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球最知名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刊發一篇眼球標題重磅文章。招商銀行,是不是中國最危險的銀行?
多年來,我幾乎把所有財產,全部交付給招行了。工資卡,儲蓄卡,信用卡,保險理財,基金理財。
我所認識的幾乎所有投行朋友,也和我一樣。錢,全部在招行。
它要是危險,那我和朋友們,可就完了。明天就喝西北風。
其實,猛一看,招行看起來沒問題,一家股份制銀行而已,但——一季度,歷史性的,盈利額首次超過國有五大行中排行「老五「交通銀行。
不僅很賺錢,而且招行二季度實現不良雙降。不良,就是不良率和不良量,銀行的命根子。淨利潤增長重回兩位數,比GDP快。
那麼,華爾街時報為什麼這麼看死招行?理由很簡單:風險敞口太大。
招商銀行嚴重依賴理財產品,理財的池子,究竟穿透後是什麼東西,往往魚龍混雜。而招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餘額,約有人民幣2.1萬億元(合3,160億美元),股份制銀行第一。
報紙接著說,招行大量使用了所謂資產管理計劃。上半年這類敞口增加近20%,達到人民幣4,000億元以上,這裡很可能是許多不良貸款的藏身之處。
當然,慣於政治攻擊的華爾街時報還順便把安邦保險給說了下。認為,招行的主要股東之一安邦的那檔子事兒還沒完呢,還得發酵呢,你以為招行能撇得乾乾淨淨?
整個文章讀下來,很簡單。就是看空招行。
其實…..我想和作者說一句。你TM錯大發了,你不懂大時代,你2……
雖然我的錢在招行,隨你怎麼攻擊,我根本就不擔心。任何情況下,我也不擔心,安邦算什麼?再發酵,我也依然買安邦的和諧健康萬能保險。
理由是啥?體制,體制,體制。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企業,我們的銀行,都完全可以承擔比現在高很多的負債率。體制,體制,體制。
西方經濟學,經常會把一些指標,比如國債/GDP,財政赤字/GDP等比例,放在嘴上。太高了,就害怕。
什麼希臘快破產了。日本國債快壓垮了。
這個邏輯當然是沒錯的,凡事就怕資不抵債嘛。問題是,希臘受不了的,英國受不了的,美國受不了的,中國能受得了。
美國的城市,可以破產,譬如底特律。美國的縣城,譬如橙縣,可以破產。中國的某個省,或者某個市,會宣布破產嗎?
希臘總理可以下臺,因為財政收入嚴重超支,入不敷出。你覺得這事兒會發生在中國嗎?
全球協同一致的巴塞爾協議,強制規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如果中國建設銀行資產充足率只有2%,難道我應該害怕建行倒閉的可能性?可以閉著眼睛說出幾十個類似案例來。中國,是獨立於西方傳統觀點的特殊領域。這是認知的基礎。
那些擔心,根本不用。杞人憂天,沒事找事。
再說一次,中國完全可以承擔遠遠高於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知意義上的負債率。因為舉國體制。
信託公司剛性兌付,沒問題吧?更何況是銀行呢?更何況是中國最大的股份制銀行之一呢?
正如同,中國以遠高於GDP增速發了幾十年的貨幣,國家經濟也沒問題。正如同,中國以西方不能理解的速度,完成了全球第一的城市化。
當然,中國不是沒問題。但,這種問題,不是淺顯意義上的風險,而方向性問題。
我可以說,方向沒問題,幾十年的時間證明了這一點,大家全部是受益者。因此,風險,只是附加問題而已。
即使有風險,也將很快被發展覆蓋。即使有不良,也將很快被大時代所消化。
有位知名財經記者聊天,問:這麼多年來,哪塊天價地的主人死於土地貶值?每次想到這個話題,總是無限感慨。
我說你聽。招行沒問題,它不是中國最危險的銀行。
大時代下,如果你害怕任何一家大型銀行的垮臺。你真是浪費生命。
最危險的,是你,是你害怕這種風險而產生的風險。大時代下,霹靂風雲,你要麼跟走,要麼在站臺上默默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