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國際觀察:中美「脫鉤」?先問問美國企業幹不幹
近年來,「脫鉤」成為美國某些政客談及中美關係的高頻詞,一些人動輒就想把「邪火」燒到別人家門口。6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又在推特上聲稱,美方保留與中國完全「脫鉤」的政策選項。有美國媒體稱這是「川普近來就美中關係發表的最嚴厲的表態」。「嘴仗」一時爽,但在現實層面中美「脫鉤」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市場反應恐怕讓美國的「脫鉤」想法變得艱難。
政治力量難以改變中國供應鏈重要地位
貨櫃貨運量是觀察世界經濟的重要「窗口」。全球貨物貿易80%的運輸經由港口實現。受新冠疫情影響,雖然遠洋航運業成本翻倍,但許多美國企業仍渴望更快地獲得來自中國的貨物。
彭博社在6月28日的文章中指出,就在川普要求與中國「脫鉤」之際,許多美國企業希望獲得更多的中國貨物。以貨櫃貨運船梅琳娜號(Melina)為例,6月24日它從深圳附近的港口出發,裝載著美國家庭需要的產品,將於7月6日在洛杉磯靠岸。一周後,一艘更大的貨船還將再走一次相同路線。
梅琳娜號的運營者是世界上最大的貨櫃航運公司之一——以色列的以星(ZIM)綜合航運服務有限公司。它和檀香山美森(Matson)輪船有限公司,以及法國貨櫃運輸巨頭飛海運集團(CMA CGM SA)都在中美之間運營航運業務。文章稱,這種聯繫表明,川普想實現世界兩大經濟體「完全脫鉤」,十分困難。
文中還提到了在美國有120家門店的「鄉村國王」(Rural King)百貨商店。疫情期間,美國許多傳統零售商面臨紙巾、洗手液等產品短缺。但是多虧了與中國及亞洲商家的緊密關係和靈活的供應鏈,Rural King多數商品仍有庫存,成了其國際物流經理希斯·皮特曼口中的「幸運兒」。皮特曼說,難以想像的是,Rural King在疫情中一天能賣出300個蹦床。對他來說很好的一件事情是,他在中國有100到200個供貨商。
正如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何偉文所說,經濟上,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中國,「脫鉤」中國幾乎做不到;政治上,產業鏈不會因美國政治力量而強行改變。它會帶來破壞,但是改變不了經濟規律。最後反過來殃及美國自己,會給美國高科技產業帶來巨大打擊。
疫情和貿易戰都無法阻止美企進軍中國市場
對美國企業來說,世界上的確找不到第二個中國。
去年8月,川普曾命令美國在華企業遷回美國。幾天後,美國第二大零售商好市多在華首店便於上海開業。今年4月22日,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的乙烯項目在惠州開工。5月19日,霍尼韋爾公司新興市場總部暨武漢創新中心成立。5月20日《華爾街日報》刊文指出「新冠疫情和貿易緊張都無法阻止美企進軍中國各市場」。
中國美國商會5月30日發布的年度白皮書顯示,三分之一美國在華企業計劃將在華投資規模擴大10%以上。4月份發布的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聯合民調顯示,在全球收入超過5億美元的25家在華美國企業中,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對其業務產生了影響,但約70%的企業沒有搬遷計劃。
美國政客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扼殺政策也是自損。英國《經濟學人》說,「對華為的禁令,可能導致半導體產業全部搬離美國」。因為美國半導體公司技術開發和總公司在美國,但生產多在境外。根據《經濟學人》模型,差不多美國半導體也全走了,與中國「脫鉤」美國的代價將很高。美國經濟學家戴維.戈德曼在5月25日《亞洲時報》發表文章,提出問題「誰『脫鉤』誰,我們是不是搞反了?」, 文章認為美國思考如何與中國「脫鉤」,實際上是亞洲和美國「脫鉤」。
事實上,川普和美國都需要中國。後疫情時期,中國復甦快於美國的市場預期,也進一步加強了美國企業擴大在華投資的信心。6月27日,雅虎財經發表標題為《為什麼說中國在疫情後會比美國強大》的文章。文中說,中國和美國為抗疫的花費都不少。但是中國的錢花在了醫學研究上,還有對密切接觸者的追蹤、醫院建設和設備投入。這些花費都可以被看作一種投資。
摩根·斯坦利的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一個GDP有所增長的經濟體,而在下一個十年,中國的中產和上中產階級數量仍將繼續增長。「中國將比美國復甦更快」,文章說,美國應先清理乾淨自己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