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證書是否可訴

2021-01-07 中國法院網

2002-06-25 14:51:54 | 作者:劉 莘

  公證書是否可訴,是一個並無定論的問題。但實踐中常常會出現這類案件,引起人們的爭論。例如有人認為公證處不是行政機關,公證活動也不是行政行為,理由是公證處沒有行政機關那樣的隸屬關係,彼此獨立且無高低之分;公證處行使的是證明權,而非行政管理權限;而在法律效力上,按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公證書只具有特殊證據的效力,不像行政行為具有強制性。

  那麼,公證行為到底是何種性質的行為?如果認定它是行政行為,則這種行為可訴;反之,就不可訴。筆者認為,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涉及到原告的權利義務,因而是準行政行為,公證處則是準行政機關。

  公證處與其他行政機關在體制上確實存在著區別,公證處所行使的是證明權而非行政管理權限。但筆者認為,既然公證處是「國家證明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證明權力的組織。「國家證明機關」或代表國家行使證明權力的說法,都表明了一個意思即公證處行使的是「公」證明權力。「公權力」的概念當然比「行政權力」更為廣泛,但即使從傳統上看,這種公證明行為視為行政行為——準行政行為是完全可以的。

  有人認為:證明行為與其他行政行為相比,不具有強制性,只具有證明的效力。但筆者不同意由此得出結論說公證行為就不可訴。將公證行為歸入「準行政行為」,已經是考慮了這種行為與其他行政行為相比具有特殊性,即它是證明行為,與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等明確的具有強制性的行政行為不同。但是即使是其他行政行為,在強制性上亦有不同,如行政許可,核發給許可申請人許可後,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強制許可持有人非要從事有關活動;行政獎勵,也不強制被獎勵人非去領獎不可;還有一些福利救濟性的行政行為,並非具有強制性,但沒有強制性並不妨礙它們屬於行政行為。同理,公證行為雖沒有直接強制性(其實某些公證行為也有直接強制執行的效力),但出於按照某些法定程序規定,只有公證過的文書,才是提出申請的前提條件,如變更房屋產權登記,如果沒有確認遺囑有效的公證書,產權登記部門是不會依某遺屬的申請,將該房屋產權證書上死者的名字更改為該遺屬的名字的。

  至於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的規定,認為公證行為只起到證據作用的說法,筆者認為,在一般情形下,如果當事人對公證行為沒有異議,公證就是起證據作用;但是,如果當事人對如何取得證據本身的合法性有異議,公證行為就是可異議的。這與行政機關有些鑑定、證明行為是一樣的,比如公安交通部門對交通事故作出的事故鑑定或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在當事人對此沒有異議的情形下,當事人訴諸法院,是就賠償數額提出訴訟請求,該鑑定或責任認定書就起證據作用;但如果當事人對交通事故鑑定或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合法性有異議,按照新司法解釋,是可以對之提起行政訴訟的。這與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並無矛盾。

  有人引證1994年3月2日司法部發布的《關於公證機構出具的公證書的效力的證明》,認為非經法定的公證程序不得撤銷、變更公證。言外之意,公證書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對象,公證書是不可訴的。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司法部的這一文件是否可以適用,關鍵在於它不能與上位法衝突;如果與上位法衝突,這一文件就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對公證行為的主管。如前所述,公證行為是一個準行政行為,它與具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產生的影響沒有什麼不同。而行政訴訟法排除司法審查的規定中,只有「最終裁決」與公證書不可訴的理由最相近,但是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最終裁決」是「法律規定的最終裁決」才不在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範圍之內。司法部的文件最多是一個規章,規章排除人民法院的行政案件主管權,是無效的。

