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源於2007年南希為裡昂美術館組織的一場名為「素描的愉悅」的畫展。讓-呂克•南希反思了素描本身,並把它作為一切可被冠以「形式」之名的藝術的範式,將它置於一個誕生的運動當中。此外,本書也討論了弗洛伊德的快感理論與審美愉悅等問題。今日推送一篇選自本書,原標題為《理念》,微信標題為編輯自擬,題圖為德拉克羅瓦素描。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
理 念
文 | 讓-呂克·南希
譯 | 尉光吉
但我們所謂的形式,又是什麼?考慮這個問題是必要的,因為素描完美地再現了形式的元素,或一種形式——並且,正如我們已經表明的,這不僅是在視覺藝術的領域內,而且是在所有的藝術領域當中,因為在所有這些領域裡,一個人可以察覺素描的理念所宣稱擁有的一個語域,元素,或效價——而不只是概念的一種隱喻的使用。
李奧納多·達·文西寫道:「(音樂的)這些韻律統領著構成和聲的各均衡部分,像人體的輪廓包圍著構成人體美的各個組成部分一樣。」形式就是「理念」(/理型:idée),它喚起了柏拉圖用來規定真實之物的可知模型的詞。對柏拉圖而言,理念,根據希臘人的看法,意指的不過是「可見的形式」。(對此,一個人會補充道,「可見」是形式的首要的指涉語域,因為這個語域將形式維持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上,讓它顯著並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相比之下,根據另一種區分,素描讓形式向著其自身的構成敞開。)事實上,對柏拉圖的最為新近的翻譯就用「形式」取代了更加傳統的「理念」。「可知的形式」並沒有從可見的領域中奪走什麼;它只是要求:這樣的可見性,不要適應對事物的直接的、有偏見的感知,而是要適應對事物之意義和真理的判斷和追求。正如桌子的可見形式為我們呈現了它作為家具的用處和可置用性(disponibilité),不管是用來吃飯,書寫,還是登爬,桌子(table)的「理念」(白板[tabula rasa],乘法表[table demultiplication],圖案平面[tablature])承載了某物的一般可置用性的意義,即可置用性本身的意義,換言之,一個整理之平面的形式,一種置於顯明和在場之中的方式(坐到桌旁[se mettre à table],放在桌上[mettre sur la table],談判桌[la table de négociation],聖壇[la Sainte Table])。這一形式把意義或真理賦予了「桌子」。所以,一個人必須理解,「意義或真理」(這裡作為等價詞來運用)遠沒有簡單地建構可感物的「可知性」。同時,這種可知性不過是對可感的特性本身的一種更為迫切、更為強烈的把握。但再一次,在區分這兩個概念的時候,一個人可以說,真理是意義之運動和開啟發生斷裂的點或時刻。被中斷,被懸置,意義的素描/設計(le sens en son dess[e]in)同時揭示了它的草擬(它的實體或承擔)和真理,真理不是意義的完成,相反,它是意義的中斷。
正因如此,素描一詞早就採取了和一幅草圖或一份習作相關的價值,如果草圖或習作不完全是素描一詞的意思的話。在《完美畫家的理念》(L'Idée du Peintre Parfait)中,羅傑·德·皮勒(Roger de Piles)有一章題為「論設計」(Des Desseins),它這樣開始:「我們在此意圖談論的設計,是畫家為了製作他們計劃的作品而在紙面上普遍表達的思想。一個人應把傑出大師的習作歸為設計,也就是他們按照本質描繪的部分,例如頭、手、腳和整個形體,帷帳,動物,樹木,植物,花朵,以及最終進入一個圖畫之創作的一切東西。因為不論一個人認為的一件好的設計是和一幅素描相聯繫(對這幅素描,它就是理念),還是和某個部分相聯繫(對部分而言,它乃是習作),它總是值得好奇者去注意。」(質料[matière]——回想一個仍然無法和「形式」相分離的詞——是形式對其變形之抵抗的名字。它不是形式塑造或模擬的一種無形的「內容」,而毋寧是形式本身的厚度、質地和力量。我們將隨後回到這一論斷,以便理解:色彩和素描如何不是人們可能認為的那樣,是彼此外在的東西,即便它們依舊是不可還原的和不可取代的。)
