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鉤"是眼下一個熱門的話題,有人認為這是很可能的,有人認為這不過是政客的"選舉語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現實中正在發生什麼,再分析一下,如果美國已經決定脫鉤,會遇到哪些障礙?
科技脫鉤:
這個就不必多說了,美國今天制裁這個,明天禁止那個....對於留學生或訪問學者,如專業涉及軍工或其他敏感技術,籤證基本不批。如果說別的事情或許還有鬆動的餘地,即使川普在11月敗選,科技這個事恐怕也是No Way。
外交脫鉤:
原來老美在某些問題刻意保持模糊,比如在南海問題上"希望涉事各方和平解決",對領土主權不持立場,現在則針鋒相對,明確要求中方執行那份2013年的國際仲裁....還有臺灣問題,上次說過了,等等。
原來老美需要中方在伊朝等問題上的合作,現在對伊朗,根本不和其他國家商量,一個人甩開膀子單幹,不但制裁,還有斬首至於朝鮮,小金同志這段時間一不放狠話,二不發飛彈,好像不需要大家關心了歷來最棘手的中東問題,如今也曙光初露,一些阿拉伯國家正在與以色列建交。
前些日子,休斯頓領事館被關,中方也關閉了成都總領館。沒想到這還不算完,蓬佩奧今天又放話說駐紐約總領館是中方的"間諜中心",莫非又是新一輪閉館的前奏?
還有,美國馬上在中國沒有大使了!現任大使布蘭斯塔德即將在10月初離任,至於誰是繼任者?不知道,根本沒有人提!
大使離任的原因是什麼,並不重要,美方的態度本身就說明了一切。要知道美國駐華大使的級別很高,相當於內閣成員,比如歐巴馬時期的商務部長駱家輝轉任駐華大使。這麼重要的職位空出來,居然到現在也不知道誰來繼任。只能說明在川普政府眼裡,這個大使有沒有都無所謂,中方對此會有何反應更是無所謂.
如果說現在還有一樣東西,讓兩國沒有最後撕破臉,那就只剩下雙方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聯繫。
貿易脫鉤
這件事,不同於上面兩個,不是美方一個決定就能辦到的。
中美的貿易關係,可以打個比方:美國是一個大客戶,中國是一個大供應商。
現在客戶對供應商很不滿,要換供應商,可是這個供應商佔的份額較大,一時難以立刻找到替代者,不得不有所顧忌。
同時供應商對客戶也不滿,但是要換客戶更難,因為這個客戶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逆差國,而且還能印美元。
目前"換供應商"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根據今年6月美國高德納公司對260位全球供應鏈領導者所做的調查,有33%的企業正在,或者有計劃在2-3年內,將產業全部或部分轉移出中國。
主要原因是川普政府對中國增加懲罰性關稅,4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成本增加在10%以內,25%的受訪者表示,成本增加在10%以上。
如此看來,幾年來川普的加稅,正在發生作用。關鍵還不在於加上去的這些關稅,關鍵在於由此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有避險的需要。
這33%的企業,主要是那些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最終產品出口的企業,而非產品在中國本地銷售的企業。
對中方來說,這些企業是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
對於美方來說,這已經足夠,他們就是希望為美國供貨的企業能夠移出中國,最好回美國本土,至於那些在中國本地賺中國人錢的企業,不太重要。
可以想像,如果11月份川普順利連任,兩國的關係繼續這樣下去,不但原有的關稅維持不變,不排除還會增加新的關稅。甚至會有一種更極端的情況出現:美國退出WTO,重新組建一個貿易圈子。
考慮到川普政府因為以色列的事情,已經退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為疫情追責的事情,已經退出了世界衛生組織。未來某一天,退出世界貿易組織,並非不可想像。
當然,"換供應商"是有代價的,適應新環境費心費力,產品價格可能還會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但是形勢逼得很多企業不得不做這樣的打算,如今有個流行的詞"China Plus One"(中國加一),意思是必須在中國之外再找一個供應商或建立一個生產基地,以防不測,保證供應鏈的穩定。
至於那些有望承接這些企業的國家,早已是垂涎三尺,迫不及待。
最近印度總理莫迪說:"供應鏈不僅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礎上,更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不久前,印度日本澳大利亞三國專門開了會,搞了一個"三方供應鏈彈性倡議",所謂"彈性",英文resilience,就是"快速恢復的能力",也就是"所有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三個國家,一個家裡有礦,一個技術立國,還有一個年輕人口太多太多,正好湊一起。另外,這三國還要與美國搞一個"四方安全對話",顯然印度屬於"可信任"之列。
可以想像,這些從中國流出的企業一旦到了印度,除了帶去美元投資外,更帶去每年的美元順差,而一旦積累了大筆美元,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印錢,就會製造一批新富新貴和廣大中產階級,而後就是消費升級,地產升值,奢侈品滿天飛...然後就會吸引更多外資進入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因為現在你有錢了,人家要來賺!
二戰以後,從最早的日本歐洲,到亞洲四小龍,再到中國,都是這麼發財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美元湧進哪裡,哪裡就會一片繁榮....
如今適逢"講效率更要講信任"的天賜良機,印度豈能錯過?中國的外匯儲備有3萬億,印度只有5千億,兩國人口差不多,當然是中國富印度窮,可是如果有一天這3萬億裡有一部分流入印度呢?這正是莫迪心裡的如意算盤....
但是想像歸想像,現實歸現實,到目前為止,從中國流出的外資,主要是去了越南和墨西哥,其次是印尼,孟加拉,印度等國。
金融脫鉤
現在總有人討論什麼"踢出美元結算體系",可是要知道美國還有這麼多企業在中國,而且這些企業實際就是為美國供貨的。比如3M公司生產的口罩,表面上看是中國出口到美國,實際是一家美資企業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向美國本土供貨。在這種情況下硬要脫鉤,不是自己坑自己嗎?
但是如果貿易脫鉤能夠按照美方想法順利進行,下面可就難說了至於金融脫鉤大概是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其實已經在這篇文章詳細談過,這裡不再贅述。
總之,"脫鉤"不可能一夜之間突然發生,但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