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現實主義精神--反映社會現象

2020-12-17 百家號

今天和大家聊聊《詩經》中的所想傳達的精神。

《詩經》中的雅、頌部分,有些作品反映了周部落發展的過程,有些作品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以十五「國風」為主的大量民歌之中。這些民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有的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與剝削,有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與反抗,有的表現了青年男女間的誠摯愛情,有的描寫了徵夫、思婦、小吏的不幸與怨忿,像一幅幅生動鮮明的畫卷,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表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可靠而寶貴的史料。

一、反抗並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

自從周武王伐封勝利,全面繼承了殷商的奴隸制生產方式,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以後,在周王及奴隸主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和少數有一點私產的半自由的農民,繼續受著奴隸主階級的殘酷壓迫與剝削。後來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興起,雖然奴隸們逐漸得到了一些解放,但他們的命運依然是非常悲慘的。他們像牲畜、工具一樣,常常隨著田地一起被周王或諸侯踢給有功的貴族,或被貴族們當物品一樣互相轉賣,甚至五個奴隸的價格只能抵一匹馬或一束絲。奴隸們還要擔負各種沉重的勞役,忍受精神上、肉體上的種種侮辱與迫害。這種殘酷的階級壓迫、剝削的社會現實,在《國風》中得到了生動、深刻的反映。

《幽風·七月》就是通過奴隸一年四季種種繁重勞役的敘述,深刻揭露了奴隸主的殘暴,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從原詩中可以看出:春天,奴隸們忙著修理農具,全家老小下田耕種,接著就是忙於蠶桑之事,男的修理桑樹,女的採摘桑葉。秋天,要摘瓜棗,割蘆草,收葫蘆和麻子,還要墊場院,收莊稼,曬穀子。婦女們要績麻、染絲、織布,替貴公子們做衣服。冬天,要把各種莊稼送入糧倉,為奴隸主釀酒、修房,還得打貉子、捉狐狸,替公子們作狐裘,或者給奴隸主們破河取冰,準備著開春祭祀之用。等到吃的、用的、住的都為奴隸主準備停當了,奴隸們還得捧上兩蹲酒,獻上一隻羊,到公堂斟酒祝主子們「萬壽無疆」。而奴隸們自己吃的是山檢、野葡萄、南瓜、俊瓜、葫蘆、苦菜,他們衣不遮體,住的是四面通風的破房子,到了北風呼叫的臘月,還是「無衣無褐」,無以卒歲。不僅如此,他們除了受到極端殘酷的壓榨、奴役之外,還要受到統治者的凌辱。

冬天仍在耕作

二、關於愛情和婚姻的歌唱

愛情詩在《國風》中佔有很大比重,這些詩或寫相互的愛慕思念,或寫幽期密會,或寫春日同遊的歡樂,或寫愛情受到摧殘時的痛苦與反抗,都充滿了真摯、熱烈的感情,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

《國風》中的愛情詩,有一部分直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與歡樂,表現了他們對待愛情的純潔、健康的態度。如《邪風·靜女》

靜女

這首詩以男子的口吻寫了與他心愛的人幽期密約的情景。那美麗可愛的姑娘按照約定的時間地點等著他,但見到小夥子來時,又故意躲藏起來。結果急得他抓耳撓腮,心煩意亂。後來她突然出現在他面前,並深情地送給他一把鮮豔的紅管草,他又即刻心花怒放,喜笑顏開了。這首短詩把正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寫得生動風趣,親切感人。

三、其他社會生活的反映

關於戰爭的詩周朝東遷以後,諸侯國之間約戰爭日益頻繁。這些戰爭多是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兼併之戰,人民是直接受害者。《國風》中有一部分詩歌就表現了應徵士兵和廣大人民對戰爭的厭倦和不滿。

《幽風·東山》寫一個長期出徵歸來的士兵在歸途中的複雜心情,極為動人。在檬役細雨時節,一個出徵多年的老兵踏上了回家的歸途。他慶幸自己從此不再應徵當兵,一面想像著分離多年的家鄉情景:家園大約早巳荒蕪,門上可能還滿掛著蜘蛛網,妻子也許唉聲嘆氣地盼若自己歸來,從而又引起他對新婚時候的甜蜜回憶,表現出對和平勞動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國風》中還有一些思婦詩,如《衛風·伯兮》、《王風·君子於役》等,從女子對出徵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現了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幸和痛苦,以及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幽風·東山》

從上述的三個觀點,我認為《詩經》主要就是想反映當時社會的現象,這就是《詩經》所想表達的!

