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是育兒過程中最挑戰家長底線的一個事兒,最容易引發父母們的強烈挫敗感和無力感。這裡我講一個特別常見的例子。
有一次我在超市的玩具區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地上撒潑打滾,非要買一輛小汽車,他的媽媽生氣地說:「家裡有太多的玩具車了,你總是把它們扔得滿屋都是,今天無論如何不能買了!孩子哭得更大聲了,媽媽說:「別在這兒丟人現眼的,趕緊回家!」上前拖著他就往出口走,購物車裡的東西也不要了。
你是否覺得,這和我家孩子太像了,這樣的戰爭,經常上演。
比如要看動畫片,已經看了兩遍了,不讓看就躺地上哭鬧,急了有時候還摔東西。哭起來很不好哄,有家長說,我和他爸爸性格都非常溫和,怎麼養出脾氣這麼大的孩子?這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了解一個人類大腦的知識點。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上層腦和下層腦。現在請伸出你的右手,把大拇指握到手心裡,用另外四個指頭握著大拇指,這個拳頭就代表我們的大腦。
大拇指往下的部分稱之為下層腦,大拇指往上的部分稱之為上層腦。下層大腦負責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比如說呼吸和眨眼、憤怒和恐懼。當我們看到一條蛇,馬上後退的時候;當孩子的要求被拒絕後,馬上很憤怒,都是下層大腦在行動。
總之,下層腦的功能就是讓我們活下來,它的反應都是自動化的、非理性控制的、是為了生存的。
而上層大腦由前額葉等部分構成,負責更加複雜的心理過程和高級思維,比如明智的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共情能力、遵守道德規範。
上層大腦運轉良好可以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考慮事情的後果、三思而後行,並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
為什麼孩子那麼容易發脾氣呢?因為孩子的上層大腦還沒有完工,要到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孩子的下層大腦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十分發達了,所以在幼兒階段,上層大腦一直在大規模地施工。
所以,我們家長期待孩子能聽進去道理、能夠等待、能調節情緒,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那是不是說,就任孩子發脾氣吧,我們什麼也做不了?
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你要給孩子的上腦和下腦之間搭樓梯,就是先回應下層腦的怒火,舒緩情緒,再邀請上層腦參與運作,理性思考,達成上層腦和下層腦的整合,這叫大腦的「垂直整合」。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研發了一套孩子情緒管理的訓練方法。我把它總結成三個步驟:停、說、做。
第一個步驟:停——覺察孩子的情緒。停裡面包括幾個動作,你發現孩子的情緒不對勁,停下手中的事情,用身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關注,並感受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說要買一輛小汽車時,而你不想給孩子買,停下購物的行為,也停下自己的教養任務、停下自己的情緒。你可能會想,整天要東西,見啥買啥,我得好好教育他一番。如果你這樣想了,你很難再訓練他的情緒了,因為你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籠罩了。
這時我們除了默念親生的親生的,還可以默念,孩子被下層腦劫持了,劫持了。
然後用理解的表情、平穩的情緒去看,換位思考,感受他的情緒。如果我那麼想要一個小汽車而被拒絕了,我的感受會是什麼呢?
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地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說,那有什麼呀,不給買就不要了。
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調節自己,需要上層腦的參與,而孩子那麼迫切的需要被拒絕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很生氣,很難聯結到上腦。
這裡有個重點,我們要區分情緒和行為,生氣是情緒,而坐在地上大哭就是一個行為。情緒是自發的,都是被允許的。
但是行為是需要調控的。想買小汽車被拒絕,生氣是可接受的,但坐在地上大哭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我們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有條件地接納孩子的行為。
第二個步驟:說——對情緒命名,共情孩子。簡單一點就是設身處地地感受對方的感受或想法,並把它表達出來。
例如:小朋友搶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就是說我們先回應他的下層大腦,先接納他的情緒,情緒平穩了,上層腦才能有機會工作和理性思考。所以,這個階段,切忌講道理,講了也聽不進去。
這裡的共情有兩種:對想法的共情以及對情緒的共情。對想法的共情:你很想要那個小汽車,你很喜歡它,是嗎?對情緒的共情:媽媽不想買給你,你感到很生氣。「生氣」就是對情緒的命名。類似的話要多說幾遍:「你很喜歡那輛小汽車,但是你得不到它,很著急。」 「你想要的東西,媽媽不能給你買,你很難過,對嗎?」孩子的情緒才可能被安撫下來。
孩子常見的情緒有:快樂、驚訝、害怕、恐懼、沮喪、悲傷、痛苦、憂鬱、生氣、憤怒、厭惡、焦慮、懷疑、不安、平靜、害羞、舒服、羞愧、煩悶、無聊、惱火、猶豫、痛苦、不甘心、嫉妒,等等。
在這個步驟,只陳述孩子的情緒和想法,不講道理,不評判。
前面案例中媽媽說,家裡的玩具那麼多,扔得到處都是。這是在講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因為現在被情緒挾持,上層理智腦是不工作的。
第三個步驟:做——引導孩子合理地解決問題。在這裡,要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比如坐地上哭鬧是不對的,你可以生氣,但是就地打滾是不允許的。
媽媽可以找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告訴他:那我們現在談一談,你很想要,媽媽不同意,這個事情怎麼解決。之前遇到這樣的情況,咱們都是如何成功解決的?
在這個步驟,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家長和孩子共同討論出規則和約定。
在這個例子裡面,我要提醒家長,如果孩子一言不合就在公共場合打滾撒潑,我們要在第一步首先嚴厲堅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坐地上哭鬧是絕對不可以的」「請你現在站起來,我們到那邊的椅子上商量一下」。
邊說邊有力地把孩子拉走。在這裡面不要羞辱,也不要訓斥。只是嚴厲而堅定,讓孩子知道坐地哭鬧是絕對不允許的,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然後再進行後面的情緒管理。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學校或外面遇到了問題,回來你發現孩子的情緒不對勁。這時,我們要主動地用溫和的語氣問:孩子,看你有點不高興,發生什麼事了?這裡家長儘量對孩子的情緒敏感,在情緒萌芽的時候就立即停下來去感受他,聽他說。而不是迴避情緒或轉移注意力,這些方法都不利於孩子學習調節情緒。
好了,應對孩子發脾氣,總結起來就是停、說、做,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有條件地接納孩子的行為。先情緒,後邏輯,最後限定行為,解決問題,讓上層腦和下層腦得到更多的協作和整合。
我是甜心,想要學習更多育兒知識,趕緊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