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把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列為中小學必修課,教材可選取《弟子規》《千字文》等內容。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2016年主持的一項調查顯示,57.8%的大學生未完整讀過「四書」中的任何一本。調查還表明,儘管近年來高校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活動方面著力甚多,但是仍未能夠較好滿足學生需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課程、講座與活動仍然偏少。
「這說明,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了解非常欠缺。」楊雄在提案中指出。他認為,目前市場上傳統文化教材、讀本雖然眾多,但由於國家未出臺傳統文化課程標準,各出版社編寫的教材或不能與現行語文、歷史、思品等教材很好地區分,內容質量也參差不齊。
他表示,儘管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具體措施。但由於該綱要未將傳統文化教育列為專門必修課程,各地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比較零散,缺乏專門、深入和持久的安排。
為何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
楊雄認為,並非青少年刻意排斥傳統文化內容,而是傳統文化內容在當下的表現形式過於單一和枯燥,無法讓「90後」「00後」們產生興趣,進而難以接受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對此,他建議教育部門組織編制《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標準》,率先將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列為本市中小學必修課,納入考試科目。
他認為,課程目標應明確傳統文化的定位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傳承中華文化的為人之道、重建中華文化人生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程內容應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界定應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教育行政部門每周最少安排一個課時進行學科授課,並提供教材和師資培養專項財政支持。
楊雄指出,可由市教委牽頭,會同傳統文化專家、科研機構、優秀一線教師、專業出版機構,在評估、借鑑民國以來以及全球「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文化教材的基礎上,率先編撰出一套分學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土教材。
具體而言,他認為傳統文化必修課教材在小學低、中年級段,可選取蒙學經典《弟子規》、《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內容,同時輔以傳統節日、節氣、民間藝術等;在小學高年級段,選取四書等儒家文化經典,並輔以書法、國畫等;在初中階段,選取諸子百家思想,並輔以戲曲、民樂等;高中階段則為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著重提升文學藝術修養,更為深入地學習經典文獻。
同時,楊雄建議在上海市綜合性大學和師範院校開設國學院或傳統文化本科專業,培養後備人才;從中小學教師隊伍中選拔一批具有傳統文化基本修養和學養的教師,進行系統培訓。
他在提案中指出,上海可以學校為主陣地,設立「傳統文化周」,以每年端午節和中秋節所處的星期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活動內容主要包括:民俗文化學習、中華詩詞誦讀、傳統禮儀講座,傳統曲藝演出、漢服唐裝表演,邀請皮影、剪紙、編織、繡花、舞獅等民間藝術進校園等。
楊雄認為,還可以在市級層面設立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統籌家庭教育立法。立法的主要功能是明確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義務,規範健全家庭教育服務與支持系統。
此外,他建議相關部門出臺鼓勵創辦社區書院的政策,支持民間機構和社區自主建設社區書院,推動社區書院與學校、家庭的互動,在社區書院中建立青少年學習基地,形成社區、學校和家庭的整體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