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不是意義的完成,而是意義的中斷

2021-03-01 上河卓遠文化


本書源於2007年南希為裡昂美術館組織的一場名為「素描的愉悅」的畫展。讓-呂克•南希反思了素描本身,並把它作為一切可被冠以「形式」之名的藝術的範式,將它置於一個誕生的運動當中。此外,本書也討論了弗洛伊德的快感理論與審美愉悅等問題。今日推送一篇選自本書,原標題為《理念》,微信標題為編輯自擬,題圖為德拉克羅瓦素描。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理 念

文 | 讓-呂克·南希

譯 | 尉光吉

但我們所謂的形式,又是什麼?考慮這個問題是必要的,因為素描完美地再現了形式的元素,或一種形式——並且,正如我們已經表明的,這不僅是在視覺藝術的領域內,而且是在所有的藝術領域當中,因為在所有這些領域裡,一個人可以察覺素描的理念所宣稱擁有的一個語域,元素,或效價——而不只是概念的一種隱喻的使用。

李奧納多·達·文西寫道:「(音樂的)這些韻律統領著構成和聲的各均衡部分,像人體的輪廓包圍著構成人體美的各個組成部分一樣。」形式就是「理念」(/理型:idée),它喚起了柏拉圖用來規定真實之物的可知模型的詞。對柏拉圖而言,理念,根據希臘人的看法,意指的不過是「可見的形式」。(對此,一個人會補充道,「可見」是形式的首要的指涉語域,因為這個語域將形式維持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上,讓它顯著並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相比之下,根據另一種區分,素描讓形式向著其自身的構成敞開。)事實上,對柏拉圖的最為新近的翻譯就用「形式」取代了更加傳統的「理念」。「可知的形式」並沒有從可見的領域中奪走什麼;它只是要求:這樣的可見性,不要適應對事物的直接的、有偏見的感知,而是要適應對事物之意義和真理的判斷和追求。正如桌子的可見形式為我們呈現了它作為家具的用處和可置用性(disponibilité),不管是用來吃飯,書寫,還是登爬,桌子(table)的「理念」(白板[tabula rasa],乘法表[table demultiplication],圖案平面[tablature])承載了某物的一般可置用性的意義,即可置用性本身的意義,換言之,一個整理之平面的形式,一種置於顯明和在場之中的方式(坐到桌旁[se mettre à table],放在桌上[mettre sur la table],談判桌[la table de négociation],聖壇[la Sainte Table])。這一形式把意義或真理賦予了「桌子」。所以,一個人必須理解,「意義或真理」(這裡作為等價詞來運用)遠沒有簡單地建構可感物的「可知性」。同時,這種可知性不過是對可感的特性本身的一種更為迫切、更為強烈的把握。但再一次,在區分這兩個概念的時候,一個人可以說,真理是意義之運動和開啟發生斷裂的點或時刻。被中斷,被懸置,意義的素描/設計(le sens en son dess[e]in)同時揭示了它的草擬(它的實體或承擔)和真理,真理不是意義的完成,相反,它是意義的中斷。

正因如此,素描一詞早就採取了和一幅草圖或一份習作相關的價值,如果草圖或習作不完全是素描一詞的意思的話。在《完美畫家的理念》(L'Idée du Peintre Parfait)中,羅傑·德·皮勒(Roger de Piles)有一章題為「論設計」(Des Desseins),它這樣開始:「我們在此意圖談論的設計,是畫家為了製作他們計劃的作品而在紙面上普遍表達的思想。一個人應把傑出大師的習作歸為設計,也就是他們按照本質描繪的部分,例如頭、手、腳和整個形體,帷帳,動物,樹木,植物,花朵,以及最終進入一個圖畫之創作的一切東西。因為不論一個人認為的一件好的設計是和一幅素描相聯繫(對這幅素描,它就是理念),還是和某個部分相聯繫(對部分而言,它乃是習作),它總是值得好奇者去注意。」(質料[matière]——回想一個仍然無法和「形式」相分離的詞——是形式對其變形之抵抗的名字。它不是形式塑造或模擬的一種無形的「內容」,而毋寧是形式本身的厚度、質地和力量。我們將隨後回到這一論斷,以便理解:色彩和素描如何不是人們可能認為的那樣,是彼此外在的東西,即便它們依舊是不可還原的和不可取代的。)

