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詩經》中的所想傳達的精神。
《詩經》中的雅、頌部分,有些作品反映了周部落發展的過程,有些作品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以十五「國風」為主的大量民歌之中。這些民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有的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與剝削,有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與反抗,有的表現了青年男女間的誠摯愛情,有的描寫了徵夫、思婦、小吏的不幸與怨忿,像一幅幅生動鮮明的畫卷,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表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可靠而寶貴的史料。
一、反抗並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
自從周武王伐封勝利,全面繼承了殷商的奴隸制生產方式,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以後,在周王及奴隸主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和少數有一點私產的半自由的農民,繼續受著奴隸主階級的殘酷壓迫與剝削。後來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興起,雖然奴隸們逐漸得到了一些解放,但他們的命運依然是非常悲慘的。他們像牲畜、工具一樣,常常隨著田地一起被周王或諸侯踢給有功的貴族,或被貴族們當物品一樣互相轉賣,甚至五個奴隸的價格只能抵一匹馬或一束絲。奴隸們還要擔負各種沉重的勞役,忍受精神上、肉體上的種種侮辱與迫害。這種殘酷的階級壓迫、剝削的社會現實,在《國風》中得到了生動、深刻的反映。
《幽風·七月》就是通過奴隸一年四季種種繁重勞役的敘述,深刻揭露了奴隸主的殘暴,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從原詩中可以看出:春天,奴隸們忙著修理農具,全家老小下田耕種,接著就是忙於蠶桑之事,男的修理桑樹,女的採摘桑葉。秋天,要摘瓜棗,割蘆草,收葫蘆和麻子,還要墊場院,收莊稼,曬穀子。婦女們要績麻、染絲、織布,替貴公子們做衣服。冬天,要把各種莊稼送入糧倉,為奴隸主釀酒、修房,還得打貉子、捉狐狸,替公子們作狐裘,或者給奴隸主們破河取冰,準備著開春祭祀之用。等到吃的、用的、住的都為奴隸主準備停當了,奴隸們還得捧上兩蹲酒,獻上一隻羊,到公堂斟酒祝主子們「萬壽無疆」。而奴隸們自己吃的是山檢、野葡萄、南瓜、俊瓜、葫蘆、苦菜,他們衣不遮體,住的是四面通風的破房子,到了北風呼叫的臘月,還是「無衣無褐」,無以卒歲。不僅如此,他們除了受到極端殘酷的壓榨、奴役之外,還要受到統治者的凌辱。
二、關於愛情和婚姻的歌唱
愛情詩在《國風》中佔有很大比重,這些詩或寫相互的愛慕思念,或寫幽期密會,或寫春日同遊的歡樂,或寫愛情受到摧殘時的痛苦與反抗,都充滿了真摯、熱烈的感情,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
《國風》中的愛情詩,有一部分直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與歡樂,表現了他們對待愛情的純潔、健康的態度。如《邪風·靜女》
這首詩以男子的口吻寫了與他心愛的人幽期密約的情景。那美麗可愛的姑娘按照約定的時間地點等著他,但見到小夥子來時,又故意躲藏起來。結果急得他抓耳撓腮,心煩意亂。後來她突然出現在他面前,並深情地送給他一把鮮豔的紅管草,他又即刻心花怒放,喜笑顏開了。這首短詩把正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寫得生動風趣,親切感人。
三、其他社會生活的反映
關於戰爭的詩周朝東遷以後,諸侯國之間約戰爭日益頻繁。這些戰爭多是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兼併之戰,人民是直接受害者。《國風》中有一部分詩歌就表現了應徵士兵和廣大人民對戰爭的厭倦和不滿。
《幽風·東山》寫一個長期出徵歸來的士兵在歸途中的複雜心情,極為動人。在檬役細雨時節,一個出徵多年的老兵踏上了回家的歸途。他慶幸自己從此不再應徵當兵,一面想像著分離多年的家鄉情景:家園大約早巳荒蕪,門上可能還滿掛著蜘蛛網,妻子也許唉聲嘆氣地盼若自己歸來,從而又引起他對新婚時候的甜蜜回憶,表現出對和平勞動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國風》中還有一些思婦詩,如《衛風·伯兮》、《王風·君子於役》等,從女子對出徵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現了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幸和痛苦,以及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從上述的三個觀點,我認為《詩經》主要就是想反映當時社會的現象,這就是《詩經》所想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