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能靜接受魯豫節目採訪,在節目中倆人一起回到了伊能靜童年生活過的地方——臺北眷村,訴說過去的故事。說到眷村,很多大陸人都不熟悉,但是對那些當年退居臺灣的國民黨老兵及其他們的後代們來說,確是一輩子無比珍貴的回憶。
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
如今世界各國、各城市都在改造,臺北也不例外,早年便已經對臺北眷村進行了大改造,大部分被改建,如今也只留下了四四南村作為遺址供人們參觀。對於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而言,這是承載了太多美好的回憶。所以當伊能靜和魯豫一起再次回到這個村落,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她,回憶起了關於這裡的一切,她的父親還有她的童年。
據伊能靜回憶,小時候的眷村顯得擁擠、雜亂,如今被留下來的四四南村實際上也與當初的眷村有差距,會顯得乾淨、漂亮很多。在伊能靜的印象中,眷村中家家戶戶的門窗都是很小,房屋也是極其低矮的,甚至沒有地板,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生活條件非常差、過得很苦。
但是伊能靜覺得那時候人與人之間卻有一種非常純粹的情感,每當吃飯的時候,天南海北匯集在這裡的人便會聚集在家門口吃著各自從家裡端出來的食物,而且家與家之間從來都不需要鎖門,沒有任何的防備,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所有人剛來到這裡的時候都是一無所有的,根本都沒有值錢的東西,當然還是在異鄉的情感讓他們連接在一起。伊能靜的爸爸是山東人,因此每當這個時候都有一群的山東人拿著一根大蔥、大蒜站在家門口不停地啃,不時地說著關於故鄉的一切。
從小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伊能靜表示對於自己是「山東人」的身份格外地認同,也很有感情。
十幾歲便來到臺灣的伊能靜爸爸,甚至在出發之前都沒有告訴家人他的行蹤,也就是伊能靜的爺爺奶奶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來到了臺灣,而這一走便是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伊能靜的爸爸都未能夠再次踏上故土,也沒有和自己的親人再見一面,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永遠的遺憾。
眷村中的大部分人,當初來到這裡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想到這輩子都無法再回到故土,因此他們中的大部分對於回故鄉都經歷了失望、絕望再到接受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說起來輕鬆,但是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夠深刻體會到那種想回而無法回的苦楚。但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從事實上還是從情感上,臺灣人民與祖國大陸人民是永遠無法割離的,那些妄想分裂國家,阻礙祖國統一的個別「臺獨」分子,終究是不得人心。
當然,臺灣有不少像伊能靜一樣有歸屬感的藝人,在他們的骨子裡一直都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於這些藝人,我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對於那些『臺獨「藝人,不好意思,請你離遠點,我們不允許你們在內地撈金卻做著傷害國家統一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