 速寫本二 

「當事物的理念來到心中的時候,他便用炭筆在牆上標畫;對敏銳而富有想像的心靈而言,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把思想堆積在思想之上,這是常有的事。」

——尚特魯,《貝尼尼騎士訪法日記》

「素描(DESSEIN)意指行動的目標,對象,終點和目的。但它也意指一個規劃,計劃,或些許人物的肖像,一個平坦畫面的輪廓,或一個人想要創造的寬慰:一個在畫家、雕塑家及其他從事草繪或速寫的藝術家中間普遍的詞。」——安東尼· 德· 拉瓦爾,《高貴的公共職業的素描》「就思想的草稿所能產生的效果來看文學與素描之間的差異。換言之,即論文學作品的速寫不可能傳達出一個中心思想,但在畫家的速寫略圖或正式草圖中,卻可以將一個理念表現得相當有力。音樂一定是和文學一樣的,並且我認為素描與其他藝術之間的這種差異乃是源於這樣的事實,即在後者之中,理念是連續發展的,但就一幅美術作品來講,其全盤印象只要三四行字就能概括出來。

……在素描裡,滲透著巨大情感的直觀與速寫性的描寫,其所能產生的印象即使與最完善的作品相比也是毫無遜色的。」

——歐仁· 德拉克洛瓦,《日誌》

「所謂『好的製圖術』應該是這樣的,對它的任何改動都會有損於它的內在生命,即便這種改動從解剖學、植物學或其他科學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

——瓦西裡· 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

讓-呂克·南希作品系列

夏可君 主編

已出版


現已出版《素描的愉悅》(左)、《無用的共通體》(右),護封(上)採用進口紙剛古唯美,內封(下)採用裡紙,素雅簡潔。

敬請期待南希作品後續



《一種有限之思》

該書接續德希達的基本命題:無限的延異是有限的,以及海德格爾的此在的有限性,開始了南希自己思考生存的決斷,任何生存都是出於出離自身,但又不可決斷的處境中,註定了是有限的,但此有限又並非傳統對無限的否定,而是從生存處境與原初倫理學出發的。在該書中,南希有對有限生存異常具體的經驗與思考,發現了生存是臨到在場,而非擁有在場。

《繆斯》

這本書是南希第一次圍繞藝術哲學的問題展開的討論,既有對具體繪畫作品,比如卡拉瓦喬一幅畫的仔細分析,帶有解構的美妙手法與發現,發現了聖母瑪利亞的多樣性,因而走向了他自己對美之為繆斯的多重藝術的一般性思考,在現代性處境下,美不再是古典的單一性了,而是多樣性的藝術,這正是他一個文章的基本主題,也是與他後來一系列基本存在論主題相通,比如獨一多樣的存在。


《獨一多樣的存在》

該書是南希最為正式地思考共在或者「與在」的基本著作,從海德格爾對共在與獨一性的思考出發,試圖解釋現代性獨一性主體之間如何共在,如何形成共通體的基本問題,並且以事件的來臨,驚訝的發生,思考了這個既獨一又多樣的存在,如何建構一個到來的共通體。


《自由的經驗》

本書是作者對自由的思考。作者稱這種經驗主義的改變為「唯物主義」,但他所追求的唯物主義並不提議減少它們生理學基礎上的精神現象;在不可通約性、被動性、簡單性、基本性、艱難性的陳述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傳統上共同分享的精神基礎的計劃沒有位置。

