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型依戀人格:聽說你總在親密關係裡沒安全感?

2021-02-07 花椒很芒
音樂配文字,閱讀更愜意


經常看我文章的小夥伴都知道,我常寫的文章都是個人心理成長方面。
然而,人畢竟是社會動物,活著就或多或少需要和他人有一定的聯繫。心理學家阿德勒甚至說,「人的一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
因此,要想真正快樂,心理成長得真正強大,除了「和自我和解」,和人交往的能力,也需要鍛鍊。
談到交往,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較常見和相對重要的主要有:和家人/愛人的親密關係,生活中的朋友關係,工作中的同事關係。
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它們,為幫助大家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且快樂的人,添磚加瓦。


01  焦慮型依戀者想要的是什麼

她和男朋友在一起已經2年,關係穩定。客觀來講,對方對她挺好。可是,她依然時不時就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兩個人發生一點點小事,都會被她解讀成對方要離自己而去的信號,繼而生悶氣,或對男朋友發無名火。為此,男朋友經常一頭霧水,感覺氣氛不對,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就算道歉安慰,也依然只迎來她冷漠的一句:「沒事。」久而久之,男朋友真的以為她沒事,便不再詢問。然而,她卻因此更加認定「對方對自己不夠上心,或許很快就會變心離開」這種認知。為了不面對自己「被拋棄」這樣的事,她甚至在謀劃分手的事。可她又有點害怕自己這樣做可能是誤殺自己的感情,「萬一我們還能好好走下去呢?」她的言語中,透露出焦慮不安的矛盾情緒。

事實上,以我過去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我很快判斷出她的問題所在:她的憤怒、焦慮之下,其實隱藏著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心理需求。

而她的不恰當的情感表達方式,其「罪魁禍首」則是:焦慮型依戀人格。


談起焦慮型依戀人格,則不得不提英國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曾經提出的依戀理論。

指的是個體與一個特定的人的持續聯繫,這個特定的人是當孩子或者個體感到脆弱或需要保護時就會去尋找的那個人(照料者)。

在嬰幼兒時期,與自己產生依戀的,一般是自己的照料者。然而,照料者(通常是母親)對孩子的滿足度,卻不夠統一。

有的照料者會及時滿足;有的則時而滿足時而缺席;更有甚者,他們對照料一事表現淡漠,或忽視躲避。對於照料者不穩定的回應,孩子產生困惑不安的心理,不知該對這樣的依戀者抱以何種期待才合適。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對此逐漸形成一套依戀行為系統,並在長大後,將這套依戀行為系統,轉嫁到自己的伴侶身上。因此,可以說,成年人的焦慮型依戀人格,其根源來自於:自己在兒童時期感到恐懼、害怕時,缺乏父母及時的關愛,於是長大後,他們用強烈的依賴,和憤怒、淡漠行為來解決這種困境。

在焦慮型依戀者身上,總是能感受到他們對伴侶深深的需求感,其程度甚至可以用「情感饑渴」形容。

然而,雖然他們渴望親密,卻懷疑和恐懼他人並不想與自己達到同等的親密。

在愛的人面前,他們常通過粘人和控制,來獲得那重要程度堪比為「救命」的安全感。但是,結果卻可能弄巧成拙:伴侶受不了而被迫離開。


03  你是焦慮型依戀者嗎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你常有以下想法和行為,則很可能是焦慮型依戀者。

