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手機上給自己購買了一個英語課程。從那天起,每天上午至少有一小時是我的英語學習時間。我會關起門來凡事不理,有時候學完看看表,已經過去3個小時了,神清氣爽,心情舒暢。
對我而言,大學畢業工作以後,不再有考試的壓力,我倒越來越愛上學習了。而日常生活中的沉浸式學習,可以讓「心流」汩汩,讓我痛並快樂著。
沉浸式學習,讓「心流」流動幸福洋溢
積極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心流」(Flow),說得就是一種一以貫之、超然物外的沉浸感,就像流水一樣。當你持續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面,這種感受就是幸福。在生活、工作、交際、情感中,都可以獲得這種「心流」。
日常生活中,你或許有這樣的經歷:收到快遞的一瞬間很快樂,但是打開後看一眼,快樂很快就消失了;買了一柜子衣服卻不想穿,因為最初買衣服時那一瞬間的快感已完全體驗過了,這衣服不過像看完電影後留下的門票存根。這種快樂不是像一條河在流,而是像一個個小水窪,它們是彼此分離的,不能流動,所以不能叫「心流」。
當然,打遊戲、刷短視頻等也會讓你產生快感,但它是藉助於外來刺激,很難產生持續感,而且離開了這種刺激往往會更焦慮,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心流」。
人們常說的心裡「堵」,其實就是缺少流動,缺少內心的平靜、有序與和諧,幸福是內心井然有序的流動。所以,能不能形成「心流」,要看你內心的情緒能否形成某種持續性和一貫性。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於學習,我自己的體會是,習比學重要得多。如果學習只是知識的增加,很容易給人帶來更多焦慮。只有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行為和習慣,甚至轉化為不假思索的本能時,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讓我們獲得快樂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識。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某種技能,畫畫、彈琴、寫字、瑜伽……並由此獲得屬於自己的快樂源泉和真正的幸福感。面對信息洪流,有時我們了解更多的信息、知識,只會帶來更多的焦慮。所以,用心去找到自己能熱愛並長期練習的那件事情吧,站樁、打坐、閱讀、專注呼吸,甚至是認真做菜……不管做什麼,它都會給你帶來一種沉浸其中的超級快樂,而且會一輩子被它深深吸引。
警惕「偽學習」,勇於走出舒適圈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經由痛苦練習而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心流》書中說,「心流」的獲得類似於攀巖的過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最後一覽眾山小,擁有巔峰體驗,那才叫真正的幸福。
英語有句俗語:No pain,No gain!沒有痛苦就不會有獲得感。因此,要區分出你究竟是在痛快地學習——痛苦之後感受到獲得新知的快感,還是在舒適地「偽學習」?真正的學習,一定是勇於走出舒適圈,推翻既有的判斷,打破邊界、重塑認知的過程。而「偽學習」並沒有走出既有的認知,每天所獲得的碎片化信息不過是支撐舊有觀點的「論據」,讓你找到一種虛假的「獲得感」。
其實,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需要的可能並不是成就大事,而是找到那件對自己有意義的小事,認真去做,一意專精,打造出自己的「心流」。你會由此見證自己因努力而發生的改變,對自己越來越滿意,焦慮也就會越來越少。
艾默生說過:「一個人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起來」。願我們都能找到一件讓自己有持續沉浸感的事情,保持一顆安定專注的心,擁有一份充實安穩的生活,我想那就是人生的幸福。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