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冀瑗:自我救贖

2020-10-10 原鄉書院

自我救贖

——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的

作者:劉冀瑗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患抑鬱的人越來越多,我曾經便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抑鬱真的很可怕,它被譽為精神的「癌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9年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因抑鬱輕生的死亡人數高達百萬,據估計,我國2019年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所以我們有責任重視抑鬱症,並實施有效的幹預,使患上抑鬱症的人儘早走出抑鬱。社會對抑鬱患者的包容,也是抑鬱患者走出抑鬱的重要條件。

我的抑鬱應該出現於2019年年初或更早。在2019年一年時間裡,我每天早晨起來,情緒極度低落,那種提不起精神的感覺特別難受,且心似乎被成千上萬的螻蟻齧咬,讓我無法呼吸,整天什麼事也不想幹,甚至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這種持續的情緒走低,不但傷及自己,還會經常控制不住情緒而傷及家人,雞飛狗跳、雞犬不寧那是家常便飯。在2018年底,我看過一次心理醫生,她診斷我是更年期焦慮症,還構不上抑鬱,但可以吃抗抑鬱藥調節一下情緒,副作用就是可能會有藥物依賴。我覺得副作用太大,決定不吃藥。大夫建議,情緒不好時,可以去找她聊天,可是我也沒聽進她的聊天建議,沒去找她聊天一次。這次看心理醫生,我一點收穫也沒有。繼續在抑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到了我自己無法忍受自己的程度。2019年7月11日,我踏上了另一家醫院,再次看心理醫生,我把自己所有的難受與無助,一股腦的全倒了出來。大夫讓在電腦上做了兩套測試題,通過測試結果和我的一些症狀,大夫診斷為中到重度抑鬱症。需要吃抗抑鬱藥和安眠藥。我聽到這個結果,如五雷轟頂,天旋地轉,幾乎不能思想。電話把結果告訴了愛人,愛人說:「聽大夫的,該吃藥就吃藥,不用緊張。」

從醫院回家後,我還是很抗拒這個診斷結果,也不吃抗抑鬱藥更不吃安眠藥。我想通過別的方式自己從抑鬱中走出來。我儘量的壓制自己的情緒,不讓它爆發,但最終壓制的情緒以雪崩的方式爆發了兩次。我於8月8日再次去看心理醫生,同大夫把情緒的垃圾倒出後,心裡輕鬆了許多,這次我決定吃藥了。大夫讓我繼續之前的良好的運動習慣——跑步。讓我做自己高興做的事,讓自己忙起來,不給胡思亂想留時間。我堅持吃了一個多月的抗抑鬱藥,感覺情緒穩定了很多,但對這種情緒的極度平穩也不喜歡,因為藥物讓我既沒有不開心也沒有特開心,情緒整天如一條平直的線,沒有任何起伏,我不喜歡這種沒有一點波瀾的生活。堅持吃藥一個多月後,我感覺我可以通過跑步、閱讀、寫作、做美食、真正接納自己接納生活的無常、學會放下走出抑鬱,同時也感謝我身邊的兩個愛我的人的包容,才讓我這麼快走出了抑鬱。

跑步讓我完全放鬆。在抑鬱最嚴重時,跑步的時候都會胡思亂想那些不開心的事。當我學會了全然的放下、全然的接納自己後,跑步變成了最開心的事情。當早上起來,情緒不是很好時,出去跑上幾公裡,一切都雲淡風輕了。

不斷地閱讀哲學、心理學、佛學的書,讓我明白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無常是常、常是無常」,讓我明白了自己的渺小,放下了「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學會尊重我身邊兩位朝夕相處的親人,尊重他們的習慣、想法和生活方式,給各自靈魂留有獨處的空間,放棄改造改變他人的愚蠢想法。懂得人類都有共通的情緒、情感,幾百年前的偉人,他們在痛苦時是如何走出來了?身邊的一些平凡的人,他們是如何對待痛苦的?這樣的真實事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原來與那些經歷大苦大難的人相比,我眼前的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我應該感謝生活給我的煩心事,這是生活讓我成長,讓我從不成熟逐漸走向成熟,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我心態平和的過好每一天。