  另外,有人認為,對公證書不服應先行複議,對複議不服才能起訴;而且複議後不服只能起訴司法局,而不是公證處。筆者沒有查到這一說法的依據,而沒有其他法律依據的話,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公證書不服,既可以申請行政複議,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訴訟,取捨之間由相對人選擇。就是經過了行政複議,也並非一定是司法局作被告,如果司法局維持了公證處的公證書,當被告的仍然是公證處;只有在司法局變更、撤銷了公證書的情形下,當事人不服,告的才是司法局。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公證損害責任糾紛中的確認之訴研究
    二、案件分析(一)公證損害賠償案件與公證爭議引起的確認之訴公證損害賠償案件屬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中的公證損害責任糾紛,雙方當事人為公證事項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與公證機構,標的為要求公證機構因過錯公證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在該類糾紛中,當事人的訴求及損失較為明確、具體,審理圍繞侵權責任的四要件展開,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素為公證機構是否存在過錯。
  • 商標轉讓申請受理通知書是否具有可訴性?看看這起案件就知道了
    商標轉讓申請受理通知書(下稱受理通知書)是否具有可訴性  學晉公司不服一審裁定,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但法院同樣以受理通知書不具有可訴性為由裁定駁回了學晉公司的上訴請求原商標局職責範圍中雖不包括鑑別印章的真偽,但若發現印章、籤名明顯不符或該案中轉讓人有異議的情況,則會下發補正通知書,要求當事人提供證明當次轉讓申請系轉讓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材料,轉讓人可提交公證書等來證明。
  • 公證書必須要認證嗎?
    現如今,公證書已經應用在各行各業,並成為人們的維權利器。由於公證和認證相生相存,所以有的人想知道:公證書必須辦理認證嗎?必須辦理嗎可以肯定的是,公證書是否需要辦理認證,取決於公證書使用的目的。如果公證書只在國內使用,例如:買房、結婚等,通常是不用辦理認證的;如果公證書拿到國外使用,那麼通常需要辦理認證,且當事人需要根據目的國具體要求,選擇辦理外交部認證或使館認證。如何辦理認證據了解,公證書辦理認證還是相對麻煩的。
  • 為取已故母親的喪葬費,必須辦理公證書,可公證書證明材料難湊齊
    哈爾濱市的劉志鑫在辦理公證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求他開具一份父親和母親的人事檔案,可劉志鑫的父親和母親已經退休多年,原來的單位根本沒有他們的人事檔案,這樣一份證明讓他感到撓頭。劉志鑫的母親於2020年2月份去世,之後,原單位的喪葬費打到母親的工資折內,可是這些錢卻一直取不出來。
  • 如何辨別委託公證書的真實性?
    因此,如何辨別這個委託公證書的真實性和效力也成為貸款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考核環節。一、 從各地公證的發文機關及程序上判定該公證書是否合法:以常見的國內公證書為例,它是由內地依法設立的公證機關出具,效力及於全國範圍。以前的公證機關完全按照行政區劃成成設立,有最高級的國家公證處,市級有市公證處,各區縣有區縣的公證處。
  • 國有土地徵收公告是否可訴
    告知被徵收人土地徵收的相關情況,那麼國有土地徵收公告是不是可訴?下面由劉勇進律師進行詳細解答:一、國有土地徵收公告是否可訴國有土地徵收公告是可訴的,當事人如果對國有土地徵不服的,可能對徵收部門作出的政府徵地時沒有按照法定的程序進行徵收或者是採用強制徵地的手段徵用的,造成村民財產損失的,可以就侵權之訴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根據案情進行民事判決,可以要求該部門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或者是恢復原狀等方式解決。4、沒有按照補償協議補償的也可採用協商或者是調解的方式來解決。
  • 辦理公證書常見問題
    3、公證書是否可以使用民族文字文本?答:公證書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文字;在民族自治地方,根據當事人的要求,可以製作當地通用的民族文字文本。4、提出公證申請後,多久可以出具公證書?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規定,公證機構經審查,認為申請提供的證明材料真實、合法、充分,申請公證的事項真實、合法的,應當自受理公證申請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向當事人出具公證書。但是,因不可抗力、補充證明材料或者需要核實有關情況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期限內。5、公證書什麼時候開始生效?答:公證書自出具之日起生效。
  • 公證書在哪裡認證?
    公證書是指公證處根據當事人申請,依照事實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製作的具有特殊法律效力的司法證明文書。由於公證書需要拿到國外使用,所以有必要辦理認證。那麼,公證書在哪裡做認證呢?根據了解可知,認證目前可以分為單認證和雙認證,單認證指的是外交部認證,公證書辦理外交部認證需要前往外交部領事司或其授權的地方外事辦,外交部領事司位於北京,地方外事辦通常設在省會城市。雙認證指的是大使館認證,公證書辦理使館認證通常需要去目的國駐華大使館,且我國大多數的使館都是在北京。
  • 如何破解公證書,贏得主動權!
    公證書是公證處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依照事實和法律,運用法定程序製作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文書。公證書在法庭上的運用主要是對事實的一種證明。通俗一些,就是一方當事人為了將一種事實呈現給法庭,但是這種事實是隨時可能消失的,這就需要通過設備或者技術手段將該事實及時留存。
