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歲半的孩子脾氣越來越大,一言不合就告狀,怎麼辦

2020-12-01 爸爸很忙

寶寶說不清,爸爸聽不懂,一言不合就大哭大叫

早上,兩歲半的孩子剛起床,穿好衣服後站在床上對爸爸說,我要「抓癢」。爸爸說哪裡癢啊,我幫你抓。說完就把孩子抱到懷裡準備幫孩子抓癢。然而孩子卻從爸爸的懷裡掙脫出來,並把爸爸推開。或許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說清楚,於是又對爸爸說了兩遍,我要「抓癢」。爸爸也回答了孩子兩次說哪裡癢啊?結果孩子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爸爸有些莫名其妙的看著孩子說,寶寶怎麼了?怎麼哭起來了?這時,在客廳的媽媽說,寶寶是要刷牙不是要「抓癢」,爸爸真笨。爸爸聽後問孩子,寶寶是要刷牙嗎?孩子點點頭說是的。

爸爸把寶寶抱下床,由媽媽領著去衛生間刷牙去了。沒過一會,在房間疊被子的爸爸就聽見孩子在客廳跟外婆聊天,說剛剛跟爸爸說自己要刷牙,但爸爸聽不懂,把「刷牙」聽成了「抓癢」,你說好笑不好笑。外婆說,那寶寶可以說慢一點,讓爸爸聽得更清晰一些。孩子說媽媽都聽懂了,就是爸爸聽不懂,爸爸太笨了。媽媽則走到爸爸身邊說,你看你們家的寶寶已經學會告狀了。爸爸無奈的說是我自己沒聽懂,不能怪小朋友。孩子把剛剛發生的事跟外婆反應,說明孩子很在意自己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看出孩子有一說一,具有強烈的溝通欲望,這是好現象。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自己的表達不能夠被聽見、聽清和理解都是很讓人難受的事。語言是有情緒的,而情緒的背後卻有著諸多看不見的事情。比如上面的事例中孩子口齒不清,公爸聽不懂或聽錯了,就導致彼此說的驢唇不對馬嘴,誤會就此產生。誤會一產生,彼此的情緒就會失控,小事就會變大事。有人說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的人是不會表達,還有的人是不想表達;反之有的人是不想聽,而有的人想聽卻聽不懂。所以學會表達與傾聽都很重要。在這裡因為媽媽能聽懂孩子說什麼,而爸爸聽不懂的背後,就是爸爸對孩子的陪伴時間不夠。

寶寶天生就是最佳演員,誰帶得多就演誰

廚房裡沒關的水龍頭在譁譁作響,而用水的人卻在臥室看電視。小朋友聽到流水的聲音,急匆匆的從自己的房間跑到廚房看了一下,發現沒人,立馬轉身對著臥室大聲說道,外公啊,你怎麼又不關水龍頭呀,自來水也是要用錢買的,說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怎麼回事嗎?這表情、口氣、姿態活活就是兒童版的外婆。而在臥室看電視的外公卻沒聽見孩子說話,於是孩子直接跑到外公面前把話重複了一遍。外公聽後一邊回應一邊趕往廚房關水龍頭。關好水龍頭之事,外公對兩歲的孩子說,謝謝你哦。

當外婆買好菜剛到家門,正準備換鞋進屋時,孩子就從沙發邊跑到門口,一邊幫外婆拿鞋一邊對外婆說,外公又忘記關水龍頭啦,我說了一遍他還不聽,說第二遍他才去關水龍頭,你說怎麼辦。外婆聽後很認真的說,等一會我跟外公講,老是這個樣子怎麼可以呢。祖孫倆這一唱一合,聊得不亦樂乎,把外公弄得除了呵呵笑之外一點脾氣都沒有。的確,孩子的思維很有清晰,邏輯性也很強,還佔理,他已理直氣壯的把自已化身為裁判來主持正義。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強,耳濡目染的把每個家庭成員的習性和言談舉止都了解的很透徹。對於如何切換身份的變換角色往往瞬間就可以完成,不需要任何的醞釀和調整。與其說他們的模仿能力強,不如說他們天生就是超強的演員。我們甚至於無法覺察到他們是在什麼時候掌握這種技能的,因為他們連排練的程序都不需要。更令人驚奇的是,家裡有幾人他就能演幾個人,另外還不會丟失自己的本色。有人說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吸收各種知識,無論好的還是壞的,同時也無時無刻的把看到、聽到的信息全部內化為自己的技能。比如,我們成年人掌握一項技能從理解到練習、從運用到熟練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孩子們卻可以做到秒懂。

