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贖
——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的
作者:劉冀瑗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患抑鬱的人越來越多,我曾經便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抑鬱真的很可怕,它被譽為精神的「癌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9年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因抑鬱輕生的死亡人數高達百萬,據估計,我國2019年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所以我們有責任重視抑鬱症,並實施有效的幹預,使患上抑鬱症的人儘早走出抑鬱。社會對抑鬱患者的包容,也是抑鬱患者走出抑鬱的重要條件。
我的抑鬱應該出現於2019年年初或更早。在2019年一年時間裡,我每天早晨起來,情緒極度低落,那種提不起精神的感覺特別難受,且心似乎被成千上萬的螻蟻齧咬,讓我無法呼吸,整天什麼事也不想幹,甚至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這種持續的情緒走低,不但傷及自己,還會經常控制不住情緒而傷及家人,雞飛狗跳、雞犬不寧那是家常便飯。在2018年底,我看過一次心理醫生,她診斷我是更年期焦慮症,還構不上抑鬱,但可以吃抗抑鬱藥調節一下情緒,副作用就是可能會有藥物依賴。我覺得副作用太大,決定不吃藥。大夫建議,情緒不好時,可以去找她聊天,可是我也沒聽進她的聊天建議,沒去找她聊天一次。這次看心理醫生,我一點收穫也沒有。繼續在抑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到了我自己無法忍受自己的程度。2019年7月11日,我踏上了另一家醫院,再次看心理醫生,我把自己所有的難受與無助,一股腦的全倒了出來。大夫讓在電腦上做了兩套測試題,通過測試結果和我的一些症狀,大夫診斷為中到重度抑鬱症。需要吃抗抑鬱藥和安眠藥。我聽到這個結果,如五雷轟頂,天旋地轉,幾乎不能思想。電話把結果告訴了愛人,愛人說:「聽大夫的,該吃藥就吃藥,不用緊張。」
從醫院回家後,我還是很抗拒這個診斷結果,也不吃抗抑鬱藥更不吃安眠藥。我想通過別的方式自己從抑鬱中走出來。我儘量的壓制自己的情緒,不讓它爆發,但最終壓制的情緒以雪崩的方式爆發了兩次。我於8月8日再次去看心理醫生,同大夫把情緒的垃圾倒出後,心裡輕鬆了許多,這次我決定吃藥了。大夫讓我繼續之前的良好的運動習慣——跑步。讓我做自己高興做的事,讓自己忙起來,不給胡思亂想留時間。我堅持吃了一個多月的抗抑鬱藥,感覺情緒穩定了很多,但對這種情緒的極度平穩也不喜歡,因為藥物讓我既沒有不開心也沒有特開心,情緒整天如一條平直的線,沒有任何起伏,我不喜歡這種沒有一點波瀾的生活。堅持吃藥一個多月後,我感覺我可以通過跑步、閱讀、寫作、做美食、真正接納自己接納生活的無常、學會放下走出抑鬱,同時也感謝我身邊的兩個愛我的人的包容,才讓我這麼快走出了抑鬱。
跑步讓我完全放鬆。在抑鬱最嚴重時,跑步的時候都會胡思亂想那些不開心的事。當我學會了全然的放下、全然的接納自己後,跑步變成了最開心的事情。當早上起來,情緒不是很好時,出去跑上幾公裡,一切都雲淡風輕了。
不斷地閱讀哲學、心理學、佛學的書,讓我明白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無常是常、常是無常」,讓我明白了自己的渺小,放下了「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學會尊重我身邊兩位朝夕相處的親人,尊重他們的習慣、想法和生活方式,給各自靈魂留有獨處的空間,放棄改造改變他人的愚蠢想法。懂得人類都有共通的情緒、情感,幾百年前的偉人,他們在痛苦時是如何走出來了?身邊的一些平凡的人,他們是如何對待痛苦的?這樣的真實事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原來與那些經歷大苦大難的人相比,我眼前的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我應該感謝生活給我的煩心事,這是生活讓我成長,讓我從不成熟逐漸走向成熟,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我心態平和的過好每一天。
寫作也是我走出抑鬱的好伴侶,沉浸在文字裡,讓文字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每天寫詩、寫文章發表,很有成就感,心情自然就會愉快,而且還能以文會友,結識興趣愛好相同的人,擴展了自己的視野,豐富了精神生活。
做美食也很能治癒人。因為在製作美食的過程中,必須全然地投入,投入的做一件事,能收穫無窮的快樂,而後又把做美食的心得、體會、其中的挫折、失敗、成功、感動的過程,落於筆尖,變成感人的文章或詩篇,其樂無窮。
走出抑鬱的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改變思維習慣、改變看問題的方式。很多時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麼了不得,但對於不同思維習慣的人,會出現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就拿我得抑鬱這件事來說,有些人可能覺得是天大的事,我一開始也認為是天大的事,並特別憤憤不平:「為什麼我這麼倒黴?」完全地抗拒它,結果情況越來越糟糕。後來,我通過放下對一些人與事的執念,不再鑽牛角尖,接納自己抑鬱這件事,和平與它相處,並認為這是一次讓我遇見更好自己的契機,結果我真的戰勝了抑鬱。我的情緒現在很穩定,我終於在五十二周歲,可以理直氣壯地對自己說:「我終於成熟了,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抑鬱前後,我來了一次蛻變。從悲觀變得樂觀、從愛嘮叨變得不囉嗦、從急躁變得平和、從狹隘變得豁達,更懂得感恩,更熱愛生活,更熱愛生命。我更愛走出抑鬱後變得更可愛更強大的自己。我要感謝抑鬱,是它促成了我的成長。分享我的抗抑鬱的經歷,是想給還處於抑鬱中的人一些鼓勵,抑鬱是可以治癒的,只要你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通過藥物、運動、讀書和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放下執念,戰勝抑鬱後,我們會更強大。也要提醒沒有抑鬱的人,當情緒持續走低時,一定要趕緊走出來,放下焦慮,放下執念,努力過好今天,不為將來不確定的事情擔憂,將來的不確定不會因為你的焦慮就變成確定。如果人生的結果都在預料之中,這樣的人生是否也因少了驚喜與期待而略顯沉悶。努力做好今天的事,坦然地迎接又一個黎明。
——劉冀瑗寫於2020年9月23日北京家中
作者簡介
劉冀瑗,女,碩士研究生,現居北京,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副研究員。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省部級期刊發表專業論文
40多篇,近50餘萬字。愛好運動、閱讀與寫作,只願做一個有趣的靈魂。在《今日頭條》、《作家地帶》、《首都文學》、《名人文學》、《原鄉書院》、《箋上蘭香》、《蘭苑文學》、《詩月亮》、《文學之舟》等網絡平臺發表散文、隨筆、小說、詩歌
100餘篇(首)。《作家地帶》籤約作家。《宣紙上的菊永不凋零》獲蘭苑文學看圖寫詩賽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