相關焦點

  • 現實主義篇:以「誠」復刻青春 以「真」反映現實
    電視劇市場,從反映當下社會教育焦慮到重現年代反特偵查高光,紮根生活與蘊含紅色「基因」的劇集聯合打造豐富多元的螢屏精彩。網劇市場,「主旋律」劇目優異的表現可與網劇三強題材古裝、青春、都市平分秋色。電影市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不僅在國內票房排行榜名列前茅,在全球年度票房排行榜前20名中也有姓名。
  • 聽說過《詩經》,但這些《詩經》名句你真的知道嗎?
    《詩經》,別名《詩》、《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成書於周代,是我國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的標誌。《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的社會現實。內容涉及政治、戰爭、農事、愛情、民俗等方面;從體例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各地方民歌;雅大多為周朝官吏和士大夫所著;頌是朝廷祭祀宗廟所用的樂歌。
  • 斯科爾斯的現實主義小說觀
    在這篇長文裡,馮氏從《詩經》的現實主義到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再到明代平民文學的現實主義,落腳點到五四新文化的新文學與以蘇俄為榜樣的1942年以降的無產階級時代的現實主義。認定三千年的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偉大名著「大都是現實主義的或基本現實主義的」,這些作品在歷史上具有「根本的優越性和長久的生命」,因為「在於它反映了客觀的現實」。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四):「零雨其濛」的戰爭生活
    《詩經》包羅萬象,記錄了周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政權興衰、勞動生產、婚戀嫁娶等社會現象在《詩經》中都有描述和反映,而對於戰爭這一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亦有不少詩篇加以記錄和描寫,這些詩篇不僅成為後世研究先秦戰爭的寶貴材料,更以其極高的思想價值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而傳唱千古。
  • 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漲知識值得一看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盛唐一顆光焰萬丈的巨星。這位一生憂國憂民、恪守 儒家 傳統的詩人,以他最為自覺最為深沉的社會意識,把個體人格化入廣闊的社會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靈的呼喊,把對 自家命運的自嘆自憐、對社會人生的大悲大痛融為一體;從以凝重的詩筆,血淚的歌唱,描繪了盛唐由盛而衰、萬方多難的時代社會畫卷,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種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和廣大人民災難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憫人、愛國愛家的博大情懷,熔鑄成了一部具有眾多社會內容、鮮明時代特色
  • 首部反映亞魯王文化的現實主義影片《依夢重生》即將開機
    首部反映亞魯王文化的現實主義影片《依夢重生》即將開機 2020-08-06 1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詩經
    內容簡介《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 敞開心扉,摘掉人心的面具——《詩經》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可能是「投桃報李」這個成語最早的出處了。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成語都來源於《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3個說的是內容,後3個說的是手法。
  • 探討丨《易經》和《詩經》相比較哪個對社會進步影響大?
    要說《易經》與《詩經》哪個對社會進步影響大,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相比較來說,《易經》應該比《詩經》的影響相對要大一些。《詩經》是古代的詩歌開端,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而《易經》是為群經之首,其中包含了「哲學」「道」「自然」各種方方面面。是對大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一種總結歸納。是屬於自然科學。
  • 《詩經》全文講解,走近3000年前古人智慧
    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裡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 當代俄羅斯文學的現實主義潛流