很渴望親密關係,粘人,想和愛人隨時保持聯繫。

如果對方沒有滿足自己的期待,或給予足夠多的關注,則容易表現憤怒和焦慮。

擔心被拋棄和被拒絕,患得患失。

為了獲得對方關注,會故意不回信息/電話,或做其他引起對方嫉妒心理的行為。

經常試探彼此的關係,想要經過對方再三對自己確認,得出「彼此關係足夠堅固」的結論。

從上面這些特點,可以看到,焦慮型依戀者總是用表面的憤怒、冷淡、疏離和焦慮,來達到自己內心深處想要安全感和被關注的需求。

然而,他們這樣做,經常無法達到想要的結果。

作為焦慮型戀愛者的伴侶,只會對此表示難以捉摸,覺得他們愛生氣、愛折騰也不好哄。久而久之,感情就在彼此的誤解和錯誤行為中,走向夭折。


04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人人都渴望愛,更渴望在親密關係中,持續地感受到愛。那麼,作為焦慮型依戀者,該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呢?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既然對方選擇與自己在一起,那你一定是有閃光點的。所以,相信自己,你值得被愛。
負面情緒會同時給自己和伴侶帶來麻煩,只有及時覺察到情緒背後的需求,並將它合理傳達給對方,才有益於問題的解決。
關於傳達/溝通技巧,《非暴力溝通》裡提出四要素: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比如,當一個男人/女人感覺自己被忽略,可以不用急著發脾氣,而是這樣說:

「(觀察)我看到你連續5天都打扮得特別漂亮地和朋友出去玩,
(感受)我感覺很失落和不安,
(需求)我需要從你身上獲得一些安全感,
(請求)請問你抽出一個晚上,和我去吃個飯或看場電影嗎?」

如此一來,對方很容易就明白自己的內心想法和需求,自然也就能給予正確的回應。

下次,當你因為伴侶而焦慮憤怒時,試試這個辦法吧。

我們除了從伴侶身上獲得安全感之外,也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安全感。比如,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優秀,有條件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去認識其他朋友,並保持長期的友好交際關係;遇到事情時,學會調整自己的認知,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把注意力和時間從伴侶身上收回一部分,並好好利用在其他方面,這將增強自己的安全感。
焦慮型依戀者最擅長的,就是從風吹草動中,解讀出對方不愛自己的信號,然後開啟「胡思亂想模式」。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刻意將自己從「消極視角」,轉化到「積極視角」中來,努力收集對方曾經愛自己的點點滴滴,消融此刻的胡思亂想,讓自己重拾安心。


05  結語

如果你是一名焦慮型依戀者,不要擔心。通過刻意練習,你一定能變得更好,也更擅長經營親密關係。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名焦慮型依戀者,你也無需憂慮。焦慮型依戀者是不安全依戀人格中(另外的不安全依戀人格是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最注重「改變」的人。如果你願意攜手幫助,她會越來越好,你們的感情也越走越遠。

