
  • 手工DIY巧製作:香包的精緻做法
    想學什麼樣的手工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給我們!手工DIY巧製作:香包的精緻做法香包本身其實只是一個把香料包起來的布包而已,但是由於古代婦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針線,所以香包的製作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經由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更蘊涵了一分深摯情意。
  • 寧波一九旬老太縫製香包30載 只送不賣傳佳話
    鄧老太手工縫製的香包。記者吳震寧攝慈谿一九旬老太縫製香包30載 只送不賣傳佳話以前,每到端午時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給小朋友縫製香包掛在身上,既好看,又能驅蟲醒腦。如今,隨著歲月變遷,香包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不過,在慈谿橋頭鎮潭河沿村周塘路卻住著一位姓鄧的九旬老太,她不僅有一手漂亮的針線活,而且30年來每年開春都要繡上二三十個香包,在端午時節送給左鄰右舍、親戚朋友。
  • 華府社區開展手工香包製作DIY活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田育臣 實習生 劉昌源 通訊員 潘思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為慶祝端午節,保留民俗傳統,2019年6月3日下午,在二七區婦聯主導下,鄭州市二七區人和路街道街道華府社區聯合比鄰社工開展一場以環保手工製作為主題的手工香包
  • 端午節一起做個艾葉香包吧!
    我的家鄉便是如此,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插艾葉,做艾葉香包,驅邪祈福。雖然傳說不可信,但是艾葉的驅蚊效果可是剛剛的,夏季佩戴在身邊,相當於帶了一盤蚊香。心動嗎?一起看看怎麼做吧。準備材料:彩紙、艾葉、雙面膠。
  • 信學堂手工香包製作心得
    財務管理191 劉菲菲  手工製作豐富了我們的大學專業課,讓我們體會到了手工製作的樂趣,也讓我們學習到了新的知識。在製作過程中,感覺特別溫馨,每一針每一線,每一針都灌注了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完成後特別有成就感。手工製作可真是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
  • 9大美院集齊、「香包奶奶」秘制香包、「娘娘」駕到……這簡直是...
    在非遺展區,80歲的王秀英老人一針一線嫻熟地在製作香包,老人是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她告訴記者,在全國眾多的香包產地中,「徐州香包」尤為出名,她從10歲起跟家人學做香包,從此愛到停不下來。  王秀英一輩子都在縫製香包,琢磨香包,她做的香包繡法多,技法好,連選的中藥都是獨特配方,多年來一直遠近聞名,被稱為「香包奶奶」。昨天參展第一天,她的香包受追捧。
  • 純手工香包:把一塊布頭變成可愛的葫蘆,讓這個端午節充滿溫情
    端午節快到了,端午節有佩戴香包這一說發是避邪,一說是為討吉利。傳說屈原投江時正值夏天,蚊蟲四飛,民眾唯恐屈原遺體遭叮咬,紛紛用艾草點燃,以煙燻蟲,後有人建義,何不以布包檀香。後來,人們用針線縫好香包後,再串以布繩,緊掛頸間,人人一串,蚊蟲汙物不敢近,相傳下來,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國傳統習俗。早期的香包作法簡單,造型單調,小小一方布能包住檀香末即可。後來為了美化,開始講究布料及造型,由最具涵意的粽子形狀發展成各式動物,葫蘆等等造型。
  • 慶陽香包:媽媽針尖上的藝術,民間文化的具體體現
    同時也是慶陽婦女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又是個人技藝和智慧的具體表現。慶陽香包是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純手工藝製品,構型簡單質樸。其顯著特點有:原始生態文化味濃慶陽位於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早期繁衍生息的地方,遠古文化積澱深厚,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
  • 古人的時尚刺繡單品——香包
    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香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 用漢源花椒給寶寶做香包
    現在剛出生的嬰兒都是用酒精給肚臍消毒的,這樣容易使寶寶肚子受涼,肚子痛,今天給大家介紹傳統香包的做法,準備生寶寶和正在坐月子的寶媽趕緊學習起來哦。 老鷹茶將花椒舂細,使花椒的芳香物質溢出來,建議用芳香味濃鬱的
  • 慶陽香包與《黃帝內經》的作者有關
    展柜上全是她和她的徒弟親手製作的各類香包,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設計的繡有各種圖案的文創產品——刺繡耳環,不僅別致、大方,更透露出古典的氣息,讓許多前來參觀的女性愛不釋手,也讓小編心動不已。在慶陽農村裡,婦女們祖祖輩輩都有繡制香包的習慣,這不僅是她們世世代代對原始、傳統手工技能的承襲,也是她們個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現。
  • 白淑芳:讓慶陽香包變身抗疫一線人員的「護身符」
    來源:西峰發布在網友調侃「躺在家裡就能為國家做貢獻」的日子裡,西峰區董志鎮北門村的白淑芳卻不願只是「躺在家裡做貢獻」,她帶著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做起了她最拿手的香包製作,只是這一次,她做的香包有些不同。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連網】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人們還有佩戴香包的習俗。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
  • 有「料」小香包 健康大課程
    中國民間自古就流傳著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這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更有襟頭點綴之用。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奪目,讓人好不喜歡。其實,香包遠不止端午香包這一種。
  • 暑假「最後一課」:社區小朋友自己動手做驅蚊香包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殷晗 記者 徐夢雲)自己動手做驅蚊香包,既健康環保,又鍛鍊動手能力。8月28日,南京秦淮區秦虹街道喬虹苑社區、街道婦聯、四月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一起開展了「聞香識道,手手相傳」活動,帶領孩子們手工製作驅蚊香包,暢想童趣,實現奇思妙想,體驗匠心手作的溫暖。
  • 慶陽香包,針線裡縫得都是故事
    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內裝雄黃、燻草、艾葉等香料。一說香包可以避邪,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
  • 做香包 連雲港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
  • 65歲農村老人製作香包40年,每天收入50元,有一件事讓她特別擔心
    「我沒有什麼愛好,就喜歡縫製香包,這些香包都是我一針一針縫出來的手工包。」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白布大街,65歲田素華老人說,她在閒暇之餘,製作香包維持家庭開支。雖然每天賣出十幾個香包,收入在六七十元左右,讓她感到很知足。圖為田素華老人的店鋪前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香包供遊客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