    這種後現代熱潮幾乎遮蔽了另外一種傾向,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現實主義潛流。在俄羅斯文學界有人稱這種現象為「回歸」。但我的理解是,俄羅斯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一直沒有中斷,只不過在後現代主義風行時期處於低潮而已。現實主義文學不同於以現代、後現代命名的先鋒文學之處,在於它對人的具體生存境況的關注,即具體現實的條件變化對人的生存所造成的影響。
  • 《詩經》中的社會生活
    》編訂中,「採詩」是重要的一環,其目的是讓統治者「以觀民風」,而經濟生活則是民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詩歌中不可能不反映經濟意識和經濟現象。《詩經》中寫舟船的句子還有很多。經過多年的經營和努力,到春秋中後期,各國間的水陸交通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商業經濟較之周初有了更大發展。各地商賈往來,不絕於途,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衛風·氓》產生於衛國,衛國地處中原交通的要衝,陸路四通八達,水路亦很暢通。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六):「七月流火」的農業生活
    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先生曾對《詩經》有一個評價,說《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這是一個非常中肯,也非常恰當的評價。《詩經》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寫戰爭的,有寫打獵的,有寫國家大典的,有寫男婚女嫁的等等,確實是先秦時期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多有記錄。
  • 孔令燕:現實主義,生命依然蓬勃
    作家們在用文學參與現實和思考時代命題方面,呈現多樣化的態勢,橫向上深入現實的各個層面,縱向裡追溯時代發展、歷史流變對人物命運的改變等,完成了對當下中國社會、經濟、人文、精神等各個層面的文學表達。小說素材突破了以往以鄉土、城市、軍事等為主的內容類型,發散出各種形態,將城市與鄉村,當下與歷史,理想與現實等具象到不同的命運鏈條中,呈現出異常豐富的文學樣貌。
  • 中外作家探討現實主義題材兒童小說創作
    這樣一來家庭裡就出現了一種創作的氛圍和環境,這種氛圍和環境有助於代與代之間的相互理解,這就是現實主義的力量。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說,在巴西文學史上有一位舉足輕重的現實主義作家若熱·亞馬多,在談及他的代表作《可可》時說,「我立足在這本書裡頭,用最低限度的文學性表現最高限度的生活」。現實主義的精神是人類文學史的魂,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學經典,都是現實主義精神的產物。
  • 課堂診斷|王鵬偉:《詩經》群文閱讀的結構化闡釋
    師:同學們,無論是追求之艱難、相思之苦,還是出嫁之喜,愛情都是那麼浪漫而美好的,為什麼《詩經》的愛情詩不是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而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呢?生:因為詩歌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生:寫得很真實,因為寫的這些都是現實生活。師:《詩經》中大量的愛情詩,可謂人類情感文化的盛典。它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題材,簡單樸素的隨處可見的自然物意象來表現情感。
  • 現實主義創作不能脫離現實根基
    但在熱潮之下,本該腳踏實地的一些現實題材卻走向了兩個極端——或懸於空中,根本沒摸到現實生活的邊,或揭開生活傷疤、醜化社會現實,用走極端的方式引起業界和觀眾的關注,將中國影視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當成宣傳時方拿來用的一句口號,這一現象應引起業界關注。  所謂「懸於空中」,指的是「偽現實主義」作品所呈現的「現實」。這些作品披著「現實題材」的外衣,卻懸浮於時代,懸浮於生活,甚至懸浮於人性。
  • ...最美逆行者》以現實主義創作彰顯偉大抗疫精神和感人的中國故事
    以「小切口、小人物、大情懷、大主題」為創作思路,以「真實、鮮活、溫暖」的現實主義創作基調,反映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用電視劇的藝術形式生動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 一文說清楚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面對這樣的社會災難和現實,一群經過反法西斯鬥爭洗禮的年輕電影藝術家,以爭取社會進步、民主、平等為思想旗幟,把自己的藝術目光從形式主義轉為現實主義,以忠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與面臨的現實為藝術綱領,創造了一批極為樸實、真摯、深刻的藝術影片,吸引了世界各國影人的側目,並在世界影史上留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