《圖像的根據》

圖像問題無疑是當代哲學的根本問題,尤其面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表現問題,既要表現又不能重複加強暴力記憶,南希以自己的方式回應了這個挑戰,同時他也思考了死亡面具與自我的關係,還有風景畫非神論的意義。南希對圖像的思考,解構了傳統的模仿與分有的關係。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讀,就是不斷地成為。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弗雷格論意義與真理
    弗雷格把月亮在觀察者視網膜上的成像比作一個人在說出或者聽到「月亮」這個語詞時擁有的心理表象,把月亮在望遠鏡內部物鏡上的成像比作「月亮」的意義,把月亮本身比作「月亮」的指稱。他藉此說明,語詞(專名)的意義既不是它指稱的外部對象,也不是人的相關心理表象,而是這二者之外的東西。語詞意義的本質在於其指稱對象的特殊呈現方式,這種呈現方式既具有片面性又具有客觀性。
  • 王靜|教學中的真理—意義問題探討
    [關鍵詞]真理 意義 戴維森綱領 約定—T  在語言的理解和交流中,語句的意義和真聯繫緊密。許多人都認為需要先理解語句的意義,才能在此基礎上斷定語句的真假。然而,意義到底是什麼?如何把握語詞和語句的意義?長期以來一直是哲學上爭論不休的問題。自美國哲學家戴維森(D.Davidson)在1967發表《真理和意義》以後,為關於真理—意義關係的討論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 學習的終極意義,並不是學習知識,而是
    所以任何成長和豐富,都需要自己的開放,如果花是關閉的,那麼太陽對於它來說,就沒有意義。生命的成長活力,最根本的,來自於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生活中有很多固執的人,他們生活在自己狹窄的頭腦裡,痛苦一生。但是,學習的終極意義,並不是讓一個活生生的人,成為一個存儲器。學習的終極意義,其實是開悟。這就像一個在電臺裡,侃侃而談情愛的節目的主持人,如果,他從來都不曾愛過。那麼,他其實只是把別人的,所有關於情愛的知識,重新組合,講出來而已。
  • 結婚的意義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出於心甘情願的一種選擇
    很多年輕人還尚不成熟,對愛情與婚姻都沒有清醒的認識,便在父母的一路安排下結婚了,一結婚問題就來了,價值觀不同,性格不和,脾氣不對,好吃懶做,自私自利……這都是父母急於要完成這項任務導致的,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逼迫,加速了結一個任務,也致使很多婚姻的禍根從一開始就埋下了。
  • 周玄毅《偏執的意義》:雙方各執真理的兩面
    探討到辯證法這一層,真理已經擺在那裡了,而且往前再走一小步就是謬誤,下一步還能怎麼辦呢?只能停在這裡各自散去咯。  而辯證的真理固然正確,但卻不可以停留在表面。所以說,把真理劈成兩半,並且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乍看起來多此一舉,但卻是深入並且豐富地理解一個問題的最現實的辦法。辯論雙方當然都會有些偏執和絕對化,但卻是在共同助力於真理的深化。
  • 手相智慧線中斷,所代表的意義!
    手相智慧線中斷,所代表的意義!—李昱恆/文1這位男士1982年生人,四指聚攏,中指與無名指開端縫隙明顯,早年運勢起伏,財進財出。智慧線在1/3處出現明顯的中斷,早年容易出現波折,35歲之前不利投資,否則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智慧線中斷,一般代表早運不濟或者出現駁雜是非等事情,並且容易引發心腦方面的病變。感情線在小指位置出現明顯的島紋,代表婚姻不順,不利早婚。實際福主25歲結婚,婚後夫妻分歧較大。在33歲、36歲,注意情感的波動起伏。3結婚線3條,長短不一,婚後主意夫妻之間的溝通交流。
  • 加繆:反抗者要求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意義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在加繆眼中,是促成文藝復興時期之悲劇潮流中斷的禍首。此外,加繆亦曾明書自己不信上帝,也不信絕對的理性主義。甚至把黑格爾(Hegel)、馬克思(Marx)、尼採(Nietzsche)戲稱為現代歐洲的邪惡天才。倒是對於基督信仰,他的態度較為溫和,「加繆是反共的,卻不是反基督的——他只是非基督徒而已」。
  • 探索真理——我存在的意義
    本來,這個公眾號是打算發一些科研學習的內容的,但是重要的第一篇推文久久不出來,實則是因為我不知道這麼具有紀念意義的一篇推文應該寫點什麼好
  • 「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實踐意義與當代價值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此的回答入木三分:「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進各項工作要靠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新知。  「實幹興邦」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關鍵詞,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的實踐品格。
  • 旅遊的真正意義 不是走出去 而是走進來
