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老祖宗留下來了很多寶貴的財富給後人,就比如在民間流傳最廣的俗語。俗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瑰寶,在老百姓心裡是很有地位的,它是古人一代一代用自己的實踐經驗積累下來的。不過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導致很多人都漸漸遺忘了俗語,所以只能偶爾從老一輩人口中聽到幾句。
老話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有啥道理?
其實這一句話算是古人對生活的總結,也是一種對後輩們生活的告誡,起到警示作用,更是一種古人生活智慧的體現。三更天大約是現在晚上11點至第二天凌晨1點左右,科學告訴我們,晚上11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是最佳的睡眠時間。在11點的時候要保障足夠和及時的睡眠,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所以最好不要在三更天的時候進行夫妻生活,應該是讓身體好好休息的時候,這時候有較大的體力消耗不僅影響了睡眠,也會讓之後的精神狀態受到影響,第二天一整天都有可能無精打採。
都說早飯要吃飽、午飯要吃好、晚飯要吃少。「不戀一更食」說的就是不要在一更的時候吃飯,一更是晚上的7到9點,在古代,一更的時候天就已經黑了,大家都要準備睡覺休息了,這時候如果再吃肚子的食物,胃肯定是承受不住的。尤其是不能吃過於油膩的食物,不然不僅會影響睡眠,還會發胖。但現在多數人八九點才吃晚飯成了常事,吃夜宵也司空見慣了。能「不戀一更食」的人少之又少,以至於以前只在中老人群中常見的病症,現在都年輕化了。
下一句更為經典
實際上,在農村流傳的說法中,俗語「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的下一句更是精華,叫做「不動五更氣」,在農村,農民在五更天的時候就要開始起床忙活了,在這一天剛開始的時候,是不宜動氣的。老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一大早就開始跟人拌嘴鬥氣,一整天的心情都會受到影響,也不利於身心健康,實在是得不償失,所以才有了「不動五更氣」的說法。
古人們當時能夠遵循這樣的時間規律,是因為當時沒有如此發達。現如今的年輕人是很難做到這種。但是也要去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鐘,健康的生活。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要記得古訓,時刻提醒自己,生命只有一次,好好珍惜。把古語的智慧與生活總結給融入到生活之中,這樣子我們才可以發揮出民俗文化它該有的魅力值,能真正的做到在體驗古人智慧生活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傳統文化。
很多人想要學習這種古人的智慧,還有古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對聯和俗語故事,但是不知道從何學起,建議看一看這一套《諺語大全》。裡面包含了春秋戰國到現代的各種對聯俗語諺語,一共收錄幾千則,也是中國唯一一本收錄完整的俗語書籍,因此說想要學習對聯俗語諺語,還有歇後語的,這本書是你最好的選擇!
俗語部分,更是露骨但又很現實,「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會吃千頓香, 亂吃一頓傷」「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腿軟不同房,肉軟不吃涼」「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等等。這套書不僅僅是單純的俗語文字,還有一則則的小故事,每一則俗語都跟著一段小故事,看完就能很好理解這句俗語背後的智慧了!
內容涵蓋了禮儀道德、典章制度、風物典故、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包。關鍵是這一套還是白話文版本的,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一般人根本讀不懂。
一共有兩本,一本俗語諺語,一本歇後語!才68元,就能讓你獲取很多傳統文化的故事還有智慧!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