寫作也是我走出抑鬱的好伴侶,沉浸在文字裡,讓文字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每天寫詩、寫文章發表,很有成就感,心情自然就會愉快,而且還能以文會友,結識興趣愛好相同的人,擴展了自己的視野,豐富了精神生活。

做美食也很能治癒人。因為在製作美食的過程中,必須全然地投入,投入的做一件事,能收穫無窮的快樂,而後又把做美食的心得、體會、其中的挫折、失敗、成功、感動的過程,落於筆尖,變成感人的文章或詩篇,其樂無窮。

走出抑鬱的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改變思維習慣、改變看問題的方式。很多時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麼了不得,但對於不同思維習慣的人,會出現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就拿我得抑鬱這件事來說,有些人可能覺得是天大的事,我一開始也認為是天大的事,並特別憤憤不平:「為什麼我這麼倒黴?」完全地抗拒它,結果情況越來越糟糕。後來,我通過放下對一些人與事的執念,不再鑽牛角尖,接納自己抑鬱這件事,和平與它相處,並認為這是一次讓我遇見更好自己的契機,結果我真的戰勝了抑鬱。我的情緒現在很穩定,我終於在五十二周歲,可以理直氣壯地對自己說:「我終於成熟了,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抑鬱前後,我來了一次蛻變。從悲觀變得樂觀、從愛嘮叨變得不囉嗦、從急躁變得平和、從狹隘變得豁達,更懂得感恩,更熱愛生活,更熱愛生命。我更愛走出抑鬱後變得更可愛更強大的自己。我要感謝抑鬱,是它促成了我的成長。分享我的抗抑鬱的經歷,是想給還處於抑鬱中的人一些鼓勵,抑鬱是可以治癒的,只要你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通過藥物、運動、讀書和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放下執念,戰勝抑鬱後,我們會更強大。也要提醒沒有抑鬱的人,當情緒持續走低時,一定要趕緊走出來,放下焦慮,放下執念,努力過好今天,不為將來不確定的事情擔憂,將來的不確定不會因為你的焦慮就變成確定。如果人生的結果都在預料之中,這樣的人生是否也因少了驚喜與期待而略顯沉悶。努力做好今天的事,坦然地迎接又一個黎明。

——劉冀瑗寫於2020年9月23日北京家中

作者簡介

劉冀瑗,女,碩士研究生,現居北京,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副研究員。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省部級期刊發表專業論文

40多篇,近50

餘萬字。愛好運動、閱讀與寫作,只願做一個有趣的靈魂。在《今日頭條》、《作家地帶》、《首都文學》、《名人文學》、《原鄉書院》、《箋上蘭香》、《蘭苑文學》、《詩月亮》、《文學之舟》等網絡平臺發表散文、隨筆、小說、詩歌

