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禮物呢?」
如果說一個網絡知名博主隔空喊話:「考上重本,來找哥哥要禮物。」作為高考生的你,會怎麼做?
最近,知名博主@胡賓果就遇到了一件鬧心事。
7月5日高考前夕,本著鼓勵準備高考的粉絲初衷,他在網上喊了一嗓子:「考上重本,來找哥哥要禮物」。在常人的理解來看,充其量只是精神食糧上的資助,誰知,還真有較真的粉絲,把這句話當做了令牌。
湖北出成績當天,一位粉絲找到胡賓果,開口討要禮物,開價就是一臺蘋果11手機!!!並且討要「氣勢洶洶」,具體大家可以看看截圖,感受下架勢。
「禮物呢?」「我的禮物在哪裡?」「請給我禮物?」「說話算話!」……
連環追擊,估計胡賓果本人怎麼都沒想到會遭遇這一劫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博主倒也不含糊,上線後不但沒有將其拉黑,也沒有不做理睬,不僅耐著性子回顧了,還決定加錢5000,目標獎勵給好孩子,兌現的前提要求是:要上一本。
23號,湖北一本分數出線,這位高考生超出一本線19分,大半夜,她又開始了連環攻擊,等胡賓果第二天早上起床一看消息,百多條!
兩人確定了送禮時間為【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可還沒等幾分鐘,她又反悔,繼續私信狂轟濫炸,表達自己實在等不了那麼久的急迫心情。
明明說好的是送禮物,結果畫風突轉變成了要債,一時間,激起網友憤慨:這不就是變相的伸手「要飯」嗎?一個討要者,怎麼可以做到如此理直氣壯,又死纏爛打?
看完這個消息,心緒難平:且不說要別人的禮物由自己來標價,已經觸及了尊重他人的「禮儀」底線,而接下來連環奪命扣般的伸手討要,簡直是主動將自己的臉皮踩踏在腳底之下。
有什麼樣的理由,可以讓一個將近20歲的孩子,為了一部手機,變得如此厚顏無恥?不知道這位高考生的父母看到這一幕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俗話說:聚沙成石,水滴石穿。
一個人的行為也一樣,從來不會平白無故走極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習慣,才會讓他以自我習得正常的方式,做出令人匪夷的舉動。
家教好不好,看看孩子的表現就知道
如果我們放眼去看一看校園,其實,在每一個團體群體裡,你總能找到理直氣壯伸手要東西的孩子。
剛讀小學不久的兒子有一次吞吞吐吐問我要一個鉛筆盒。我心生好奇,開學初才剛剛新購置的鉛筆盒,好端端能夠使用,有什麼理由需要重新再買一個?
探問之後才明白,原來班裡有位同學看上了他新買的蜘蛛俠鉛筆盒,對方表示很喜歡,不斷向兒子討要。因為這個鉛筆盒也是兒子的鐘愛,他沒有同意,卻不知道怎麼拒絕。於是對方又要求:「那你買一個給我吧?」
顯然,這超出了兒子能力範圍內的事,不知道如何處理,卻又感覺有些不妙的兒子,於是吞吞吐吐向我提了這個要求。
當下,我就心驚了一下:低年級的孩子尚且懂得如此伸手討厭,那麼到了高年級,這個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這個伸手的孩子名字我早有耳聞,不為別的,自從組建新集體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以霸道、愛打架、沒有禮貌而聞名。在與兒子聊起校園生活時,總能時不時聽到他講:某某今天在欺負人,被老師責罰了;某某搶別人東西,被老師批評了;我們全班同學都不要和某某玩……甚至在班級家長群中,也有家長欲言又止:誰有某某媽媽的聯繫方式,我有事要和她談一談……
曾仕強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家風好不好,看看孩子的表現就知道!
但是反過來講,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個孩子的教養,從父母身上就能見端倪一二。
與這位同學的媽媽我沒有直接接觸過,但在一次間接事件中,這位媽媽的做法讓我深以為然:什麼樣的父母,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有一次對外足球賽,這位媽媽把兒子送到比賽場地後就回家了,臨到比賽結束時,她給家委會的一位媽媽發了一條語音:「踢完比賽,記得把我兒子送回家哦!」
當下,這位家委會媽媽心中隱隱不舒服:我一來跟你並不熟,二來你也沒有提前拜託我帶你兒子回家,什麼時候,把你的孩子送回家成為了我的任務?