欺軟怕硬嚮往權威的情緒從哪裡來

每當兩歲多的寶寶知道爸爸馬上要到家時,就會把愛看的電視關掉,或者把手機還給媽媽。所以媽媽多次對爸爸說孩子很怕你。但媽媽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怕爸爸,尤其是關於看電視的問題。的確,自從有寶寶之後,爸爸從來沒有看過電視,也曾跟媽媽說過不要讓兩歲多的寶寶看電視,包括手機視頻等。但至於寶寶是什麼時候關注並特別在意爸爸的意見的,卻不得而知。在家裡看電視最多的人就是外公,除了洗衣、燒飯、睡覺之外他幾乎離不開電視。因此,寶寶有時也會跟著外公看電視,但時間不長,最多看個半小時就不會再看了。

媽媽曾對爸爸說,如果家裡只有外公在的話,寶寶就會很乖,不吵不鬧也不作,似乎孩子很怕外公。關於這一點,媽媽曾問過孩子,你最怕誰?孩子說是外公。同樣的問題媽媽也曾問過爸爸,你最怕誰?爸爸說是外公。媽媽問是為什麼?爸爸說因為外公是長輩,但具體原因爸爸卻沒有說。孩子對大人的情緒感知和捕捉具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家裡誰作主,誰對他好或者誰的心情不好,他隨時都能感知到。一旦他感覺誰的情緒不太好,孩子就會離這個人遠遠的,能不靠近就不靠近。但如果是媽媽心情不好的話,孩子卻是另外一種態度,他會緾著媽媽,一個勁的說好話討好媽媽。

當然,對於家庭成員中誰最好糊弄的,寶寶也是心知肚明。有一次,外婆和媽媽都不在家,家裡只有外公陪著寶寶,而爸爸辦完事後提前回來了,就看到外公在陪寶寶看平板電腦上的視頻,而且眼睛離屏幕很近,只有15公分的距離。爸爸一看到這個情景,立馬脫口而出的說,眼睛離屏幕太近了,對孩子眼睛不好的,不要讓孩子看視頻啦。外公聽後一聲不吭的轉身就走了,留下寶寶一個人怯生生的望著爸爸。爸爸或許意識到自己可能嚇著寶寶了,於是調整了態度和表情,柔和的對寶寶說,我們不看視頻好不好,看視頻對眼睛不好的,等你長大一些再看,我們現在把電腦關了吧。孩子說好的,然後迅速的把電腦關了。

