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賺的錢去哪兒了(二)

2020-12-19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醫院,曾經是讓社會充滿尊敬的場所,曾經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充滿愛的場所,如今卻跌落神壇,被各式各樣的負面新聞所包裹,這是為什麼?

是什麼讓病人對醫生由充滿感激,變成了充滿懷疑和仇恨?

是什麼時候讓最不怕醫鬧的公立醫院,變得最怕醫鬧?

是因為一切GDP化?全社會向錢看了?

是因為公立醫院不是私人企業,沒人把醫院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是因為公立醫院本身也有很多不可說、不能說的灰色地帶?      

自上期公立醫院賺的錢去哪兒了?(一)之後,本期再次關注平時很少人關注的公立醫院話題。

正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醫院的開支中,有一項叫作維穩開支(名字未必是這個名字,內容是相同的)。

有個問題是:「哪裡是死人最多的地方?」

答案不是治安最差的山區,也不是激戰最烈的邊境。

而是醫院。

另一個問題是:「什麼公司被索賠最多?」

答案不是無良商販,也不是制假大戶。

同樣也是醫院。

傳統的索賠是這樣的套路——「好好的人送進來,怎麼說沒就沒了,不行你醫院得賠錢,不賠老子就要擺靈堂,找人來哭鬧了。」

不過最近聽說又有了新玩法。

9月11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搶救了一位昏迷患者,患者最終安然無恙,然而事後,患者的父親卻向醫院索賠搶救時剪破的衣物,並稱遺失的衣物中還有現金500元,最終以醫院急診科大夫們集體湊錢賠了家屬1000元了事。

這件事在醫生中激起極大反響。

然而沒幾天,就在9月底,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寶山分院也遭遇了另一樁「賠衣門」事件,一位患者因病情危重欠費入院手術,搶救完成後,家屬堅稱醫院並沒有交還患者衣物及口袋內的2000元現金、身份證件等,幸運的是,這回有監控作證,醫生才能自證清白,最終患者索賠未遂。

醫院被嚇得膽戰心驚,為防患於未然,不得已弄出了「剪破衣服知情同意書」。

當我的一個醫生朋友把這張截圖給我看的時候,我啼笑皆非,回他:

「只要有人開了這個頭,你信不信就算籤一打知情同意書也不夠用。」

果然,國慶期間,「賠衣門1.0「版火速升級為了「賠發門2.0版」。

浙江長興縣某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在為少數民族患者做了開顱手術幾天後,居然被家屬索要患者頭髮,理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至於為什麼特地在手術幾天後才索要,那是算準了你醫院肯定拿不出來。

據稱,最新消息是,經過溝通,該事情已經解決,家屬表示理解。

但我注意到的是,所有的這些事件的處理方式,都是以低調處理,息事寧人為目的。

應該被教訓的沒有得到教訓,應該被懲罰的沒有得到懲罰,囂張的繼續囂張,訛詐醫院是沒有成本的,就跟那些碰瓷黨一樣。

這意味著版本還將更新,故事還將繼續。

醫院是個尤其需要安靜和秩序的地方,所以醫院最怕胡攪蠻纏,無理取鬧。

公立醫院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本來是最不怕醫鬧的,但在最近幾年由於輿論的發達、媒體的轉型,尤其自媒體的興起,而媒體在很多方面是有報導限制的,但是對於醫療的報導往往是限制不多,所以每每一些醫療事件容易成為社會熱點,引爆媒體輿論及社會各界的批評狂潮,而公立醫院的宣傳部門極其弱小,爭辯的聲音往往極其微弱,以至於近年的公立醫院開始最怕被輿論綁票,有口難辯,所以近年的公立醫院最怕鬧。

患者是弱勢群體,欺負弱勢群體,一不小心就成了新聞爆點,就問你怕不怕?

先不管誰對誰錯,事情鬧大了,影響了穩定加深了醫患矛盾,就是你的鍋。

最後怎麼辦?

息事寧人。

破財免災。

錢從哪兒出?

