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講張錫純看病的故事,我們連著很多天講大氣下陷,應該說大氣下陷的各種表現我們都講的差不多了,但是還有,張錫純講的,說外感病也會有大氣下陷,我們之前講的全是內傷病,這個外感病,就是您得了外感了,也會引起大氣下陷,我們來看看病例。
這個人「年四十許」,四十來歲,說明人到中年了,然後「於季春得溫病」,春天得了溫病,溫病什麼症候?應該是熱症,請醫生來調治,怎麼調也調不好,結果這一下就耽誤了20多天,「留連兩旬」,病一天比一天重了,「病益沉重」。後來請張錫純來看,張錫純來一看這位,「兩目清白無火」,這怎麼形容呢?兩個眼睛有點發白,沒有那種光彩,淡淡的白色,「無火」就是沒有那種生機的表現,「竟昏憒不省人事」,病到什麼程度呢?已經昏迷了,不省人事,把他嘴掰開看舌頭什麼樣?「舌幹如磋」。這個磋就是是磋商的磋,當什麼講?過去說磨,磨這個石頭,大家知道切磋切磋,就這個磋字,磨這個石頭,把這石頭磨的特別平,舌幹如磋意思是就像磨的石面一樣,既光滑又乾燥,「卻無舌苔」,上面沒有舌苔,所以這就提到了,大氣下陷舌像應該是什麼樣的?大氣下陷張錫純沒講過舌像什麼樣,但是我們根據醫理推斷,應該是氣虛的表現,周圍有齒痕,那是一定的,舌色一定是淡白的,就是舌質的顏色一定是淡白的,不是那種紅潤的,舌苔有時候會厚膩,但多數情況是白白的,薄白的一層,我所見到的舌頭基本都是那種白白的,舌頭整個看著沒有血色,上邊非常均勻的鋪了一層薄薄的舌苔,似有似無的舌苔。我一看到張錫純寫的舌幹如磋,我就明白了,就是這種感覺,就是上邊特別的平整,很薄很薄的一層舌苔,整個舌頭是淡白的,這種舌像是大氣下陷的舌像。
您說這舌頭特別紅潤,說這個人大氣下陷,我覺得可能性不大,這位一點舌苔都沒有,問他話他也不能言語,渾身都是涼的,「周身皆涼」,呼吸的時候「五六呼吸之頃」,就是呼吸五六次的時候,必長出一口氣,長長的出一口氣,這說明呼吸有問題。這時候一診脈,「脈左右皆微弱,至數稍遲」,跳的稍微有一點慢,但是整個脈是弱的。這個症狀怎麼判斷呢?張錫純一判斷,也是大氣下陷,為什麼呢?你看人家把症狀給分析的,說大氣下陷以後,氣不能往上走,結果腦部氣血供應不足,所以神昏,神志就昏迷,大氣不能往上走,往下走了,所以氣血不能供應上邊,結果導致舌頭上邊非常幹,整個舌頭上邊沒有津液,看上去像磨的石頭一樣,光滑但是又乾燥的感覺。他神志已經昏迷了,舌頭又幹到這程度,所以你問他話他什麼都答不了,因為他張嘴動都動不了。為什麼渾身都涼呢?因為大氣下陷以後,氣血都虧的,所以這些循行於體表的營衛之氣就不足了,因為裡邊大氣已經不足了,所以不能夠濡養全身,導致全身就非常涼,因為氣血不足。為什麼他呼吸幾次以後,一定要長出一口氣呢?因為這是胸中短氣,因為大氣下陷了,所以胸中短氣,呼吸呼吸覺得氣不夠,他必定要使勁長呼吸一口,所以這是大氣下陷的感覺。
他現在為什麼會大氣下陷到這種程度呢?就是之前有病,醫生給調治,這人本來就熱,溫病,熱都清的差不多了,但是精神疲憊,正氣不支了,醫生以為是得了絕症,於是就推諉不治,就說治不了,病人家屬也以為得什麼絕症了,這人治不了,那就等著吧,等死吧,所以一共耽誤了二十來天,但是因為他不是真的重病,不是那種致命的病,就是大氣下陷,所以這病也沒發展也沒退步,十多天就這樣,一直拖下來了。這時候多虧遇到了張錫純,張錫純一看,這是大氣下陷,就用野臺參,大家知道野臺參就是山西的野生的五臺山的黨參,叫野臺參,一兩,30克,配上柴胡兩錢,臺參是補氣的。張錫純說一般情況下,我們用生黃芪,但是有危急的時候,我們還得用人參,就是真的危急的時候,配點柴胡往上提氣,結果就這兩味藥,煎湯給他灌下去,一副藥見輕,兩副藥痊癒。這就是高手,為什麼說張錫純是民國時候中國排第一的名醫呢?這麼重一人,已經昏憒不省人事了,大家認為都不可治了,說這是一個死症,都推遲不治的人,張錫純一副藥見輕,兩副藥痊癒,這就是功夫。
所以看張錫純的醫案,我們經常驚嘆,中醫要個個都是這樣的話,您說還有什麼中西之爭,所以是我們自己功夫不夠,要多學習,真的認證準確,開方就見效的話,那是老百姓的福氣,也是中醫發展的福氣,中醫就有發展了,所以我們看這醫案要好好學習。這個裡邊我們學到了兩個知識點,第一個就是外感病會導致大氣下陷,因為在患外感病的時候,正邪交爭打仗,人體會消耗大量的正氣。我記得我小時候發一次燒慢慢好了以後,出去走路會發現,一看外邊光都覺得刺眼,走路都覺得有點飄,就是正氣不足虛的。年輕人當你外感過後,身體恢復的快,所以這種感覺一瞬而逝,兩三天就好了。可是大家看這個患者,中年人,中老年人在外感過後會消耗大量的正氣,很多人平時自己氣虛,心肺之氣就不足,心肺功能就弱,一旦外感消耗過多的話,就會導致大氣下陷。這是我們以前沒想過的,我外感過後會大氣下陷,您沒想過。張錫純有病例放在這,這是人家把自己的經驗,選一個醫案出來放在這,告訴後人這個您要注意了,有會這樣的,所以各位中老年人,尤其身體弱的人要小心了,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大氣下陷的情況。