▼
速寫本二
「當事物的理念來到心中的時候,他便用炭筆在牆上標畫;對敏銳而富有想像的心靈而言,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把思想堆積在思想之上,這是常有的事。」
——尚特魯,《貝尼尼騎士訪法日記》
「素描(DESSEIN)意指行動的目標,對象,終點和目的。但它也意指一個規劃,計劃,或些許人物的肖像,一個平坦畫面的輪廓,或一個人想要創造的寬慰:一個在畫家、雕塑家及其他從事草繪或速寫的藝術家中間普遍的詞。」——安東尼· 德· 拉瓦爾,《高貴的公共職業的素描》「就思想的草稿所能產生的效果來看文學與素描之間的差異。換言之,即論文學作品的速寫不可能傳達出一個中心思想,但在畫家的速寫略圖或正式草圖中,卻可以將一個理念表現得相當有力。音樂一定是和文學一樣的,並且我認為素描與其他藝術之間的這種差異乃是源於這樣的事實,即在後者之中,理念是連續發展的,但就一幅美術作品來講,其全盤印象只要三四行字就能概括出來。
……在素描裡,滲透著巨大情感的直觀與速寫性的描寫,其所能產生的印象即使與最完善的作品相比也是毫無遜色的。」
——歐仁· 德拉克洛瓦,《日誌》
「所謂『好的製圖術』應該是這樣的,對它的任何改動都會有損於它的內在生命,即便這種改動從解剖學、植物學或其他科學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
——瓦西裡· 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
▼
讓-呂克·南希作品系列
夏可君 主編
已出版
現已出版《素描的愉悅》(左)、《無用的共通體》(右),護封(上)採用進口紙剛古唯美,內封(下)採用裡紙,素雅簡潔。
敬請期待南希作品後續
▼
《一種有限之思》
該書接續德希達的基本命題:無限的延異是有限的,以及海德格爾的此在的有限性,開始了南希自己思考生存的決斷,任何生存都是出於出離自身,但又不可決斷的處境中,註定了是有限的,但此有限又並非傳統對無限的否定,而是從生存處境與原初倫理學出發的。在該書中,南希有對有限生存異常具體的經驗與思考,發現了生存是臨到在場,而非擁有在場。
▼
《繆斯》
這本書是南希第一次圍繞藝術哲學的問題展開的討論,既有對具體繪畫作品,比如卡拉瓦喬一幅畫的仔細分析,帶有解構的美妙手法與發現,發現了聖母瑪利亞的多樣性,因而走向了他自己對美之為繆斯的多重藝術的一般性思考,在現代性處境下,美不再是古典的單一性了,而是多樣性的藝術,這正是他一個文章的基本主題,也是與他後來一系列基本存在論主題相通,比如獨一多樣的存在。
▼
《獨一多樣的存在》
該書是南希最為正式地思考共在或者「與在」的基本著作,從海德格爾對共在與獨一性的思考出發,試圖解釋現代性獨一性主體之間如何共在,如何形成共通體的基本問題,並且以事件的來臨,驚訝的發生,思考了這個既獨一又多樣的存在,如何建構一個到來的共通體。
▼
《自由的經驗》
本書是作者對自由的思考。作者稱這種經驗主義的改變為「唯物主義」,但他所追求的唯物主義並不提議減少它們生理學基礎上的精神現象;在不可通約性、被動性、簡單性、基本性、艱難性的陳述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傳統上共同分享的精神基礎的計劃沒有位置。
▼
《圖像的根據》
圖像問題無疑是當代哲學的根本問題,尤其面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表現問題,既要表現又不能重複加強暴力記憶,南希以自己的方式回應了這個挑戰,同時他也思考了死亡面具與自我的關係,還有風景畫非神論的意義。南希對圖像的思考,解構了傳統的模仿與分有的關係。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讀,就是不斷地成為。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