醫院的維穩經費裡。

維穩經費成了醫院每年消耗的成本之一,而且開銷不扉。

然而從此以後,那些前人無理取鬧索賠成功的範例必將成為後人效仿的榜樣。

「死哪訛哪兒」的光榮傳統不斷發揚光大。

醫院不幸成為死人最多的地方,也同樣成為了被索賠最多的地方。

花樣翻新,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

總有一天,會從索賠一件衣服,一條項鍊,發展到索賠頭髮鬍子指甲皮膚......。

而醫院的維穩預算,是不是還要一增再增?

曾經有個醫學博士說起他轉行的原因。

對惡的縱容就是對善的傷害。

【黃石頭·觀點】

諸如此類的新聞事件並非一起兩起,未來也肯定會層出不窮。筆者無意、也沒有能力深挖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只是有一些個人的思考:醫藥的問題、公立醫院的問題,絕對不是某個醫院領導、個體醫生,或者是全體醫務人員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是社會各方面矛盾的尖銳反應、投射到了公立醫院這個特殊的群體上了。

其實,所有人都應該反思,我們為何獨獨苛責醫生,讓醫生脫離於這個社會的現實,不切實際地強求醫生無私奉獻,具備高尚的醫德和情操,不為金錢所惑,不為五鬥米折腰,醫生也是人,要吃要喝要生活要養家想休息想娛樂想擁有更好的生活……

當一個社會,行為沒有了標準,道德沒有了標準,信仰被唾棄,甚至法律也常被各種社會現實所左右,法理的矛盾和錯漏只能是越來越多,一些荒誕和和光怪陸離的奇事、怪事,都在今天的「醫事」中誕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從長遠來看,筆者對於中國醫患問題的解決還是充滿信心的,也包括對中國社會變革後逐步走向規範、穩定充滿信心。縱觀東亞各國,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等地區,都一樣,首先是發展經濟,然後是各種問題、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然後是亂後大治。

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黃石頭.2017.10.11)