100餘篇(首)。《作家地帶》籤約作家。《宣紙上的菊永不凋零》獲蘭苑文學看圖寫詩賽三等獎。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實現自我救贖的兩個階段
    英國作家克萊夫·巴克曾說:「每個美國家庭都擁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可能就是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源自小說,豆瓣評分9.7分,一部監獄題材的電影,已經成為時代的經典,被很多人列為男人必看的電影之一。
  • 豆瓣8.9《失物招領》: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雖然這部短片以動畫片的形式放映只有6分鐘,但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值得深思。這部短片以其精湛的技巧、豐富的內涵,以及影片所呈現的溫情、療傷的敘事氛圍,以及背後深刻的命題,成為一部微電影的高分影片,不得不說是名副其實。01年。
  • 《自我救贖》將公映 題材拍攝難"怕對號入座"
    據悉,由正義網和雅越文化聯合出品的院線電影《自我救贖》是一部反腐題材電影。故事由一場國企工廠爆炸展開,講述了一個很有朝氣和前途的年輕人,因為父親住院急需用錢和僥倖心理,拿了貪腐上司的「總經理特別獎」,從而被拉下水。  當男主角決心把為父親治病的10萬元「總經理特別獎」歸還時,卻被上司要挾,若不阻止身為檢察官的妻子繼續調查,就要一起進監獄。
  • 豆瓣8.9分的《失物招領》:一個關於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這是一個講述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短片雖然以一個動畫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僅僅六分鐘,但是其中蘊含的深意卻值得我們玩味,短片以其精湛的技藝,豐富的內涵,以及影片呈現出來的一種溫暖治癒的敘事氛圍,以及背後的深刻命題,使其成為一部高評分的微電影,不得不說實至名歸。
  • 《江南的冬景》|一個精神流浪者的自我救贖
    雖然文章整體風格是舒緩的,但是在我眼裡這篇文章卻是一個精神流浪者的自我救贖過程。一、鬱達夫——一個精神的流浪者《江南的冬景》寫於1935年,這個時期的鬱達夫處於人生的低谷。所以最終他選擇了「擱下筆,去湖上散散步」,在江南的冬景中尋求自我的救贖。二、自然之景滌蕩心靈自然之景變化莫測,而江南總是會給人溫暖之感。我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富春江邊的鬱達夫更是享盡了江南冬天帶給他的靈魂安慰。作者筆下的江南冬景如詩如畫,姍姍可愛。
  • 《瘋魔神丐蘇乞兒》定檔618 落魄俠者自我救贖傳奇之路
    影片講述了武狀元蘇燦歷經萬險大破天門教所致「笑面死亡」懸案,並完成自我救贖的傳奇故事。據悉,影片由廣東精鷹傳媒、北京奇樹有魚文化傳媒、北京傳開視界影視傳媒、中廣天擇傳媒出品,奇樹有魚海豚工作室獨家製作,溢彩傳媒獨家宣發。
  • 《憤怒的公牛》:馬丁·斯科塞斯靈與肉的自我救贖
    他因為不能籌集到罰金而入獄,他孤身面對黑暗冷漠的牢房,在危難之時已沒有人可以求助,他用拳頭奮力擊打牆壁,用額頭猛烈撞擊,哭喊著他不是動物,斯科塞斯通過這種刻畫,詮釋著落魄者無法調節的內心矛盾衝突和困境,這種孤獨是毀滅性的,是煎熬難耐的,身處其中的人只能通過自殘自虐的方式進行絕望的發洩,在自我毀滅和自我肉體否定中完成肉體層面的救贖,這是向死而生的痛苦過程。
  • 情感解讀《朗讀者》:始於情慾的忘年情,是愛和尊嚴的自我救贖
    一、 電影忘年情裡兩人的自我救贖1、 一段對於追求愛情的救贖麥可在一見面時就對漢娜充滿了愛欲和激情,隨後很快地他把這樣的情慾變為了追求和愛情,這是一種良好的過渡和愛情升華,是對自己原來沉溺於欲望的愛情救贖。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救贖那一個人,多少人在背後默默承受了他本可以不承受的那些痛苦……《超脫》就是圍繞著一個無意義的故事展開的:一個悲傷的代課老師,來到一所行將關閉的三流學校,管理一幫頑劣的學生,中途照看著一個雛妓。最終學校關閉了,有人死去了,有人離開了,有人絲毫沒有改變——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 鑄錠單晶:多晶爐與多晶料的自我救贖
    鑄錠單晶:多晶爐與多晶料的自我救贖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我時常在問自己:鑄錠單晶技術早已有之,為什麼我們等到此時此刻才逐漸普及開來?看媒體的文章,大家經常是從製造端尋找原因,講鑄錠單晶製造工藝成熟了、成晶率提高了等等。
  • 監管真空期ICO如何自我救贖?
    原標題:監管真空期ICO如何自我救贖?因此,發起人對自己的融資行為,需要做到有效自我規範和自我約束,才能合理規避將來可能面對的法律制裁  所謂「ICO」,英文稱之為「Initial Coin Offering」,意即首次代幣公開銷售,雖然與股票初次公開發行(IPO)意思相近,但二者存在本質差異。
