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面對那個時代的後浪演講時,說了些什麼話?

2020-12-12 勇哥讀史

1927年2月18日,在中山大學擔任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的魯迅先生,接受香港青年會總幹事曹炎申博士和香港大學教授黃新彥博士的邀請,在許廣平等人的陪伴下,乘坐一艘小汽船,從廣州來到香港,在青年會禮堂給香港的年輕觀眾作了兩場演講。

這是魯迅第一次來到香港,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赴港之行。他和許廣平住在位於皇后大道中的勝斯酒店。當天,下了一場大雨。可是,前來聽魯迅演講的年輕觀眾仍然有很多,有五六百人,將青年會禮堂擠得滿滿當當。

後來,魯迅演講的內容經過許廣平翻譯、整理後,形成了兩篇文章,即《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魯迅離開香港後,又寫作了三篇關於香港的文章《略談香港》《述香港恭祝聖誕》和《再說香港》。這5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後,在香港和內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魯迅是一個文學家,又是新文學革命的先驅者,他在香港演講的主要內容,是抨擊晦澀難懂的舊文化,揭露外國人利用中國的舊文化去奴役中國人民的用心,介紹新文學革命的內涵和意義。

香港青年對魯迅的演講反響熱烈。一位署名「探秘」的觀眾發表了文章《聽魯迅君演講後之感想》,文章裡說到:「大抵他是血性的人,所以所講的話都含有嚴肅之氣,這種神態合於演講的姿勢可不深論。但是他所發揮的話有意在言外之妙,就是很可喜的。」

在魯迅自己看來,在香港兩場演講的內容屬於「老生常談」,可對於當時的香港青年來說,極具重大意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文學史來講,魯迅在香港的兩場演講促進了香港文學的發展,被視為香港新文學的起點。

在《無聲的中國》中,魯迅主張現代人應該說現代的、自己的話,變無聲的中國為有聲的中國:「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在《老調子已經唱完》裡,魯迅鼓勵香港青年拋棄老調子:「舊文章,舊思想,都已經和現社會毫無關係了,從前孔子周遊列國的時代,所坐的是牛車。現在我們還坐牛車麼?從前堯舜的時候,吃東西用泥碗,現在我們所用的是什麼?所以,生在現今的時代,捧著古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了。」

從這兩場演講中,我們能夠觸摸到魯迅熾熱的家國情懷,和對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在魯迅的演講和文章裡面,這樣的話還有很多。

魯迅對青年充滿希望,他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建議青年多做事,積極行動起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

魯迅一生都關懷青年的成長,從物質和精神方面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

1934年,青年作家蕭軍、蕭紅來到上海後,由於經濟短缺,生活陷入困境。魯迅不但在文學創作上對他們進行指導,還在生活上提供了無私的幫助。蕭軍、蕭紅經常去魯迅家「蹭飯」,聊天,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蕭軍、蕭紅之外,茅盾、曹白、許欽文、李霽野、阿累等人也接受過魯迅的幫助。魯迅所編輯的《莽原》《國民新報·副刊》等,便是發現和培養青年作家的陣地。

然而,魯迅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對青年進行指導和幫助。他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沒有一昧地討好和獻媚於青年,更不會強行加戲,灌輸一些「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之類的心靈雞湯。

魯迅面對青年的演講,是基於平等意義上的理解、交流和對話。在他看來,青年是一個群體,「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因此,當青年出現了錯誤言行的時候,魯迅也是會毫不留情地批評。

1936年8月,27歲的青年作家徐懋庸因「左聯」解散等問題,給魯迅寫了一封信。信中,徐懋庸態度驕橫地對魯迅身邊的青年朋友胡風、黃源等人進行攻擊,又指責魯迅包庇他們。那時候,魯迅已經重病纏身,精力大不如前,但他還是奮力寫出了生平最後一篇長達8000多字的長文《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嚴厲地批評了徐懋庸、周揚等人。

在魯迅去世後,徐懋庸、周揚等人分別完成了自我救贖,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上世紀20年代,流行著「青年導師」的說法。魯迅憑藉自己巨大的影響力和文學上的卓越成就,當一名「青年導師」綽綽有餘。但魯迅始終很反感這種說法。他勉勵青年,不必尋找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

