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兩歲半的孩子剛起床,穿好衣服後站在床上對爸爸說,我要「抓癢」。爸爸說哪裡癢啊,我幫你抓。說完就把孩子抱到懷裡準備幫孩子抓癢。然而孩子卻從爸爸的懷裡掙脫出來,並把爸爸推開。或許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說清楚,於是又對爸爸說了兩遍,我要「抓癢」。爸爸也回答了孩子兩次說哪裡癢啊?結果孩子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爸爸有些莫名其妙的看著孩子說,寶寶怎麼了?怎麼哭起來了?這時,在客廳的媽媽說,寶寶是要刷牙不是要「抓癢」,爸爸真笨。爸爸聽後問孩子,寶寶是要刷牙嗎?孩子點點頭說是的。
爸爸把寶寶抱下床,由媽媽領著去衛生間刷牙去了。沒過一會,在房間疊被子的爸爸就聽見孩子在客廳跟外婆聊天,說剛剛跟爸爸說自己要刷牙,但爸爸聽不懂,把「刷牙」聽成了「抓癢」,你說好笑不好笑。外婆說,那寶寶可以說慢一點,讓爸爸聽得更清晰一些。孩子說媽媽都聽懂了,就是爸爸聽不懂,爸爸太笨了。媽媽則走到爸爸身邊說,你看你們家的寶寶已經學會告狀了。爸爸無奈的說是我自己沒聽懂,不能怪小朋友。孩子把剛剛發生的事跟外婆反應,說明孩子很在意自己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看出孩子有一說一,具有強烈的溝通欲望,這是好現象。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自己的表達不能夠被聽見、聽清和理解都是很讓人難受的事。語言是有情緒的,而情緒的背後卻有著諸多看不見的事情。比如上面的事例中孩子口齒不清,公爸聽不懂或聽錯了,就導致彼此說的驢唇不對馬嘴,誤會就此產生。誤會一產生,彼此的情緒就會失控,小事就會變大事。有人說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的人是不會表達,還有的人是不想表達;反之有的人是不想聽,而有的人想聽卻聽不懂。所以學會表達與傾聽都很重要。在這裡因為媽媽能聽懂孩子說什麼,而爸爸聽不懂的背後,就是爸爸對孩子的陪伴時間不夠。
廚房裡沒關的水龍頭在譁譁作響,而用水的人卻在臥室看電視。小朋友聽到流水的聲音,急匆匆的從自己的房間跑到廚房看了一下,發現沒人,立馬轉身對著臥室大聲說道,外公啊,你怎麼又不關水龍頭呀,自來水也是要用錢買的,說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怎麼回事嗎?這表情、口氣、姿態活活就是兒童版的外婆。而在臥室看電視的外公卻沒聽見孩子說話,於是孩子直接跑到外公面前把話重複了一遍。外公聽後一邊回應一邊趕往廚房關水龍頭。關好水龍頭之事,外公對兩歲的孩子說,謝謝你哦。
當外婆買好菜剛到家門,正準備換鞋進屋時,孩子就從沙發邊跑到門口,一邊幫外婆拿鞋一邊對外婆說,外公又忘記關水龍頭啦,我說了一遍他還不聽,說第二遍他才去關水龍頭,你說怎麼辦。外婆聽後很認真的說,等一會我跟外公講,老是這個樣子怎麼可以呢。祖孫倆這一唱一合,聊得不亦樂乎,把外公弄得除了呵呵笑之外一點脾氣都沒有。的確,孩子的思維很有清晰,邏輯性也很強,還佔理,他已理直氣壯的把自已化身為裁判來主持正義。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強,耳濡目染的把每個家庭成員的習性和言談舉止都了解的很透徹。對於如何切換身份的變換角色往往瞬間就可以完成,不需要任何的醞釀和調整。與其說他們的模仿能力強,不如說他們天生就是超強的演員。我們甚至於無法覺察到他們是在什麼時候掌握這種技能的,因為他們連排練的程序都不需要。更令人驚奇的是,家裡有幾人他就能演幾個人,另外還不會丟失自己的本色。有人說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吸收各種知識,無論好的還是壞的,同時也無時無刻的把看到、聽到的信息全部內化為自己的技能。比如,我們成年人掌握一項技能從理解到練習、從運用到熟練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孩子們卻可以做到秒懂。
每當兩歲多的寶寶知道爸爸馬上要到家時,就會把愛看的電視關掉,或者把手機還給媽媽。所以媽媽多次對爸爸說孩子很怕你。但媽媽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怕爸爸,尤其是關於看電視的問題。的確,自從有寶寶之後,爸爸從來沒有看過電視,也曾跟媽媽說過不要讓兩歲多的寶寶看電視,包括手機視頻等。但至於寶寶是什麼時候關注並特別在意爸爸的意見的,卻不得而知。在家裡看電視最多的人就是外公,除了洗衣、燒飯、睡覺之外他幾乎離不開電視。因此,寶寶有時也會跟著外公看電視,但時間不長,最多看個半小時就不會再看了。
媽媽曾對爸爸說,如果家裡只有外公在的話,寶寶就會很乖,不吵不鬧也不作,似乎孩子很怕外公。關於這一點,媽媽曾問過孩子,你最怕誰?孩子說是外公。同樣的問題媽媽也曾問過爸爸,你最怕誰?爸爸說是外公。媽媽問是為什麼?爸爸說因為外公是長輩,但具體原因爸爸卻沒有說。孩子對大人的情緒感知和捕捉具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家裡誰作主,誰對他好或者誰的心情不好,他隨時都能感知到。一旦他感覺誰的情緒不太好,孩子就會離這個人遠遠的,能不靠近就不靠近。但如果是媽媽心情不好的話,孩子卻是另外一種態度,他會緾著媽媽,一個勁的說好話討好媽媽。
當然,對於家庭成員中誰最好糊弄的,寶寶也是心知肚明。有一次,外婆和媽媽都不在家,家裡只有外公陪著寶寶,而爸爸辦完事後提前回來了,就看到外公在陪寶寶看平板電腦上的視頻,而且眼睛離屏幕很近,只有15公分的距離。爸爸一看到這個情景,立馬脫口而出的說,眼睛離屏幕太近了,對孩子眼睛不好的,不要讓孩子看視頻啦。外公聽後一聲不吭的轉身就走了,留下寶寶一個人怯生生的望著爸爸。爸爸或許意識到自己可能嚇著寶寶了,於是調整了態度和表情,柔和的對寶寶說,我們不看視頻好不好,看視頻對眼睛不好的,等你長大一些再看,我們現在把電腦關了吧。孩子說好的,然後迅速的把電腦關了。
情緒是有聲音的,情緒是有節奏的,情緒還會有後遺症。我們的動作、談話、工作、生活都受情緒的左右。情緒問題就是生活問題,也是一個健康問題。情緒好工作的效率就會很高,情緒好身體的機能運轉也會很高。與此同時,情緒問題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如果情緒不好,彼此的關係就會比較尷尬。因此,在生活中,情緒的自控和處理也是首先任務之一,否則真的很麻煩。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