    更新和迭代自己的作業系統煥發出更有生機的生命力然而時下旅遊成為了一種現象大部分人在做著形式和過場沒有深探到旅遊的靈魂意義>下車撒尿景點拍照網紅地打卡朋友圈曬照也不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不是炫耀性的消費更不是你去過了多少地方而是你進行了多少向內的思考旅遊的真正意義不是走出去
  • 科學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科學是真理嗎?你怎麼看呢?
    首先,我們還是給科學下一個抽象而泛意的定義:科學是人類依賴實踐發現和證實的,關於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真理體系,包括關於實踐的方法論。這裡的要點至少有兩個,第一個是「實踐」,實踐是科學的唯一來源和評判標準,也是科學的本質之一。第二個是「真理」,科學就是真理,就是一個真理的體系,真理性和實踐性都是科學在本質層面上的核心,前者是科學的來源,後者是科學的性質。
  • 伽達默爾論「意義的理解問題」
    區別於傳統的解釋學,伽達默爾的本體論解釋學認為,理解是解釋者對生活經驗之未來可能性的精心籌劃,文本意義的生成和捕獲不是一個單向度的運動過程,而與解釋者的理解密切關聯。「藝術作品並非自在自為地存在,而是與受眾或解釋者發生關聯的事件。」按照伽達默爾的理解,意義的生成是文本和解釋者的「共謀」,文本與解釋者的關係是「對話」而非「獨白」,意義的理解和捕獲是一個在文本和解釋者之間不停地來回穿梭的過程。
  • 偏執的意義
    探討到辯證法這一層,真理已經擺在那裡了,而且往前再走一小步就是謬誤,下一步還能怎麼辦呢?只能停在這裡各自散去咯。 而辯證的真理固然正確,但卻不可以停留在表面。所以說,把真理劈成兩半,並且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乍看起來多此一舉,但卻是深入並且豐富地理解一個問題的最現實的辦法。辯論雙方當然都會有些偏執和絕對化,但卻是在共同助力於真理的深化。
  • 努力工作的意義不是餬口,而是讓子女父母更有底氣的生活
    很多人也許並未真正想過努力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有人說努力工作就是為了掙錢,有人說努力工作是一個正常人該有的表現,也有人說努力工作的意義是為了還車貸和房貸。我認為都不是!昨天去看電影,在買票的時候有一幕讓我非常觸動。
  • 阿德勒:人生的意義
    人類體驗事物一般不會抽象進行,而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觀察,最初「經驗」的產生亦是如此。例如:「木頭」的含義與人類有關,而「石頭」也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可悲的是,有的人總是排除事物的意義去思考周圍環境,表現為:孤立自己,脫離同類,其所作所為於己於人皆無益處。總而言之,人的存在無法脫離生活的現實本義,自我封閉的行為毫無意義。
  • 《天道》王東嶽:人生意義草木一秋,人生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人生沒有意義的言論,很多人抨擊東嶽先生根本不懂文化為何物的大放厥詞,然而眾生無明,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王東嶽先生的價值就在於給很多無明的人一個方向而已。人生有沒有意義,這是個底層邏輯問題,有人養家餬口,有人繁衍人類,有人藝術創作,有人奉獻自己,馬伊琍說女性的角色先是女人然後是妻子,為人母只是女性走向成功的一條路而已,並不是所有人都要成家立業,都要嫁做人婦,然後過世俗意義上的「老媽子」角色。
  •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引言
    引言    人類的生活是否有意義和價值呢?
  • 星雲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下)
    佛教更提倡要建設無限、普遍的生命,例如,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意義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意思。什麼東西能超越時空?那就是真理,所以真理就是無限而普遍的生命。乃至佛陀的三身,應身是有為的,有來有去;法身是無為的,是進入宇宙無限的時空。所以只有真理的生命是無限,其他都是有階段性的循環生命。
  • 科學網—德國教育漫說:洪堡的意義
    人們談論世界史意義上的現代的誕生的時候,往往都會想起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他一些意義重大的因素,比如,以耶穌會為代表的天主教修會對這500年世界史的影響,比如洪堡的大學理念和現代教育制度對世界的重塑。我們也許可以說,沒有奔馳、寶馬、保時捷,德國可能依然是德國,而沒有了洪堡和現代大學,德國對於今日世界,就肯定是另外一種意義了。
  • 春風化雨——教育的意義
    在我眼裡,教育絕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引導,一種啟迪,一種帶領學生穿越時光洪流,上下求索,找尋生命真諦和意義的魄力。用一顆心,點亮無數生命,這份使命讓我覺得無比榮耀。然而,我也清楚地明白,身為人師,我能扮演的,也不過是領路人的角色而已。因為榮格對弟子的訓誡一直讓我謹記於心:「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