情緒是有聲音的,情緒是有節奏的,情緒還會有後遺症。我們的動作、談話、工作、生活都受情緒的左右。情緒問題就是生活問題,也是一個健康問題。情緒好工作的效率就會很高,情緒好身體的機能運轉也會很高。與此同時,情緒問題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如果情緒不好,彼此的關係就會比較尷尬。因此,在生活中,情緒的自控和處理也是首先任務之一,否則真的很麻煩。你說呢?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一言不合就哭鬧?
    前幾天我帶孩子去超市,我女兒喜歡一個超市賣的很漂亮的一個小被子,我告訴女兒:「家裡有好幾個小被子了,不能再買了。」我女兒一聽,二話沒說,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孩子總是一言不合就哭鬧,想要的東西,大人不給買,哭!要回家了,但還沒玩夠,哭!想吃冰激凌,大人不讓吃,哭!……01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究竟為哪般?
  • 為什麼兩歲的孩子都是大型殺傷武器,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
    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這樣的一言不合撒潑打滾一言不合就哭泣咆哮一言不合就亂丟餅乾要不就執著於某種特定「程序」越不讓幹什麼越要幹什麼隨時隨地開啟battle模式這段時間的家長是崩潰的>答案就是:「terrible two」父母恐懼於兩歲反抗期
  • 孩子脾氣差,一言不合就生氣,很可能是受到父母的影響
    好像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調皮,脾氣也越來越暴躁,如果不能得到自己的滿足,就對父母大喊大叫,拳打腳踢。孩子為什麼愛發脾氣?我們理解長時間不見孩子覺得陌生,不熱情,但是怎麼也沒想到,原本乖得不得了的小朋友竟然變得暴躁,一言不合就在自己的房間摔東西,大吵大鬧。
  • 1歲半寶寶脾氣「拗」,一言不合就暴走,可能是「小自我」的覺醒
    01:1歲半寶寶脾氣「拗」,一言不合就暴走孩子在1歲半到2歲時,很多家長會感到束手無策。我家雙胞胎現在2歲多,也剛剛經歷這個時期。我父母曾說孩子不會走的1歲內最難帶,總要抱;我家幾個孩子大一點親戚說,最難帶的是剛會走路又跑不穩,剛會說話又說不清的1歲多這段時期。
  • 孩子愛哭鬧怎麼辦?「課題分離」+「逆向思維法」了解一下!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法止哭,但也不是百試百靈,因為即使神丹妙藥也要有一定的起效時間。孩子越大,這招的威力更是越來越小,甚至失靈。於是,孩子大哭大鬧著,家長也一起跟著焦慮、上火,情緒可能比孩子來的更大更兇猛。如此循環,孩子哭鬧的次數越來越多,家長焦慮的程度也隨之變得水漲船高。孩子一言不合就大哭,這件事情似乎就成了「世界大難題」!
  • 我家寶寶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聰明的父母都會這樣做!
    直到天天邁入了1歲半這個坎,他體內的「小火山」就被點燃了,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跺腳、大叫、哭嚎、甚至是損壞東西,無時無刻不在挑戰我的底線。 寶寶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我的情緒也隨著他的脾氣不斷起伏著,從一開始的耐心安撫,慢慢變成大聲呵斥,再到現在的「冷處理」,每次都在彼此不快中結束。
  • 一言不合就"哼",還常亂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巧妙以對呢?
    ,面對一言不合就&34;,還莫名其妙就亂發脾氣的孩子,如果軟硬方法都不能用那麼孩子豈不是要翻天了?實際上,一言不合就哭鬧的孩子不是管不好、而是很多時候大家都用錯了方法。那麼,面對一言不合就&34;還常亂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巧妙以對呢?
  • 兩歲半的孩子不說話怎麼辦
    兩歲半的孩子不說話怎麼辦?一般的小寶寶在五六個月的時候會咿呀咿呀的說話的,通常都是會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只是很簡短,一般到了一周左右的時候都會叫一些重疊的稱呼了,如果這個時候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肯定是語言發育稍微的是有一點問題。那麼,兩歲半寶寶不說話怎麼辦?
  • 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試試"共生效應",讓孩子擺脫臭脾氣泥潭
    在對家長所遇到的育兒問題總結中,有一些家長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面對孩子的"壞脾氣"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去引導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是不知道,他發起脾氣來,孩子他爸都招架不住!"而一開始的時候小麗也是選擇好言相勸,哄著孩子冷靜下來,但是效果並不是那麼的立竿見影,後面孩子的脾氣性子也越來越難以捉摸,動不動就會發脾氣,這個情況真的是讓做家長非常苦惱。當孩子軟硬不吃,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家長遇到這樣的狀況,想必也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
  • 傳說中可怕的兩歲如何應對
    因為剛開始漲奶,寶寶吸不出來母乳而哭泣;因為換不好紙尿褲而責備自己,孩子吐奶,腸絞痛,因為不會哄寶寶睡覺而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勝任媽媽這個角色...到現在靚靚19個月開始對我撒嬌,發脾氣時,為自己偶爾抓狂而後瘋狂內疚,之前的天使寶寶最近搖身一變,一言不合就亂發脾氣,無理取鬧,終於進入了可怕的兩歲階段