  • 最高法案例:治安處罰中的「傳喚行為」是否可訴?
    最高法案例:治安處罰中的「傳喚行為」是否可訴? 本院經審查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廣安區政府以廣安區府復字(2017)5號行政複議決定駁回李某鋒的複議申請是否合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傳喚是公安機關決定給予治安處罰之前所採取的強制措施。
  • 公證書是什麼?有效期限多久?
    公證書是一種常見的法律文書,是有第三方證明當事人具有某種能力或者權利,也是律師常用的一種文體。比如我們大學的學位證書和學歷證書,就是學校作為第三方給我們發放的法律文書,證明我們在這所學校受過教育,而且順利畢業了,以後從事很多行業都是需要學歷和學位證明的。
  • 北京開出全國首例區塊鏈公證書
    圖為全國首例區塊鏈公證室辦理現場 人民網北京4月19日電(李依環)今日,全國首例區塊鏈公證書在北京市中信公證處開出、使用。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標誌著公證書發展進入新階段,區塊鏈公證服務時代正式開啟。 什麼是區塊鏈公證書?區塊鏈公證能解決什麼問題?區塊鏈公證的發展應用前景如何?在今日召開的「北京市中信公證處區塊鏈公證書說明會」上,多位專家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回答。 實現「國家公信力+技術信任力」雙重增信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高度可信的數據與計算技術,解決的是在信息不對稱、不確定環境下的信任及成本問題。
  • 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內部層級監督行為是否可訴?
    09:05:50 來源: 司法視點 舉報   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內部層級監督行為是否可訴
  • 公證書錯誤怎麼辦?申請複查,會讓案件反轉?
    公證事項的利害關係人認為公證書有錯誤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項公證之日起1年內向出具該公證書的公證機構提出複查,但能證明自己不知道的除外。提出複查的期限自公證書出具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0年。複查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載明申請人認為公證書存在的錯誤及其理由,提出撤銷或者更正公證書的具體要求,並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 須知:涉外公證書翻譯,常見類型
    當涉外活動需要時, 各國往往要求當事人(個人和法人)提供相關的公證文書(如隸屬關係公證書、營業證明公證書、婚姻公證 書、繼承遺產公證書、國籍公證書等)。這類公證書, 統稱為涉外公證書。一、學歷公證:1.畢業證公證書、學位證公證書畢業證公證書與學位證公證書是出國留學人員必須辦理的公證書,就是指公證機關證明當事人的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法律文書。主要用於出國留學、進修、謀職、對外提供勞務和技術等。
  • 須知:涉外公證書翻譯,常見類型
    當涉外活動需要時, 各國往往要求當事人(個人和法人)提供相關的公證文書(如隸屬關係公證書、營業證明公證書、婚姻公證 書、繼承遺產公證書、國籍公證書等)。這類公證書, 統稱為涉外公證書。一、學歷公證:1.畢業證公證書、學位證公證書畢業證公證書與學位證公證書是出國留學人員必須辦理的公證書,就是指公證機關證明當事人的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法律文書。主要用於出國留學、進修、謀職、對外提供勞務和技術等。
  • 最高法院案例 :規劃的編制、審批以及修改是否具有可訴性?
    某一規劃和規划行為是否可訴或可複議,依賴於該規劃和規划行為是否針對特定人,並對該特定人的權利義務直接產生影響。以城鄉規劃為例,根據《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城鄉規劃包括編制、審批、實施、修改等不同環節,依據《城鄉規劃法》作出的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具體實施行為,屬於可訴或可複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或者賠償。
  • 最高法院判例:徵地過程中的「籤約通知」是否可訴
    ——林雪梅等23人訴平陽縣政府等其他行政行為案【裁判要旨】土地徵收過程中二審上訴人:莊和友,男,1978年出生,漢族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包香焦,女,1975年出生,漢族再審申請人林雪梅等23人訴被申請人浙江省平陽縣人民政府
  • 淺析確認之訴判決的可執行性
    在執行實踐中,常常遇到上述這樣的案件,那麼確認之訴的判決能否進入執行程序呢?  這裡我們不妨再來認識一下何為確認之訴和給付之訴,其二者的區別與聯繫何在?  所謂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民事法律關係的訴。
  • 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針對國有企業改製作出的各類批覆是否可訴?
    ☑ 裁判要點可訴的行政行為必然是可能侵犯公民而特定行政行為是否實際影響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以及具體影響的程度等,往往需要通過實體審理方能確定。實踐中,行政機關針對國有企業改製作出的各類批覆,不宜當然認定為可訴或不可訴,而仍應考察其是否會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