我們把氣補上來,您那個症狀會消失的,您那些虛弱症狀可能不是外感引起的,而是正氣不足引起的,這是第一個知識點。第二個知識點是張錫純自己說的,說此證如果你不知道是大氣下陷,你看他這舌頭特別幹,缺少津液,沒有體液,這時候你就判斷我是不是給它滋陰,滋陰潤燥,用點熟地、阿膠、枸杞子等等,我想滋潤其津液會怎麼樣?張錫純說這個後果就嚴重了,為什麼呢?人家這不是陰虛,不是津液匱乏,是大氣下陷,是大氣下陷引起的舌頭的乾燥,是氣上不來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用滋膩的這些藥,熟地、阿膠、枸杞子等等,你給用上以後,把上焦給滯膩住了,給堵住了,大氣陷下去以後回不來了,所以這種情況下,您要想用滋陰藥的話,後果會特別嚴重,不堪設想。
這是張錫純給分析的,其實我們要知道,如果看到舌頭幹,但是這人舌頭顏色很淡的時候,您別滋陰,並不是說所有的乾燥都是津液不足、陰虛引起的,並不是這樣。比如說腎陽不足,腎陽虛不足的時候,命門之火不足,火不能往上蒸騰,同樣會出現口乾口渴的表現,古人形容就是你那大蒸鍋,籠屜,下邊有火的時候,水氣往上走,籠屜的蓋是潮溼的,如果下邊的火滅了的話,水慢慢冷了,上邊籠屜的蓋就幹了,古人這麼形容的,所以陽虛的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會上邊乾燥。同樣大氣下陷也會導致舌頭很乾、嘴很乾,這個不需要滋陰,不需要生津液,需要把氣提上來了,所以張錫純說,你給人家看病你一定要心細,但凡這個人說氣分不舒,喘氣有點吃力,氣有點堵,喘氣不舒暢的時候,你腦子裡邊一定要知道有一種可能是大氣下陷,您跟其他症狀再結合一下,再了解一下,這樣就能救患者的性命。如果你沒有這種想法,壓根就不知道大氣下陷,上來就用藥的話,很可能就犯錯,而且會誤人性命。因為大氣下陷有時候會出現危險的情況,您這藥用錯了,筆頭一動是小事,那邊患者頃刻之間生命出現危險了,那是大事。所以張錫純提醒大家一定要心細,但凡碰到這種呼吸不順暢的,我們知道有一種情況叫大氣下陷,這是我們學習的好處,我們為什麼學習,就是了解這些可能。
所以今天講的病例給大家展示了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外感導致的大氣下陷,很多人外感之後,都會氣虛,會正氣不足,所以我經常建議感冒過後,尤其是孩子,要補氣,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記得我之前講過,我曾經到江蘇的儀徵去拜訪一位兒科大師,這位兒科大師家裡邊特別有影響,是中國著名的兒科家族,他們家叫「臣」字門,我們北京著名的已故的小兒王劉弼臣老先生就是他們家的弟子,但凡是他們家的弟子都贈送一個「臣」字,名字有裡邊有個「臣」字。他們家現在的掌門姓孫,孫老先生,當時就已經八十多歲了,兒科大師。我去拜訪孫老的時候,我就跟他聊天,我就說您在孩子感冒過後您一般拿什麼藥來善後呢?我一般是講吃山藥,感冒過後吃點山藥,扶扶正氣,老先生說,我一般這樣,孩子感冒過後,我會讓他吃幾天補中益氣丸來善後,我一聽,這是名家,人家告訴你感冒過後一定要扶正氣。孩子為什麼感冒?因為正氣不足會感冒,你光把感冒治好了,正氣沒恢復的話,過兩天還感冒,所以用補中益氣。補中益氣有什麼作用呢?就是扶正氣,把氣往上提,大家看,這就是名家的心得,這個跟張錫純的病例的經驗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身體在感冒過後,跟邪氣交爭以後,如果感冒嚴重了,治療不恰當的話,會消耗大量正氣,過後大氣有時候容易下陷,氣機往下走,因為太虛了,會下陷,這時候一定要補氣,如果遇到有點下陷的傾向的話,您再往上提升一下,身體就恢復正常了。
所以我們很多人在調理外感的時候,都沒有注意最後的善後,其實一個聰明人如果就看張錫純的這個醫案,您就應該能悟出來感冒以後怎麼善後,一般人外感過後不至於病的這麼重,但是無論如何都會損傷正氣的,所以補補正氣是沒錯的,一旦有點氣往下走的感覺,就往上提一下,這樣人才能恢復正常,然後才能再次抵抗外邪,這是身體的調養之道,所以我們講醫案,講的是一個方面,給大家看有什麼可能,同時裡邊講一些思路,這個思路我們是一脈貫通的,跟我講的外感病,最後善後要補氣,這都是一路貫通的,所以我們學習醫案要融會貫通,多想多悟,這樣你才有更多的收穫,這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今天我把大氣下陷就給大家講到這,我不怕多費口舌,我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點,在我們生命中,您對健康可能出現的危險了解的越多,您就越能夠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今天就聊到這,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明天這個時間不見不散。