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相信很少人會聽說過。當然,也沒有很系統的聽說過UID.而大多的UID的理解,可能也只是User Interface Design。也許是我們中國人天生英文水平不高。也許,我們在工作中很容易的認為交互其實也是界面Interface的事。故然,這個UID就自然的被忽視。更或許,從公司的角度也沒必要再單獨去明確這一職能。直接將這一切要麼歸為產品去考慮,要麼歸為界面去考慮。而有些像BAT的大公司,也直接歸為UED去考慮即可。所以,我們常見到,有些公司,產品來負責了交互。有些公司,則是UI拿下了交互。還有些所畏BAT的大公司。則是將界面與交互歸為了UED。但本身卻將UED的本質,用戶體驗,交給了產品。所以,職能相對混亂。
記著上篇文章中,我有談及,我會針對UI,UID,UED(UXD)來一步步說明這些慨念。以幫助大家在工作中能階斷性的清晰環節關係。從思維上更透晰。
那,說了這麼多開場白後,我是不是應該繼續說明一下什麼是交互的本質?
交互的本質是:
在使用一種產品或東西的整體過程。而無論這個使用行為是有無目的導向。本身這個過程,即是交互的本質。而任何一個交互的過程中必定存在交互對相,及交互的媒介。
當然,說到這裡。如果你已經秒懂了,那麼恭喜你,下邊的學術內容你完全可以不用看了你有非常好的頭腦。
但如果你懂了,還希望能更具體清晰的切入你的工作中。那麼,讓我來說一些我們生活中常面對的事例。同時我會一步步拆分交互的各項因素。我希望通過這個拆分的過程讓大家更清楚交互的本質。
以下文章開始轉換到學術部分。
首先這有幾個場景:
好,這是三個情景,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景。
那麼,在我開始產述之前,我希望你們能理解另外一個基礎慨念,我們會時時用到的慨念-媒介。交互的媒介。 在上篇關於真偽UI的文章中,我產述的核心觀點是,UI是儘可能從視覺層降底用戶對產品或物件認知及學習臺階的這麼一個東西,那這個東西,其實稱之為媒介。
那麼,如果要正確理解何為交互,那麼,還需要能正確的將故事合理的拆分,從而理解交互。
那我開始一步步分析上邊的情景。
在這個平凡的故事中,會有三個主體交互環節節。
1.1 本身我打開電腦,這個就是我的行為開始。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要達到目的時,所處於的主體交互環節為:按下電源按鍵,看屏幕;而,滑鼠鍵盤等做為輔助進入環節。
1.2 再點擊圖標執行打開Word2016這個系統內的軟體,這個還是一個過程。
1.3 最後我開始寫文章了。這個是行為的執行目的終點環節。
在這裡,我先聲明一下哦。以下的分析過程可不那麼容易跟得上,思維與對生活細節觀察力不夠的,請直接跳過。但,以下的內容是當年我在新加坡修用戶體驗時,在交互過程一環中的必修環節。做好心理準備,那就開始看吧。
學術開始
先看行為開始的開機流程圖:讓我們將我們平常及為容易忽略的部分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從上圖中,按下電源開關鍵是第一個環節開始,也是我的主要載體工具。我需要打開來才可能進入這個主體系統下的某個我需要的目標工具。那在這個環節中,我在開機的過程,開機的電源控制鍵,這是我主要的交互行為節點。而看著電源打開後,進入系統的過程,我是通過電腦的屏幕在查看進入系統的過程。這個屏幕則是我與電腦在開機進入系統中的另外一個主體媒介。而相關操作的滑鼠,與鍵盤呢?當然是在這個過程中,做為輔助性的媒介存在。因為有些人開機是不需要再使用這兩東西的。而需要用也是在其它分支交互環節,如選擇系統,輸入密碼,或進入Bios,再出來重複啟動走向,總之最終目的是進入系統。第一環節結束!
是不是有點繞?我整理一下:
總結:我通過控制開機鍵在與電腦硬體主機交互,交互的目標是進入主要系統。
題外話:而如果想改進這一環節,那麼在提升交互環節的效率方式手段上,也無非只能是,1,提升硬體能力來加速。2,減少多餘軟體操作環節。3,有無改變硬軟體間關係的其它模式?
