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中尋覓民族的「精神家底」

2020-12-25 華龍網
    

《講給大家的》 李 山(著) 東方出版社出版

  經典重讀  提到《詩經》,人們總會覺得這是一個古老玩意兒,離我們好幾千年,字句艱深,與我們今日並不相干。好像除了在給孩子起名字時抱佛腳翻一翻,找幾個字面好看的句子望文生義組合一番之外,再難有打交道的地方。字詞的訓詁、微言大義的闡發,那是專業學者的事情,怎麼能說得上是「大家的詩經」呢?  其實不然。《詩經》裡藏著我們這個民族很大一部分的「精神家底」,它的內容及神韻,是我們從未離開過的。且不說至今仍耳熟能詳並見於日常引用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名句,就是我們熟悉的唐詩宋詞中也有不少借鑑、化用《詩經》的地方。我們今日愛用桃花比喻美人,常用「走了桃花運」來打趣戀愛中的小年輕。而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也誇偶然見到的小女孩青春勃勃,面貌如桃花一樣紅潤動人,「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這一句自是實景,但他當時也一定想到了《詩經》中送女兒出嫁時歌詠的《周南·桃夭》一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不然,他為什麼在第二年會再次前來,徒留惆悵地說「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呢?「夭夭」可解釋作「屈伸貌」,早春料峭,春風中開滿桃花的樹枝在擺動、顫抖,花的顏色又紅得「灼灼」,仿佛光線與空氣都變得火爆而熱烈,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用來描寫女孩子出嫁時綻放出來的燦爛笑容與喜慶氛圍,又是多麼恰切與充滿希望的祝福。  《詩》三百,其中所涉周人貴族之禮儀、四時農事之安排或許離我們今日已遠,但其中流露的先民對自然的審美,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關懷,折射出的人情世故,卻無不熨帖我們的生活,並能有所裨益於當下。「《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可見《詩經》從來都是為大家所常讀的讀物。然而「詩無達詁」,如何解得通,解得妙,解得活,解得真摯感人,卻很考驗解詩人的功力,也很能見解詩人的性情。  在我看來,李山老師的這本新書就稱得上是放下身段來聊天的典範。展卷而讀,從三墳五典到地方小調,旁徵博引,嬉笑怒罵,通透不迂,有情有理,講《詩經》,也可以當古代文化史,尤其是周人「禮樂」文化簡史來讀。  博喻是想像力的體現,常被視為衡量作家才華的標誌之一。如蘇軾《百步洪》,形容一段百餘步長的激流,「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炫技之餘卻無不妥帖,令人擊節稱讚。而好的講解,也要善取譬喻,旁徵博引,並非為逞才使氣,而是方便法門,讓人會心。如此書中對《邶風·凱風》的解讀,從孟子到漢章帝到陶淵明再到聞一多,隨手拈來,妙趣橫生,讓人對詩旨更好地理解。再比如講《鄭風·風雨》時,宕開一筆,從雞鳴想到狗叫,講起了唐代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又以 《南史·袁湛傳》中的趣事結束,點出了《詩經》表達技巧高妙之外對我們人格塑造的影響之大。至於對《周南·關雎》《周南·漢廣》《秦風·蒹葭》等篇的解讀,雖一家之言,卻因考證的底子厚,對詩讀得熟極,又有真正的生命體驗在,時時能給人驚喜,與他說對參、解惑釋疑的同時,讓人油然而生親近。對名篇《豳風·七月》的解讀,固然承繼前人,對其中名物一一介紹,展示了一年之中淳樸的、五彩繽紛的先民農耕世界。作者在此之外又大加發揮,從孔夫子到錢鍾書,再到英國的馬林諾夫斯基,於歡呼「萬壽無疆」的酒宴狂歡中看到了永遠延續美好生活的祝福與願景,向我們展現了生活辛勞之外先民們自信、踏實與堅實的品質,落腳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格調。「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作者卻是以他宏闊的理論想像與對生活眷眷的深情,向我們呼告他從中讀出的,「在舞場踏著快節奏的步伐嘣嚓嚓嘣嚓嚓跳舞」般的動感與「人在天地間生存的大韻律」。「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豐沃的土地上有艱苦的勞作,也蘊含著生活的希望。而藝術通著造化,詩所能動人心志,搖蕩性情,甚至形諸舞詠,正在此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之中。 薛 義