相關焦點

  • 顧昕:公立醫院改革應改革政府而不是限制醫院和藥企
    公立醫院的去行政化,儘管作為改革的方向,早已載入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但是,黨的精神卻遲遲難以落實,其根源在於「去行政化的弔詭」,即諸多政府部門的改革執行者並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即便是大國總理喊出「壯士斷腕」,都無濟於事。相反,一波又一波的行政管控綿延不斷,但其所管控的事項卻呈現失控之勢。
  • 吳明彥:臺灣醫院的發展策略——公立和民營的管理式競爭
    那公立醫院也競爭的時候,效率和質量提高了,問題就很簡單了,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助會越來越少,政府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小。這就是臺灣為什麼只花6.5%的GDP,做到了全世界第二名的全民健保。二、臺灣非營利基金髮展過程以及策略在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方面,1975年後,企業捐款蓋醫院,可以免除25%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這是最重要的。
  • 生孩子,去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真實經歷告訴你
    生孩子,去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今天給大家說說這個話題,今天我突然聽到旁邊的小姐姐們在議論去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這令我不得不想起我生孩子那會也有著同樣的問題。下面我用我的真實經歷和我同學的真實經歷,給大家分析分析。當時我是和同學小連幾乎是同時懷孕。她去了私立醫院,而我去了公立醫院。
  • 生孩子你會選公立還是私立醫院?
    私立醫院畢竟是民營性質的,從醫生到護士,態度都會熱情很多,不管其他怎樣吧,至少心情愉悅。你說這大著肚子去產檢,包括後面生孩子,萬一碰到醫生或者護士心情不好,給你甩臉子,那不是太糟心了。2、人少。在中國辦事,哪裡都不缺人。私立醫院現在也一樣,但跟公立醫院比,人真是少太多了。
  • 生病了,去公立醫院好還是去私人醫院好?
    很多人都說去醫院還是私立醫院好,不像公立醫院那麼麻煩,掛號,排隊,然後就是一直等。私立醫院可以直接給你檢查,人又少。以前的我也覺得是這樣,可是經歷了一件事我覺得還是去公立醫院吧!記得有一次我得了急性尿道炎,老想去廁所,身體極度不適,去了一家私立醫院,當時醫生態度很好,趕緊給我醫治,吊水兩天花了一千多,沒有好轉,他們一直給我說這個病特別嚴重,要住院一星期,不然以後都不能生孩子了,嚇得我哭了一天。
  • 深圳試管公立醫院排名:深圳做第三代試管嬰兒,費用大約多少錢?
    對於想去深圳做第三代試管的家庭來說,他們很關心:深圳試管公立醫院排名怎麼樣?深圳做第三代試管嬰兒費用大約多少錢? 深圳試管公立醫院排名:深圳做第三代試管嬰兒費用大約多少錢?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深圳的第三代試管的費用確實不是一筆小開支,所以想要知道深圳第三代試管醫院的排名、費用,來仔細的選擇深圳第三代試管機構和醫院,提高試管的成功率,這也在情理之中。
  • 產檢生娃選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
    為什麼最後選擇了私立我覺得當初選擇私立的理由比較簡單:人少、可預約(其實很多有公立醫院也能預約,但可惜我家周邊的不可以)、服務態度好。分娩預演+獨立大產房:在38周的時候,醫院會組織分娩預演,主要就是告訴大家如果順產當天流程是什麼,如果出現緊急情況如家裡破水了,那麼車開到哪兒,走什麼流程,醫院有什麼預案等。聽起來很安心。同時分娩預演會參觀產房,產房超大,大概40平左右,獨立衛浴,有電視、天貓精靈之類的。像後來我媳婦催產的,從早上9點進入產房到凌晨孩子出生,良好的環境讓我們一直身心狀態都很好。
  • 公立醫院去編制被「暫緩」,出了什麼事?
    臨近年底,公立醫院「去編制」的情況進行得怎麼樣了?「不納入編制管理的相關文件尚未出臺,為此,後續的人事管理的銜接辦法也暫時沒有辦法做。」前不久,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公開表態。這就意味著,部分事業編「退編」將暫緩。今年年中,人社部曾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臨近年底,卻面臨暫緩實施的尷尬局面。
  • 生個孩子,醫院能賺你多少錢?
    但最基礎的、最必須的醫院支出,究竟讓媽咪們花了多少錢呢?討論區@一-半:生糖糖的時候,住了4天床位費215元,算了算,產檢生娃總花費4721元,同事在北京剖的總共花了2w多。`@捍衛者唐風:在南京較好的市婦幼保健院,順產是1萬左右,自付費1500左右。
  • 莆田系醫院內幕曝光:走關係才能外包公立醫院科室
    在莆田系醫院從事多年工作的莆田人林希(化名)今天上午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直言,腫瘤、男科、婦科這三類科室存在欺騙的可能性最高,病人因為隱私等原因讓這三類科室敢「打一槍換一炮」。  林希稱,外包公立醫院科室的情況在前些年實際非常普遍,莆田系投資者一般需要送禮、走關係等方式才能承包大的公立醫院科室。
  • 日本人很少去大型公立醫院看病
