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回憶父親:十幾歲來臺灣後住在眷村,至死都想回山東老家

2020-12-22 娛樂觀星象

近日,伊能靜接受魯豫節目採訪,在節目中倆人一起回到了伊能靜童年生活過的地方——臺北眷村,訴說過去的故事。說到眷村,很多大陸人都不熟悉,但是對那些當年退居臺灣的國民黨老兵及其他們的後代們來說,確是一輩子無比珍貴的回憶。

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

如今世界各國、各城市都在改造,臺北也不例外,早年便已經對臺北眷村進行了大改造,大部分被改建,如今也只留下了四四南村作為遺址供人們參觀。對於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而言,這是承載了太多美好的回憶。所以當伊能靜和魯豫一起再次回到這個村落,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她,回憶起了關於這裡的一切,她的父親還有她的童年。

據伊能靜回憶,小時候的眷村顯得擁擠、雜亂,如今被留下來的四四南村實際上也與當初的眷村有差距,會顯得乾淨、漂亮很多。在伊能靜的印象中,眷村中家家戶戶的門窗都是很小,房屋也是極其低矮的,甚至沒有地板,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生活條件非常差、過得很苦。

但是伊能靜覺得那時候人與人之間卻有一種非常純粹的情感,每當吃飯的時候,天南海北匯集在這裡的人便會聚集在家門口吃著各自從家裡端出來的食物,而且家與家之間從來都不需要鎖門,沒有任何的防備,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所有人剛來到這裡的時候都是一無所有的,根本都沒有值錢的東西,當然還是在異鄉的情感讓他們連接在一起。伊能靜的爸爸是山東人,因此每當這個時候都有一群的山東人拿著一根大蔥、大蒜站在家門口不停地啃,不時地說著關於故鄉的一切。

從小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伊能靜表示對於自己是「山東人」的身份格外地認同,也很有感情。

十幾歲便來到臺灣的伊能靜爸爸,甚至在出發之前都沒有告訴家人他的行蹤,也就是伊能靜的爺爺奶奶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來到了臺灣,而這一走便是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伊能靜的爸爸都未能夠再次踏上故土,也沒有和自己的親人再見一面,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永遠的遺憾。

眷村中的大部分人,當初來到這裡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想到這輩子都無法再回到故土,因此他們中的大部分對於回故鄉都經歷了失望、絕望再到接受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說起來輕鬆,但是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夠深刻體會到那種想回而無法回的苦楚。但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從事實上還是從情感上,臺灣人民與祖國大陸人民是永遠無法割離的,那些妄想分裂國家,阻礙祖國統一的個別「臺獨」分子,終究是不得人心。

當然,臺灣有不少像伊能靜一樣有歸屬感的藝人,在他們的骨子裡一直都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於這些藝人,我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對於那些『臺獨「藝人,不好意思,請你離遠點,我們不允許你們在內地撈金卻做著傷害國家統一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態度!