相關焦點

  • 2500年了,她依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和美學家底!
    在其中,你可以感受生活中靜與美,生命裡喜與憂,愛與青春,態度與風骨…… ,不再停留於想像中。有注音可即時讀出聲,無障礙閱讀 都知《詩經》中生僻字、假解字多,讀通、讀順實在不易。此套正是解決這些疑問,隨文配注音,還大膽地去掉了標點符號,純用斷句、斷章,體現詩歌中的行文節奏,讓我們無障礙誦讀。 這套《詩經》以《毛詩正義》為底本,輔以其他版本全新精校,可謂相當精準。
  • 【詩經】《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
    點擊標題下的詩經情話一鍵快速關注❤美文怡心,美圖怡情,詩經情話,不見不散  《詩經》戰爭詩所表現的思想情感:(1)周民族作為核心文明、主體民族對周邊部族作戰時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同仇敵愾抵禦外侮的戰鬥精神;(3)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戰爭的怨恨。
  • 尋覓中國生物分布的家底
    尋覓,已進行了近三十年。12年前,尋覓成果初顯。紀力強與200多位科學家尋覓到的4.9萬個物種,集結成第一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也第一次與全球生物物種名錄實現數據互通。此後,物種名錄持續更新,登上名錄的中國生物物種越來越多。
  • 2500年了,她依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底蘊和美學家底
    鳥獸魚蟲,不再停留於想像中。》中生僻字、假解字多,讀通、讀順實在不易。此套正是解決這些疑問,隨文配注音,還大膽地去掉了標點符號,純用斷句、斷章,體現詩歌中的行文節奏,讓我們無障礙誦讀。 這套《詩經》以《毛詩正義》為底本,輔以其他版本全新精校,可謂相當精準。
  • 詩經有多美?沒讀過真太可惜
    推薦好書的 群學書院今年春節,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讓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感受到濃濃的關愛之情,這句詩出自《詩經》。詩經,究竟有多美?2500 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和美學家底。
  • 《詩經》中好聽的名字來襲:你的名字,曲意風華
    #《詩經》幾千年來,一直備受歷代讀書人的推崇,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精神和美學家底,不僅記錄了人們質樸率真的生活,而且還能帶我們領略人性中最質樸的美。再加上世詩經中唯美的韻律,從中為孩子起名,簡直就是錦上添花。那接下來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詩經中超級好聽的名字,個個名字都很有氣質。
  • 艱苦奮鬥的民族精神永不過時
    在這裡,我們不經要問,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取得西方發達國家要二、三百年才能取得的成績,改變了舊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面,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靠的是什麼?   答案就是艱苦奮鬥!   艱苦奮鬥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林州十萬修渠大軍赴太行,奇蹟般的修建完成1500公裡的壁上天河紅旗渠,靠的是艱苦奮鬥;華為集團短時間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靠的是艱苦奮鬥;浙江富春江畔的婦女 ,養雞致富靠的是艱苦奮鬥。
  • 孔子用思無邪概括《詩經》,為何魯迅認為這使民族文化喪失生命力
    魯迅可謂是將一頂傷害民族文化的大帽子扣在了孔子頭上,那麼魯迅到底扣得有沒有理呢?下面從孔子斷章取義用「思無邪」概括詩經以及魯迅對於「思無邪」的批判兩個方面加以分析。一、孔子斷章取義用「思無邪」概括詩經「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的第一篇《駉》,在這首詩的最後一節有「思無邪,思馬斯徂」。駉(jiōng)是形容馬兒健壯肥美,這首詩通過對馬兒的歌詠來讚頌國君魯僖公。
  • 在音樂教學中培育學生民族精神,激發學生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培養民族精神是音樂教育的責任。我們的民族音樂是56這種國籍世代相傳,體現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藝術瑰寶。它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和生活中。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流行音樂和具有濃鬱西方文化的搖滾音樂在學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毫無疑問,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正在逐漸被淘汰。
  • 純真而浪漫的《詩經》對讀