100多年後,魯迅這段話聽起來還震耳發聵,讓人警醒。因為,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幻想能夠給青年當「人生導師」。

相關焦點

  • 老夏觀察20|魯迅在廣州中學的演講
    讀書魯迅給這場演講定了個題目,《讀書雜談》。指點「後浪」讀書這事,他沒少幹。比如1925年,《京報副刊》就請他為青年開些必讀書目。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一石激起千層浪。魯迅奉勸青年別讀中國書,成了對手口中的一大罪狀。這一次呢?演講怎麼樣?第一感覺,幽默。魯迅,還挺能拋梗。
  • 老夏觀察20 | 魯迅在廣州中學的演講
    讀書 魯迅給這場演講定了個題目,《讀書雜談》。 指點「後浪」讀書這事,他沒少幹。 比如1925年,《京報副刊》就請他為青年開些必讀書目。 這位魯迅先生所開的書單,能把編輯氣暈。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一石激起千層浪。魯迅奉勸青年別讀中國書,成了對手口中的一大罪狀。 這一次呢?演講怎麼樣? 第一感覺,幽默。 魯迅,還挺能拋梗。
  • 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
    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走上舞臺,以青年宣言《後浪》為詞,認可、讚美並寄語年輕一代。「請查收,我們獻給年輕一代的演講。」 5月3日晚,央視在《新聞聯播》前播出了嗶哩嗶哩(B站)青年宣言片《後浪》。《後浪》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環球時報、新京報、澎湃新聞和觀察者網6家主流媒體聯合B站發布,為當代青年風採發聲。
  • B站震撼演講《後浪》全網刷屏:頂級成功的演講具備這7大要素
    有些演講者在演講時,容易有職業習慣,演講顯得太刻意或表演痕跡太明顯,或者以朗誦腔、主持腔來演講,聽眾會感覺其不夠真實,很難讓聽眾有代入感。何冰老師《後浪》的演講中有朗誦、表演,但沒有給人刻意的感覺,因為他以輕鬆自然的狀態將朗誦、表演、話劇、演講、說話等藝術元素融為了一體,功力深厚。
  • 語文課本中,「去魯迅化」究竟在去什麼?讀者:讀不懂魯迅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發現了沒有在語文課本中漸漸的沒有了魯迅的文章,甚至沒有了魯迅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去魯迅究竟在去什麼呢?,毫不怕,誇張的說魯迅是小說寫得最好的一位作家,他的短篇小說達到了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具有非常強的批判精神。
  • 從「後浪」到搜索大數據裡的新青年,誰更真實?
    盛名之下,亦有不少難副之聲:「年輕人根本不需要一個老頭站在那裡說『你們年輕真好』『你們勇敢真好』——老頭們才喜歡這麼幹——因為這是一種授銜儀式」;「青春的美好,未來的光明是屬於他們的,我們可能不是年輕人,至少不是何冰演講中的那群年輕人,我們什麼也沒有」。
  • 從肖戰風波到《後浪》遭質疑:年輕人,你們究竟想要什麼?
    《後浪》算是其中最響亮的融入聲。那些叔叔阿姨,終於可以放下偏見,放下「一代不如一代」的成見,俯身看看年輕人都在做些什麼,都喜歡些什麼。所以,視頻中那些肆意盎然的青年,選了B站知名的UP主。有人說,受夠了這兩天關於《後浪》評論的無病呻吟,責怪時代不公,埋怨自己缺錢,可是《後浪》明明說的是不要放棄追求,要認真生活,希望年輕人堅守善良、勇敢、無所畏懼的品質,無需活成「前浪」想像中的樣子,更好的去創造未來。
  • 魯迅先生會對後浪們說什麼
    由演員何冰朗誦的短視頻後浪,主要是對青年人的激勵和希望,引起很多青年人的不滿,認為是毒雞湯,攻擊何冰的微博,紛紛吐槽現代青年人的不易。批評之聲日盛。這突然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揮筆如戈,所向披靡,一切虛偽的舊禮教、舊制度,在他的筆鋒之下都體無完膚,潰不成軍,片甲不留。就是這個的一個戰士,他對青年卻始終是溫和的,熱愛的。不消說他因為四十多個青年人的血而寫的《紀念劉和珍君》,單是《故鄉》《社戲》裡也充滿著對青年人的喜愛和希望的。
  • 如果回到高考後那個暑假,我會做些什麼?
    ,對於高考後那個暑假,細節已經模糊。現在來看那個暑假,真是人生最奢侈的一段時光了。但進入大學後,我就開始後悔了。開學第一周,英語分班摸底考試,所有單詞拋到腦後,我被分到了C級班,意味著比A級多上一年的英語課。其實,後來發現,那個暑假浪浪浪的後果不僅僅是英語考試,更是整個大學。
  • 《後浪》激起五彩浪花
