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和他吵架了,我昨晚一整夜都沒睡。」
他昨天晚上又和同事應酬的很晚,還去了夜店蹦迪。雖然我知道他和我沒在一起之前,就有這個喜歡通過社交來緩解壓力的習慣。但是我們現在畢竟在一起了,他這麼做給我的感覺就是在無視我的地位。我開始擔心他喝高了會不會做出什麼不好的事情來,我開始打電話給他讓他早點回來,他答應了。
可是到了約定的十點,他還是沒有準點回來,我開始著急了,一連給他打了四五個個電話,最後在十點十五分左右的時候,他接起了電話說自己還在外面,沒辦法抽身。我一氣之下提出了分手。
是的,分手就那麼容易被這位姑娘提了出來。
「可是我壓根不想分手,我說的只是氣話,為什麼他當真了,以前他都是會來主動哄我挽回我的,這次他卻當真了。」
老師當時在和這位諮詢者聊天的過程中,說實話這樣類似的情景我已經見的太多了,但是作為一個過來人,我也和我家那位在之前三年的婚前自由戀愛中有過不少矛盾和爭吵,但是我唯一能夠把握好的度就是從來不會拿分手做要挾。
提分手,僅僅是為了想被挽回。你要知道,這是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的。
或許前幾次提分手,對方的確可以包容你理解你,來把你哄開心,但是一旦當你養成了「動不動就把分手掛在嘴邊」的習慣後,一旦有什麼事情達不到你的心意,就想要分手,最終很可能導致對方厭倦了被威脅,他們會認為既然你那麼想要分手,那這次我就徹底成全你。
那為什麼這類人總是喜歡拿分手當作威脅,或者說是來博取對方的危機感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這威脅的背後最深層次的根源普遍是他們的不自信,而並非對於另一半的不滿。
是的,這就是所謂的「焦慮型依戀」人格。這種依戀模式會在親密關係中反覆上演。
焦慮型依戀,說白了就是想要那種完全膩在一起的感覺。時刻被關注著,被肯定著,這類人才會得到滿足。稍有分差,他們就會體驗甚至是臆想到被拋棄的感覺。
因為害怕拋棄或者說是察覺到了被拋棄的苗頭,因此他們會擅長運用威脅或是責備的方式來博取對方的關注,從而印證自己還是被愛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每個人身上的焦慮依戀程度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新的關係模式和相處經歷會不斷更新我們對於自我以及他人的認知,從而影響我們在不同維度上的焦慮型依戀程度。
在他們孩童時代,或許父母不能一以貫之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忽冷忽熱。在他們眼裡,父母這樣的回應是不穩定,不可預期的,因此他們就會感受困惑和不安,選擇的解決辦法就是去黏住大人。
父母的對待是嬰兒時期焦慮依戀型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而這種影響往往會一直延續到他們成年。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一部分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是依戀型,一部分人卻是安全型。
焦慮依戀型的人對待感情往往時時刻刻處於一種「情感饑渴「的狀態,他們希望對方能夠完整自己的人生。儘管這樣的初衷並沒有什麼錯誤的,但是他們卻總是會懷疑和恐懼對方並不想達到同等的親密。
我認識了很久的一位諮詢者,她家庭學歷顏值全部在線,也老大不小了,在28出頭的時候經歷了人生中最大起大落的失戀。對方和她是研究生同學,兩人從研一開始戀愛一路順風順水走過了三個年頭,但是由於男人是科研崗位,經常需要南京上海兩地跑,而這位諮詢者她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工作穩定不出差,於是他們在第三個年頭開始了每兩周見一次的戀愛生活。原本以為這對外人眼裡的郎才女貌在熬過今年的異地就可以結婚了,但是他們卻分開了。
這位姑娘找到我的時候先是非常詳細的說明了她的情況,之後娓娓道來一句「老師,對方說我在感情中太卑微了,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所以他覺得分手對我們更好。」
原本外人眼裡的優質女,怎麼反而在愛情中是卑微的狀態呢?從和她溝通下來,我發現這位姑娘表面上是天不怕地不怕,內心實則是一個很脆弱的人。工作有壓力要和男友訴說,生活有壓力也要和男友訴說,等於說她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注入到了這個人身上。異地後他們因為長時間的聚少離多,對方開始由於工作上的分心,對她疏於關懷了。此時她就表現出來我所謂的焦慮型依戀人格的本質性行為反饋了,她的每一次信任,都要對方能夠給出一個實際的證據,到了後期甚至演變為了「查崗」的性質。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就這樣分開了。
如果你有這些想法和行為,那麼老師可以負責的告訴你,你很有可能是一個焦慮型依戀人格。
1/極度渴望伴侶的陪伴,甚至會覺得對方每天的行程報備是一件非常心安和理所應當的事情。
2/一旦伴侶對你的關注度不夠的時候,你一方面會感到惱怒和恐懼,另一方面會感到不自信。
3/常常會想要為了親密關係而放棄原本能夠提升自我價值的機會,等於是愛情必然是你生活中的第一位。
就像是創傷的強迫性重複一樣,焦慮型依戀的個體極其容易喜歡上迴避型人格的個體。
因為在和迴避型的人交往的過程中,來自伴侶若即若離的不安感會讓他們既感受到無法抗拒的吸引,又時不時陷入焦慮之中。
那到底怎樣才能改善焦慮依戀程度呢?