    在日本沒有所謂報銷,每家醫院都可以直接出示保險證付費,病人只需要承擔約30%的醫療費用。而且保險證是全日本通用的。離開日本前,我去關西玩了5天,當時先去我所居住的名古屋市名東區的區役所解除戶口。工作人員看了我的信息表後,確認了我還在日本停留5天,就讓我先保留保險證以備萬一,到期後保險會自動註銷,保險證可以作為紀念帶回國。 日本的醫療設施情況如何?
  • 公立幼兒園大班成「空班」,孩子們都去哪兒?家長:該退學嗎
    公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都去哪兒了? 小敏的女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在給孩子選擇幼兒園時,她在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之間猶豫了許久,但考慮到家庭的實際情況,所以對多家幼兒園進行比較之後,小敏最終選擇了一所距離比較近的公立幼兒園。
  • 去醫院拔根魚刺,得花多少錢?
    如果嗓子真的扎了魚刺,去醫院是唯一選擇。喝醋=自虐,有效率0%。那麼去醫院拔根魚刺,要花多少錢呢?不同省份,同樣的醫療項目收費不同首先應當明確一下,我國的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是由各省制定的。這套標準並不約束【盈利性民營醫院】。所以2016年才會爆出拳王鄒市明家的媳婦,花了1845治狗咬傷的故事——人家私立醫院自主定價,反正不花醫保基金裡的錢,定多少錢國家不管著。值得注意的是,莆田人經營的民營醫院很多已被有關部門認定為【非盈利性民營醫院】。神奇不神奇?所以,它們也執行這套標準,為的是花醫保基金裡的錢。
  • 教齡20年,45歲公立學校女教師,為高收入辭職去私立學校值得嗎
    對於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天下沒有值得不值得的事,只要自己喜歡,哪兒都有展示自己的舞臺。公立學校老師有公立學校的好處,私立學校老師有私立學校的快樂。既然你能在公立學校堅持這麼多年,應該和學校的同事,領導都相處的很好,離開熟悉的環境,為了高收入去私立學校去開拓新的人事環境,這點對於這個年齡應該有點尷尬。
  • 公立醫院取消編制大勢所趨,沒編制的大醫院值不值得去?
    擁有事業編制,似乎是工作穩定、工資待遇有保障的象徵。而沒有編制,極有可能遭遇同工不同酬等不公平待遇。到底是選擇醫院,還是固守編制?這是很多醫學生非常關心和困惑的問題。筆者(在)這裡一一道來。但各地已經紛紛收緊事業編制管理,有的地區「老人老辦法」保留事業編制,新進員工一律合同制管理,有的地區和單位的事業編制開始「只出不進」,整體上公立醫院的事業編制數量呈現不斷萎縮趨勢。毫無疑問,取消和減少事業編制已是大勢所趨。
  • 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哪個好?
    大寶是2016年出生的,當時各種檢查都很積極的去檢查,是在公立醫院生的,當時這個公立醫院的醫療水平是槓槓的,大家都說,住廁所都要在這個醫院生。大寶是提前一周生的,半夜11點肚子開始做疼,我覺得這種疼我應該可以忍到明天早上在去醫院,但是到了一點實在是疼的受不了,叫醒老公趕緊去醫院,到醫院1點半了,只有一個醫生值班,她檢查了下,說是假宮縮,讓我回去,我肚子實在是疼的受不了,我就強烈要求住院,好在臨時有床位,醫生也安排住院了,但是不理我,我一晚上肚子都疼的睡不著,一直疼到醫生八點上班,給我內檢,說開兩指了!
  • 生產到底要選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
    知道12w+要做NT檢查鎮上不能做轉去了市婦幼。起初啥也不懂醫生做什麼就什麼,其他我不懂做就做了,可是有一項我不太明白,我的產檢本子上明明已經做了地貧篩查醫生還要要求我做,因為開的單子太多和新手媽媽的緣故所以其他的模模糊糊的都做了,幾百塊錢的地貧基因檢測啊!是錢能不心疼嗎?
  • 公立醫院的緊日子來了
    醫院被國家醫保局再次喊話「快付錢!」,與此同時,醫護們最為關心的手術服務價格調整也得到了正面回應:調整!可謂是喜憂參半。周轉資金縮水,公立醫院有點坐不住了催公立醫院按時付款,這不是第一份文件,真要細數起來,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
  • 【觀察】錢去哪兒了?
    錢去哪兒了?——從「錢景」看中國經濟脈動企業做「小生意」離不開錢,居民過「小日子」需要錢。今年,我國人民幣貸款有望新增近20萬億元。這其中,哪個領域最「吸金」、哪個風口又來臨、哪類企業受青睞、哪家日子過得好……把握資金流向,看懂「錢景」,可以觀察我國經濟的脈動。12月9日,在北京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品包裝車間,幾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地工作著。而疫情初期,因資金鍊緊張,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度遭遇復工難題,冰冷的機器設備擺在停工的車間裡「吃灰」。
  • 這家「臺灣人投資的醫院」,為何成了中國公立醫院的樣本
    九十年代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東陽市人民醫院的門診樓前,有一尊銅像。銅像不是在醫院裡常見的華佗、扁鵲、李時珍或白求恩,而是一位戴著眼鏡,一手握筆,一手拿著《聯合報》的讀書人。他叫王惕吾。1913年出生的東陽人王惕吾,在35歲時離開家鄉去臺灣,直到1996年去世,再沒回過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