  • 《肖申克的救贖》中英臺詞分享:人生跌落谷底時,該如何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有多經典,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吧~1994年上映,曾獲第67屆奧斯卡金獎,評分9.7,是目前豆瓣電影TOP250排行榜的第一名,同時也是豆瓣首部評分人數過百萬的電影。也許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像安迪一樣,被命運開了個玩笑,奪走了美好的一切,瞬間陷入絕望境地......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像安迪一樣,承受磨難但信念堅定,最終完成自我救贖呢?影片中的許多經典臺詞也屢屢被人提起,它們一方面向我們闡述了生活的殘酷真相,一方面又不失溫情與勵志,每次讀起來都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 心理學:你的愛人不愛你,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救贖」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庫利研究發現,人們總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自我的觀念,一旦發現自己的行為無法獲得他人的承認,就會自覺地以此為鏡,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性格。
  • 臺灣年度催淚大作《寒單》:活在社會邊緣人的自我救贖
    他充當寒單爺肉身,並不是為了信仰或救贖,只是想要儘快在社會上獲得認可罷了。這天,黃明義的青梅竹馬萱萱回來了。對林正昆來說,幫黃明義戒毒,跟他一起開垃圾回收廠完全是為了自我救贖。甚至開始充當寒單爺肉身,也只是希望肉體上的疼痛能減輕心裡的愧疚。但他做了這麼多,他心裡的愧疚似乎還是沒有減少。義氣到底值多少錢?
  • 愛上謊言的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川原並不是一個傳統的溫柔賢惠的女人,她的性格偏自我,做事喜歡先從自己的角度考慮,這在她和偵探海原匠的矛盾中可見一斑。而且川原在和小出戀愛時還出軌過,這也正是體現了她的自我和對新鮮的愛的追求。假裝不知道——自己明明有答案了,不過是自我麻痺罷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小出在還是安田的時候,拼命工作而忽視了家庭,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 追風箏的人: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就是敢於面對過去
    自我救贖就是要敢於面對過去的自我,過去的事情。陳婷討厭李尖尖的原因是他們知道陳婷最不想面對的真實一面。他們知道她所做的錯事,她不能面對以前的自己,所以她不能面對那些了解她的過去的人。她有遺憾和仇恨,正因為如此,她從來不敢揭開過去的傷疤。
  • 英語自我救贖之旅-day987
    電影【肖申克救贖】在歷史留下極佳的口碑,救贖二字是他的精髓。人生的長河之中,我存在的意義亦是如此。不停的折騰,不停的兜兜轉轉,只為遇到心中的綠洲。【有志之人立常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常立志」這是很多人的通病,自知也在此列。
  • 尼採、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自我探索與藝術救贖
    這些內心的焦慮,很需要靠自我對話來消解。那麼,該如何做到自我對話?尼採首先,我們看德國哲學家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的見解。尼採的美學和他的藝術救贖觀念是說:人在欣賞美的時候也會渴望自己成為美的事物,當一個人有能力將自己的人生塑造成為一件有美感的藝術品時,也就是一種藝術創作的過程。他更主張要賦予人的個性一種「風格」,因為人的風格本身是一種既稀少又崇高的藝術。
  • 掙脫即救贖——《肖申克的救贖》
    沉淪的靈魂若要尋求新生,掙脫是救贖的必由之路。一場暴雨洗淨監獄的陰冷汙濁,也衝去安迪的不甘與憤懣。在或大或小的體制中,在難以逃離的大環境裡,難免會沉積於表面的安穩而逐漸喪失了自我意識,失去了一切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但「有些鳥兒是不能關在籠子裡的,它們的羽翼太耀眼了。」烏合之眾中總有不甘於泥沼的靈魂,為了新生不斷掙脫,哪怕撞得頭破血流,也懷著希望完成自我救贖。安迪將錘子放在聖經中,完成一場蟄伏多年的潛逃。
  • 《綠皮書》:一場黑與白的自我救贖(下)
    一個種族的自我救贖需要的時間太長,但是在他們的身上,我們還是看到了對於未來的希望,這才是最讓觀眾所不忍批判的。ps:閱讀前文請查看:《綠皮書》:一場黑與白的自我救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