相關焦點

  • 伊能靜回憶父親:十幾歲來臺北後住在眷村,至死都想回山東老家
    伊能靜回憶父親:十幾歲來臺北後住在眷村,至死都想回山東老家近日,魯豫採訪了伊能靜,帶大家了解了這個不一樣的娛樂圈女星的真實生活。在這次節目中,伊能靜帶著魯豫來到了她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臺北的眷村,來講述她童年時候的故事。
  • 伊能靜回憶父親:十幾歲來臺後一生住眷村,臨終前還想回山東老家
    伊能靜回憶父親:十幾歲來臺後一生住眷村,臨終前還想回山東老家今年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的四十周年,國家裡領導人還特意舉行了紀念會,其實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想到很多可能家鄉是內地,但是當年去臺灣一去就是幾十年的同胞們,臺灣有一個地方叫做眷村,就是指的在
  • 伊能靜家鄉是哪裡 她雖在臺灣長大卻無比思念山東
    伊能靜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老牌明星了,在早些年她在娛樂圈也是大名鼎鼎,而且她和庾澄慶曾經的一段婚姻也一直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不過她現在已經嫁給了秦昊,過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在近日,她參加錄製了《魯豫有約一日行》的節目,在節目中,她不僅提及了自己當初的一段婚姻,也爆料出了自己父親對山東老家的思念。
  • 臺灣作家來南昌講述眷村故事
    劉臺平攜書《眷村》作客青苑書店,希望將眷村回憶傳下去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激蕩的洪流中漂移不定,最後被衝到了陌生島嶼的陌生村落,重新開始一段人生。半個多世紀裡,他們漸漸融入這片土地,與之一起變化、成長。      在臺灣,他們被人稱作外省人;回到大陸老家探親,被人稱作臺灣人。哪裡是他們的家鄉呢?
  • 《魯豫有約一日行》伊能靜魯豫重遊「眷村」 臺北之旅暢談少時回憶
    《魯豫有約一日行》本周三晚如約播出,本期節目中,魯豫赴臺採訪伊能靜,兩人重遊伊能靜兒時生活過的「眷村」與曾經就讀的「介壽中學」,探尋她的少時回憶。伊能靜也敞開心扉剖析自我,與魯豫分享人生的心路歷程。
  • FM|告別眷村:臺灣女作家朱天衣回憶眷村故事
    回憶可以拯救被時間毀滅的一切,眷村作為實體消失後,眷村的記憶還在以各種文學和舞臺的形式存在。,當時臺灣還處在「戒嚴」時期,結夥搶劫是可以槍斃的,後來直至我們搬離眷村,都沒再看到他,我真的不知道他後來是如何了。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但年復一年,命運和這些人開了一次次玩笑,眷村最終還是成了異鄉的家。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1946年臺灣總人口約610萬,至1950年人口激增至745萬,新增了135萬人口,加上1945年後主動跑去臺灣的軍民,近150萬人口都是外來者,臺當局為解決這150萬人口的住房問題,籌建了一些宿舍類住所,按軍種、職業、特性等分配居民,以為大多數居民都是官兵或者官兵家眷,所以這些地方就統稱「眷村」。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他講一口純正的京片子,四川話、山東話、湖南話、江西話等五湖四海的方言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他剛進電視臺時,臺灣電視是貴族文化,沒有後臺進不去,只有他愛用新人,大膽推出澎恰恰、胡瓜這些原本的街頭小人物;他敢想敢幹,鬼主意一大堆;他講義氣、重感情,三教九流都有好朋友……這些,都是眷村教會他的。
  • 黑道竹聯幫大佬誕生地,臺灣眷村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
    同樣,生活在臺灣眷村裡的像我這樣的「二代」也都有這樣的困惑,尤其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在那個年代聽不懂大人的話是件十分危險的事情。臺灣眷村和北京部隊大院裡都有一個共同的傳統——打孩子!臺灣眷村裡是家家都打孩子,北京這邊也絕不甘下風,就像王朔回憶的那樣,家家都打孩子,更有甚者不但打自己家孩子,連別人家孩子都不放過,照打不誤!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據統計,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  來自臺灣的姜先生告訴記者,眷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裡面住的基本都是外省人,只有極少數本省姑娘,她們是在和父母決裂後嫁給國民黨軍人的。由於眷村裡的外省人來自不同的省份,每人拿手的小吃都不同,久而久之,眷村外的人們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南北風味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問了3位臺灣朋友同一個問題:「什麼食品在眷村最受歡迎」。沒想到,他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臺灣小吃天下聞名,眷村的功勞真是不小。