然後,我們會進入第二個環節交互,點擊Word2016圖標,等待打開Word2016.
看流程圖:
Word2016本身是系統內的軟體,至於你用桌面快捷方式或其它哪種模式途徑進去,這是自個習慣的事。當然,這是這個故事行為環節,滑鼠是絕對的交互主體(雖然鍵盤也能,但大多人不會這麼做吧?),軟體就位,自動展開空白頁,等待我開始寫文章。此時,即第二環節結束!
題外話:而如果想改進這一環節,那麼在提升交互環節的效率方式手段上,也無非只能是,1,提升硬體能力來加速。2,減少多餘渠道操作環節,如展開一個個目錄,或通過其它模式打開。3,提升系統本身效率。
這裡,我繼續整理一下:
總結:我通過滑鼠與鍵盤在與電腦主體系統(Win/MacOs)交互,目標是進入Word2016
然後,進入故事的最終環節,第三環節。我開始正式落筆,打字,寫文章。而Word2016本身是一個工具,同樣也是一個媒介。那麼,這時,相信大家應該同意我的交互主體應該遷移為鍵盤為重,滑鼠配合,同時,這個軟體為重要呈現方便我時時查看及做出下一步決策的主體環節吧。
那麼,這裡,我第一位心理及物理上的交互對像其實是自己,我在與自己的文章,寫的內容,思考的大腦做交互。而第一輔助交互的是我的Word2016,其次是鍵盤,再後是滑鼠。
是不是好繞?我再次整理一下:
總結:我通過鍵盤滑鼠與Word2016交互。交互的目標是寫東西把腦子裡的東西產出。但!在產出的過程中我是通過Word在與自己的頭腦交互。
---------------------學術結束----------------------
那,看完以上學術的分析,那是不是更加能對一個平常再平常不過的這麼一個故事以一個更透澈的角度來看待呢?
那,第二個場景故事中,我們的交互是什麼呢?這塊,請你自己依上邊的學術分析自個想。相信,我們的結果應該比較一致。
最後環節中,我們在通過QQ這樣的聊天工具,在與另外一個人,一個信息的接受方交互。
而第三個情景故事環節中,同樣如此,我在通過電話,與電話另外一頭的人在交互。
所以,QQ,電話,是交互的主體媒介。
其實,這樣的東西還很多,我們在用微信,微信其實也是一個媒介。而這個媒介讓我們感覺很順手順心,好用。
其實我們想想那些我們感覺特別好玩的遊戲,特別好用的工具。其實本質上都是如此,順心順手好用。能感覺達到了我們的意圖。
但是,說到這裡,已經開始要進入UED(UXD)的範圍內了。一個工具好用的本質體驗的環節。這部分我會在第三篇文章中詳細說明何為UED及,UED為什麼也被說成UXD.
這裡,我提前說明一下
產品設計的體驗層級關係:
核心層:產品本質體驗層。---這產品是為達成什麼用戶目的而生的。
中間層:產品使用過程中的體驗層。---這就是我們所有產品中的交互層。
最表層:產品的視覺體驗層。---這部分就是UI〜
用戶對產品的體驗層結構:
而大量的產品是死在了第二層上。然後是第三層,最後才是第一層。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產品UI並不好看,但是很好用,用戶也能接受。而有些界面很好看,但不好用,更別說能讓用戶感覺可以達到目的啦。
我這也有個心理上體驗的例子:
我們也知道約炮軟體其實並沒有什麼用,但為什麼能相對留存久呢?也就是在於用戶在心理層上有僥倖心理。同時加上其在媒體上潛意默化的某某成功的宣傳。所以,讓用戶的心理否定延後。所以,相對來說,知道沒什麼用,但還是久留一下看看。但大多有頭腦的。基本上也在一段時間後最終放棄。
好了,交互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我用筆寫字。我用手機的一個應用。我通過一個界面的入口進入另外一個界面。這樣的過程,即是交互的領域。哪怕只具備一個靜止的界面。
好了,本文先說到這裡,謝謝大家。喜歡,給個贊吧。
本文由 @szzg007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