    就像90後、00後們常說的,他們與60、70後們存在著「代溝」,年輕一代的文化、理念和信仰也許並不為老一輩的人們所理解,故而年輕人的未來似乎總是顯得動蕩且迷茫。不過許多喜愛(002761,股吧)《後浪》的人們覺得這其中的一些話倒是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不用活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 狂言君:每一個時代的後浪 最終都會成為時代的浪花
    一年後代表男籃奪取亞錦賽冠軍後選擇退役,擔任國家隊主帥多年後,選擇出國深造。堂堂男籃名宿,從圖書館兼職以及校隊打雜開始,一步步在花旗站穩腳跟。如何去形容那個時代的後浪?也許是彷徨吧。生於68年的蘇老師,那一代的後浪是什麼?
  • 時代依舊需要魯迅,為何魯迅有些文章被移出課本,網紅進入考卷?
    文|顏小二述哲文1、我們需要魯迅嗎?需要魯迅是我們的老朋友,他時而低吟,時而吶喊的他,從他一鳴驚人的那一刻,國人便記住了他,以他為「脊梁」。如今的生活沒有魯迅生活時那般「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時代不需要魯迅。
  • 專訪|網文作家愛潛水的烏賊:「上場」的「後浪」
    其中,網文作家愛潛水的烏賊作為青年代表在《2020青年聯議會》節目中發表關於環境保護的主題演講,這也是網絡文學作家首次登上聯合國舞臺,與當代青年代表共話可持續發展議題。就此契機,澎湃新聞記者邀請到了這位正在行動的「後浪」與我們共同討論當代年輕人的格局與使命。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潮汕浪話:浪型、怪浪與七情六慾
    潮汕方言「浪」,指的是男人下半身的那個。其本字,明、清話本多寫作「卵」,現代魯迅也使用過。語言學家林倫倫考辨,「男之陽」讀為「浪」,是卵的方言用法;民俗文藝學家李宏新考察,含有「浪」的常用熟語達150個,是潮汕熟語中使用最頻繁者之一。 作為序篇,本文僅對「浪」做個概述。
  • 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是什麼意思?
    魯迅還真說過這句話,只不過如果單挑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原文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 張文宏在復旦校慶日演講:前浪、後浪都是一個浪
    直播截圖面對著洶湧而來的疫情,「80後」「90後」年輕人衝在第一線,獨當一面。「其實前浪、後浪都是一個浪,大家都是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在5月27日復旦大學第54屆科學報告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說。
  • 後浪策劃團隊回應刷屏爭議 撞擊和浪花恰恰才是浪的意義!
    刷屏附帶著就有了各種發散,這是時代美好的註腳之一,這些觀點主要包括:     對《後浪》的點讚和轉發,好就是好,沒有理由;     這是對年輕人的討好,對,就是《後浪》中說的那個所謂一代不如一代的觀點,總結就是看不慣;     捧的太高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且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小的時候總覺得魯迅的文章深澀難懂,特別不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魯迅文章裡寫的那些社會現象,而現在一切都具備了魯迅文章裡的那些東西,明白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最具代表性現在新版六年級語文課本裡已經有好幾篇魯迅文章了,推薦閱讀的書單裡魯迅的佔了大半。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不斷問家長書中隱藏的社會問題是什麼。
  • 後浪也很難,誰不是被前浪催著考事業單位?
    前幾天,由bilibili網站推出的演講視頻《後浪》刷爆朋友圈,這條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000萬。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走上舞臺,以青年宣言《後浪》為詞,認可、讚美與寄語年輕一代。在UP主們的青春混剪中,屬於年輕人的光芒正在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