    在描寫這些愛戀情感時,詩人注重抒情與敘事的結合,把抽象的情感依附在具體的敘事、狀物和寫景中,通過具體的故事場景、人物對話,襯託和表達真切的情感。  賦、比、興是《詩經》創用的藝術手法和重要特色,對詩歌創作影響深遠。對讀《詩經》,作者首先面臨一個藝術創作手法的繼承與創新問題。
  • 詩化,民族精神在美育中的升騰——《回族史詩》淺談
    詩化,民族精神在美育中的升騰—— 《回族史詩》淺談自古以來,談詩被視為雅事,詩被認為是文學審美的最高境界。
  • 值得深度|詩經中的驚豔詩句
    《國風》中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著迷惘感傷、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 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日,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吧。·雅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大雅·蕩之什·蕩》譯文:意思是說人們不是沒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夠有很好的結局。這句講述了一個道理:人們在開始做事時往往熱情高漲,隨著時光流逝,激情開始降溫,最後事情或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場。要保持一顆初心。《小雅》中產生於這一時期的詩,有很多批評政治的作品,均出於士大夫之手。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六):「七月流火」的農業生活
    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先生曾對《詩經》有一個評價,說《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這是一個非常中肯,也非常恰當的評價。《詩經》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寫戰爭的,有寫打獵的,有寫國家大典的,有寫男婚女嫁的等等,確實是先秦時期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多有記錄。
  • 《詩經》--現實主義精神--反映社會現象
    今天和大家聊聊《詩經》中的所想傳達的精神。《詩經》中的雅、頌部分,有些作品反映了周部落發展的過程,有些作品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以十五「國風」為主的大量民歌之中。
  • 詩經大家都背過,但是句中人生含義你真的懂了嗎
    《詩經》,大家上中學的時候肯定都背過吧,小吾中學時看到《詩經》的每個篇章,都有點小頭疼,感覺背起來很難記,還費時間。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讀的書漸漸也多了起來,才明白《詩經》裡的每一句都韻律優美,極具深意。這種難得的詩詞文化,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如果你讀過《論語》,你會發現孔子老先生特別喜歡引用《詩經》。
  • 由詩讀史—先秦《詩經》——千載流傳的詩歌鼻祖
    作為僅存的五千年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既有那天下大勢的聚聚合合,又有廟堂之上的腥風血雨,還有文人墨客的風騷詩詞……此中種種,著實精彩。身處後世的我們常常翻讀那厚重的史書去尋覓那一個個塵封千年的王朝。
  • 高山學子頌《詩經》
    高山學子頌《詩經》今日泉州網6月29日訊(記者謝玉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了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傳承民族文化精神,該校今年開始,將以《詩經》為主題,開展包括誦讀、文娛表演等活動,傳唱千年國學經典。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二, 孔子刪詩說: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詩歌3000篇,孔子根據周朝的禮儀標準選出了300篇,整理出了《詩經》,唐代孔穎達(疏解集注過《詩經),宋代的朱熹,明代的朱彝尊,清代的魏源等都對此說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公元前551年__公元前479年)不到十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
  • 取自《詩經》的這80個唯美的名字,看看有沒有你?
    但詩經並不是我們許多人以為的高深,而是充滿生活氣息的美。它將古代生活的日常、大自然裡生命百態、人世間的萬般情愫都入了詩。在其中,你可以感受生活中靜與美,生命裡喜與憂,愛與青春,態度與風骨…… 除了名人推薦,這部作品的引人入勝之處更在於:首先,它完整收錄了203幅《詩經》名物圖,圖文合體,讓讀者對《詩經》裡草木、鳥獸魚蟲,不再停留於想像中。
  • 《詩經》中的玉文化:兩周時期,玉如何成為道德品質的象徵?
    玉之所以成為文化,和《詩經》是密不可分的。在詩經中,僅僅和玉有關的詩篇就有37篇。在這37篇中,玉有用來祭祀的,有用來佩戴的,還有用來代表身份和德行的。那麼,玉文化為什麼在《詩經》時期有了充足的發展呢?為什麼我們把君子比作玉來形容品行高尚呢?詩經女孩帶你來窺其中一二。一、玉的前世今生玉,全稱玉石,是一種美麗的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