  •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幾乎所有人都在回頭看到底是怎麼了,孩子的媽媽十分的尷尬,強忍著裝作「平心靜氣」的安慰著孩子。但是誰知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反而鬧得更厲害,惱羞成怒的媽媽,一邊說這一邊給了孩子兩下,然後把他連拖帶拽的拎出了圖書館。這樣的場景,我們可能都見過,甚至我們自己就是當事人,就是那個尷尬到無處容身的媽媽。為什麼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 "別管他哭會就好了",一言不合爆哭的孩子,真是不理就OK嗎?
    生活中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經常遇到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情景?有的時候不順孩子心、不如孩子的意,他們還會經常大喊大叫,甚至把整個家庭都搞得雞犬不寧。所以,面對一言不合就爆哭的孩子父母要學會引導,引導孩子把自身的焦躁情緒釋放出來,給孩子焦躁的情緒降降溫,讓他們受傷的小心靈可以得到親情的安全感滋補,這樣的處理方法要比冷處理的不理更有成效質感。那麼,面對一言不合就爆哭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正確去引導他們釋放情緒呢?
  • "別管他哭會就好了",一言不合就爆哭的孩子,真是不理就OK嗎
    生活中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經常遇到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情景?有的時候不順孩子心、不如孩子的意,他們還會經常大喊大叫,甚至把整個家庭都搞得雞犬不寧。所以,面對一言不合就爆哭的孩子父母要學會引導,引導孩子把自身的焦躁情緒釋放出來,給孩子焦躁的情緒降降溫,讓他們受傷的小心靈可以得到親情的安全感滋補,這樣的處理方法要比冷處理的不理更有成效質感。那麼,面對一言不合就爆哭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正確去引導他們釋放情緒呢?
  • 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
    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家長可通過暫時迴避、與之共情、控制情緒這三個方法來引導孩子發洩出自己的情緒,從而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01.三歲孩子為什麼會哭鬧?你家有沒有三歲的孩子?他喜歡哭鬧嗎?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扔東西?引導得好是學霸,引導不好秒變「臭脾氣」
    寶寶到了一定階段,常常會不管手裡拿的是什麼,一言不合就扔出去。然後還會用大眼睛看著你,仿佛在說「你瞅啥?」媽媽只能跟在後邊收拾爛攤子,不理解寶寶為什麼會有這種舉動。一言不合就扔東西,寶寶這是怎麼了?收拾完她一臉擔憂地說:「你說這孩子現在就這麼愛扔東西,等長大了,是不是脾氣得特別『臭』啊?
  • 孩子一言不合就亂發脾氣,原因其實是。。。聊完我羞愧難當
    此時,如果家長只是一味指責孩子學得不好,有些家長還會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做對比,這對自己的孩子來說,只會讓Ta內心覺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想不通為什麼別人努力就可以,我卻怎麼努力就是做不到,於是壓力來臨只能逃避,比如用打遊戲、網癮的方式。
  • 孩子鬧脾氣怎麼辦
    最近浩哥出現了一個讓我很頭疼的問題,一言不合就鬧脾氣,大哭大鬧。正好近日在看《斯託夫人的自然教育》一書,書中有個章節講到孩子鬧脾氣怎麼辦?孩子鬧脾氣的影響因素對於浩哥來說,引起他鬧脾氣的因素主要有幾點:一、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二、不小心動了他的東西;三、受大人情緒的影響;孩子鬧脾氣時怎麼處理首先,要清楚的認識到,有些急脾氣的孩子,其實是容易興奮、情緒反應快、堅持己見的孩子
  • 一賦一涵親子教育|孩子叛逆不止青春期?兩歲孩子家長怎麼帶?
    小孩子的兩歲叛逆期簡直要命啊! 當娃的某天心情不佳,如女人的生理期一樣脾氣一點即著,從早到晚一言不合就情緒失控,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老母親的脾氣極限 為什麼叫可怕的兩歲,其實,這個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孩子,在嬰兒時期還沒有獨立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們來說,自己和母親就是一體的。
  • 兩歲半到三歲孩子的叛逆期該怎樣管(1)?
    兩歲半到三歲孩子的叛逆期該怎樣管(1)?父母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來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兩歲半到三歲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期。孩子的第1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一般是在兩歲半到三歲左右,不過現在的孩子大多一歲前後就開始表現得叛逆了。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
  • 孩子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該怎麼辦?
    你是否覺得,這和我家孩子太像了,這樣的戰爭,經常上演。比如要看動畫片,已經看了兩遍了,不讓看就躺地上哭鬧,急了有時候還摔東西。哭起來很不好哄,有家長說,我和他爸爸性格都非常溫和,怎麼養出脾氣這麼大的孩子?這是為什麼?首先,我們了解一個人類大腦的知識點。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上層腦和下層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