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14歲孩子生長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家裡有八個小孩,但是僅有他一個男孩。在男孩實現他改變家鄉貧窮困境之前,與家鄉裡其他貧窮農民家庭沒有其他的特殊之處。唯一可以勉強稱為特殊之處的就是這個男孩對於電器充滿好奇。經常在垃圾堆裡收集所需的物料,幫忙村裡的人修理電器,尤其是收音機,也收些費用以貼補家用。在農村裡,沒有網絡及計算機,唯一可以接受到外界訊息的是他農民父親的收音機,通過收音機可以接收到氣象預報。這個農村中所處的天然環境十分奇特,不是連續幾天的颳大風就是連續幾天的下大雨,這也是農田裡收穫不佳的主要原因,農村裡的莊嫁收穫完全看天吃飯。
家裡雖然貧窮,但是仍然儘量供應男孩上學,望子成龍的觀念中外皆同,也希望通過教育反轉家庭的經濟狀況。但是好景不長,家裡經濟實在無法供應男孩繼續上學,在面臨退學的狀況,男孩偶然發現老師的腳踏車的電燈通過轉動輪子就可以發光。這個現象引起了少年的極大興趣,雖然最後還是免不了被退學的命運,但是男孩通過老師的幫忙及圖書館的藏書,吸收相關的知識。
但是就在這一年,天候連續的大雨之後,又連續的烈日高掛,使得土地乾裂開來,眼見今年大概是顆粒無收了。年幼的男孩眼看著父親為了今年的收成焦急也想為家裡做些什麼以改善這些狀況。烈日、乾枯的土地、大風以及在遠方的水井,這些讓男孩想起了在圖書館中閱讀過的」能源運用」中介紹過風力發電的原理及過程,男孩想起了為何不在家鄉旱季時也能耕作收成以改善農村中每戶人家的收入?為何不能通過科技技術讓將家鄉中困擾的旱澇交替的狀況有所改善?
因此,男孩通過利用風力發電給收音機供電的實驗驗證了他的想法是可行的。然而,在物資缺乏的大環境下,為了要造一座大型的風力發電機需要借用家中僅有的一臺腳踏車,所謂」借用」其實是大卸八塊並重新組合成發電機的轉動支架。當男孩向父親說明期待未來村裡永久有效供水和旱季耕作收成的想法,並展示風力發電的可行性以及提出借用腳踏車的要求時,正為家人填飽肚子與田裡收成發愁的父親更加憤怒,全然反對男孩的作法並要求男孩一起下田工作分擔家計。男孩沒有放棄他的想法,堅決地認為他的作法是可行的,也能為村裡進行一項變革性的進步。因此,夥同村裡的其他少年意圖強奪父親的腳踏車,卻被父親轟了出來。
在男孩母親出面遊說父親,述說現狀以及不斷失去包含糧食、農地以及親人的窘境。父親被母親的話語打動並再度向男孩確認所能得到的成果及取得信任後,著手進行這個僅憑男孩在書上看到的知識以及簡單實驗後投注家裡最後資源的改變。故事的最後,男孩的願望實現了,家裡的狀況改善了。村裡的收成也增加了。
這是一個真實發生在非洲馬拉威的男孩故事,他是14歲的威廉.坎寬巴,他本人曾經在2009年六月TED上面分享他個人的歷程,2019年3月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勵志的故事。很多評論整個故事讚揚威廉.坎寬巴的努力不懈,正如他自己說的:我努力嘗試了,我做到了(I try it , I make it),許多稱讚他對未來的想像力,更有人用以鼓勵他人好學不倦以及知識的力量。這些評價筆者都認同,對於個人而言,這些都是正面且積極的啟示。然而,把視角放大到整個團隊、組織或是整個村莊,其實,都忽略了威廉的父親與母親的角色。
由父親的視角而言,難道他不知道困境正在逼近嗎?我相信他的危機感勢必比家裡所有成員更重。但是,他不願意改變嗎?實際上,父親的想法我們不可得知,但是心裏面的抗拒改變的因素沒有移除前(請參考拙作:淺談變革抗拒成因與越過變革抗拒的冰山),即使父親清楚知道危機迫在眉睫,如果他不知道或是不願意改變時,那麼威廉的夢想也不可能實現。
由母親的角度而言,對於兒子威廉所提出來的未來願景,她都覺得孩子瘋了,怎麼可能由一個14歲小孩提出的在書上看過的想法能夠改變整個族群的命運呢?然而,為何母親願意私下去找父親再次溝通呢?原因可能是建立在她對於兒子的信任(請參考拙做:我相信你說的,我們一起做),由於過去對於兒子的所作所為的基礎。即使她還是認為威廉的這個想法瘋狂了,母親還是願意基於相信兒子的基礎下,私下出面與威廉父親談談威廉的做法。而母親的溝通方式不同於威廉所提的技術層次的作法,更多訴諸於情感的表達,由理解層級(參考拙作:改變從心開始)觀察,母親跳過環境與能力的層次,而直接對父親訴求自我認同的層次時,因而改變父親的認知及後續的行為。尤其是當母親對父親訴說:我還要失去什麼?跟著您每到一處,每次都失去一點點。… …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失去。
由整個家庭的角度來看,母親相信兒子,父親接受母親的觀點,兒子相信他的願景能夠實現(參考拙作:我相信你!--淺談組織信任),他們彼此一家人彼此信賴,相互支持,正如同2012 年時科技巨頭谷歌進行一項「亞里斯多德計劃(Project Aristotle)」的實驗結論一般,「有效運作」的團隊。具有的5個項共通點:心理安全感;可靠感;職務權責劃分明確;創造工作意義;工作影響力。
馭風男孩威廉.坎寬巴努力運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實現改變家庭的夢想,這是令人激賞的啟示。但是,改變常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事,常常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加入運作。在企業組織中,更多這樣的案例發生。組織中,經常有些具深度洞見的成員或是變革推動者,因為變革推展的落差,而使得企業失去有效改變的契機。創新、戰略規劃、持續改善﹑大數據、工業4.0這些方法或是理論都很好,對於企業的進一步躍進都有很大的幫助,然而不要忘記企業的組成」人」只有通過一定數量的」人」願意投入,改變才會滾動。關鍵多數的理論在創新適用,同樣地在組織變革的領域也適用(請參考論壇文章:關鍵多數 (Critical Mass) – 引爆創新的動能與QXA=E 的神秘力量),希望馭風男孩的故事能在非洲馬拉威的村莊裡繼續滾動。
註:文中圖片均引用自豆瓣電影網頁中的劇照
(網址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176742/all_photos)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感興趣,不妨再多花幾分鐘深入思考下面的問題,希望對於提升您的「洞察力」有所幫助~
1、馭風男孩的故事,在您所企業中是否有曾經發生過?回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如何?
2、如果您是威廉.坎寬巴,您會如何為自己的真知灼見持續的推動改變的機會?
3、由馭風男孩的故事中(建議撥冗觀看相關的影片及書籍),除了筆者所提出的觀點外,您還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觀點?
點擊菜單中的【你問我答】,也可以向作者提出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