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師丘成桐曾表示,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成為科技強國,必先成為數學強國!這樣的言論並不誇張,小到汽車導航,大到把火箭送上太空,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和數學人才。美國之所以在諾貝爾獎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與他們數學人才的儲備量息息相關。
那為什麼美國能培養出如此多的數學人才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其數學的教育目標:
讓那些熱愛數學的人享有最高水平的挑戰,讓那些不熱愛數學的人也能享有最基礎的訓練。
可見其對於數學教育的重視程度!我第一次意識到美國孩子學數學和我們的方式不同,是因為一部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為人師表》,講述了一個數學老師來到「最爛」的高中,通過他的教育把這些一個個貧民窟的孩子送進名校!
為了激發孩子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位數學老師想盡辦法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只要想學好,一定能學好。這個電影讓我認識到了,他們學數學不是考刷題,而是從興趣出發。從那場電影以後,我就開始研究起美國課堂是如何教數學的,我總結出了這3點!
一、用遊戲的方式學習數學
先思考一下我們平時是如何學習數學概念的?拿認識圖形來說,我們的教材會在正方形的下面寫上正方形;長方形的下面寫上長方形,老師會一帶而過,孩子該記不住還是記不住。那美國人為了讓孩子認識圖形,做了什麼呢?他把枯燥的數學概念設計成連線遊戲,比如下圖。
或者是像下圖這種實際物體與圖形相對應,然後讓孩子去配對。孩子在實操的過程中,能夠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也更深刻!如果所有老師數學都能這麼教,相信很難有學生一見到數學就頭疼了!
二、在實踐中學習數學
美國的數學教育理念,鼓勵孩子用數學鼓勵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種理念下,要求孩子有堅持不懈解決問題的精神;比起計算能力,更需要明白的是數量之間的關係;能夠建立數學模塊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我們在求圓形的周長時,利用的都是公式,我們卻不知道這個公式如何推導出來的。
在美國的數學課堂上,你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孩子拿著量尺測量圓形的周長,然後再測量直徑半徑最終來確定為什麼這個公式成立,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讓孩子更深度地思考,建立數學思維,而非應付習題和考試。
三、運用工程思維學習數學
這種教學方式很新穎,很像逆向思維。通過給孩子布置一個工程任務,讓孩子親自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期間會運用到數學知識,這樣能夠激發他們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更能理解數學的意義,是解決問題。
比如老師可能會要求孩子製作一個降落傘,這期間就需要考驗孩子的邏輯思維,先要思考,把這一個大問題分成一個小問題一一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會運用到數學知識,比如測量傘面的直徑,還有降落傘的長度、滯空速度等等。在這其中會因為數學知識運用的錯誤而導致工程任務失敗,孩子能快速吸取教訓,對數學知識掌握得也更靈活!
說實話,我學習那時候要是趕上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準我也能為一個數學人才。當然這只是玩笑,但是我可以把孩子培養成數學人才,首先就要改變數學教育的方式,於是我專門買了一個《其實數學很好玩》,這是風靡美國小學的數學書,對孩子的幫助真的很大。
全書都是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通過扮演商販、買賣水果來識別貨幣,並且了解錢是怎麼用的,這樣的數學知識可是比算術實用多了!或者通過一些摺紙遊戲,讓孩子了解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的奧秘,建立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
不僅有摺紙,裡面還有迷宮、機器人等等有趣的遊戲,讓我我家孩子特別喜歡,所以他每天都會主動玩上15-20分鐘,玩了一段時間我最明顯的感受是,很多抽象的數學概念,他能很快記住,因為在玩中已經學過、也理解了,所以數學課上更容易記憶,所以數學成績也有所提高,我很欣慰!
最後我想用數學家陳省聲的話提醒一下,想通過刷題提升孩子數學成績的家長!他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來數學,但我們其實只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