最後,如果不確定自己的依戀人格,你可以在文章底部右下角,點擊「閱讀原文」,免費測試你的依戀風格。

祝你學會愛人的能力,也擁有愛。


PS.最近,我新開了另一個公眾號:【花椒很芒的自由實驗】,專門記錄我自己的成長故事,核心主題是我為習得持久勇氣與獲得自由人生,所進行的刻意練習。


公眾號【花椒很芒】仍正常更新,方向主要是科普心理學與成長的乾貨文章。


1元或點「在看」,都是莫大支持

相關焦點

  • 焦慮型依戀人格如何更好的戀愛?
    焦慮型依戀人格往往很容易成為挽回的那一方。因為時常處於焦慮與不安當中。今天錦鯉我講下焦慮依戀人格的特點。焦慮型依戀的特點:1、特別沒有安全感 ,總是懷疑自己即將被拋棄。2、會過度關注伴侶的一舉一動。這種依賴關係一旦形成,就會加深加強這個孩子在親密關係裡對於另一半的關注力度。就會演變成一種過度的依賴。中途一旦發生變故,這種依賴的狀態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也就是為什麼焦慮依戀的人,一方面非常的依賴伴侶。一方面又害怕依賴伴侶。焦慮型依戀的人應該如何自處?
  • 親密關係中的焦慮型依戀風格怎麼破?
    我在舊文《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全解析,迴避?焦慮?》中簡單介紹過依戀風格,但重在整體而不深入。今天專門探討焦慮型依戀風格。開篇先備註兩點:第一,心理學上這些劃分只是理論性的概念,現實中多數人不會絕對是某一類,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表現。而且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內在成長而變化。所以不能一遇到問題就貼標籤。
  • 焦慮型依戀人格」—怎樣才能擺脫焦慮型依戀?
    今天藉助這個話題,再來好好說說,如果你是焦慮型依戀人格,你應該怎麼來糾正自己。三種人格裡面,除了安全型以外,他們內心都會有兩種聲音在呼喚他們,我們通常稱之為次生和原生情緒。一段失敗的感情導致的,在上一段或者過去某一段的親密中,遭到了背叛,所以對關係極度的不信任。由於這種不安全感,就會導致TA們害怕被拋棄,時時刻刻都有被別人丟下的恐懼,以至於產生了焦慮的情緒,比如說對感情猜忌,不信任,十分的敏感,容易情緒化,有極強的控制等等。
  • 分手複合挽回愛情攻略——焦慮型依戀人格必備
    焦慮型依戀的愛人很難感受到愛和信任,他們時刻處在一種情感饑渴的狀態裡,要求對方證明在時刻愛著自己,要求對方通過時刻陪伴拯救自己的不安全感,他們需求強烈,極度渴望與對方親密,但是又怕對方不想要這種親密而拋棄自己。這種矛盾的心理使他倍感痛苦,索取的更多。
  • 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註定相愛相殺嗎?
    在心理學上,根據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劃分為三種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焦慮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大約有65%的人屬於安全型依賴人格,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既能夠依賴對方,也能夠保持足夠的理性好好愛自己。
  • 焦慮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敲黑板,跟宸哥我一起來梳理一下: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將人與人的親密關係,大致為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是最正常的,認為自己和對方都是好的、有價值的,更容易接受和給予關愛,這樣的人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和足夠的安全感,不擔心自己的舉動給對方帶去困擾,也不擔心被拋棄。親密關係中涉及到的問題,會被TA本能地、很好地處理。
  • 如何正確面對焦慮型依戀?
    在親密關係尤其是戀愛當中,太多人深受焦慮型依戀折磨。心理學上把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性格分為三種:安全型依賴人格,焦慮型依賴人格,迴避型依賴人格。大概65%的人都屬於安全型依賴,在戀愛中會依賴對方但也會保持理性的部分。
  • 如何用兩步挽回焦慮型人格的伴侶
    之前我有講過關於焦慮型依戀人格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以及該如何自救,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伴侶是焦慮型依戀人格,那麼你該如何與他相處呢?其實很多人都有這個困惑,有時候你會發現伴侶時好時壞,時而對你體貼有加時而無理取鬧,也有些情侶因為無法容忍對方的作鬧最終選擇了分手。
  • 愛就一個字,我要你答八百次 | 你也是焦慮型依戀人格嗎?
    若你在一段戀愛關係裡總是感到焦慮不安,患得患失,習慣用憤怒來表達希望被安撫的心;或者在愛情裡愛到失去自我,你的每個低聲下氣、極盡討好,都只為自己能夠在這段感情裡被好好對待……你也是「焦慮型依戀人格」嗎?
  • 焦慮型依戀人格愛上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有一種確定的關係有時充滿激情,有時火熱,有時痛苦且沒有成就感。往往使局外人和參與者都感到困惑。這種關係介於心理學家稱之為:焦慮型依戀人格與迴避型依戀人格之間。在這類夫妻關係中,存在著持續不斷的推拉遊戲。