  • 眷村——他鄉的原鄉
    據統計,1949-1960年間,大陸來臺人數約有60萬軍人以及政商各界人員,總計約150萬人。臺灣的眷村普遍建於這段時期,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近800個。除了由日佔時期遺留的日軍營房外,大多眷村都建在政府公有土地上。由於早期的條件艱苦並幻想著幾年內返回大陸,所以大多數房子都是稻草頂、竹泥牆,稱為「克難房」。到了上世紀60、70年代,才由臺軍方修整,將大多數眷舍主體改為磚造。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在臺灣各地建起安置軍人家眷的房屋聚落,是為眷村。「黑瓦、竹筋、泥壁、紅磚牆、窄巷」是典型的眷村樣貌,陳設簡陋,條件困苦。眷村既非古蹟,也無美景,但臺灣的北、中、南包括離島地區,都有保留下來的眷村。是什麼樣的動力,讓臺灣人執著地保護眷村?
  • 臺灣高山上的眷村 在海拔2000米回望來時路(組圖)
    榮民在臺灣即指代退伍軍人。石秀珍的父母就是當年被安置在博望新村的31戶之一,她的父親石雲芳是拉祜族,母親蕭寶妹是卡佤族,但都已過世了。1971年,石家在照相館拍過一張「全家福」,姐姐、哥哥站立在父母兩側,石秀珍依偎在父母中間,她的妹妹坐在母親的大腿上。
  • 臺灣眷村,刻滿時代的印記
    在1949年前後,國民黨見大勢已去,只得將大量軍民轉移到臺灣,並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據統計,從大陸轉移到臺灣人數超過150萬人;僅浙江台州大陳島,一個島上就去了3萬多軍民。這麼多人短時間內去臺灣,住在哪裡是個問題。
  • 特稿| 飲不到的長江水:臺灣眷村人的大江大海
    在整個臺灣,散落著879個眷村,它們或隱匿與鬧市之中,或早已變成一張黑白照片。不論現在如何,在當時那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中,眷村中有太多令人難忘的故事。而田扶搖飾演的朱保全一家,也是眷村中的一份子。二十年前,他們在空地上搭起了頂棚便成了家;二十年後,他們依舊住在這裡,還養出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兒子」,整天吵著要到臺北去、到城裡去。
  • 走讀臺灣眷村之「空軍三重一村」
    >是臺灣半個世紀以來的特殊歷史產物,指1949年後臺灣當局為安置百萬大陸赴臺的軍人和家眷所建立的聚落。朱將軍還自豪地回憶起他所在的高炮部隊一發炮彈打掉三架日本人飛機的壯舉。然而,當談起在兩岸對峙時期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他立刻語帶低沉說,想回去看望父母,但是回不去。當1987年臺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時他回到故鄉,而父母已經不在。朱楚雲將軍視頻前幾年,朱楚雲作為「中華湖湘文化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長多次回到湖南老家參訪。
  • 臺灣眷村的三重理解
    以前聽臺灣同胞總是說起眷村,起初一直不明白它是個什麼含義,以為是一個特別的地理名稱。
  • 眷村中的大陸客 《寶島一村》喚醒臺灣共同記憶
    賴聲川這次的作品是和臺灣影劇界的大哥王偉忠兩個人聯合製作的,王偉忠臺灣幾乎都叫得出名字,最有名的幾個重要的戲劇節目,譬如說像《星光大道》、譬如說《康熙來了》都是他的作品。在竹籬笆裡頭他們自成一個世界,一塊板子就隔著一間屋子,屋子裡頭的人本來以為說蔣介石隔個一年、兩年就會帶他們回大陸,回家鄉看爹娘,每一年吃過年飯都想著,這大概是在臺灣吃的最後一頓的年夜飯吧,沒想到一年一年過去了,最終他們就客死在異鄉。
  • 走進臺灣眷村:吳小莉和璩美鳳在這裡一起長大
    據統計,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     來自臺灣的姜先生告訴記者,眷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裡面住的基本都是外省人,只有極少數本省姑娘,她們是在和父母決裂後嫁給國民黨軍人的。眷村分好幾種,如果按級別劃分,可分為普通軍人村和將軍村,後者的條件要好一些,而像「郵電新村」等是給軍中文職人員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