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直擊丨「鄉親們富了,我就樂了!」

2020-12-23 華聲在線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何金燕

1月14日上午,在永州市代表團分組審查政府工作報告時,蔣麗君代表圍繞脫貧攻堅主題,深有感觸地作了近10分鐘的發言。

「我們鄉的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1739戶6889人,減少到了現在的19戶45人,如期實現整體脫貧目標。」蔣麗君是江永縣源口瑤族鄉黨委書記。她深切感受到,近些年,家鄉正發生可喜的變化,老百姓對脫貧攻堅頻頻點讚。

當選省人大代表以來,在每年的省人代會上,蔣麗君的關注點都聚焦「三農」。2018年的省人代會,蔣麗君建議改善農村道路交通出行條件,讓農產品賣個好價錢。

「我的建議被採納了,夢想變成了現實。現在,鄉村道路通了,鄉親們富了,我就樂了!」蔣麗君說,近兩年,源口瑤族鄉結合自身產業發展特色,藉助電商、扶貧車間等平臺,不斷創新脫貧攻堅方法路徑,讓貧困群眾收穫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會後,蔣麗君和記者分享了源口瑤族鄉三源村的一個脫貧故事。

今年30歲的鄭菁是一名貧困戶,幾年前本與愛人在外打工,但為了便於照顧父母和孩子,兩口子回鄉擺地攤。經過縣裡的電商培訓,他們開辦了一家微店賣土特產。鄭菁製作的魚乾等美食,現在都成了「搶手貨」,年收入30萬元以上。去年,鄭菁不僅脫了貧,還建起了一棟3層樓的新房,兩夫妻成為全市「十佳脫貧致富能手」和「自主脫貧標兵」。

「像鄭菁兩夫妻這樣的情況,在我們鄉還有很多。」蔣麗君說。

雖然此次省人代會開幕才不久,但蔣麗君的新筆記本上已記滿了10多頁,都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三農」方面的內容。「老百姓的獲得感,緊緊連著我們基層幹部的使命感。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們再苦再累,也要堅決完成脫貧任務。」她表示。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1月15日04版)

[責編:戴蓉]