首先依戀模式其實也是有所劃分的,它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焦慮型、迴避型、安全型。而我們最終的改善目的無非是往著第三種類型身上去靠攏。
從先天條件來看,安全型人格特徵是需要你在健全的家庭環境中所成長起來的,當你的父母給與了你足夠多的關係和愛護的時候,你自然不會對外界不自信,也自然不會產生懷疑心態了。
從後天條件來看,這是最可控的一部分,也是我們能夠改善焦慮依戀的關鍵所在。這也是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的。
當然,只有你自己先去努力改變了,對方才能更好的被你引入到一個願意積極配合的良性循環狀態,所以做事前千萬不要指望著對方先去改變,你才是你人生的主角,如果連你自己都在棄權,那這些配角們怎麼能配合你完美演出呢?
你除了要在心態上擺正對自己的自信,在戀愛中的,經常出現缺乏安全感的人拼命追,對方閃躲的現象,如何讓對方不再逃跑?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追趕。
停止追趕,就是不再糾結對方如何表現,而是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發展自己的長處、興趣愛好、朋友圈、第二職業等等。
當你找回自我,把自己過的豐富多彩時,就不會因為他回微信晚了五分鐘而焦慮,因為他今天沒給你打電話而痛苦,相反,對方還會反過來追著你跑,擔心你不回消息。
緩解焦慮型依戀最好的方法絕不是在衝突的時候去想盡一切辦法尋求對方的關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相處模式的改變去逐步緩解焦慮。
不安感是因為不確定,你不確定對方什麼時候會聯繫你,回覆你,不確定他什麼時候會來看你,平時大多是當天回消息,這次沒回怎麼回事兒?這時候,建立確定的聯繫規則和習慣就非常有必要了。
我們想要對方怎麼聯繫,想要對方怎麼對你,都可以直接地說出來,你希望每天怎麼聯繫,他需要多長時間內回覆你的信息,多長時間見面一次等等。
建立一下彼此都能接受的規則和「習慣,彼此遵守,就會越來越有安全感。
另外在每次吵架或者鬧矛盾之後,你要試著去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那就儘量不要在情緒衝動的時候去輕易做出一些決定和結論。
人在情緒上頭的時候,說話常常非常的偏激。一旦對方的言行沒有達到你的需求感,你就會更加的惱火,那你有沒有想過,你不開心的時候對方也真的會開心嗎?輕易說出「你就是只在乎你自己,既然如此我們分手吧」這話的人,老師敢斷定,十個裡有九個在之後都會後悔。
那些吵架時得出的結論,等你平靜下來後,往往會發現這壓根不是你的真心話,而言出所造成的後果卻很難收拾。
因此你不妨試著去像個成熟的大人一樣做事吧,這個過程雖然一開始會很難受,但是完事開頭難,只有你邁過了第一道坎,後面的路會越走越順暢的。
愛情有三個要素,激情、親密和承諾,承諾是感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承諾,就有安全感。
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個高度的焦慮型依戀者,那麼你要做的不是在他鬧分手的時候去挽留他肯定他,而是在日常交往中去做出承諾,幫他樹立自信,給他帶來安全感。
我們可以先請求對方為我們做出一個小小的承諾,並提醒他遵守,他遵守後告訴他你有多開心,並提出新的承諾,同時表明自己是一個注重承諾的人。即使,他偶爾沒有遵守也沒關係,可以問問他沒遵守的原因,告訴他你的失落和難過(而非責備),以及給他必要的安慰。在下一次,幫助他遵守諾言,這樣循序漸進,養成遵守承諾的好習慣。可以大大提升對方的安全感。
我並不提倡一個人需要「糾正」自己的依戀模式。每一種依戀其實都是通過自身經歷而形成的防禦模式,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依賴親密關係,那一定是這種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護過他們,產生了積極的反饋。
無論你是哪一種類型依戀,老師都希望你能夠坦然接受和理解過去的自我,這樣我們才能夠解放當下的自我,並賦予未來的自我更加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