  • 2步擺脫「焦慮型依戀」,建立一段更好的關係
    這叫「焦慮型依戀」人格這叫「焦慮型依戀」人格,這類人格的表現為常常在一段感情裡面常常處於焦慮和不安的狀態,特別的沒有安全感,對自己沒有什麼信心,懷疑自己的價值,而且會時常懷疑伴侶的出軌,很喜歡和伴侶能夠和自己親密無間,會經常佔有對方的私人空間,而且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和對方大吵大鬧,這類型的人就叫做「焦慮型依戀」人格。
  • 深度解析焦慮型依戀行為,正確面對與處理焦慮型依戀
    對於分離的恐懼是焦慮型依戀的核心表現之一,他們往往會將分手誇大成災難性事件。就算是關係本身已經非常糟糕了,但是為了避免分手,焦慮型依戀者仍然會選擇繼續維持關係——即使是以自己的身心健康為代價。3.將注意力「收回」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樣,焦慮型依戀人格通常會將自身的注意力大量投注到對方身上,自身的情緒及感受也總是依附於對方的反應。正因為這樣,自身的心境穩定也就無法得到保證,因為焦慮型依戀者的心境的穩定與否取決於對方的行為。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很多人問我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問題,把自己對號入座。但大多其實只是短期有了一些焦慮情緒和迴避情緒,這本質上,和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是有很大區別的。真正的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類型是由於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導致的,難以改變,焦慮強勢和迴避壓抑的狀態往往是親密關係裡的常態。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之後,一些心理學家發現,這種依戀行為的影響會延續到人們成年,主要凸顯在親密關係上,由此衍生出三種不同的戀愛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依戀人格(anxious preoccupied)和迴避型依戀人格(avoidant attachment)。
  • 戀愛中沒有安全感,想太多,你可能是焦慮型人格
    你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一、焦慮型依戀——最疲憊的依戀類型我一直覺得,在三種依戀類型裡面,焦慮型依戀是最痛苦也是最疲憊的。他們即沒有安全型依戀的恰到好處,又沒有迴避型依戀的自洽冷漠。在與人的交往中,他們對愛的需求極高,但又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自遣和掩飾。導致他們行為方式顯得極其矛盾和病態。曾有人問我說,焦慮型依戀是不是就註定適合單身。
  • 男生追女生時,粘人的女生佔有欲強,是不是焦慮型依戀人格呢?
    所以說三種依戀型人格的性格大多數是和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一般父母和諧的家庭,孩子大多數是安全型,其他兩種不太健康的依戀人格大多數形成原因是因為童年家庭不和諧。 特別是焦慮型依戀人格是特別常見的,在兩性相處中往往比較容易出現摩擦。
  • 婚姻心理學:「焦慮型人格」導致的婚姻裂痕,如何修補
    產道窄、頭骨大,生孩子就特別困難,為了順利生產,人在進化過程中就做出了調整: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還沒有完全發育好就要被生出來。其他哺乳動物都是發育好了再生出來的,所以馬生下來沒多久就能站起來,貓生下來沒多久就能自己去找吃的。
  • 挽回婚諮師妃梓|7 焦慮型依戀人格如何挽回?
    就是焦慮型依戀人格。舉個例子來說,小秋交往的每一任男朋友都是很溫柔體貼,事業心又強,對她又好的男人,按理說,這樣的女孩子應該處於幸福感中。甚至拿男朋友的手機,隨便找到一個女同事的微信,然後說他們之間有關係,嚴重到把男朋友逼到精神病院看病,因為小秋給他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已經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她在親密關係中,永遠都處於一個不滿足,沒有安全感的狀態。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因為,迴避型人格,渴望親密關係卻沒有自信去爭取,你可能都沒意識到他的存在,因為恐懼,他早就藏起來了。迴避型人格沒有自信,缺乏吸引力,而一旦找到戀人,會非常粘人,絕不會輕易放手。迴避型依戀者,則恰恰相反,他們迴避的正是「親密關係」本身。往往是得到後就推開。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你只有先自己擁有安全感的建立體系,你才能夠給予對方安全感,當你能給對方安全感的時候,就是迴避依戀人格依賴你的時候。而一旦迴避依戀人格依賴你之後,恐怕對方就真的落葉歸根了。相比較其他依戀類型,他們會格外的粘人與專一。所以是情聖還是渣男渣女,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認知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