相關焦點

  • 武鐵友:「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灤州市農民企業家武鐵友「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不僅送年貨,武鐵友還為鄉親們做了很多實事。打水井、裝路燈、辦產業園……在他的帶領下,鄉親們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日前,工作間隙,武鐵友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為鄉親們送年貨的想法的?武鐵友:這要從我的成長經歷說起。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我創業時付出了更多艱辛。
  • 裴曉江:讓鄉親們和我一起富起來-人大代表|裴曉江-每日甘肅-平涼
    「靠黨的好政策,靠鄉親們的幫助,我現在富裕了,但鄉親們的日子,大多還不寬裕,我有責任幫助他們,讓鄉親們和我一起富起來。」談起自己參與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的初衷時,市三屆人大代表、靜寧縣欣葉集團公司總經理裴曉江這樣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家境貧寒的裴曉江投身運輸業,由於他能吃苦、講信用,經過幾年的努力,積累了一定資金。
  • 還記得石光榮請鄉親們吃的」白臉高粱米」嗎?現在是「禮品級」稀罕...
    還記得石光榮請鄉親們吃的」白臉高粱米」嗎?種地的思路變了,收益也多了,毛新光準備繼續擴大五穀雜糧的種植品種和面積,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帶動鄉親們一起振興鄉村致富。
  • 人大代表覃貴:帶富鄉親責無旁貸
    人大代表覃貴:帶富鄉親責無旁貸 2020-12-24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評丨醫療影響力排行榜:兩會、福布斯、國際罕見病日10周年
    作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會總結過去、規劃未來,去年大健康領域的熱詞大多會成為2018年兩會的熱點。這一個個「熱詞」,與你我生活緊密相連,串聯起洞察中國大健康發展藍圖的關鍵密鑰。本周大健康領域的大事件,無非是預熱兩會、兩會現場直擊,且聽億歐大健康如何微評。
  • 內蒙古大學生返鄉創業:小小手工餅也能富鄉親
    中新網鄂爾多斯4月13日電 題:內蒙古大學生返鄉創業:小小手工餅也能富鄉親  作者 張瑾嫻  「城鄉天地寬,在哪兒都能奮鬥。」兩年前,內蒙古農業大學畢業生張嘎在這樣的理念下,決定返鄉。至於回去幹什麼,他並沒有確定的打算。
  • 【2018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小小竹編杯 編織赤水鄉親致富夢
    【2018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小小竹編杯 編織赤水鄉親致富夢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3月09日 14:46 A-A+   「我是參加『代表通道』的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是見證赤水脫貧攻堅、並從中獲益的年輕人,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心裡有底氣。」今年28歲的楊昌芹說。  底氣就是她手裡竹編杯套,以及杯套背後的赤水市竹編產業。  1990年出生於貴州省印江縣的楊昌芹,16歲進入黔東印江民族職業學校。
  • 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看著村裡人為種瓜起早貪黑,阿布都沙拉木就在心裡琢磨:有沒有一種省時省力的方法,減輕鄉親們繁重的勞動?2017年2月,新疆畜牧科學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在村裡開展青年農民科技能人和致富帶頭人培訓。32歲的阿布都沙拉木第一批報名參加青年科技興趣小組,並與工作隊隊長鄭文新結成對子。他向鄭文新講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在工作隊的鼓勵幫助下,阿布都沙拉木開始研發甜瓜種植機器。
  • 全國勞模劉仙會:為家鄉更美,鄉親們更富做出更大貢獻
    於是又擴大生產規模,流轉鄉親們閒置或撂荒的土地,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2020年,合作社蔬菜面積發展到680畝,產量達到3000噸,實現產值1020萬元,年利潤100多萬元,蔬菜遠銷全國各地。合作社也帶動了70名鄉親發展了蔬菜種植200畝。每每有人問起她回家創業的初心,她一直都說,「我是農民的女兒,家鄉的土地養育了我,我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好家鄉這片土地。」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們順利脫貧 是我最開心的事|原望謨縣樂旺鎮...
    認真考慮後,我向組織報了名,被分配到望謨縣樂旺鎮掛職副鎮長,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同時聯繫望謨縣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人口最多的大灣村。黃孚(左)走訪貧困群眾山高坡陡、缺水少土、交通不便,是樂旺鎮貧困村面臨的共同困境。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
    5年前,2015年,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大會議並訪問美國期間,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發表演講,坦陳40多年前自己質樸的心願——「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  當時,他是陝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的一名知青。目睹百姓艱難、體會群眾疾苦,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習近平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 鄉村遊富了鄉親
    鄉村遊富了鄉親——走進河間豐爾莊園感受村民的新生活本報記者 孫健 本報通訊員 李世文剛剛過去的暑期,河間市景和鎮豐爾莊園著實火了一把。我在餐廳當服務員,每月少說能收入2000元。」談起生活的喜人變化,韓樹蓮滿心歡喜地說,在家門口打工掙錢,還不耽誤照顧孩子,現在的日子越過越舒心了。從單一大田作物種植到打造別具風格的田園景觀,從最初的十幾個人「單打獨鬥」到現在的幾百人「協同作戰」……這些年,興豐農場走出一條集約化生產、以特色旅遊為主導的新型農業發展路子,成為河間乃至滄州鄉村旅遊的新亮點。
  • 張憲:鄉親們喊我一聲「娃兒」
    ……提起黃龍縣白馬灘鎮神玉村駐村幹部張憲,村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點不完的贊。11月12日,在神玉村,記者見到了這位鄉親們口中的「娃兒」時,他正在給村民老王囑咐冬季核桃園管理的事。很難想像,就在兩年前,說起農村工作,他還是一頭霧水。2018年,25歲的張憲被鎮政府選派為神玉村駐村工作隊隊員。
  • 還記得石光榮請鄉親們吃的「白臉高粱米」嗎?現在是「禮品級」稀罕...
    記得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石光榮請鄉親們吃的「白臉高粱米」嗎?其實,那「白臉高粱米」就是咱黑龍江本地品種,米質好但低產,當年就很稀罕,現在更成了「禮品級」的雜糧品種。因為保障人體健康、科學膳食的需要,轉了一圈兒,東北高粱米又殺回來了。
  • 湖南桃源縣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醉了遊人富了鄉親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因其生態優美、生活安寧和樂,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心中的詩意遠方。常德市生態環境局桃花源分局局長鄧潔介紹,為將這幅山水圖變為實景,桃花源鎮始終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引領合理開發,比如為減少景區內的車輛尾氣排放將道路改道、開展核心景區住戶搬遷、建分散式汙水處理站、進行實時空氣檢測等。
  • 王政委心系鄉親|馬新莊
    原因是他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毅然放棄在外創辦的企業,回到家鄉扶貧,帶領鄉親們一心奔小康,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稱讚。  2019年下半年,我隨市文聯和市作協領導到宗店鄉採訪調研,有幸結識了王政委。因為劉莊行政村下屬虎背崗自然村,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是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所在地。
  • 那些年兩會記者用過的神器:1983-2016 記者們兩會報導設備盤點
    荔枝新聞專稿(小編/zZZ 周小二)   Ladies and 鄉親們!
  • 青海萬名幹部下鄉—民情日記:鄉親們叫我「阿娘」
    2月29日多雲   我在單位上被人喊「小董」,可自從2月中旬到平安縣古城回族鄉總門村下鄉以來,被鄉親們起了個新的名字叫「阿娘」。  古城鄉總門村是一個有106戶、436人的純回族村,按照大家的風俗習慣,凡是已婚女子,都可以稱呼為「阿娘」,剛開始有一點不習慣,但是我很快發現,有了這樣一個「身份」,在互相親切的稱呼和每天的接觸中,和鄉親們的距離近了,聊天的話題漸漸多了,我的工作也很快進入狀態了。  還沒有到春播時間,勤勞的鄉親們已經開始提前做準備了。
  • 身邊榜樣丨安嶽薛燕平: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安嶽縣鴛大鎮五鳳村村主任薛燕平:我曉得這個消息以後,就跑到村辦公室的電腦前,一邊下載視頻觀看學習,一邊用筆記下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其中有一部關於林果牧養殖技術的視頻,我很感興趣,也很受啟發。   在反覆觀摩了視頻之後,薛燕平找到了一條發展致富的新路子——發展林下生態養殖業。
  • 兩會直答(18):教育扶貧丨高校教育扶貧,教育、文化、科技"三手抓"!
    我認為,將教育扶貧更加系統化,效果可能會更好。全國人大代表、西華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化學化工學院教授苟興龍:相關新聞》》》兩會直答(1):返鄉創業丨全國人大代表:創業者需找準創業項目、了解國家政策兩會直答(2):中小學生減負丨全國人大代表:改變"唯分數論"觀念 規範社會培訓環境兩會直答(3):一線工人丨如何讓一線工人更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