不爽歸不爽,為了孩子安全,這位家委會媽媽最終按捺下不快,還是將孩子載了回去。
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理直氣壯伸手討要;
明明需要他人幫助,媽媽卻理直氣壯要求對方!
這一對母子的表現,真的有異曲同工之處。
別說小學,連幼兒園這樣的懵懂小團體之中,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曾經有一位媽媽在網上私信給我:真的是煩透了,女兒同班的小夥伴總是問她討要東西,貼紙、水彩筆、發卡……只要是她看上的,都會伸手要。
可孩子那麼小,她都不知道怎麼開口教孩子成人世界裡的相處法則。好不容易等到幼兒園開放日,本想碰見對方家長聊一聊,卻不想,還沒開口,就斷了念想。
當她看著到小女孩又衝另一個孩子討要彩紙時,一旁的外婆笑眯眯幫忙:「小朋友之間要相互幫忙,你借妞妞幾張,我們下次帶來還你……」
下次?還有下次嗎?
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家教
很多時候,家長總覺得孩子之間來來往往一些小玩意沒啥大事,都是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如果孩子伸手問人要了就要了,沒啥大事;如果孩子說是同學送的,送了就收了,也不成問題。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們對物質的渴望也隨著認知拓展而增長,當他們發現,自己想要的並不能在父母手裡輕易得到,但卻可以通過伸手討要如願所得,這種輕易就能達到目的的成功喜悅感,會刺激著他們一次一次張口、伸手。
被討的孩子不懂拒絕,一次又一次的滿足,又會讓討要的孩子得寸進尺。小時候是鉛筆橡皮,長大後要手機要電腦,對於他們來說,也便成為一件習以為常的事。
就像這個新聞中的高考生,隔網向陌生人討要高價手機,自始至終都沒有一點「自知之明」!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父母的言行舉止裡,藏著孩子看待世界的人生觀。
想起曾仕強教授在一次公開講座中談到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深夜找他傾訴苦惱,原因是他在加油站工作的時候,由於油槍在給客戶加完油之後有回流現象,一次看不出多少,久而久之,每當盤庫總能發現多出來的油。
怎麼辦呢?
如果說如實往上報,因為每次加油都有開票,上級一旦發現金額數量不對等,後續只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工作煩擾。有同事提議,把多出來的油品賣了大家分錢,這個提議讓他苦惱不堪,因為他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無故佔小便宜。
曾教授在講座中感慨,這就是幾十年的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養。時代的變化會令人發生各種化學反應,但如果一個孩子,在家教薰陶下,能夠以此為準繩要求自己,值得令人豎起拇指。
《顏氏家訓》中說:「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
教育感化這件事,從來都是從上向下推行,是從先向後施行影響。好的家庭教育,是由長及幼的潛移默化,只有父母做好了,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的身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家教。
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遠也學不會
也許會有父母們叫冤:自己從來不失家教,只是沒有預料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
孩子的價值觀源於父母的教育觀。如果說父母「錯教」毀了孩子,那麼父母「不教」,亦是對孩子無形的摧殘。
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就會產生物權意識,對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東西產生強烈的保護和佔有欲。這種情況會持續到10歲左右。
也就是說,這個階段,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的行為,不教給孩子正確的處事原則,那麼孩子就無法形成正確道德觀。他們會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用自己想當然的方式去得到,甚至願意為此鋌而走險。
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遠也學不會。
對於父母而言,除了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作用之外,還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特別是在價值觀萌芽初期,孩子可能只是單純地喜歡某一樣東西,希望得到它,就伸出了手。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來取捨,適當滿足孩子,得到滿足的孩子,才不至於內心匱乏。
當然,在日常相處中,我們也要多向孩子搶到物權意識,自己的東西需要保護可以使用,別人的東西需要經過他人同意才能使用。並且,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不要輕易拿別人的東西。
真正的好的教育,總是藏在潛移默化的細節裡,願我們每一個家長都能夠用自己的正面而又溫暖的言行影響我們的孩子,讓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